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朵盛開的青蓮
-
2 # 陽明新學
項羽在若干正史中都是被描述為自刎而死,筆者認為項羽不是自殺是被圍攻而戰死的,史書可能是為了美化項羽增加他的英雄氣概,才將他寫成自殺。且看在下分析分析。
一、項羽從垓下突圍並沒有想要死的打算項羽軍馬被韓信圍困在垓下,並且被韓信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計謀嚇住了,霸王與虞姬訣別後,帶領手下精銳800騎半夜突圍了包圍圈。到了天亮的時候,韓信才發覺,於是派灌嬰率領5000騎兵追擊項羽。可見這個時候的項羽是準備回江東老巢的,也認為回了江東是能夠重整旗鼓再與劉邦一決高下的。筆者也認為只要項羽能夠回到江東楚地,也一定能夠再收集潰兵、整頓軍馬的,以項羽的能力,再造一隻大軍應該不是難事。且當時大將鍾離昧、季布等都沒有戰死,英布和彭越、其他諸侯也可以聯合。應該說項羽還沒有到山窮水盡的地步。
二、項羽不回江東的理由站不住腳項羽比灌嬰早幾個時辰逃跑,按道理講灌嬰應該是追不上的,但是項羽在渡過淮河後,身邊只有100多騎了。能被灌嬰追上,是因為迷路了,司馬遷說是一個老農給項羽指了條死路,我認為這個有點牽強附會,誰知道有沒有老農這樣一個鬼呢。
到了東城,只有28騎跟隨在身邊了,這個時候項羽說天要亡我,非戰之罪等說辭,且表演了潰圍、斬將、刈旗來論證。說明這個時候他已經是被灌嬰團團包圍住了的,心知無法逃離才有這樣的說辭。不然在垓下為什麼不決一死戰?
在烏江邊上與烏江亭長的一番說辭,我也認為是司馬遷新增上去的,項羽及身邊的人全死,誰能證明他跟亭長說了些什麼呢?說不定就是烏騅馬一上船,人還沒上,船就走了呢?項羽既然先前無死志,有活命的機會他會放棄?正常思維一下就會覺得這是司馬遷杜撰上去的。打仗死個幾千幾萬得都很正常,死個八千江東子弟就無顏面對了?項羽之前打仗基本上都是所下之城草木不生,不分老幼全體屠城的人。到了這個時候反而悲天憐人了?我想這是不可能的。
三、最大的可能是戰死項羽一定是被圍攻而死的,因為項羽的腦袋值錢啊,千金到還罷,萬戶侯這個對刀頭舔血的將領們是有足夠的吸引力的。且幾千人對27人,縱然項羽有天大的本事,也插翅難飛了。項羽一人殺了幾百人才戰死,這個戰績在現實中可以算相當牛逼了,對得起霸王的名號。項羽精疲力竭鮮血流盡而亡,為搶奪項羽屍體,漢軍相互殘殺死了好幾十人。最後由5人各得一部分,這5人後來都被劉邦封了侯的。可憐江東霸王,一朝身死竟然被分屍。
-
3 # 是阿史啊
正史記載項羽是烏江自刎而死的,但是到底是不是這樣的,這誰知道啊。又沒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戰爭,又沒參與史書的編寫。
現在正統不就是自刎而死嘛。而且大多數學者也是這麼認為的,要是哪天突然出現一本野史,記載說項羽不是自刎而死,而是被亂刀砍死,投江而死,被氣死,被摔死,那學術界豈不是要掀起一番腥風血雨。
想一想項羽的一生,力拔山河兮蓋世,光有一身勇武,卻缺少謀略,甚至還有點優柔寡斷。你說你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哪還有後面的事。當然,殺了劉邦就沒有漢朝的事了。
這樣一個自負高傲的天才,怎麼會忍受兵敗如山倒的屈辱,即使在最後一刻,也要殺出一條血路。奈何不如人願,他中了陰招,以為天要亡他。自刎而死,保留最後的尊嚴,倒也符合他性格。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縱使他不是這麼死的,人們也願意相信,他是這麼悲壯死的。
如果有其他的死法,另議。
回覆列表
關於項羽的死,歷史上一直紛說不一。有人說是自殺,有人說是被殺。但當時項羽兵敗烏江,豪情萬丈,慷慨自刎的故事一直被傳頌。
項羽的勇猛仗義豪情一直被後人稱道,他勇冠三軍,智勇雙全;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那麼,項羽究竟是不是自殺?當年的烏江邊上到底發生了什麼,讓項羽寧願自刎也不願回江東呢?
當時項羽聽說劉邦要搶先他佔領咸陽,項羽也不著急,吩咐人擺下了鴻門宴坐等劉邦等人,很多人以為鴻門宴項羽是想殺劉邦,但小編認為,依舊項羽當時的實力有一千種方法殺死劉邦,根本沒有這樣,項羽叫劉邦過來,只是想向他炫耀一下,給他個下馬威,讓劉邦知道自己到底幾斤幾兩,由此可見,鼎盛時期的項羽是多麼厲害。
相傳垓下之戰項羽一路逃到烏江時,當時江上有一個船伕,讓項羽上自己的船逃生,烏江亭長也勸說項羽先回到江東再從長計議,但項羽拒絕了,隨後將自己的坐騎贈與亭長,下馬與敵軍作戰,身受重傷之後,揮劍自刎。
很多人都會覺得項羽這種做法有些不可理喻,覺得項羽太傻了,不肯放下臉面逃回江東,丟掉了整個江山,甚至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一點都沒有西楚霸王應該有的氣度,大丈夫不應該是能屈能伸的嗎。
其實放在當時看來,首先項羽這輩子最愛的女人,也是陪他到最後的女人,虞姬為了他自刎而死,二人已商量好雙雙殉情,項羽豈能一人獨活。
而更重要的是項羽當時考慮到了更多的方面。當時項羽看到烏江亭長,說起自己的江東父老,想到了當年自己帶領江東子弟一路向西成就一番霸業的情景,十分感慨。可如今跟隨自己打仗的兄弟們都死了,都是因為自己,如果現在自己坐上船逃跑,回到江東,是能夠東山再起,可再次讓江東的老百姓跟著自己出去打仗,必然還有傷亡。
項羽和劉邦交手多次,項羽非常清楚劉邦睚眥必報的性格,一旦自己回到江東,再次召集兵馬,劉邦一定會傾盡全力攻打自己的軍隊,這就等於把戰事又再次引到了江東,已經有那麼多江東百姓隨自己戰死,不能再害鄉親們了,最終項羽選擇了在烏江邊自刎,成全了虞姬,成全了自己,更保全了江東百姓。
關於項羽之死,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項羽不是自殺,而是在東城兵敗逃跑被殺。
據《漢書·灌嬰傳》記載:“項籍敗垓下去,嬰將車騎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這是項羽死於東城之說的最早的資料。根據《漢書》的這段記載,項羽根本不是死於自殺,而是在兵敗逃跑於東城的路上,被漢軍追上,圍攻殺害。
把這段話結合《史記》中的“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軍圍之數重”而且項羽“自度不得脫”來分析的話,項羽很可能根本就逃不出東城。這一路上漢軍的數量和項羽的“二十八騎”根本不是一個數量級的。5000人對28人,而且還是人困馬乏的28人,項羽怎麼可能一口氣跑300多里路而不被追上?
而且當時劉邦千金懸賞項羽人頭,追擊項羽的灌嬰部隊就算為了這些錢也不會讓項羽逃出東城,誰得到了項羽的人頭就意味著高官厚祿,在這樣一批紅了眼的軍隊的追擊下,項羽逃出東城的機率可以說是幾乎為零。
如今斯人已逝,無論後人如何評判猜測考證,當時的情況也只有項羽自己知道了,只是一代西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節永遠留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