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祁說歷史

    公元938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按照和契丹的約定將幽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從此開始,幽雲十六州就成了後來各中原王朝的心病,而歷代中原王朝君主無不以收復幽雲十六州為己任。

    幽雲十六州

    那麼幽雲十六州究竟是哪裡呢?

    幽雲十六州通常又稱為“燕雲十六州”或“幽薊十六州”,大致範圍為今天的北京、天津全境,山西和河北的北部地區,東西綿延約六百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

    (幽雲十六州古今對照圖)

    幽雲十六州具體指的是: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歷代君王之努力

    在瞭解幽雲十六州之前,我們先來看看歷代君王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所做的努力!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領大軍攻遼,意欲收復幽雲十六州,解除遼國對後周的威脅。一月之間,就收復了其中的二州—瀛州和莫州,以及益津關、瓦橋關和淤口關三關。但是無奈在準備攻打幽州時,柴榮忽患重病,只得班師回朝,最終含恨而死。(後周世宗柴榮畫像)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趙匡胤就曾設定封樁庫,意欲用金錢贖回幽雲十六州。

    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曾先後兩次北伐,但都以失敗告終,尤其是高梁河一役中,趙光義更是受傷中箭,最後坐驢車才倉惶逃走了!

    此後北宋又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但始終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直到宋真宗時期,宋真宗御駕親征,最終與遼國達成澶淵之盟,從此以後百年之間宋遼之間再無大的戰爭。

    對於幽雲十六州一直有一種誤解,就是普遍認為幽雲十六州始終控制在遼國手中。其實按照澶淵之盟的約定,宋遼約定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了遂城及涿、瀛和莫三州。因此,北宋實際上是控制了其中的兩個州!(宋遼澶淵之盟)

    公元1122年,一向不務正業的宋徽宗也打起了幽雲十六州的主意,和東北的金國訂立了海上之盟,約定滅遼後,金國歸還幽雲十六州。後來金國如約將太行山以南的的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和薊州歸還,但是在此之前金國幾乎將這幾地的人口和財物係數擄走,北宋得到的只是幾座空城!

    此後南宋偏安一隅,幽雲十六州再無收復可能。直到明朝初年,徐達率領25萬大軍北伐才再一次將幽雲十六州納入漢人政權的統治之下,懸在中原王朝頭上的一把劍終於被解除,至此被壓制了四百年的漢族人民才真正揚眉吐氣了!(徐達畫像)

    幽雲十六州的重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幽雲十六州會這麼重要呢,以致於歷代君王都想要收復呢?很多人都認為是幽雲十六州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所決定的,其實不然。除了地理因素以外,還有幾方面也影響著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第一、天然的屏障

    幽雲十六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北宋葉隆禮的《契丹國志》記載: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

    幽雲十六州中的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在太行山北支的東南,稱為“山前”,其餘九州在山的西北,稱為“山後”。(幽雲十六州地圖)

    從圖中可以看到,幽雲十六州的界限絕大部份都以長城為界。今長城自居庸關以東向西南分出一支,綿亙於太行山脊,到朔州以西復與長城相合,這就是內長城。

    中原如果失“山後”,後面還有內長城的雁門關寨可守。如果再失“山前”則河北藩籬盡撤,北方再也無險可守,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就可沿著幽薊以南的坦蕩平原直衝河朔。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所以自戰國燕、趙就結合此地的險要,在此修建長城以加強防禦來抵禦匈奴,以後的朝代也多有修建長城的習慣!

    第二、經濟基地

    幽雲十六州同時也是中國傳統的農業區。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從北宋的角度看幽雲十六州對其重要性,如果轉換一個角度從遼國的角度看幽雲十六州,那麼我們就能發現幽雲十六州重要的經濟價值!

    幽雲十六州所處的緯度,溫暖溼潤,降水充足,因此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基地,也是經濟最繁榮、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在被遼國吞併以後,遼太宗便立即將幽州升為南京(燕京),雲州升為西京,並且規定不是親王身份的不得掌管幽雲十六州。(遼國地圖)

    隨著幽雲十六州納入遼國的版圖,這裡的漢人也就成為了遼國的臣民。漢人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給遼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農耕經濟取代了遊牧經濟成為了遼國的主要經濟形式。

    第三、戰馬基地

    北宋之所以在和遼國的戰爭中難以取勝,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強大的騎兵軍團,而這中間戰馬的優劣和多寡是建立騎兵的先決條件。之所以當年漢武帝、唐太宗的大軍能夠在戈壁大漠中所向披靡,所仰仗的就是強大的騎兵軍團!(馬場)

    而當時有兩個重要的產馬地區,一個是甘涼河套一帶,另一個就是幽雲地區!對於北宋來說非常不巧,這兩個地方一個被西夏控制,一個則被遼國控制。

    因此,幽雲十六州在古代無論是對於中原王朝還是遊牧民族都是極其重要的。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取得了幽雲十六州則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方基地;對於遊牧民族來說取得幽雲十六州則是完全掌握戰爭主動,騎兵隨時可以南下縱橫馳騁,同時也是遊牧民族的經濟中心!

  • 2 # 袁衛宇

    說起幽雲十六州,想必熟悉歷史,特別是五代史和宋史的朋友,一定非常熟悉。在宋朝,幽雲十六州屢屢被提及。宋朝人為何頻頻提起幽雲十六州,幽雲十六州到底在什麼地方呢?幽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到底意外著什麼呢?

    幽雲十六州的大致範圍都在北方,具體是這樣的:幽州(今北京市區)、順州(今北京市順義區)、儒州(今北京市延慶區)、檀州(今北京市密雲區)、薊州(今天津市薊州區)、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莫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媯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武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蔚州(今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應州(今山西省應縣)、寰州(今山西朔州市東)、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區)、雲州(今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

    五代時期的後唐,石敬瑭為了取得契丹人的支援,於是下令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遼),此後幽雲十六州一直在遼、金、元這些少數民族政權手裡,直到明太祖統一天下後,幽雲十六州才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裡。

    失去幽雲十六州,對中原王朝而言,是特別不利的,不僅始終面臨北方的強大軍事威脅,也成為中原王朝統一天下最大的障礙。不管是後周世宗,還是北宋的宋太祖和宋太宗,都曾為收復幽雲十六州而努力,奈何因為實力不濟,再加上對手實在太強悍,一直沒有成功。

    金滅遼時,金、宋曾約定一起共同出兵滅掉遼國後,然後雙方平分幽雲十六州。但是宋江實在太沒出息了,面對已經是強弩之末、被金軍打得落花流水的遼軍,宋朝依然打不過遼國,反而被遼國的一群殘兵敗將打得丟盔棄甲。

    金華人一看宋朝這麼沒出息,就乾脆放棄和宋朝聯合,只憑自己的實力,一舉滅掉了遼國。金華人滅遼之後,接管了幽雲十六州。宋朝曾派人討要幽雲十六州中靠近宋、金邊境的幾個州。金華人回敬:滾!老子打下來的土地,憑什麼送給你!

    蒙古人崛起後,滅掉了金國,幽雲十六州又到了蒙古人手裡。元朝一統江山後,不僅是幽雲十六州,整個華夏大地都在蒙古人手裡。

    元朝末年,蒙古人窩裡鬥非常厲害,無暇顧及朱元璋等農民軍,再加上蒙古人此時的實力已經遠非鐵木真和忽必烈時代所比,蒙古人的實力早已是今非昔比。這些因素,給朱元璋攻取幽雲十六州帶來了極大便利。

    對手蒙古人已經殘了,朱元璋本身也有較強的實力,就順勢克復了幽雲十六州。這樣,自五代後唐時期開始,已經丟失了幾百年的幽雲十六州,重新回到中原王朝手裡。

  • 3 # 木山文

    現在一般稱為燕雲十六州。先從五代史上那個屈膝勾結契丹,自稱"兒皇帝"的後晉高祖石敬瑭說起。

    石敬瑭原是後唐的河東節度使,為了達到稱帝的目的,不惜以認比他小11歲的契丹主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藉助於契丹的兵力,消滅了後唐,登上帝位。

    石敬瑭一當上皇帝,馬上把幽,薊等16州地方割讓給耶律德光。後來史家便稱為燕雲十六州,他們是:

    幽(今北京市西南),涿(治涿,今河北涿縣),薊(治薊,今河比薊縣),檀(治密雲,今北京市密雲縣),順(治賓義,今北京市順義縣),瀛(治河間,今河北河間縣),莫(治莫,今河北任邱縣),蔚(治安邊,今河北蔚縣),朔(治善陽,今山西朔縣),雲(治雲中,今山西大同市),應(治金城,今山西應縣),儒(治縉山,今北京市延慶),新(治永興,今河北涿鹿縣),媯(治懷戎,今河北懷來縣),武(治文德,今河北宣化縣),寰(治寰州,今山西朔縣東北)。

    16州的範圍約相當於以北京市和山西大同市為中心,東至河北遵化,北迄長城,西界山西神池,南至天津市,河北河間,保定市及山西繁峙,寧武一線以北地區。

    當時的幽州鎮以媯,檀,新,武四州為"山後",河東鎮以雲,應,寰,朔四州為"山後","山後"也稱"山北"。這裡的"山"即燕山。所謂"燕雲十六州"也稱"山後代(縣)北十六州"。

    在上面談及的十六州中並無"燕州"的稱呼。甚至終五代整個時期,亦無"燕雲十六州"之稱。"新五代史","舊五代史"統稱後晉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是"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那麼所謂"燕雲十六州"之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首先談談"燕雲十六州"中的"燕"從何而來?

    原來契丹主耶律德光於公元937年稱遼太祖後,在公元938年把當時的幽州升為南京,又稱作"燕京"。這樣,在五代十國時期才出現了"燕"的稱呼。燕京的治所和幽州的治所,甚至先秦時燕國的都城都在今天的北京地區,看來三者之間就好是同一地方。可是這三者所統轄的地域範圍並不一致。

    所謂"燕雲"的稱呼,最早要到北宋末年才出現。"宋史"記載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趙良嗣出使金國,"見其主阿骨打,議取燕雲",並作"燕雲奉使錄"一書。另外,"三朝北盟會編"亦有"燕雲"的稱呼。不過這裡講的"燕雲",只是宋朝人希望收復北邊失地的代稱或泛稱,並無確定的疆界。亦不是實指石敬瑭所割讓的十六州。直至北宋宣和4年(公元1122年),宋朝建立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後,"燕"和"雲"連稱才有了確定的地域。不過當時的"燕雲"二路所管的州,包括了早在後唐就失陷給契丹的營,平二州和遼新置的景州,比石敬瑭割地範圍要大。可見"燕雲"二路亦不等於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

    直到元朝時進行"宋史"的修撰,才在"地理志"總序中首次出現了"燕雲十六州"的稱呼。也就是把"燕雲"和石敬瑭割讓的十六州合在一起。文中寫道:"(宋)太平興國……五年,李繼捧來朝,得州四,縣八。至是天下既統一,疆域幾乎恢復漢唐的舊.地,其餘未入版圖的,只有燕雲十六(州),而已"。此後,史家相沿成習,才把石敬瑭割讓的"雁門以北及幽州之地"一一幽,薊十六州誤稱為"燕雲十六州"

    由於石敬班割讓了燕雲十六州,使北方地區自後晉以至宋朝均無險可守。從地理環境上來說,給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進攻中原地區創造了有利條件。雖然北周柴世宗時亦曾收復過瀛,莫二州,但其餘各州長期未能收復。北宋王朝曾多次向北用兵,但都不是遼朝的敵手。女真族興起建立金朝後,佔了燕雲十六州中不少州縣。為了取回"燕京",北宋王朝只好以歲輸銀,絹各20萬兩,匹,又輸"燕京代稅錢"一百萬緡,才從金人手中"買"來了一座被掠奪一空的燕京空城。直到北宋宣和5年(公元1123年),由於燕雲十六州中不少守將對宋朝的自動"降附",才算是暫時把石敬瑭所割讓的十六州收歸宋王朝所有。不過,這只是曇花一現的統一,不久金兵大舉南犯,連宋朝的汴京(開封)都被圍困,何況燕雲十六州更不用說早就淪於金人之手了。

  • 4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燕雲十六州,燕是今北京市,雲是今大同市。

    十六州大致包括今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廊坊、承德、保定、衡水、張家口、大同、忻州、朔州等地。

    這些地方是傳統上的邊境地區,漢高祖白登之圍就在此地,安祿山也是從這裡起兵謀反的。

    北魏南遷以前,大同是它的都城所在。遼國得到十六州以後,在燕州建了南京析津府,在雲州建了西京大同府。後來金國在遼南京基礎上建立金中都,元朝在金中都基礎上建立元大都。後來北京成為中國明、清、民國和共和國的首都。

  • 5 # 小司馬說

    幽雲十六州,又稱“幽薊十六州”、“燕雲十六州”。

    “燕雲”這一名稱最早現於《宋史-地理志》,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北京、天津全境、河北北部、山西北部等廣大地區,面積約10.5萬平方公里。

    (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具體有:

    ——幽州(又稱燕州,今北京市)

    ——檀州(今北京密雲)

    ——順州(今北京順義)

    ——儒州(今北京延慶)

    ——薊州(今河北薊縣)

    ——瀛州(今河北河間)

    ——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涿州(今河北涿州)

    ——媯州(讀:gui,今河北懷來)

    ——蔚州(讀:yu,今河北蔚縣)

    ——武州(今河北張家口宣化區)

    ——新州(今河北涿鹿)

    ——應州(今山西應縣)

    ——寰州(今山西朔州東)

    ——朔州(今山西朔州)

    ——雲州(今山西大同)。

    燕雲十六州所在地區,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南下中原的必經之路,也是中原農耕漢族抵抗北方遊牧民族的重要天然屏障。

    由於處在邊境地區,故其戰略意義非常重要。失去燕雲十六州這個天然屏障,將導致中原王朝直接暴露在北方草原民族的鐵蹄之下。故自秦始皇時起,即對這一地區非常重視,此後歷代中原王朝亦是如此。

    公元936年,時任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反叛,不久其即被後唐大軍兵圍太原,就在戰爭處於膠著之際,石敬瑭被迫向契丹求援。時年九月,契丹軍南下解了石敬瑭之圍,並幫助其擊敗後唐軍。

    所謂無利不起早!

    契丹亦是如此。

    滅掉後唐後,石敬瑭自立為帝,作為對自己恩人契丹的回報,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這一重要戰略屏障獻於契丹,並每年向契丹稱臣納貢,光布匹就達30萬。

    除此之外,為表忠心,石敬瑭竟認比自己小十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而自己則成了被後世貽笑千載的的“兒皇帝”。

    (後人繪石敬瑭向遼太宗跪拜)

    由於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使得中原王朝喪失了抵抗遊牧民族南下的重要保護屏障,亦使遼國的疆域直接擴充套件到長城沿線,給後世中原王朝埋下了巨大隱患,尤其是北宋,造成北宋政權深受北方遊牧民族威脅長達二百餘年。

    可以說,燕雲十六州對宋朝的衰敗與滅亡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也是自那時起,往後的中原朝代皆沒有完全收復該地。

    宋朝立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曾打算用金錢向遼國贖回該地,但終沒有成功。

    1125年,金朝滅遼。

    不久,金兵又大舉南下俘虜了北宋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燕雲十六州便成為金朝疆域。

    蒙古崛起後,不出幾年又滅掉金朝。1213年,燕雲十六州被蒙古帝國佔領。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後,命大將徐達、常遇春北上殲滅元朝殘餘勢力。於1368年,攻克原元朝都城大都,使得燕雲十六州自石敬瑭獻於契丹始,在非漢族統治450餘年後重回漢人勢力範圍。

    影響明朝歷史走向,震驚中外的重要事件——“土木堡之變”亦發生於此。

    明朝滅亡,清軍於1644年入關,該地再次落入非漢人統治疆域,且直到1912年清廷覆滅。

    清帝退位後,燕雲十六州歸北洋政府接管。抗日戰爭爆發後,又落入日本人手中。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燕雲十六州再次迴歸中國版圖之上。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轉眼間,千載已過。

    燕雲十六州在這一千多年時間內,起起落落,幾易其主。

    其中的幽州更是逐步成為了北方重鎮,成為了金、元、明、清的都城所在地,成了新中國的首都,今天的北京市。

    燕雲十六州作為中原漢族王朝的重要戰略屏障,既見證了歷代王朝的興衰起伏,朝代更迭;更親歷了華夏曆史程序的一步步走向。

  • 6 # 冷兵器研究所

    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十一月,後晉主石敬瑭遣趙瑩使於契丹,以盧龍、振武二鎮,即所謂燕雲十六州“並圖籍來獻”。至此時,契丹便在事實及法律上佔有了幽燕十六州這一天險!

    這個燕雲十六州也就是相當於今天北京、大同及其附近地區。該地位於燕山山脈,分為以燕京(幽州)為主導的山前七州,和以雲州為重心的山後九州。山前諸州直面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利於騎兵馳騁的河北平原,山後諸州則應對河谷縱橫、有險可依、不利於騎兵展開的山西盆地。因此,該地是長城方向的重要一環。此地落入契丹人手中,北方防線即無險可守,而中原王朝只能在北部邊防線上囤積重兵集團。這就給予中原王朝軍事力量以很大的牽制,結果使得西北党項人趁機崛起。換而言之,燕雲十六州讓北方少數民族王朝得以鞏固其統治,為其進一步南下中原打下了基礎。

    就此,整個中國歷史的走向都發生了巨大改變!

    《契丹國志》曾說,“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蕃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也。石晉輕以界之,則關內之地,彼扼其吭,是猶飽虎狼之吻,而欲其不搏且噬,難矣。遂乃控弦鳴鏑,徑入中原,斬截華人,肆其窮黷。卷京、洛而無敵,控四海以成墟。”

    契丹人掌握燕雲十六州,也就幾乎控制了防禦中原的所有戰略關溢,並在河北獲得了相當大的立足點。耶律德光在獲得燕雲地區以後,立即升幽州為南京,將幽州變成向中原進攻的前沿陣地。在後來與北宋對峙的年代裡,遼朝統治者往往親臨於此,憑藉幽雲地區的有利地形,在遼宋戰爭中,始終處於進可攻、退可守,居高臨下的的有利地位。

    幽雲地區的軍事地位的重要性,還可以從遼王朝在幽雲地區的駐軍數量看出。據《遼史兵衛志二》載:遼朝在重要之地設定了40個提轄司,管理駐紮在當地的宮衛軍。其中設定在南京幽都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的提轄司多達37個,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和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縣)僅3個,而與高麗有接壤的東京遼陽(今遼寧遼陽)1個也沒有。由此可見幽雲地區之重要。

  • 7 # 亮仔學史

    幽雲十六州又叫做燕雲十六州,大概包括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幽雲十六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曾這樣評價:失去嶺北則燕雲不保,燕雲不保則必禍亂中原!

    據《宋史·地理志》記載,並且根據當今地理位置判斷,這十六州分別大致對應以下地方:

    幽州——北京市區

    儒州——北京延慶

    檀州——北京密雲

    順州——北京順義

    薊州——天津薊縣

    瀛洲——河北河間

    莫州——河北任丘

    新州——河北涿鹿

    武州——河北宣化

    蔚州——河北蔚縣

    媯州——河北懷來

    涿州——河北涿州

    朔州——山西朔州

    應州——山西應縣

    寰州——山西朔州東部

    雲州——山西大同

    無恥小人,貽害千年

    在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大將石敬瑭在太原起兵,反唐自立,後唐軍隊隨即包圍太原,為了獲得一線生機,石敬瑭竟向契丹求救,在契丹軍隊和石敬瑭的兩面夾擊之下,後唐旋即滅亡。

    石敬瑭為了獲得契丹的支援,不顧臉面,認比自己小11歲的契丹領袖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己稱“兒皇帝”。並且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他的這一舉動直接禍害了後期的北宋王朝。

    幽雲十六州的丟失,不但讓中原王朝失去了抵擋遊牧民族的天然防線,使得遊牧民族的鐵騎一馬平川,而且還讓北宋失去了天然的養馬場,終北宋一代,騎兵力量都無法與漢唐相媲美。

    幽雲十六州的變遷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曾派使臣到遼國講和,願意花費巨資贖回幽雲十六州,但被遼國斷然拒絕。幽雲十六州成了北宋歷代皇帝的心病,誰要是能收復十六州,封王不在話下。

    1122年,宋金聯盟成立,金國以滅亡遼國為目的,而北宋則已收復幽雲十六州為目的,雙方一拍即合。遼國滅亡後,金國曾短暫將其中7州歸還。不過在六年之後,金國就發動了全面的侵宋戰爭,史稱“靖康之變”,宋朝不但沒有如願收復十六州,反而喪失了長江以北的大片領土,偏安江南。

    在經歷了金國、元朝的統治之後,直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建國號大明,同年派大將徐達北伐,將元順帝趕回了蒙古。

    從913年到1368年,整整過去了455年之後,幽雲十六州才正式回到了漢人政權的懷抱,結果雖皆大歡喜,但這455年間卻給中原大地帶來了無窮無盡的災難。

  • 8 # 楚風說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幽雲十六州又稱燕雲十六州,是後晉兒皇帝石敬瑭割讓給契丹的。當年石敬瑭為了奪得天下,請求契丹出兵幫助自己,就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籌碼,至此幾百年後燕雲十六州一直被北方遊牧民族掌握,直到朱元璋北伐元朝才使燕雲十六州回到漢族手中。那麼燕雲十六州到底是指現在的哪裡呢?

    "燕"是今北京,“雲”是今山西大同,燕雲十六州大抵包括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天津,這裡自古以來是中原王朝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侵的主要屏障。看地圖你就會很明白了,燕雲十六州基本上就是在長城一線,過去長城向南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天險了,北宋想要收回這個地方就是想能夠防止北方遊牧民族南侵。要知道北方遊牧民族都是擅長騎射的民族,他們都會有比較厲害的騎兵,沒有了易守難攻的燕雲十六州,大宋的步兵在平原地區就是騎兵的活靶子。這就是為什麼北宋一直想收回的原因。

    但是,北宋只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以來重文輕武,所以一直沒能收回,相反北方遊牧民族由於向南沒有任何阻擋,隨時可以進攻中原地區。北宋也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在邊界種樹用來抵禦契丹,可是效果並不好,反正一直被契丹欺負。後來金朝起來了,甚至把北宋都給滅了,主要原因就是沒有燕雲十六州這一天險。

    直到明朝的建立,朱元璋收拾完南方的陳友諒和張士誠以後,於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口號,舉兵北伐。1368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元帝北逃,後晉割讓的幽雲十六州終於重新回到漢族王朝手中。朱棣甚至直接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樣大家就明白燕雲十六州的重要了吧!

  • 9 # 尚宮女史

    《宋史·地理志》中記載,983年,宋太宗基本恢復了漢唐時期的疆域,只有“燕、雲十六州”還不曾收復。這應該是燕雲十六州一詞最早的出處,而燕雲十六州之所以成為一個特定的稱謂還是拜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所賜。

    933年的冬天,後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其子李從厚繼位,李從厚繼位之後就開始實行換鎮政策,試圖削藩,其中將李從珂從鳳翔調到河東,這激起了李從珂的不滿,於是李從珂起兵反叛,李從厚倉皇出逃後還被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變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之後李從珂派人殺死李從厚而自己登基,成為後唐末帝。

    繼位之後的李從珂和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彼此忌憚,兩人曾經算得上是李嗣源的左膀右臂,作戰英勇,而且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而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女婿,兩人過去就暗地裡爭功。現在李從珂成為皇帝,彼此的地位發生了很大的變法,誰也不放心誰。

    李從珂試圖困住石敬瑭,好在有其妻永寧公主的居中斡旋才讓石敬瑭順利回到了河東,從此石敬瑭裝病不出,但這仍舊不能消除李從珂的猜忌。後來兩人的猜忌升級,李從珂下令石敬瑭換鎮,而石敬瑭上表請求李從珂將皇位讓給李嗣源的親兒子李從益。

    矛盾不可調和的結果是李從珂派兵攻打太原,而石敬瑭也選擇反叛。在矛盾還沒有激化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李從珂曾問計於李崧和呂琦,兩人建議李從珂與契丹議和,送點錢財,籠絡契丹,這樣石敬瑭就會心生忌憚,不敢反叛,兩人還草擬了《遺契丹書》,等著李從珂派人去契丹,只是後來李從珂改變了主意。

    等到李從珂和石敬瑭必有一戰的時候,石敬瑭在桑維翰的建議下求助於契丹,為了防止契丹選擇幫助李從珂,石敬瑭是下了血本的:向契丹稱臣、父事契丹,並且約定成功之後,割地給契丹。

    《資治通鑑》記載:“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而《舊五代史》記載:“願以雁門已北及幽州之地為壽。”

    當時石敬瑭的部下劉知遠(後漢開國皇帝)還曾勸說石敬瑭只向契丹稱臣,再送上金帛就完全可以說動契丹出兵,但是石敬瑭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他想的是隻許勝不許敗。這正是耶律德光求之不得的機會,於是他第一時間答應出兵幫助石敬瑭,親自領兵五萬兵馬支援石敬瑭對抗唐軍。自然結果就是石敬瑭勝了,後晉建立後,石敬瑭按照約定向契丹稱臣稱子,每年給契丹運輸三十匹帛,並割地。

    《舊五代史》和《資治通鑑》都記載:“割幽、薊、瀛、莫、涿、檀、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入於契丹。”

    這十六州就是燕雲十六州,實際上早在唐朝末期,幽州這一帶曾有一個割據政權,即桀燕,是由劉仁恭和劉守光父子建立的一個政權,不過因為這對父子倆行事奇葩、荒唐並且殘暴不仁,桀燕在913年就被李存勖所滅。後來幽州這一塊就一直在後唐的控制之內,然後到了後唐末期,石敬瑭為了對付李從珂,就把燕雲十六州許給了契丹。

    燕雲十六州位於現在的山西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北京、天津北部地區。具體來說:

    太行山西北有:朔州(山西朔縣)、寰州(山西朔縣東馬邑鎮)、雲州(山西大同)、應州(山西應縣)、蔚州(山西靈丘)、新州(河北涿鹿)、武州(河北宣化)、媯州(北京懷來)、儒州(北京延慶);

    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有:順州(北京順義)、檀州(北京密雲)、幽州(北京市)、薊州(天津薊縣)、涿州(河北涿縣)、莫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間)。

  • 10 # 請輸入使用者名稱WY

    在反映宋朝的一些歷史劇和歷史小說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一個地理名詞“幽雲十六州”, 這個地方是宋遼兩朝的命門所在,澶淵之盟前兩國圍繞此處頻繁開戰,即使是澶淵之盟後,“幽雲十六州”的存在也使得北宋王朝如坐針氈。

    那這幽雲十六州到底是哪裡呢?它為何如此重要。

    就現在的行政區劃而言,幽雲十六州大概包括了北京,天津的全部以及河北,山西的北部,古代這些地方分為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共十六州,故稱為幽(燕)雲十六州。其中幽、薊、瀛、莫、涿、檀、順七州位於太行山北支的東南方,其餘的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九州在山的西北。

    這個地方到底要什麼特殊之處呢?首先如果從宏觀的地理來看,此處其實是“漢地邊緣”,“漢胡交界”之處,在中國地理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這條線以北較為乾旱,古代生產方式以遊牧為主;而以南則是以農耕文明為主的傳統漢地。而這條線大體又和長城重合。

    圖中的紅線就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可以看到以北京為核心的華北平原北部地區正好是漢地的邊界。

    而如果遊牧民族想南下入侵呢?幽雲十六州正好是第一線,不過如果幽雲十六州掌握在中原王朝手裡,那遊牧民族想南下還是有些麻煩的。這一點從地形圖可以反映。

    可以看到,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正好攔住了。這兩道山脈構成了保護漢地(華北平原)的第一道防線。

    那要是幽雲十六州丟了呢?那就相當麻煩,此處居高臨下,易守難攻,一旦這個地方被遊牧民族掌握,那中原王朝北線,黃河以北、以東地區的北方土地幾乎無險可守,將面臨沉重的國防壓力,而很不幸的是,宋朝就面臨這個情況。

    後晉的石敬瑭當年為了取得遼國的支援,“父事契丹”將幽雲十六州拱手送於遼國,這讓後周,北宋等後繼的中原王朝北線面臨很沉重的軍事壓力,而且此處是傳統漢地,如若一直讓外族統治對於中原王朝也是不可接受的,所以後繼的中原王朝也屢次攻打此處。

    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率軍攻遼,一路勢如破竹,攻克多地,然而大事未竟之際卻突然病故。

    宋朝成立之後,也對“幽雲十六州”這故土念念不忘,宋太宗也曾親自伐遼,但在高粱河之戰中慘敗,後來宋遼兩國的勢力呈現均勢,簽訂了“澶淵之盟”,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遼歸還宋莫、瀛二州。但北宋對此“故土”還是念念不忘。

    後來金朝崛起,北宋和金約定共同滅遼(海上之盟),成功後金歸還宋幽雲十六州,但北宋實在太弱,金朝滅遼之後連北宋也一起收拾了。

    而這片地方,一直到明朝(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北伐)滅元后,才徹底回到漢人手中,此時,這塊地方已經丟了400多年了。

  • 11 # 小姐姐講史

    幽雲十六州另外的名字叫“幽薊十六州”和“燕雲十六州”。“燕雲”一名最早見於《宋史·地理志》

    燕雲十六州的丟失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老二(石敬瑭)在給阿三(後唐末帝李從珂,他是石老二的岳父李嗣源的義子)打工。阿三老是懷疑石老二要奪他的江山,石老二思索再三認為如果長期這樣下去的話,早晚得被阿三弄死,於是他就乾脆起兵造反了。石老二一反阿三就派精兵討伐他,很快石老二就被後唐重兵包圍在太原。

    (石敬瑭畫像)

    於是石老二就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許諾耶律德光事成之後,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進貢大批財物,以兒國自稱。(認比自己還小10歲的耶律德光當爹)每年還要孝敬契丹大批的財物。耶律德光天天都在為南下發愁,突然聽到這個天上掉餡餅的訊息,他高興的差點跳起來。他立即率兵從雁門關南下營救他的“兒子”石老二。用偷襲的戰術打敗後唐軍隊,殺死後唐1萬多人。936年11月,耶律德光冊封石老二為後晉皇帝。石老二遵守承諾將幽雲十六州孝敬給了他“爹”。

    (石敬瑭“兒皇帝”參拜他的“父皇帝”)

    幽雲十六州,即今天的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片領土都割讓給了契丹。它的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地區、山西北部地區。幽雲十六州及所在今天的具體位置如下

    1.幽:(今北京市)

    2.薊:(今天津薊縣)

    3.瀛:(今河北河間)

    4.莫:(今河北任丘)

    5.涿:(今河北涿縣)

    6.檀:(今北京密雲)

    7.順:(今北京順義)

    8.新:(今河北涿鹿)

    9. 媯:(音歸,原屬北京懷來,今已被官廳水 庫 所淹)

    10.儒:(今北京延慶)

    11.武:(今河北宣化)

    12.蔚:(今山西靈丘)

    13.雲:(今山西大同)

    14.應:(今山西應縣)

    15.寰:(今山西朔縣東馬邑鎮)

    16.朔:(今山西朔縣)

    幽雲十六州是中原抵抗契丹的天然屏障。此後,北方遊牧民族便可以長驅直入中原,中原人民開始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事實上丟的可不僅僅是16州。

    石老二的岳父李嗣源統治時期就丟了平州(今石家莊盧龍)

    後唐滅後梁之戰時,契丹趁機奪取了寧州和營州(今河北昌黎縣)。

    後晉杜重威投降後,契丹又佔領易州(今河北省易縣)。

    收復

    幽雲16州的丟失也正是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959年後周世宗柴榮攻打契丹,收復了瀛、莫、寧三州和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三關,突然病死,停止了進軍步伐。

    北宋建立後,宋和遼之間就圍繞十六州大戰,戰爭持續了四十多年,直到“澶淵之盟”的簽訂。北宋後期,聯金攻遼取得勝利,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按照約定,1123年把燕京、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歸還給了北宋。後來金伐北宋,北宋滅亡,收復幽雲十六州的計劃也毀了。

    到了明朝,朱元璋上位後,於1638年命大將常遇春、徐達率兵衝入元大都,把蒙古人趕到北方大草原,將丟了455年之久的燕雲十六州重新奪回到漢族人手中。

  • 12 # 小鎮月明

    幽雲十六州是說得是太行山一帶的地區,大約就是今天山西、河北一帶的北部地區。這個地區依託著太行山脈,形成了北方的一條明顯的分界線,依託這片山脈、這些地區,古代的許多王朝建立起了穩固的防守工事。

    一旦過了這條線,後面就是中原腹地,中原地區生活著大量的華人,這裡為國家貢獻著大量的糧食,一旦失去了幽雲十六州的庇護,這些地區就會暴露在北方敵人面前。因為中原地區地勢平淡,缺乏戰略縱深——就是無險可據,所以一旦敵人來襲,很難擋得住,即使是非要去阻擋,也會付出極高的代價。

    所以,這個地區對於中原甚至是全國,都有重要的意義。 在歷史上,拋開國內的矛盾來說,我們國家一度需要面對的敵人,就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這些人極善於在平地縱橫,而幽雲十六州正好是這些人難以逾越的屏障,再強大的騎兵集團,也都很難在山林裡發揮。

    中國歷史上,歷來把北方這些地區設為軍事要地,一旦前方戰事失利,就能用這些地方來僵持。而一旦敵人從這裡突破,遊牧民族的騎兵,就會在中原大地上盡情縱橫,再也難以阻擋這些剽悍的北方牧民。

    北宋為何一直想要收復這裡呢?因為他們知道這裡的重要性,也因為失去這裡,吃了大虧。 唐朝末年,石敬瑭因為懼怕朝廷的猜忌,所以起兵造反,但是朝廷畢竟還是厲害,不久就圍困了他。為了活命,他向契丹人借兵,戰勝後將這一片戰略要地送給了遼國,遼華人本來是遊牧民族,結果因為有了這些地區,就有許多牧民逐漸轉化成了種田的百姓,為以後進一步侵略做好了準備。

    於是在北宋建國後,經常要面對北方遼國的入侵。北宋的軍隊在面對大遼的騎兵的時候,根本無法有力抵抗,即便是勇猛善戰的宋太祖都不行。 因為知道自己的軍隊打不過人家的起兵,所以他在都城的背面下令讓人們大力植樹,最後種成了樹林。有了樹林的地方,敵人的騎兵就不能快速透過,而宋兵就能在此佈置防禦。

    不過即便是這樣,也只是緩衝一下敵襲而已,完全不能從根子上破解僵局。打是打不過的,後來他就開始攢錢,打算買回這十六個州來。到了太宗時期,宋朝國力恢復,他帶兵北上想爭奪這裡,不料遭遇了大敗,自己也受了傷,騎了一頭毛驢才得以逃走,但是兩年後他傷勢發作死了,於是後來再也沒人敢說收復失地了。

    再往後,因為沒有什麼屏障,所以金國直接突入中原,將北宋消滅,憑著長江天險,南宋得以苟延殘喘,不過也沒能堅持多久。因為當時的統治者喜文厭惡武,連帶著外交都喜歡投降政策,於是在多次割地後,終於讓宋朝徹底結束了,可以說,宋朝的滅亡,和這一帶地盤的缺失,也是有點關係的。

  • 13 # 鄧海春

    在中國歷史上,有過一個十分混亂的時期,那就是五代十國。在這一時期,中原之地分裂割據,政權更迭是家常便飯。後唐清泰三年(936),大將石敬瑭反叛,結果戰事不利。

    危難之際,他向北方的契丹求援,剽悍的契丹軍大敗後唐軍,於是在契丹的扶持下,石敬瑭“受冊封為大晉皇帝,認契丹主為父,自稱兒皇帝。”兩年後,他為了討自己的“父親”歡心,割讓了“幽雲十六州”。那麼,這“幽雲十六州”到底是什麼地方,為什麼北宋一直想要收復這裡呢?

    幽雲十六州,顧名思義,是幽州、雲州一帶的十六個城池,它們分別是燕(幽)、薊、瀛、莫、涿、檀、順、雲、儒、媯、武、新、蔚、應、寰、朔。其中,幽州就是今天的北京。這十六州自古以來是中原王朝倚仗的必爭之地,它們處在長城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緩衝地帶,且地勢居高臨下,可以及時發現敵情,並組織防禦,其戰略意義十分重要。

    而石敬瑭則絲毫不在意,畢竟他的一切都是北方的契丹人給的,在他看來,孝敬“父親”自然沒什麼不對的。可對於後世,這十六州則成了長久的隱患和傷痛。可能是上天對石敬瑭的報應,他僅僅當了數年皇帝便在外有契丹橫劍,內有權臣劉知遠窺權的緊張局勢中鬱鬱而終。

    石敬瑭死後,他的侄子石重貴繼位。石重貴比他的叔叔要更有骨氣,他繼位後對契丹的態度並不像石敬瑭那樣卑躬屈膝,在文書中,他雖然按照輩分對契丹自稱“孫”,但沒有稱“臣”。很快,契丹不滿這位新任皇帝,揮師南下,和後晉軍隊交戰於澶州,後來因為手下重臣叛變,兵敗被俘。

    在那之後,曾是後晉重臣的劉知遠建立了政權後漢。他在石敬瑭早年向契丹稱臣時就曾經勸說他:“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賂之,自足致兵,不必許其土田,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之無及。”他認為,向契丹稱臣已經足夠,認契丹為父就太過了,而且想要求援,給些錢財就好,不要許諾割地,否則後患無窮。

    劉知遠當年的勸說沒有被石敬瑭採納,在後漢建立後,他卻自己打了自己的臉。契丹攻破後晉都城後,自始至終在太原冷眼旁觀的劉知遠上表契丹主示好,契丹主則也稱他為“兒”。隨後他抓住機會,趁契丹人劫掠完踏上歸途時,在太原稱帝。不過,直至後漢滅亡,都沒有向北奪取過幽雲十六州,只能說,當年那個力勸石敬瑭不能割地的劉知遠,面對強大的契丹,也不得不低下了頭。

    後漢之後,中原的北方這片土地又迎來了後周政權。後周太祖郭威治國有方,在他的治理下,北方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郭威的勵精圖治為繼承者柴榮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柴榮則更是一位英主,他西征後蜀,奪取四州;南討南唐,盡取淮南十四州。隨後,他將矛頭對準北方,兵不血刃便拿下三關三州,其中,屬於幽雲十六州的有瀛州和莫州。

    可惜的是,柴榮在謀劃收復幽州時染病,不久離世。很快,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不過趙匡胤用金錢贖回,用武力收回的計劃都宣告失敗。北宋末年,宋金商定共滅遼國,滅遼後宋朝可以取回幽雲十六州,可金人卻撕毀協議,反攻北宋,宋朝自此失去收復幽雲十六州的可能。它們成為了宋人心中難解開的心結。

  • 14 # 南的糊途

    幽雲十六州也稱為燕雲十六州,指的就是現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對於中原地帶來說就是北方的屏障,抵禦外族入侵,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其地勢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很多朝代都會在此囤積重兵。幽雲十六州在五代十國時期,唐朝節度使石敬瑭想自立為帝,求援契丹,將其割讓給了契丹,導致後面的北宋政權失去了最有利的屏障,頻頻受到契丹的威脅,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才將其收復回來,由此可見幽雲十六州的重要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IY面膜與成品面膜那個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