回覆列表
  • 1 # 鍾銘聊科學

    在美食界有一句話說:如果華人都不吃的食物,那一定很難吃。我們之所以有這個自信,是因為中國烹飪文化非常豐富,不僅有:煎炒滷燉,還有烤,燜,炸,燴等烹飪手段,甭管是什麼食材,只要放在華人面前,總會找到它的最佳吃法。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一旦被華人解鎖吃法的物種,一般數量下降的都很快。比如:小龍蝦原本是入侵物種,然而中國解鎖了小龍蝦的吃法後,這貨必須要依靠養殖才能生存下去。

    既然人類消滅美食的速度如此之快,那會不會有一些生物,為了躲避被吃的命運,而演化出難吃的特性呢?

    生物會不會演化地很難吃?

    首先,難不難吃其實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感受,而且對於不同的動物而言,好吃與難吃的界限不同,比如:對狗子而言非常好吃的羊肚罐頭,在人類看來就非常臭,開啟後房間會瀰漫臭味。

    對人類來說比較美味的食物,對其他動物不見得是美味。

    不過,有一條比較公認的是,蛋白質含量較高的動物,對很多動物來說都是美食,比如:牛,豬,羊等。

    其實,生物在演化時,也會盡量讓自己演化的難吃(進化並不能主動選擇,這裡僅僅為了表述方便)。在寒武紀生物大爆發之前,當時地球上還沒有生態鏈,也沒有所謂的捕食與被捕食者的關係。

    但之後,海洋霸主奇蝦開始崛起,奇蝦擁有可以進攻的身體,以及可以感受到光的眼睛,更重要的是,在當時的海洋生物中,大多數動物都是一攤肉泥,而且體型較小,運動能力要麼沒有,要麼很弱。

    在這種生存條件下,一些富含蛋白質的動物很容易被奇蝦吃幹抹淨。能夠在奇蝦的統治下生存的動物,都是演化成不太好吃的生物。

    比如:三葉蟲,全身都是盔甲。比如:外骨骼的蟲子,它們會讓自己的身體變得瘦骨嶙峋,沒什麼蛋白質,吃起來非常不好吃。

    為了避免被吃掉,生物有多努力

    除了讓自己演化地不好吃之外,還有一些動物為了自保,會演化出生化武器:毒液。比如:河豚。

    還有一些動物為了躲避天敵,會演化出另類的自保方式:比如:電鰻會放電,蝴蝶的眼睛斑紋。饅頭蟹全身都是殼,只有鉗子上稍微有些蛋白質,所以漁民也很少會捕撈它。

    只是,並不是只有演化地比較難吃才能夠生存,要知道生物的進化是沒有方向的,只要能夠適應環境,無論演化出什麼樣的特徵,都能夠被保留下來。

    比如:羊雖然缺乏自保能力,而且又非常美味,但由於羊群數量眾多,且奔跑速度快,也在地球上生活地非常好。

    還有一些動物為了避免被天敵吃掉,會改掉自己的作息習慣。比如:老鼠喜歡在晚上出沒,因為白天裡不僅有貓,還有蛇,鳥類等天敵,而在晚上天敵幾乎都休息時再出來覓食,安全性較高一些。

    長頸鹿為了避免被天敵吃掉,演化出了站著睡覺。這是因為當它們躺下睡覺時,一旦遇到天敵,將需要花費1-2分鐘時間才能站起來並逃生,而這很可能會導致它們送命。

    馬兒為了躲避天敵,會一直進入淺睡眠,遇到風吹草動就會醒來檢視。

    相應的,食肉動物為了捕食食物,也在不斷地演化。為了追到奔跑速度較快的羚羊,豹子演化出了超強的爆發能力。

    為了更容易接近獵物,老虎演化出了偽裝色,讓自己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

    為了吃到更隱蔽的動物,一些動物甚至學會了使用工具,比如:黑猩猩會使用木棍蘸取蟻穴中的螞蟻。

    總而言之,在地球這個生態系統中,為了更好的躲避被吃的命運以及更好地捕食,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在彼此努力地改變著自己的基因,讓自己更加適應地球環境。

    只是,生物演化是沒有方向的,一些生物在演化時由於走入了死衚衕,導致滅絕;而一些動物在演化時恰巧適應了環境,使得它們一直存在到了現在。

    而這些恰巧適應了環境的生物,並不一定都是難吃的生物,因為難吃並不是能讓自己生存的唯一方法,畢竟當“難吃”成為主流時,或許生物的味覺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難吃”的食物在它們面前,或許比較好吃。

  • 2 # 心中一涼

    生物進化是雙向選擇的。

    捕食者對於可是食物通常會有天生的憐憫。牛不到萬不得已情況不會啃食植物的根。老虎如果咬死了足夠填飽肚子的成年鹿,也不會去追趕幼崽小鹿。

    但是,如果突然有一種生物變得極為難吃而且沒有營養,那這種生物不能很好生存繁衍下去。因為自然資源的生存空間是有限的,毫無作用的雜草也會侵佔良田。對於捕食者來說,它們的獲得範圍就是生長著食物的“亮田”。如果哪天發現有一種詭異的生物完全不能食用,還佔用一大片地方。那麼它們會想方設法除掉這些不可食用的生物。

    所以如果要進化得難吃,通常要同樣進化出堅韌的外殼或者很深的根。就像山野裡常見的一些植物,牛馬不吃,斬草除根還很困難。

    這確實可以成為生物進化的方向,但是註定不是最好的方向。首先它要進化成足夠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因為沒有食用價值,所以沒有生物專門進化出能除掉它們的能力。然後就是這種生物也不會大規模存在,因為地球的主人是人類,這種難吃的生物只能在角落裡夾縫生存,一旦進入人類田地裡,會被日復一日地破壞。

    所以啊要進化得難吃是很危險的,當被發現難吃的那一刻,就註定要被聰明的動物趕盡殺絕。

  • 3 # 大實話

    在解釋這句話之前,我們必須得真實地認識到一個觀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我們的飲食習慣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出生地決定的,而不是我們可以自由選擇的。

    當然,後天的一些飲食習慣或者生活環境的變化也會讓我們形成新的飲食習慣,但是,本質上來說,我們喜歡吃什麼是一個有條件篩選的結果,而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

    列舉一個大部分人都深有體會的體驗:

    比如說,讓你連續幾天,頓頓大魚大肉,山珍海味,可能你一開始還比較喜歡吃;但是,吃了一段時間後,再吃青菜就會感覺,青菜要比這些山珍海味更好吃,對吧?

    同理,如果說一個人長時間吃素,那麼在吃肉的時候同樣也會感覺肉比素更好吃。

    那麼,問題來了,咱們刨除製作工藝的區別,到底是肉好吃,還是素好吃?

    所以,你會發現,捕食者來說,其實根本不存在好吃或者不好吃的區別,而是能不能吃,吃不吃得到,有沒有的吃的區別。

    並且,從現實角度來說,除了一些水果和蔬菜是不需要二次加工食用的,對於大部分食物來說,生吃都是很難吃的。

    但是,對於心靈手巧的人類來說,你難吃不要緊,我把各種單獨吃都很難吃的東西打撇起來,加熱、炒熟,又是一盤美味。

    生豬肉難吃吧?茴香、八角、陳皮這些單獨讓你吃你也吃不下去吧?但是,稍微操作一下,回鍋肉,紅燒肉就出來了。

    那你說,如果把你放在這些材料的立場來說,你已經進化得夠難吃了,但是,是否逃過了捕食者的嘴巴呢?

    所以說,生物是不會這樣進化的,因為本質來說它不知道自己的口感是否會被捕食者喜歡。

    當然,生物進化現在大部分人認為的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但是,本質上來說,生物的進化更多是隨機性為前提,也就是生物學上的穩定性與突變。

    穩定性是保持物種存活,而隨機性則是保證物種不確定性的進化,這些進化有的更能適應環境,有的則無法適應環境,僅此而已。

  • 4 # 世界漁樂資訊

    在俺們中國那旮旯,我給你講,難吃?那是不存在滴!能吃才是硬道理!

    你要不信,我隨便給你舉幾個例子,然後你看看它們的下場,就明白啦!

    就我們常見的、今年價格瘋漲的豬肉,就是肥頭大耳朵的豬豬,你知道吧?

    其實,豬肉在宋代以前,都是非常難吃的,被稱為下等肉,是下等人吃的,

    一般有身份有地位的,都吃的是牛羊肉,為什麼?就是因為豬肉是在太難吃了!

    古代養殖條件有限,豬一般要養幾年時間,而且沒有騸豬這種手藝,沒有各種調料,

    因此,豬豬的荷爾蒙很旺盛,天天打架不說,糞坑泥地到處跑,還喜歡咳咳,找物件,

    所以,豬肉吃上去那叫一個又臭又腥的,嘖嘖嘖,那簡直沒誰了,

    現在還叫事兒嗎?元代騸豬一普遍,豬肉肉質好了很多,各種調料一放,嗯,真香!

    你說你顏值比較低?看上去奇形怪狀?身上也腥臭難當?或者生長的環境比較噁心?

    我告訴你,這都不叫事兒!蒸煮煎炸,咱們華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還有各種小手段!

    你腥味、羶味比較重,咱就多衝洗,把血水整理乾淨,放入蔥薑蒜,味道美滋滋啊!

    蠍子蜈蚣各種昆蟲,長得算是奇形怪狀了吧?沒關係,油煎一下加入佐料,簡直香!

    蛆蟲以及田螺,各種奇怪的生物可謂是生長的環境比較差,身體也比較髒,怎麼辦?

    沒關係,多餵養幾天,加點料讓他們裡裡外外吐個乾乾淨淨,加點料酒多衝洗,真棒!

    你就說,有啥是咱中國廚師不能做成美食的?難吃?那只是你技術不夠精湛而已!

    所以,與其變得比較難吃,不如學學河豚,整點劇毒來的靠譜,

    不過,隨著科技進步,無毒河豚也是越來越流行了,

    所以,嘿嘿嘿,人類面前,一切食物都是紙老虎!

  • 5 # 科學黑洞

    為了避免被吃掉,生物會不會進化得越來越難吃?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一句話“沒有不好吃的食材,只有糟糕的廚藝”。有一種網紅食物最能驗證這句話了,那就是火遍天南地北的小龍蝦。

    曾幾何時,小龍蝦就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它們生活在臭水溝淤泥裡,早期的時候是沒有人吃的。但自從廚藝大師上線以後,把小龍蝦加工成各種口味,如蒜香、麻辣等等,最後竟然火遍街頭。因此小龍蝦也從入侵物種變成了水產品,南方很多省都養殖小龍蝦。

    當然養殖的小龍蝦品質會更高一些也更乾淨,但小龍蝦的加工手段依然都是重口味烹飪麻辣鮮香,總之是覆蓋住它本來的味道,所以說吃小龍蝦吃的是調料的味道,感受到的才是它的Q彈。

    地球上生物發展演化了38億年,經歷了一次次的挫折,也有過一次次被淘汰的經歷,可以說現存的物種都是這個時代的寵兒。生物的進化並非是主動行為,而是被選擇出來的。並非是說避免被人吃掉,自己就要進化的難吃一點。

    我來舉一個例子,一種美味有營養價值的植物,那麼在吃貨的影響下它的個體數量可能就要受到壓制,其實我們也就是它的天敵。某一天在這個植物群體裡出現了幾株,它們因為基因突變或者變異,導致味道很糟糕並且營養價值可能也降低了,那麼我們是不會吃它們的。長久以往,這種不美味的個體就被選擇下來,因為它們可以更好的生存下去。從這個角度說,生物進化的難吃是可以保證自己種群的發展的。

    但實際上有些生物是心甘情願被其它動物吃掉的,尤其是一些傳播種子比較困難的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擁有好吃果實的植物,它們的果實被動物吃掉並且傳播到其它區域,這有利於該種群的發展,因此美味讓這種植物可以更好的生存發展。

    還可以從另外的角度出發,地球上所有物種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天生就要面對天敵的壓制,同樣自己也會給其它獵物帶來迫害。這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捕食與被捕食關係,經過幾十億年的發展演化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有被淘汰的,也有新物種出現,但總歸是逃不出食物鏈食物網的這個圈子。

    當然任何生物的本能都是生存,不希望自己被天敵捕獲,它們會想盡一切辦法逃出生天,有些物種靠著可怕的外形或者滿身劇毒,但是隻要處於食物鏈,那麼還存在一種協同進化,獵物變的有毒了那麼自己會進化出解毒的,獵物跑得快了自己也會跑得越來越快。

    小的時候跟家人去釣魚,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釣上了一些體型很大的魚,卻被家長們放生了,當時就感覺很奇怪。後來才知道這種魚被稱作白鰱,雖然長得挺大,但是味道並不鮮美,同時肉質軟綿不Q彈,更重要的是碎刺太多。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它們的一種能力,被人捕撈上來後還能因為難吃撿回一條小命。

    上邊說了這麼多,只想強調一個問題,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不能獨善其身,本身就都處在一張大的食物網中,相互影響或者扶持。即使獵物變得不好吃,那麼自然也有不好吃的吃法,很難逃掉的。

  • 6 # 千秋魚人

    不會!

    在自然環境中,生物為了能自存,有各種防禦手段,或偽裝,或帶毒,或讓其他生物覺得難以下嚥。所以,人類也只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以及不同生物特性,選擇適合自己的生物作為食物,同時也透過千百年的經歷,也懂得處理生物有毒有害成為,成為自己的食物。

    如果不是人類汙染、破壞自然環境,生物就不會發生異變,原可作為人類食物的生物,成為有毒有害的生物。

    所以,善待自然環境,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避免食物浪費,人類可以從自然界源源不斷的獲取營養豐富,美味可口的食物。

  • 7 # 江千里2014

    自古以來、生物界都是”相剋”和”相生“的。

    我曾經寫了一篇,刺槐樹與葛藤之間,互相絞殺的真事。

  • 8 # 諸葛仙人

    對於人類來說生物的進化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好吃,一種是不好吃。

    生物自己也不知道怎麼進化,該好吃還是難吃。基因突變的結果罷了。

    不好吃的都被淘汰了。

    好吃的才會被大面積種植並且繼續進化。

    進化還是有難度的,人類的進化可以說是特別難了,二十來年才能變成好漢。

    一般的生物進化的特別快,尤其是病毒,那真是說創造一個民族就創造一個民族,所以進化的就無比快。

    綜上,進化的難吃不會出現。

    再有一點,好吃難吃也是相對的,好吃的全部消失的話,難吃就變成了好吃,特難吃就變成了難吃。

    甚至可以假如說!這世間原本存在一個特別好吃的食材,吃了它可以忘記人間的煩惱,如今的頂級美味給它提鞋都不配,可惜它滅絕了。

    還有,美味只是味覺反饋到大腦的一種感覺,甚至當你身體缺什麼的時候,你可能吃它就覺得特別美味!

    人類的味覺不見得進化的多麼完美,或者有些美味以人類的味覺無法體會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