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t橘子
-
2 # 財狼皇
主要原因在於武器裝備和戰略戰術落後於八國聯軍,其次是沒有良將帶領指揮.太平軍必竟只是一群不太專業的農民軍隊,素質有限!又遇軍事指揮天才將領曾國藩,所以失敗了!
-
3 # 海平之星
打太平天國的軍隊和打八國聯軍的軍隊雖然都是清朝。瞭解歷史的都知道成色差太遠。一個是正規軍,一個是流氓地痞。
-
4 # 一隻大鍋
清軍打不過八國聯軍的主要原因:
1.清朝末年,清廷已經內憂外患半個世紀了,朝政癱瘓,腐敗透頂,名存實亡。因為十年後,革命黨人攻佔了一個小小的武昌城,清廷就土崩瓦解,這就是證明。
2.清軍軍心散渙,軍政腐敗,而且清軍已經是替洋人統治華人民的工具。
3.清廷統治者認賊作父,甘願做洋人的奴隸,做洋人統治中國的工具,奴才通常敢和主人大動干戈嗎?即使抵抗八國聯軍,也是向洋人表示抗議,給老百姓裝裝樣子,朝廷還在。
4.清廷和洋人打仗,從未勝利過,這使統治者怕洋人,清軍怕洋人軍隊,一觸即散。
5.清軍以前最多同時和三個列強國家作戰,此次號稱八國聯軍,被氣勢壓倒了。
6.得不到大多數民眾的支援,雖然有義和團的有限幫助。
清軍能消滅太平軍的原因:
1.清廷雖然腐敗,但統治力,控制力很強,鴉片戰爭對中國內地造成的影響不是很大。
2.曾國藩等漢族官僚懂得籠絡人心,會治軍用軍。
3.受儒家奴化教育的影響,遠離太平天國的老百姓視清廷為正統,擁護清軍。
4.列強的幫助。
5.太平天國後期,太平天國統治者離心離德,鼠目寸光,安享於以前殘留的勝利成果,內政腐敗,不得人心。領導人爭權奪利搞內訌,削弱了自己實力。給了清廷可乘之機。
6.太平天國領導人被宗教束縛了手腳,對前途悲觀失望。
7.太平天國不正確對待儒教,徹底與儒家思想對立,得不到傳統老百姓等的支援。還有一條,就是崇媚洋外清廷內戰在行,外戰外行,打洋人裝裝樣子,打不惜血本,所以敗給了洋人,打敗了太平軍。
-
5 # 藍海173824745
太平軍人數多,最多的時候號稱五十萬。但是,太平軍裝備差,訓練差。最致命的就是發生了天京變亂。八國聯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另外,到了1900年,清政府的國防主力,湘軍淮軍已經老弱不堪,裝備參差不齊,整體戰鬥力已經很差。袁世凱的北洋軍剛剛組建四年,只有一萬多人,數量太少,無力對抗八國聯軍,只能在山東自保。
-
6 # 布丁135146145
太平軍都是一幫烏合之眾,在冷兵器時代,它的作戰能力就比不上清軍。英國已經進入了工業時代,洋槍洋炮,包括戰法,都是現代戰爭模式,相對於冷兵器有壓倒性優勢
-
7 # 壵垚垚克水
太平天國動搖的是滿清政府的統治
8國聯軍要的是中國的錢,錢是漢族人民創造的,拿漢族人民創造的財富去向8國聯軍換滿族的統治中國牢固權力
失去點華人民的財富無所謂,反正還可以向漢人收回來,但是動搖滿族統治是堅決不能容忍
-
8 # 楊大眼看歷史
首先,這兩個事件現在看來,彷彿昨天和今天的關係,實際上,兩件事之間相差了30餘年的時間。太平天國運動1864年基本就被鎮壓了,八國聯軍侵華是發生在1900年,已過去了36年!
清朝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實際靠的是漢族地主階級自己組建的部隊,即湘軍、淮軍這些。這些部隊組建之初,確實很有戰鬥力,但30多年過去了,早已物是人非。湘軍在鎮壓完太平天國之後,很快就解散了。後來清朝保留的主要是淮軍,但在1894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基本上已經喪失了戰鬥力。清政府就開始編練新式陸軍了。但是,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卻並沒有參與1900年的戰爭,南方還在搞“東南互保”,清政府投入的部隊也就僅限於北方、特別是北京附近的部隊。義和團就不考慮,確實也很英勇,但是裝備太差!
打不過,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一是武器裝備的落後,其實,當時清朝一些較為精銳的部隊裝備並不差,但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裝備比侵略者差太多。二是軍事體制上的落後,西方散兵戰術、步炮協同等等都已經很完善了,但是清朝部隊的戰術思想還是比較陳舊落後的。三是心理上的恐懼,特別是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部隊對外作戰的信心早就跌到了谷底。另外提下八國聯軍中,也是小日本派的兵最多,佔了差不一半。四是清朝內部的不團結。南方各省,以及山東的袁世凱都沒有參戰。參戰的清軍和義和團之間更是矛盾重重。
綜上,雖然期間也取得了零星的幾點勝利,但不能影響到整體的作戰程序!古老的中華以這樣一場大的失敗和災難進入了十九世紀,也許就預示中華民族的苦難!當時誰又能預測到湖南韶山沖1個7歲的孩子,將帶領華人重新挺直脊樑!
-
9 # 阿斗不傻
我身高187,打普通人按照我的實力可以一挑三,我朋友身高170他只能一對一。我一哥們武警出生,他可以打我這樣的三個,打普通人七八個不在話下。所以說,人數從來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烏合之眾在怎麼多也不可能打過精銳之師。相對太平軍和八國聯軍來說則更加明顯,太平軍鼎盛時期號稱有50萬人,八國聯軍合計不到2萬人。按照人數對比是1比25,按理說25VS1肯定是人多的勝利,不過戰爭從來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而是政治,經濟,科技,還有民心軍心,的體現。
不從大政治角度,經濟角度,科技角度還有軍心民心角度去回答問題,都是不客觀的,政治,經濟,科技,軍心,民心不同以上就是所有原因,下面我們逐條分析就能理清所有根源。
1-政治角度:對手訴求不同
訴求不同,指終極目標不同,那麼太平天國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目標有何不同?
最大不同就是,太平天國是起義是革命,要的是清朝命。八國聯軍是入侵戰爭,是利益之戰,要的是清朝錢還有利益。
這二種不同結果造成清政府二種態度,對太平天國當然是不遺餘力打擊,而對八國聯軍,宣戰不過慈禧無奈之舉,用宣戰穩固岌岌可危地位,用宣戰恢復民心而已。可是農民階層民心是恢復了(義和團)士大夫階層民心卻丟的乾乾淨淨,東南互保就是明證。
2-國際因素影響太平天國起義初,以拜上帝會之名進行起義,掛著基督教的招牌,讓西方人覺得這個新政府因該是很好接觸的,於是在初期,列強是希望扶持太平軍的,可是在接觸後,發現拜上帝會和基督教完全不一樣,上帝不是基督,就沒扶持意思,改為中立,這時候太平軍又以“天下一家,同享太平”,“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作運動口號。不僅要革大清的命,連列強都要一起革命,西方列強在華利益受損失當然不幹啊,於是西方列強由中立立場改為支援清政府。
西方列強對太平軍態度從親近轉為中立,進而變成反感,太平軍前期勢如破竹,中期拉鋸戰,後期被吊打無不和這有關。
反過來我們再看看說八國聯軍戰爭,那就不用說,因義和團還有慈溪太后亂命,清朝迎來普遍敵對,所有列強都和中國宣戰,沒有一個朋友幫自己,被吊打當然是必然。
第三,掌握軍權者懷有二心。這和清政府立國以來,的防漢政策有關,漢人官員無論官做的多大,都進入不了清政府統治核心,需要時候就用,不需要一腳踢開。
鎮壓天平天國主力不是滿洲八旗軍,這樣部隊別說打仗,維持治安,都不行。
於是清政府只能用漢族大臣如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之流,設立湘軍,淮軍去鎮壓太平軍起義
湘淮大軍完成對太平軍鎮壓,攻破天京,搞定太平軍後得到什麼?不過是裁軍,剝奪權利,淮軍大將都被雪藏。寒心吧,由始至終,清王朝都沒有從心底相信漢人,最後結果這樣正常,這讓後來者看到清的本來面目。
之後到八國聯軍侵華時,因為曾國潘教訓,所有掌握實權漢族大臣也都用行動迴應啦這種歧視。
慈禧太后不自量力對十國宣戰,詔書就如同廢紙,地方督撫全部不予受理,張之洞老先生更是氣呼的說,“此亂命,概不奉詔,就該給老妖婆點教訓。”誰都不管北京破事,就連甲午之後組建新軍,也一溜煙跑山東去躲起來,前線打的怎麼樣跟我有毛關係。
第四,太平軍和八國聯軍戰術素養不同。太平軍是農民起義,軍隊主力都是農民軍,練兵方式沒有,前期勢如破竹,不過是因為清軍沒有一點戰鬥力,再加太平軍作戰中不斷髮展壯大,沿途所過有無數農民參軍,聲勢也越來越驚人,造成很厲害的假象。
天京事變之後,太平軍開始一蹶不振,加上西方列強對太平軍封鎖,對清軍支援,此消彼長,太平軍越打越被動就成必然,直到被消滅
根本原因不過是太平軍本身實力不足,再加上後期漢人武裝淮軍湘軍出現改變戰鬥形勢。八國聯軍正好反過來,清軍本就不堪一擊,再加漢族地方大員不支援,新軍跑路,軍心民心沒有一樣在清政府這邊,指望八旗子弟帶頭作戰,還是面對是武裝到牙齒的十國大軍。這不是笑話嗎?
逃跑他們都不入流,還指望他們打仗。回家洗洗睡吧。晚晴,真沒一點值得稱道的地方,沒有漢臣的努力,早就該完蛋。最後還不信任漢族大臣,在快滅亡的前幾年搞什麼預備立憲時候還在防漢,真以為華人都和你們一樣是傻逼啊?活該。。。。
-
10 # 曉陸旅遊集
1:太平軍是雜牌軍,沒有什麼標準的訓練制度和崇高的理想,當然打不過受過正規訓練的清軍了,雖然清軍腐敗不堪,但是對付這些烏合之眾,還是綽綽有餘的,例外一個原因,就是害怕太平軍推翻它的統治,所以它要拼命的鎮壓太平軍。
2:八國聯軍是外國國家的正規軍,清軍當然打不過了,再加上武器和制度的落後,農業國家怎麼打得過工業國家,再說了,滿清政府也知道洋人和它打仗的目的是獲得更多的商業利益,而不是推翻它,它當然能議和就議和,能賠錢就賠錢了,只要能維持著它的統治就好,這和太平軍不一樣。
回覆列表
太平天國和八國聯軍雖然都是武裝進攻清朝,但是她們的最終目的完全不一樣,八國聯軍無非就是想敲打敲打清朝,讓清朝別在私底下搞什麼小動作,乖乖聽話,還有就是要從中勒索清政府,獲取更大在華利益。對於推翻清政府,控制整個中國,他們可沒什麼興趣,因為沒有哪一國列強實力強大到可以吞併整個中國,再加上他們還要借清政府這個工具人幫他們統治中國,維持在華利益,所以甚至在清政府危亡的時候,西方列強還會拉一把。清政府最高統治者慈禧,雖然貪圖享樂,但對於西方列強的小算盤,他還是算得出來的,所以清軍並沒有誓死抵抗的決心,慈禧太后的逃跑就是最好的證明,至於萬國宣戰書,只是裝裝樣子罷了,而太平天國運動,則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新國家,近代晚清縷縷割地賠款,就是想保住自己的統治地位,鐵飯碗,太平天國要搶走自己的鐵飯碗,奪去自己的統治地位,清政府當然會跟他拼了老命,加上西方列強的有意扶持,選擇站在清政府一邊,還有就是慈禧,他腦袋開竅,開始重用漢族大臣,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等,建立新軍湘軍淮軍,一起鎮壓。同時,太平天國內部也開始腐朽,因為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使得太平天國的統治者們很容易腐朽,貪圖享樂,連最高統治者洪秀全,都違反平均主義初衷,開始大肆剝削,更別說底下的人,也跟著積極享樂,加之內鬥不斷,各王內訌,互相進攻,內憂外患之下,太平天國倒臺!反看八國聯軍這邊,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特別是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使得天下世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徹底覺悟,公車上書表明,天下士人已開始覺醒,清政府臨時抱佛腳,在滅亡的最後關頭預備立憲,居然還在防漢!!有用就重用,沒用,就一腳踢開的行為,徹底使階級士子們的心,漢族大臣的心,涼透。東南互保,這是最好的證明,漢族大臣都不願奉詔,與西方列強為敵,乾脆中立,至於那些貪圖享樂的八旗紈絝子弟,根本指望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