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些小說寫的信陵君看了簡直傷眼睛,請來分析一下真正的信陵君謝謝各位大神。
5
回覆列表
  • 1 # 東北虎不吃人

    今天就講講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信陵君。

    為什麼不說孟嘗君,平原君呢,個人覺得信陵君魏無忌還是有人格魅力的。

    信陵君的兄弟 魏安釐王就是那時候的魏王,懷有一棵妒忌信陵君的心,這顆心就沒有變過。事情還得從一天他倆下棋說起,突然來報說趙國來找茬來了, 安釐王嚇的渾身是汗,魏無忌卻鎮定的要死,說:那是趙王在打獵。果然,後來有人來報真是打獵。 安釐王問他怎麼知道的,魏無忌說他的門客到處都是,會給他通風報信的。 安釐王聽完後又一身冷汗,從此對這位兄弟不信任了。

    後來,秦國虎狼之師圍攻趙國邯鄲, 安釐王不敢出兵解救,只派晉鄙把部隊停留在趙國邊境上。就在這時,信陵君魏無忌挺身而出,做出了後人都稱讚的大事,竊符救趙,細節就不說了,只可惜晉鄙的腦瓜殼被敲碎了。

    竊符救趙之後,信陵君沒有回到魏國,他也沒有臉回去,畢竟背叛了自己的國家。但是,10多年後,秦國猛攻魏國,就在 安釐王抓耳撓腮時,信陵君再次聽從門客的建議,回國救國。兩兄弟見面後,淚流滿面。信陵君被封為大將軍,由於信陵君的個人魅力無法阻擋,很快匯成五國聯軍,把秦國打回關內,不敢再出來。信陵君魏無忌名聲大震。

    然而,秦國使出他慣用的手法,離間計。魏王輕鬆上當,剝奪了信陵君的兵權。

    可憐的信陵君心灰意冷,從此沉迷酒色,幾年後身體就不行了,和魏王在同一年掛掉了。估計這哥倆到陰間還是不消停啊。

    十幾年後魏國就被秦國滅了。

    嗚呼,這個世界最缺的就是信任了。

  • 2 # 清朝那些事

    信陵君在歷史上的評價很高,很多賢人對他的評價很高,趙孝成王:“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賈誼:“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司馬遷:“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可見,信陵君位列戰國四君子之首確實是有些道理的。

    信陵君名魏無忌,出生年月不詳,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魏安釐王元年封於信陵,號信陵君。生年不詳,死於魏安釐王三十四年。信陵君出身貴胄,但是“雞鳴狗盜,無不賓禮”,他極其喜歡贍養門客,雖說贍養門客是當時君子所熱衷的,但是很多公子贍養門客,只是為了和其他人攀比,完全是為了跟風。公子對於士,不論其出身如何,都很謙虛、以禮相待,不敢以富貴傲人。因此方圓幾千裡計程車都來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竊符救趙是非常出名的歷史典故,很多人都說信陵君竊兵符,戮將專師,目無法紀,的確,他的做法是有違背誠信,違背規則,但是信陵君的做法並不是任性而為,也不是一時衝動,而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的。是非常之時行非常之事,救趙也是保魏,雖然這件事為信陵君帶來了很大的榮譽,在他的心裡,保住魏國比名聲重要得多。

    說起竊符救趙,趙國長平戰敗之後,緊接著又被秦兵圍困邯鄲。不久之後,魏國收到了趙國平原君的急報,面對強敵入侵,趙國請求魏國速發兵救援。趙國的平原君本來就是信陵君的親戚,趙國又是唇齒相依的鄰國,信陵君於是向國王力請出兵救援。雖然,魏國派出了軍隊救援,魏安僖王擔心秦國報復,派出的十萬大軍並沒有做出什麼實際的行動,只是在邊境線上靜靜地觀望。

    眼見趙國滅國已在旦夕之間,魏王又始終不肯發兵,信陵君無奈之下,決定帶著自己的一百多輛戰車和門客去支援趙國,經過東門時拜訪了侯生,將真實的情況告訴了他,侯生獻上竊取兵符之計,兵符,是由皇帝和統帥各執其一,驗對無誤,方可發兵,侯生說:“聽說晉鄙的兵符放在魏王的臥室裡,當今魏王最寵愛的妃子就是如姬,如姬她出入魏王的臥室很方便,如果得到如姬的幫忙,定能偷出兵符來。有了兵符才能援趙抗秦。”後來,信陵君買通了國王的寵姬,從內宮盜出。憑兵符到前線發兵,解了趙國之圍。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裡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是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 《史記·魏公子列傳》,禮賢下士,謙遜待人接物,縱觀中華歷史,信陵君應該是最會交朋友的人,他的門客很多都願意為他捨棄生命。一個誠字,一個信字,看似無關緊要、無足輕重的二字,信陵君卻看得比生命還在重要,這是他聞名於後世的原因,也是受人尊敬的原因。

  • 3 # 思維館

    信陵君

    真正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是什麼樣的人?國之拂臣。

    何謂拂臣?“有能抗君之命,竊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國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國之大利,謂之拂”,荀子認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厚也”的臣子分為四種類型,即諫臣、爭臣、輔臣、拂臣,從荀子對拂臣的解釋上來看,這四種臣子當以之為首。

    信陵君,即魏無忌,是魏安釐王的弟弟,司馬遷對此人推崇備至,在《史記•魏公子列傳》中借平原君之名稱其天下無雙,認為他是戰國四公子之首。信陵君以為人寬厚仁愛、禮賢下士見長,對士人,甚至不論其才能結交,一視同仁,為士人所重,門下食客最多時,可達三千之眾。對於戰國時期蔚然成風的養士之舉,司馬遷認為只有信陵君真正做到了“不恥下交”,而以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等四人為集中體現。現在,我們來看看信陵君最重要的功績,“竊符救趙”和“卻秦存魏”。

    公元前258年,秦國大舉攻打趙都邯鄲,魏安釐王欲以將軍晉鄙領十萬兵馬赴赴解圍,被秦王威嚇,大軍屯於鄴城,按兵不動。平原君派遣諸多食客前來求救,信陵君也以門客遊說,不果,遂欲召門下賓客率百乘車馬赴趙行飛蛾撲火之舉。關鍵時刻,得到侯嬴的指點,遂以魏安釐王如姬竊得兵符,挾力士朱亥前往鄴城。晉鄙看出破綻,卻被朱亥突出打死,信陵君由是獲得魏軍兵權,於公元前257年挾魏軍、趙軍、楚軍大破秦軍,邯鄲之圍由是得解。

    信陵君因竊符一事,畏懼魏王懲治,客居趙國十年,不敢回國。適逢秦將蒙驁大軍進擊魏國,魏不敵,屢戰屢敗,安釐王遂遣使請信陵君回國抗衡秦軍。信陵君畏縮不前,並對門客言及,敢有言回國者處死,後得毛公、薛公的勸諫,終於堅定了回魏之心。信陵君回國後,派人向各國求援,親自掛帥,以五國聯軍擊破秦軍,一路打到函谷關前,才引軍而返。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記載了信陵君在攻管城時的困境,即縮高一事。縮高之子為秦軍守將,他以不可教子叛君、不可壞父子之義不從排程。信陵君在此處,受到個人道義與國家利益衝突的阻礙。

    有的讀者可能認為信陵君“竊符救趙”是吃裡扒外,並非忠君之舉,實則不然,趙國若滅,則魏國無依,當為秦國下一個目標,此所謂唇亡齒寒,“故無忌矯壓其軍以救趙,非獨赴趙之難,亦為魏謀也,奚其不忠哉”,事實上,“竊符救趙”一事,使秦滅六國足足晚了四十年有餘。

    信陵君不從君令,而使魏得到保全,漢高祖劉邦在經過魏大梁時,為信陵君立祠祭祀以嘉其行,當然,也有人對其進行大加非議,以班固為典型,“北公死黨之議成,富士康職奉上之義廢矣”。信陵君勢力極盛,受到魏王之忌憚,先是“博而見疑”,終致“聞而見棄”,終於在魏王奪去其兵權後,沉湎酒色,抑鬱而終。

  • 4 # 曉木曰兮歷史系

    主人公是位列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耳,清高絕世,才氣縱橫,風姿千年僅見。其言其事,曉木雖千載之後讀之,仍為之心潮澎湃,傾心仰慕,以晚生千年竟未能一睹公子姿容為憾。其餘所謂三公子,平原、孟嘗皆是所謂因人成事之輩,其才實不足觀;春申君則是典型的少時英果,老時了了的糊塗蛋。此三子者,其才、其德、其品皆去信陵君遠甚,之所以並稱四大公子,無非因其好養士而已。然此三人皆空負好士之名,而實無愛士之心,其與信陵君並列,純屬拔高其名而有損信陵君之清譽。曉木少時讀《史記》,至“信陵君列傳”時,不禁為之拍案叫絕,擊節讚歎:“此真英物也,既非膏粱紈袴之風流公子,亦非循規蹈矩之俗世腐儒,與縱橫四海之漢高,王霸兼用之漢宣實乃同一種人。”待讀至篇末,見 “高祖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長祀公子。為公子置守冢五家,歲以四時奉祀公子。”之處時,不禁為之會心一笑,劉季真稱得上公子之知音爾。信陵君魏無忌真可稱得上是人如其名,名如其人。釣客以為,其名既為無忌,便應是一率性灑脫,隨心所欲之人。可過去知道的名叫無忌之人,只有一個《倚天屠龍記》裡的張無忌,卻是一瞻前顧後、小心謹慎、不敢稍有逾矩之輩,真是令人倒足了胃口。信陵君最為後人稱道的便是他那份不為俗禮所困,不拘俗世眼光的那份自信、從容與灑脫。信陵君之優點一為好士。趙勝、田文、黃歇之輩亦皆好士,可他們是那種居高臨下式的宛如豢養奴僕般的養士,而只有信陵君真正做到了傾心交接,平等相待的愛士。公子之好結交,與漢高祖劉邦相若,可又略有不同。劉邦乃一鄉間無賴,吃喝嫖賭之徒,與樊噲、周勃、灌嬰這些屠狗、織蓆、販繒之輩結交乃是理所應當。而公子以貴為王弟之尊,而與貧寒若守門之侯嬴、屠狗之朱亥;落拓如博徒之毛公、賣漿之薛公之徒相交為友,混跡於賭場酒肆之間而不以為恥,完全不顧街巷傳聞,坊間物議,真乃清高絕俗,鶴立雞群之人。(禮俗又豈是為若信陵君般灑脫之人所設。)以朱亥之勇、侯嬴之智、毛公薛公之遠見卓識,得一者即足以安天下,而信陵君竟能四者兼得,真是羨煞天下英雄,亦是公子能夠真正傾心下士之故。若後世之劉玄德於困居新野之時尚能三顧茅廬,求賢孔明,一旦佔據荊州,便傲然自得,倨見龐統,其去信陵君何止千里。後世宋明衰亡之季,內外交困之時,其君常常慨嘆以天下之大,而竟無一可用之才。殊不知,以中華之大,人物之勝,何朝何代無有其二三雄才?正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世之英才,也許正居於廟堂之高,也許正處於山野之遠,也許正遊走於坊間裡巷之間,甚至正混跡於秦樓楚館之中,只是無人相識罷了。濟世之材常有,而若信陵君不拘一格、求賢若渴之人則不常有也。信陵君之優點二為納諫。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後,趙王為報大恩,欲以五城封之。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少年成名,立此大功,驕矜亦在所難免。)門客勸說道:“物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與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與人,願公子忘之也。”此論大是精妙,與魯迅先生遺囑中所說:“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你應許給別人的事物不可不當真。”有異曲同工之妙。於是公子立自責,似若無所容者。年輕人犯錯誤,上帝都能原諒。區別在於聰明人犯一次錯誤,別人一提醒,立刻意識到,此生絕不再犯同樣的錯誤。而蠢人即使犯一百次同樣的錯誤,別人提醒他一千次,下次他還是照犯不誤。公子留趙十年,秦軍日夜攻魏。魏王遣使往請公子,公子不肯歸。毛公、薛公說之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跟聰明人說話的一個好處就是聰明人聽得懂話,能立刻反應過來。沒等他們說完,信陵君立刻就明白了,“為啥趙國對我這麼好,真是因為我當年救過趙國?政客從來都是往前看的而不會往後看。為啥天下諸侯這麼尊敬我,天底下比我有本事的人多了。還不是因為我後臺硬,有個有本事的哥,以後他們不一定什麼時候有求的著魏國的地方,所以才對我這麼客氣。還在趙國待著幹啥,趕快回家救大哥去吧。” 公子的這一優點亦與漢高祖相同。當年劉邦被項羽圍於滎陽,韓信卻忙著要在齊地稱王。劉邦大罵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在底下偷偷踹了劉邦一腳。劉邦立刻醒悟:“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柏楊先生曾說:“就從這一點,就能看出劉邦是個辦大事的人。”若是碰上個二百五,還不立刻破口大罵:“你踢我幹啥?我說的不對嗎?”有時候,事情的對錯根本無所謂,重要的是你能實現的目標是什麼。信陵君的缺點一是重義。當年信陵君因為被平原君所指責,在未能說動魏王的情況下,竟欲率三千門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就像侯嬴說的:“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的這一舉動,若以士的角度,固稱得上是慷慨節義之舉。可信陵君貴為魏國公子,若從一貴族政治家的角度來看,則純屬毫無意義的魯莽幼稚之舉。正如一位斯巴達元老曾經說過的:“人與人之間交往以信義為重,國與國之間交往以利益為重。”國家之間的政治完全與感情、理想這些非理性的因素無關,而只有利益的冷酷算計與精明考量,誰若將感情和利益這兩者混為一談,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傻瓜。而信陵君此時的行為,完全不像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所為,更像是一個被義氣衝昏了頭腦的匹夫。當然我們可以為他開脫說那是因為年少無知的原因,但考慮到在戰國時群雄兼併、危機四伏的環境下公卿子弟普遍早熟的狀況,(例如秦相甘羅12歲就曾出使趙國,)信陵君在心智方面的確顯得過於晚熟了。信陵君的缺點二是重情。當年侯嬴讓他殺死晉鄙,奪取兵權。在如此危急存亡的緊要時刻,他竟然因為不忍殺晉鄙而傷心落淚,在侯嬴面前徹底暴露出他性格軟弱的一面。婦人之仁乃為政領軍者之大忌。大敵當前,心中縱有千般苦楚,萬般不忍,也要先忍一時,解決當務之急,待除去了眼前之患後,儘可以去嚎啕大哭。像信陵君這般心地善良,性格軟弱之人根本不適合領兵,更不適合搞政治。我若是侯嬴,光被他這麼一哭,就要開始擔心關鍵時刻他能否狠下心腸,順利完成任務了。不過好在信陵君還有個下士的優點,有侯嬴朱亥這班人來輔佐他解決問題,渡過難關。信陵君歸國後執上將軍印,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直扣函谷關,而秦軍不敢出。當此之時,信陵君兵鋒所向,威震天下,儼然已成為東方六國抗秦的盟主,成為了六國復興,重整山河的新希望,其勢可謂盛矣。只可惜,“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信陵君的成就和威名很快就招來了他那個懦弱無能的兄長的猜疑和妒忌,中了秦人反間計的魏安釐王迅速解除了信陵君的兵權。信陵君與我後面要討論的主人公們的不同之處在於,那些王爺們大多是一些精於謀國,拙於謀身的謙謙君子,而飽經憂患,看盡世態炎涼的信陵君本不是那種木訥憨直,不知身臨險境的愚執之輩。憑著他的智慧與閱歷,他早就練成了看破人間冷暖,洞悉人心險惡的本領。“眾人皆醉我獨醒”,可就是這種看破與清醒帶給他的只有比那些不知死之將至的愚忠之人更大的痛苦與淒涼。也許這就是信陵君身上最大的悲劇。身處猜忌之位的信陵君面前只有三條路可走。上策是擒殺魏王,取而代之,重振魏國,北聯勁趙,西卻強秦,五霸之業豈足道哉?下策是一如既往,不管不問,忠於國家,忠於社稷,做比干關龍逄一樣的忠臣。只可惜,選上策公子不夠狠,下不了手;選下策公子不夠愚,又不甘心。於是,他能選擇的就只剩下最後一條道路,即縱情酒色,以去嫌疑。於是,戰國末年最為偉大的英雄,關東六國最後的希望,一代豪傑信陵君就這樣在酒色中慢性自殺,或者說在自個折騰中憋屈死了。信陵君死後,秦國不斷蠶食魏國,終於在18年後擄魏王,屠大梁,東方六國盡次而滅。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若信陵君之雄才大略,風雲叱吒之材而終不見用,卒以憂死,而如魏安釐王之嫉賢妒能之輩卻得居上位。魏之亡,豈枉哉?我始終在思考,信陵君如漢高祖一般乃是不拘小節,灑脫不羈的率性之人。為何他空有漢高祖不拘禮俗、睥睨世人之表,而卻無漢高祖剛果雄毅,英武決斷之實呢?若論行事老辣狠戾,更是不及高祖之萬一。也許正是因為他們不同的出身,不同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他們不同的行事風格和最終不同的命運。漢高祖乃是剛剛登上歷史舞臺的流氓無產階級,立場堅定,目標明確,只求富貴,不計譭譽。而信陵君卻是生於鐘鼎之家的王孫公子,雖是其中的異類,可他畢竟抹殺不掉自己的出身,他的貴族氣質早已深深地滲透到了他的血脈之中。雖然他可以混跡在茶樓賭館、娼寮酒肆之間,與販夫走卒之輩、市井無賴之徒廝混,甚至與他們勾肩搭背,稱兄道弟,但沒有人會真正把他當做平民中的一員。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他也許永遠無法理解貧賤之人心中的苦痛,永遠不知道貧屋陋巷之中人們會為了一張席子、一個饅頭而大打出手甚至拔刀相向的血腥與殘酷。從小錦衣玉食的他也許命中註定性格中要多一絲單純,多一絲同情,而少一絲算計,少一絲鑽營。也許他的理智已經告訴他做什麼是對的,是對自己有利的,可到最後他還是克服不了自己內心深處的那一絲柔軟,那一絲善良。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煊赫大梁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跨行轉賬24小時不到賬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