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韓非子講了個“鄭人買履”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鄭國有個人想買雙鞋。他用繩子量好了自己腳的尺碼,可當他要買鞋時,才發現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就回家取。等他趕回來時,市集已經關了,沒能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自己的腳去試一試鞋子呢?”他說:“我寧願相信尺碼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腳。”
看到這個故事,大家恐怕都會覺得這個鄭華人很愚蠢。但是,可能很多人每天都在做著類似的事情——寧信度,無自信也!
今天只講吃飯這事,你是不是要根據體重、基礎代謝率,或者每日營養標準之類的“度”來吃飯呢?你是不是不自信呢?離開“度”,你就不會吃飯了嗎?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新手父母奉行“科學育兒”的理念,每天給孩子定量吃飯,各種營養元素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結果還不如農村老太太粗糙的”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養得好。
有個學生跟我講了個事:某人給孩子吃各種微量元素補劑,兩歲不到就長到快1米高,醫生還說這孩子天賦異稟;但是沒過多久,孩子出現了疑似自閉症的現象。雖然不能直接把這兩件事直接聯絡起來,卻也值得反思。
人天生就會吃飯,有感覺的,為什麼偏偏要放棄自信,而取信於“度”呢?
飯在飢時飯是寶,飯在飽時飯是毒。盲目遵從營養指南吃飯,而不管身體本身的需求,我覺得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居民膳食營養指南只是一個建議,而不是標準,我相信制訂指南的專家也沒有這個想法。
我不建議大家看營養指南吃飯,但和走極端的低碳(包括生酮、不吃主食等一大類方法,下同)飲食一樣,我不建議也不反對。可能真的有一些人採用低碳的方式真的有利於身體健康,不過這個結論不應該由所謂的“科研結果”得出來,更不應該信幾篇論文。
畢竟,低碳飲食推崇者今天反對的均衡膳食,也一直都在做科學研究,發表了無數論文。低碳本身現在就被各種打臉,將來可能還有更厲害的打臉。
偉大的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低碳飲食好不好,千百萬人民實踐了,證明好了,才是真的好。我可不信那些論文的好話,資料和實驗造假的多了去,哪怕不造假,樣本十分有限,實驗條件也有限制,與現實情況相去甚遠。
我接觸過1000+的低碳飲食實踐者,其中300+是我的學生,沒有一個低碳減肥成功的。相反,她們在短期的體重下降後,迎來了掉頭髮、面板變差、月經不調、頭暈、怕冷等問題,不少人還出現了脾氣暴躁、暴食、嗜碳水甚至抑鬱等心理問題。
總人數很少,但我的粉絲量有限,比例超過了10%啊!我可以斷定,這絕非個例。而且,著名的《柳葉刀》雜誌也刊登了一個相關的研究: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多或太少會減壽。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15萬45-64歲的成年人,和北美、歐洲和亞洲國家的43萬人,得出結論: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佔比小於40%和能量佔比大於70%的飲食模式,都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50%~55%)死亡風險最低。
繼續看一個研究得非常深入的低碳實踐者——知乎使用者midori,她在實踐1年多之後,因為多種副作用,決定懸崖勒馬。
具體看:重磅! 我為什麼停止了生酮?
還有一位踐行低碳減肥法的日本網紅桐山秀樹。他於2010年被查出糖尿病,為控制病情,三餐拒絕米飯、麵包、麵條等碳水化合物,結果體重在3星期內從87公斤掉到67公斤,並聲稱逆轉了糖尿病。於是,他一舉成為名人,還出了一本宣傳自己做法的暢銷書。
然而,2016年,他在一家餐廳裡猝死,終年61歲。
當然,“低碳教”可能會說,這些人可能都沒有遵守所謂科學的低碳飲食方法,自己胡亂來的,所以出問題不能怪在低碳頭上。
有道理,我們再看看《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斯坦福大學Christopher Gardner教授的團隊帶來了一項臨床試驗結果,針對609名肥胖的非糖尿病志願者,進行為期一年的飲食調整,他們隨機接受了健康的低脂飲食或健康的低碳飲食。
12個月後,兩組志願者體重分別減少了5.4kg和6kg,兩種飲食方式的減肥效果差不多。研究者還依據志願者的基因型和胰島素分泌水平進行了二次分析,結果顯示這兩種飲食方法也沒有產生特別有效的作用。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低碳飲食的減肥效果長期來看,非常一般呢,畢竟1年才10來斤,真的特別不明顯啊!
我常常見到很多低碳踐行者說,1個月瘦了5-10斤很好,但是1年後變成啥樣了,沒人知道。可能還是10斤,或者比原來還重了,但是這些人不會再出來說了,想起自己犯的錯誤可能就覺得羞愧。
所以,你們講低碳飲食有多好,能不能給一個比較長的期限,比如1年或者5年之類的結果。只要1個月,低脂或均衡飲食之類的方法,基本也沒什麼差別,用鐵的事實說話可好?
桐山秀樹已經用生命告訴我們事實了,但“低碳教”還在嘴硬啊。他們會說,低碳是一時的,做幾個月瘦了就不做了,誰傻得一輩子低碳啊?
有句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聽過吧?
會選擇低碳減肥的人,都是什麼心態,自己心裡應該都有數。根本就不是那種見好就收的人呀,和去澳門的賭徒差不多,“我就再賭一把”,結果把整副身家都賭進去了,還欠了一般屁股債。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就不會鋌而走險。
低碳減肥科學嗎?真特麼科學。但是你們怎麼不看看1972年發明低碳飲食的羅伯特·阿特金斯,心臟病專家,人家2003年在紐約街頭摔死了。雖然這和低碳無關,但是身高180的他當時體重高達117公斤!
117公斤啊!還好意思說低碳減肥的事,要不要臉?
許多年來,我們見過太多神奇的減肥方法,以後繼續還會有,應該怎麼分辨真假呢?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寫了一首詩《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告訴我們。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他說:“不用算命卜卦就可以看透一個人,那便是花時間。一代賢相周公還有流言中傷,王莽沒有篡位前也很謙恭。假如,周公被中傷時去世了,世人可能就認為他是奸臣;王莽在沒篡位前就去世了,可能世人只認識他忠臣的模樣。所以啊,還需靠時間來辨別真偽,不要被一時表象所迷惑。”
各種減肥方法,都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低碳飲食,這麼多年來,早就被證明不靠譜了,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地獻身,我也真是想不明白。
大概流言容易迷惑人,而真相需要時間和耐心去等待吧。
我這兩年來,一直在堅持推薦廣播體操,但確實能持續練下去的人特別少。一個原因是練的人沒有耐心,自然出不了成果。另一個原因就是,沿用過去錯誤的運動習慣,沒有發揮出廣播體操應有的健身效果。除了時間之外,用心去做、去琢磨是必不可少的。
我很蠢嗎?我堅持推這個不流行的健身操幹嘛?沒有別的,就因為這套體操靠譜,經過了幾十年的考驗,從來沒有人真正說過它的壞話,只有誤解、低估、鄙視它的人。這麼好的運動,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兩千年前,韓非子講了個“鄭人買履”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
鄭國有個人想買雙鞋。他用繩子量好了自己腳的尺碼,可當他要買鞋時,才發現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就回家取。等他趕回來時,市集已經關了,沒能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麼不用你自己的腳去試一試鞋子呢?”他說:“我寧願相信尺碼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腳。”
看到這個故事,大家恐怕都會覺得這個鄭華人很愚蠢。但是,可能很多人每天都在做著類似的事情——寧信度,無自信也!
今天只講吃飯這事,你是不是要根據體重、基礎代謝率,或者每日營養標準之類的“度”來吃飯呢?你是不是不自信呢?離開“度”,你就不會吃飯了嗎?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新手父母奉行“科學育兒”的理念,每天給孩子定量吃飯,各種營養元素都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結果還不如農村老太太粗糙的”若要小兒安,三分飢與寒“養得好。
有個學生跟我講了個事:某人給孩子吃各種微量元素補劑,兩歲不到就長到快1米高,醫生還說這孩子天賦異稟;但是沒過多久,孩子出現了疑似自閉症的現象。雖然不能直接把這兩件事直接聯絡起來,卻也值得反思。
人天生就會吃飯,有感覺的,為什麼偏偏要放棄自信,而取信於“度”呢?
飯在飢時飯是寶,飯在飽時飯是毒。盲目遵從營養指南吃飯,而不管身體本身的需求,我覺得是一件很愚蠢的事情。居民膳食營養指南只是一個建議,而不是標準,我相信制訂指南的專家也沒有這個想法。
我不建議大家看營養指南吃飯,但和走極端的低碳(包括生酮、不吃主食等一大類方法,下同)飲食一樣,我不建議也不反對。可能真的有一些人採用低碳的方式真的有利於身體健康,不過這個結論不應該由所謂的“科研結果”得出來,更不應該信幾篇論文。
畢竟,低碳飲食推崇者今天反對的均衡膳食,也一直都在做科學研究,發表了無數論文。低碳本身現在就被各種打臉,將來可能還有更厲害的打臉。
偉大的毛主席說:“真理只有一個,而究竟誰發現了真理,不依靠主觀的誇張,而依靠客觀的實踐。只有千百萬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
低碳飲食好不好,千百萬人民實踐了,證明好了,才是真的好。我可不信那些論文的好話,資料和實驗造假的多了去,哪怕不造假,樣本十分有限,實驗條件也有限制,與現實情況相去甚遠。
我接觸過1000+的低碳飲食實踐者,其中300+是我的學生,沒有一個低碳減肥成功的。相反,她們在短期的體重下降後,迎來了掉頭髮、面板變差、月經不調、頭暈、怕冷等問題,不少人還出現了脾氣暴躁、暴食、嗜碳水甚至抑鬱等心理問題。
總人數很少,但我的粉絲量有限,比例超過了10%啊!我可以斷定,這絕非個例。而且,著名的《柳葉刀》雜誌也刊登了一個相關的研究: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多或太少會減壽。
研究人員調查了美國15萬45-64歲的成年人,和北美、歐洲和亞洲國家的43萬人,得出結論: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佔比小於40%和能量佔比大於70%的飲食模式,都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50%~55%)死亡風險最低。
繼續看一個研究得非常深入的低碳實踐者——知乎使用者midori,她在實踐1年多之後,因為多種副作用,決定懸崖勒馬。
具體看:重磅! 我為什麼停止了生酮?
還有一位踐行低碳減肥法的日本網紅桐山秀樹。他於2010年被查出糖尿病,為控制病情,三餐拒絕米飯、麵包、麵條等碳水化合物,結果體重在3星期內從87公斤掉到67公斤,並聲稱逆轉了糖尿病。於是,他一舉成為名人,還出了一本宣傳自己做法的暢銷書。
然而,2016年,他在一家餐廳裡猝死,終年61歲。
當然,“低碳教”可能會說,這些人可能都沒有遵守所謂科學的低碳飲食方法,自己胡亂來的,所以出問題不能怪在低碳頭上。
有道理,我們再看看《美國醫學會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斯坦福大學Christopher Gardner教授的團隊帶來了一項臨床試驗結果,針對609名肥胖的非糖尿病志願者,進行為期一年的飲食調整,他們隨機接受了健康的低脂飲食或健康的低碳飲食。
12個月後,兩組志願者體重分別減少了5.4kg和6kg,兩種飲食方式的減肥效果差不多。研究者還依據志願者的基因型和胰島素分泌水平進行了二次分析,結果顯示這兩種飲食方法也沒有產生特別有效的作用。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低碳飲食的減肥效果長期來看,非常一般呢,畢竟1年才10來斤,真的特別不明顯啊!
我常常見到很多低碳踐行者說,1個月瘦了5-10斤很好,但是1年後變成啥樣了,沒人知道。可能還是10斤,或者比原來還重了,但是這些人不會再出來說了,想起自己犯的錯誤可能就覺得羞愧。
所以,你們講低碳飲食有多好,能不能給一個比較長的期限,比如1年或者5年之類的結果。只要1個月,低脂或均衡飲食之類的方法,基本也沒什麼差別,用鐵的事實說話可好?
桐山秀樹已經用生命告訴我們事實了,但“低碳教”還在嘴硬啊。他們會說,低碳是一時的,做幾個月瘦了就不做了,誰傻得一輩子低碳啊?
有句話,叫“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聽過吧?
會選擇低碳減肥的人,都是什麼心態,自己心裡應該都有數。根本就不是那種見好就收的人呀,和去澳門的賭徒差不多,“我就再賭一把”,結果把整副身家都賭進去了,還欠了一般屁股債。能耐得住寂寞的人,就不會鋌而走險。
低碳減肥科學嗎?真特麼科學。但是你們怎麼不看看1972年發明低碳飲食的羅伯特·阿特金斯,心臟病專家,人家2003年在紐約街頭摔死了。雖然這和低碳無關,但是身高180的他當時體重高達117公斤!
117公斤啊!還好意思說低碳減肥的事,要不要臉?
許多年來,我們見過太多神奇的減肥方法,以後繼續還會有,應該怎麼分辨真假呢?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白居易就寫了一首詩《放言·贈君一法決狐疑》告訴我們。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他說:“不用算命卜卦就可以看透一個人,那便是花時間。一代賢相周公還有流言中傷,王莽沒有篡位前也很謙恭。假如,周公被中傷時去世了,世人可能就認為他是奸臣;王莽在沒篡位前就去世了,可能世人只認識他忠臣的模樣。所以啊,還需靠時間來辨別真偽,不要被一時表象所迷惑。”
各種減肥方法,都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低碳飲食,這麼多年來,早就被證明不靠譜了,還有那麼多人前赴後繼地獻身,我也真是想不明白。
大概流言容易迷惑人,而真相需要時間和耐心去等待吧。
我這兩年來,一直在堅持推薦廣播體操,但確實能持續練下去的人特別少。一個原因是練的人沒有耐心,自然出不了成果。另一個原因就是,沿用過去錯誤的運動習慣,沒有發揮出廣播體操應有的健身效果。除了時間之外,用心去做、去琢磨是必不可少的。
我很蠢嗎?我堅持推這個不流行的健身操幹嘛?沒有別的,就因為這套體操靠譜,經過了幾十年的考驗,從來沒有人真正說過它的壞話,只有誤解、低估、鄙視它的人。這麼好的運動,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