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真一道子
-
2 # 命理師陳一宏
關於《道德經》,很多人可以說是讀不懂,或者一知半解。據我所知,基本從開篇就已經胡亂解釋了。自然也就包括“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若其志,強其骨”,也是沒多少人真解釋到位了。
聖人之治,是老子所推崇的無為之治。此無為,是治理的人不辛苦,被治理的人們也生活很幸福。聖人之治,也就是“道”之德行天下,這也是老子要寫《道德經》的初衷。
虛其心老子在告訴人們,不管是誰,好生活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心空空的,不用一肚子壞水,不用去勾心鬥角,不用去巧奪豪取,就可以安然的生活,無憂無慮,這是“虛其心”的意思。
實其腹我們人,說到底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以食為天”。我們都要吃飯的,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吃飯對於我們來說,便是生活第一要義。“實其腹”就是大家都可以肚子飽,不用餓肚子。需要吃的時候,有東西可以吃,這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您支援嗎?
弱其志志,多數人會理解為志氣,這也是對的。那人為什麼要有志氣呢?志氣是為了爭一口氣,不給人看低。說大了點,叫理想,有理想,當然都也是對的。可是之所以需要志氣,那是社會上有尊卑之分,有攀比。如果天下大同,人人安居樂業,生活很好,那還需要攀比嗎?由此可知,這個理想也是非常豐滿的,相信您也會認為這是不錯的理想吧?
志,還有一個解釋,就是個性方面的倔氣,比如我非要怎麼樣怎麼樣,這也是志,所以這個字,不只是褒義的一面,也有貶義的一面。
強其骨強,是強大的意思。骨,是骨骼經絡的意思。筋骨強壯,身體健康,這便是老子的意思。有什麼不對或者不好嗎?這不是人人都樂見的情況嗎?
可是就這短短的幾個字,很多人就聯想,說心空空的,有飯吃,身體強壯,然後不要去想太多,這是老子的愚民思想,覺得就是當人是笨豬了。這個其實有點說不過去嘛。
-
3 # 明貞
理解老子之理論應另具之眼,不能以常理解之!因為,老子是通達宇宙真知生命實相的人!在顛倒的世界是極難表達真理真相的,老子的道德經乃萬經之首,圓滿率達到了百分之九十六,很高的圓滿度了!虛其心,我們心理充滿了私慾小我,不虛怎麼裝愛及正能?弱其志,我們的志向大多服務自我,不弱如何無為不爭?無為即無偏私,是很難做到的!實其腹強其骨更好理解,勿需解釋!
老子苦口婆心,不過欲使人類尊道貴德不致淪落湮滅,是華人古典文化未徹底斷代的重要助益,生為華人應因老子而自豪!
-
4 # 墨磐書社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如何理解?
《道德經》作為傳統文化的經典代表,經過數千年的洗禮,流傳至今。註解數不勝數,無所不包,無所用也無所不用。
老子是何人?據《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子列傳》中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老子名李耳,在周王朝做過史官。由此可知,老子比一般的文人學士,接觸和閱讀更多有關國家治理的資料及其它的文獻,看問題更透徹更深遠。
題者問的: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是《道德經》中第三章的一句。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從字面上看,給人一種淺顯易懂的感覺。要更好的理解,不能以今天常識和字面意思去解讀。
這句話大概的意思,主要講述治理國家的原則,要管理和統治好民眾,首先是要使民眾的心靈純潔,其次要幫助民眾吃飽飯,不餓肚子;再次要削弱民眾的不良慾望;最後要讓民眾身體健康,不輕易得病,安全有所保障。這些治國方略,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有指引作用。
虛其心,弱其志的思想,好像是在奴化民眾,只能有一種聲音,限制民眾的慾望,起碼在表面上不能發表自己的境界。其實更多的是在說,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制度賦予的自由。在允許的範圍內,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不能越過制度和道德的底線。
實其腹是民眾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解決溫飽,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虛其心”。
強其骨,使民眾有一個好的身體素質,身體健康強健,才能更好的勞作和戰爭。今天生活的小區中,隨處可見健身用器材,為方便民眾娛樂鍛鍊而設。早在2000多年前老子就提出,可見老子的思想多麼的深遠。文化思想,在現時代中不斷的修訂與適應過程中得到傳承和發展,有其一定的借鑑意義。
-
5 # 無慧
如魚得水
衣食無憂,居有定所,有家有事,身體健康,夫妻和睦,陰陽平衡,依順天地,向道而為,自然風清氣正,無有爭妄也!
-
6 # 裘承信微讀道德經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出自《道德經》第三章。
聖人:善的稱呼。善的本質是能量,在老子的時代沒有能量這個概念,也沒有科學的知識,老子對能量在宇宙執行的規律稱之為善。並且尊為聖人。
聖人之治便是能量之治。虛其心,虛,空虛。能量的屬性。能量純潔到極點就是虛,純粹的能量無影無蹤,但是無處不在充滿著宇宙的空間。比如,汽油的純度如果能夠達到完全的100%的純度的時候,汽油就會消失,宇宙中所有的物質都是這樣,不可能達到100%的純度,據說矽是世界上純度最高的物質也只能達到99.999999999999%,如果達到100%就回到能量的本質裡去了。
《道德經》第十六章:“致虛極,守靜篤”,指的就是能量回到本質就是真理的規則,靜,真理的屬性。比如,太陽能、水能、物理能、煤能、生物能等等,這些能量在物理上都是不同的,但是所有能量的本質但是一樣的,煤燒出來的能量也汽油釋放出來的能量水一樣的,任何物質只要回到物質的本質“守靜篤”,就是在真理的規則中融於一體,可以重新分配,自由組合生成另外一種能量在生態環境中繼續迴圈。
聖人之治,就是能量自己管理自己的方法。能量要回歸到自己的本家去的唯一的辦法就是使自己純潔單純到虛的狀態就是虛其心。
能量純潔到“虛”的狀態,“虛”到無影無蹤,“虛”到不存在,但是,能量必須在規則中,不在 規則中能量就散了,比如,我們把手握起來的時候,手中的力量就出現了,當我們把手放開的時候能量就消失了,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能量這是存在於規則之中,也就是物理的公式,任何一條物理的公式都對應一種能量,充滿在空間中的無線電、紅外線、紫外線、長波、短波,等等。只要掌握其規則就可以使用其能量,因為能量已經“實其腹”。
《道德經》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用之不勤,勤,勤快,不勤,能量的物理惰性,能量最懶惰的屬性就是能量最穩定的屬性,水的沸點水100度,冰的溶點是0度,汽油的燃點是427懾氏度等等,所有的物質都有一個“度”,萬物有”度“的”度“就是物質的惰性(不勤),用之不勤,就是要使用物質最不勤快的度,宇宙的能量是”綿綿若存”,綿,象絲一樣綿綿不絕,若,好像。能量在宇宙的空間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因為平時能量很懶惰安安靜靜地隱藏在規則裡充滿了宇宙的空間。
弱其志,弱,使其軟弱。志,意志。宇宙的根本是真理,真理的是宇宙的意志與根基,根基是不能顯露也不能拿出來展示,真理是絕對的公平,萬物是相對的規律,如果真理的意志被發現的時候就是萬物毀滅的時候,比如,花如果看見根的時候就是花枯萎的時候,如果高樓大廈的地基被重新發現的時候那麼大樓已經倒塌。以哲學的角度理解,“絕對”與“相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是絕對不可以見面的就好像白天與黑夜不可以見面一樣,白天出現黑夜就必然隱藏。
所以,真理隱藏越深越好,“弱其志”就是把真理隱藏到萬事萬物的本質上永不見面,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這樣,比如大樹的樹根越是往泥土的深處紮根,才會枝繁葉茂生長成參天大樹,如果根都暴露在泥土的表面上,風一吹樹就倒了。
真理只有把自己隱藏在暗無天日的空虛之中,隱藏自己的真實的意圖,用真理公平的屬性托住宇宙,使宇宙執行在真理公平的規律中使萬物有秩序,這就是真理“弱其志”的原因。
強其骨:強,使強大。真理自己隱藏自己,自己弱化自己,使自己“弱其志”。其目的就是為了使規律規則強化。宇宙規律就是宇宙的框架,萬物在宇宙的框架中作相對的運動是因為有真理絕對的保證。
“虛其心,實其腹”指的是能量的作為。“弱其志,強其骨”指的是真理的作為。真理與善良的合作也就是能量與規律的合作,堪稱天作之合。珠聯璧合,完美無缺。
-
7 # 0西風瘦馬0
乍一看,可以理解為愚民政策!
別怪愚民政策,就是聖人想讓人人不愚,也不可能達到。
虛其心,這個虛不好理解!有容可為虛。想辦法讓人人吃飽,就是實其腹。不需要有意弱其志,普通人正常生活,不談志。強其骨,應是強健身體之意,骨,如果理解成氣節,應該與普通民眾關係不大!
聖人指的是皇帝,明君是聖人。如果遇明君,負面解釋可以完全去除。如果,皇帝這個聖人是昏君,跟《道德經》也就沒關係啦!昏君做的糊塗事兒,別把罪放在《道德經》上。聖賢的正確思想不能理解接受,自己錯誤理解聖賢思想以後,錯誤卻讓聖賢背鍋。
愚民政策在古代真實存在,明君不會有意愚民。即便愚民,也有愚民的度。不可能願意讓自己的國民都是傻子。
古代階級矛盾,是出現愚民政策的主要原因。越有明君階級矛盾越少。官逼民反,還怪有階級矛盾?那是該換皇帝了。
也別怪官逼民反!官有錯之初,愚民是接受的。接受時間長了,不想接受了,罪過都成了官的。這就是“忍”造成的養禍的結果。
君子坦蕩蕩,發現問題直接說。怕得罪人,更怕得罪官,處處老好人。如此,禍是誰養的?人的社會,古今一樣。區別在於天下有道或無道。無道的天下,聖人、聖賢,也沒辦法!無為而治可以理解為無奈而無為。
(網路圖片侵刪!)
-
8 # AlexanderG
不上賢 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 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 虛其心 實其腹 弱其志 強其骨
恆使民無知 無慾也 使夫知不敢 弗為而已 則無不治矣
老子帛書版第四十七章——安民
-
9 # skymww
老子讚賞自然和返璞歸真-赤子嬰兒。因為人道與天道背道而馳,老子本人反對智巧和高效,也就反對一切上述人為的東西,作為一個大智慧之代表,老子明確以上表述過會被認為"愚民之心";為什麼還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呢?聽過王東嶽的"遞弱代償原理"就徹底明白了。老子其實已經預料到文明發展是雙刃劍,限於語言和資料,不忘告誡人類而已:人類越追求高速文明-人類自身越脆弱-死亡滅絕機率越高,例子不勝列舉。記得有人推測人類今後會進化成"輪椅上的侏儒",一場瘟疫或者機器人革命就能玩完!虛其心,弱其志,道法自然!實其腹,強其骨,有強壯體魄的赤子有一些可能保留傳承下去。
-
10 # 達摩行
一千個人對《道德經》就會有一千種不同的理解。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三章。要完整理解這句話的涵義,必須要結合第三章前面的三個“否定”式的句子,即“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這三句話提出了三個問題,那就是“尚賢”、“貴難得之貨”和“見可欲”。解決的辦法消極的是否定之,但對聖人來講還有其他手段,這些手段就是題主所引的這句話。
使民不爭使民不爭,那就要做到“不尚賢”。如何“不尚賢”呢?具體辦法就是“虛其心”。不看重賢人,讓大家迴歸虛心,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掉了。
使民不為盜使民不為盜,那就要做到“不貴難得之貨”。聖人做到這點後,針對百姓也要採取“實其腹”的策略。大家吃的好,喝的好,沒必要爭哪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使民心不亂使民心不亂,那就要做到“不見可欲”。不要提倡哪些能引起百姓慾望的事務,這樣民心就不會亂。不提倡的同時,更要“弱其志,強其骨”。志向本身就是一種強烈的慾望,弱之自然有利於安靜民心,強其骨自然是保證健健康康。
綜合第三章全文,我們可以看到聖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過,第三章隨後還有一句話,對此進行了概括,那就是“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很好地概括了題主所引的這四句話。
為無為第三章最後一句話是“為無為,則無不治”。虛心實腹,弱志強骨都是“為無為”,只有這樣才能“無不治”。
-
11 # 秦皇島北戴河新區職工
個人理解,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其實針對的是當世主流的錯誤處事的人。有一個笑話說學生們小時候整天考慮上清華還是北大,臨近高考了發現只能上北大青鳥。
雖是笑話,但也說明了我們平凡人心念是流散的,過於活躍的念頭既不能轉化為指導行動的動力也不能沉澱為克服困難的勇氣。
所以正確的領導者應該引導人們擁有辦事的能量和體格,將人民的想法落實到更切實際的地方。這樣才能戒除妄想妄念,不會好高騖遠,腳踏實地取得成績。
-
12 # 大師兄視聽工作室
我們力求把思想放在那個時代背景之中,人們的認知範疇之內,去解讀聖人之意。
聖人,乃得道之人。在那個時代,所謂道、天道、陰陽之道、乾坤之道同義異名,只是表述的角度不同。此處說的聖人,是指處在君位的聖人,如堯、舜、禹。舉世公認的孔夫子,則限於時代背景,雖為聖人,卻不在君位,竟為萬世之師,或為氣數使然。
聖人與百姓兩者構成一個天地,這個天地也遵循道的法則,即乾坤之道形成了。我們結合原文章節,欣賞一下至誠至聖者是如何流行這兩間的功化: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在那個時代,有志之士追求的是內在的修為,他們堅信一個道理:外在世界是相應於內在的認知,改造世界始於自身的完善,正如曾子《大學》所言:有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才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因此上——
治理國家如要減少百姓對名聲、地位的爭奪,則聖人自己要做到不喜好名譽,此為弱其志;
治理國家如果要百姓減少偷盜行為,則聖人自己要做到不將難得之物據為己有,此為虛其心;
治理國家如果要百姓不為貪婪所迷亂,則聖人自己要做到不追求可欲之物,這也是虛其心。
有虛就有實,有弱就有強,實其腹、強其骨也是必要的措施。
聖人的“無為”,是把完善的重點放在自己,繼而影響到身邊人,最後影響力擴大到百姓。這是治理與教化相結合,以身作則力量投射、反映的必然。結果自然是“無不為”,乾坤之道的奧妙就在於此。
即便今天,在家庭中,聰慧之人不也這麼做嗎?
希望孩子日後對自己盡孝心,我們不知道自己該為父母做什麼?
希望孩子做事懂規矩、專心致志,自己在家裡家外能象個無頭蒼蠅,亂無頭緒?
希望愛人忠心不二,不知道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管理公司時,有擔當的經營者面對下屬,除了規章制度,最重要的也是以身為則,也就是在發號施令前,謹慎留意自己做到了沒有。
天地間的事,大同小異,皆遵循天道法則,然百姓日用而不知!
要得到什麼,首先考慮自己做到了沒有,對我們個人是這樣,聖人之治也是這樣。
誠於中而形於外!
回覆列表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一段話,語出《道德經》第三章,此者,旨在告知世人聖人是如何治理天下與教人如何修養自己的。那究竟如何來理解這段話呢?
聖人治理天下的方法看似簡單,實則是根本之法,它就是首先教人像水一樣虛謙處下,斷除一切邪思妄念而正氣存身,若是人人能正,天下則自正。也正是因為世人能夠斷除邪思妄念,身心才能神清氣爽,精神飽滿。其次,又教人能夠消除高傲自大與逞強自滿的骨氣,以及爾虞我詐、不擇手段的互相競爭之心,若是能夠做到這樣的話,世上的爭端就平息了。
再其次,就是增強人的體魄,俾使人人能夠具有自食其力、自力更生,以及自強不息的信念,若是更能保持天真和諧的狀態,又沒有偽詐的心智,以及爭奪的慾念,天下則太平無事,世人則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