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受到金元統治的影響,民族矛盾異常激烈,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抗金抗元的鬥爭中,愛國主義成為整個文壇的主導傾向,面對山河破碎、和戰之爭的政局,任何作家都無法置身渡外,以陸游為代表的偉大愛國詩人,他的詩歌主要圍繞抗敵復國的愛國主題,在平易曉暢中流露著恢弘雄放的氣度,被譽為“李杜的異代知音”。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勤奮創作,集百家之長,尤其是將李白、杜甫的詩歌特點繼承的精湛自然,本文將從陸游對李白浪漫主義風格的繼承、杜甫沉鬱頓挫愛國情思的繼承和他本人的獨創特點三個方面分析陸游對前代詩人的繼承與創新。
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陸游最仰慕和學習的詩人之一,這不僅源於他與李白相似的官場經歷,更是因為陸游與李白相似的個性氣質。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遭遇靖康之亂,他從小就看到父輩因為戰爭顛沛流離、流涕痛哭,但也由此立下志向,據《觀大散關圖有感》中記載: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臞(qú)儒。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
這段記載中寫於陸遊二十歲時,此時的他已經暗暗下決心要騎馬和胡人決戰,起草軍書指揮打仗,可見陸游本人的自信與豪邁。二十九歲時,陸游參加進士考試,因名列秦儈孫子之前而慘遭黜落,直到秦儈死後,陸游才得以入仕,淳熙三年,遭人彈劾他“燕飲頹放”、“恃酒頹放”、“不拘禮法”,後又因兩次抗金而被罷職,被免職的陸游索性自號放翁。可見陸游和李白相似的傲岸狂放、睥睨之氣。李白作為陸游最喜愛的詩人,開始對李白的詩歌廣泛研讀,更結合自我的親身經歷,直接引用、模仿、化用李白的詩句,抒寫汪洋恣意的浪漫情感,如《金錯刀行》中寫道: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陸游的這首七言律詩寫自己年過半百,依然沒能建功立業,自己在京城裡結交壯士,雖志氣相投,卻依然沒有能力抗金復國,抒發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首詩與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的寫作章法、畫面意象、抒發情感等均有著相似之處。陸游的“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刻畫了刀光劍影、直衝雲霄的氣勢,與李白的“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有著同樣的恢弘氣勢、雄壯姿態;一句“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與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都渲染了一種報國無門、不被重用的抑鬱不平之氣,“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生死”和李白的“呂尚溪邊垂釣、伊尹做夢”一般,抒發了自信昂揚、寄予勝利之光的積極樂觀。而從結構上看,陸游在二三句也模仿李白的縱橫跌宕採用跳躍的抒寫語言,讓讀者在欣賞此作時,時而躊躇滿志,時而報國無門,真切體會到作者激盪的情感力量。
陸游性格豪放,胸懷壯志,在詩歌風格上追求雄渾恣意而鄙棄纖巧細弱,他效仿李白的藝術風格和人生態度,把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豪情壯志都傾瀉在詩中,並藉助豐富的夢境和幻境來發洩抗金無望的悲憤與不滿,釀造出恢弘雄放的磅礴氣勢。
如果說陸游詩中的慷慨激昂、意氣風發的浪漫主義情調是對李白詩風的繼承,那麼面對國家分裂、報國無門的嚴酷事實,使心靈壓抑、激憤悲涼的陸游繼承了杜甫的沉鬱頓挫詩風,將擔心國家命運的憂國憂民思想融入到了詩詞中。在陸游心目中,杜甫佔有重要地位,他曾在《宋都曹屢寄詩且督和答作此示之》中說:
古詩三千篇,刪取才十一。每讀先再拜,若聽清廟瑟。詩降為楚騷,猶足中六律。天未喪斯文,杜老乃獨出。陵遲至元白,固已可憤疾。及觀晚唐作,令人慾焚筆。
這段記載中,陸游詳細道出了自己在學文著詩時的心路歷程,他每每學習前人的經典詩詞,都會先了解這位詩人的人生路程、生活背景,再去讀他的作品,但大多數人的作品並不如屈原的《離騷》抒寫的真摯動人。一句“天未喪斯文,杜老乃獨出”道出了杜甫卓然的文采,顯露陸游對杜甫的喜愛。這種繼承更體現在陸游的詩歌中,如《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中寫道: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塵到兩京。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在這首詩中,陸游是以杜甫在晚唐時遭受的安史之亂為題由,開篇便指出“少陵先生”杜甫生前遭受的苦難,面臨著國家破敗,杜甫曾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陸游也以“晚唐中原的衰亡”比喻“北宋末年的滅亡”,以“杜甫當年的顛沛流離,削官貶職”來比喻自己“獨佇寺門、報國無望”的憤懣不平。杜甫面臨山河破碎時移情於景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來形容中原淪陷、身世浮萍,而陸游也用“天寒來此聽江聲”寓情於景的表露蕭瑟悲痛的心跡。
處於南宋時期的陸游,繼承了屈原、杜甫的愛國主義傳統,將愛國主義詩歌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陸游的詩詞中,多痛斥統治者的苟且偷生、貪圖享樂,也傾訴了愛國將士和流離百姓的滿腔悲憤,這種一心報國卻生不逢時的悲痛,氤氳了他如杜甫一般沉鬱頓挫風格,更將這種風格融入整個生命,鑄就了陸游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
陸游的詩風在平易曉暢中彰顯恢弘雄放的藝術風格,他豐富的詩歌內容,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詩歌既有效仿李杜的內容,也有創新李杜,自成一派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七言詩成就極高,且以對仗工整著稱,劉克莊曾評價陸游的七言詩“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意在讚美陸游詩風的筆致流轉,情韻深永,這主要是由於陸游創作詩歌的心境與李杜不同。如陸游的《長歌行》中寫道:
哀絲豪竹助劇飲,如鉅野受黃河傾。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千人驚。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何當凱旋宴將士,三更雪壓飛狐城!
陸游的這首詩不像李杜詩那樣雄奇莫測,而是以一種平實的語言、整飭的章法表達了自己心情鬱結時竟然開始會須一飲三百杯,平時滴酒不沾的自己,內心頓時如黃河一般揮灑,面臨國仇未報,壯士已老的殘酷現實,依然渴望有一天凱旋勝利後,宴請將士喝酒慶功!這首詩典型的反映了陸詩獨特的個性風格,被後人推崇為“壓卷之作”,更是被趙翼評價為“看似奔放實則嚴謹”,恰恰說明了陸游在效仿李杜之後,形成了獨特的詩歌風格。
相比杜甫的沉鬱頓挫,陸詩洋溢著樂觀的愛國情感;相比於李白的豪邁飄逸,陸詩多了一份沉穩深婉,這種由悲憤情緒形成的清麗字句。陸游受到李白、杜甫的影響,又注入了個人特色,最終形成了浪漫主義風格中積極的現實主義風格,清人李兆元在《十二筆舫雜錄》中評價道:
放翁⋯⋯是李、杜嫡派⋯⋯從此著眼,放翁之真詩出矣。然聲情氣象,自是放翁,正不必模仿李、杜。
李兆元認為,陸游的詩歌風格有效仿李杜的影子,但後期陸游的詩歌聲像具備、情韻獨特,已經是一個獨立的陸放翁,不需要再模仿李杜,這段評價正是讚美陸游獨特的詩歌成就,愛國熱情中有奔放的人生理想,敘事律詩中寄予沉鬱的豪情,將人生經歷孕育詩詞作品中,挑起了愛國主題詩風的歷史使命。
陸游獨特的詩歌風格不僅佔據了南宋崇高的社會地位,更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他高舉前代屈原、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等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旗幟,將北宋國家破亡的時代背景和愛國主義精神深深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詩詞風格。
陸游身為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風中有效仿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在抗金復國的背景下,激盪著強烈的民族自豪和樂觀自信的戰鬥精神;也吸納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鬱頓挫,在擔心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動亂年代,用悲憤不平卻又滿懷抱負的慷慨心境,拓寬了出激揚灑脫的詩詞意境。但陸游學習李杜,並不是亦步亦趨的照搬模仿,他比李白多了更為強烈的、面臨時代劫難的困頓,比杜甫多了更為樂觀的激情豪蕩,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浪漫與現實融合的藝術風格,這種傳承而不拘泥的創作手法,自成一家。
北宋末年,受到金元統治的影響,民族矛盾異常激烈,在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抗金抗元的鬥爭中,愛國主義成為整個文壇的主導傾向,面對山河破碎、和戰之爭的政局,任何作家都無法置身渡外,以陸游為代表的偉大愛國詩人,他的詩歌主要圍繞抗敵復國的愛國主題,在平易曉暢中流露著恢弘雄放的氣度,被譽為“李杜的異代知音”。南宋詩人陸游一生勤奮創作,集百家之長,尤其是將李白、杜甫的詩歌特點繼承的精湛自然,本文將從陸游對李白浪漫主義風格的繼承、杜甫沉鬱頓挫愛國情思的繼承和他本人的獨創特點三個方面分析陸游對前代詩人的繼承與創新。
陸游借鑑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飄逸奔放顯氣度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是陸游最仰慕和學習的詩人之一,這不僅源於他與李白相似的官場經歷,更是因為陸游與李白相似的個性氣質。陸游出生的第二年就遭遇靖康之亂,他從小就看到父輩因為戰爭顛沛流離、流涕痛哭,但也由此立下志向,據《觀大散關圖有感》中記載:
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二十抱此志,五十猶臞(qú)儒。大散陳倉間,山川鬱盤紆,勁氣鍾義士,可與共壯圖。
這段記載中寫於陸遊二十歲時,此時的他已經暗暗下決心要騎馬和胡人決戰,起草軍書指揮打仗,可見陸游本人的自信與豪邁。二十九歲時,陸游參加進士考試,因名列秦儈孫子之前而慘遭黜落,直到秦儈死後,陸游才得以入仕,淳熙三年,遭人彈劾他“燕飲頹放”、“恃酒頹放”、“不拘禮法”,後又因兩次抗金而被罷職,被免職的陸游索性自號放翁。可見陸游和李白相似的傲岸狂放、睥睨之氣。李白作為陸游最喜愛的詩人,開始對李白的詩歌廣泛研讀,更結合自我的親身經歷,直接引用、模仿、化用李白的詩句,抒寫汪洋恣意的浪漫情感,如《金錯刀行》中寫道:
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共生死。千年史冊恥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爾來從軍天漢濱,南山曉雪玉嶙峋。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堂堂中國空無人!
陸游的這首七言律詩寫自己年過半百,依然沒能建功立業,自己在京城裡結交壯士,雖志氣相投,卻依然沒有能力抗金復國,抒發了自己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這首詩與李白的《行路難》其一的寫作章法、畫面意象、抒發情感等均有著相似之處。陸游的“黃金錯刀白玉裝,夜穿窗扉出光芒”刻畫了刀光劍影、直衝雲霄的氣勢,與李白的“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有著同樣的恢弘氣勢、雄壯姿態;一句“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獨立顧八荒”與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都渲染了一種報國無門、不被重用的抑鬱不平之氣,“京華結交盡奇士,意氣相期生死”和李白的“呂尚溪邊垂釣、伊尹做夢”一般,抒發了自信昂揚、寄予勝利之光的積極樂觀。而從結構上看,陸游在二三句也模仿李白的縱橫跌宕採用跳躍的抒寫語言,讓讀者在欣賞此作時,時而躊躇滿志,時而報國無門,真切體會到作者激盪的情感力量。
陸游性格豪放,胸懷壯志,在詩歌風格上追求雄渾恣意而鄙棄纖巧細弱,他效仿李白的藝術風格和人生態度,把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豪情壯志都傾瀉在詩中,並藉助豐富的夢境和幻境來發洩抗金無望的悲憤與不滿,釀造出恢弘雄放的磅礴氣勢。
陸游借鑑杜甫沉鬱頓挫的愛國情思,救國吶喊中顯悲憤如果說陸游詩中的慷慨激昂、意氣風發的浪漫主義情調是對李白詩風的繼承,那麼面對國家分裂、報國無門的嚴酷事實,使心靈壓抑、激憤悲涼的陸游繼承了杜甫的沉鬱頓挫詩風,將擔心國家命運的憂國憂民思想融入到了詩詞中。在陸游心目中,杜甫佔有重要地位,他曾在《宋都曹屢寄詩且督和答作此示之》中說:
古詩三千篇,刪取才十一。每讀先再拜,若聽清廟瑟。詩降為楚騷,猶足中六律。天未喪斯文,杜老乃獨出。陵遲至元白,固已可憤疾。及觀晚唐作,令人慾焚筆。
這段記載中,陸游詳細道出了自己在學文著詩時的心路歷程,他每每學習前人的經典詩詞,都會先了解這位詩人的人生路程、生活背景,再去讀他的作品,但大多數人的作品並不如屈原的《離騷》抒寫的真摯動人。一句“天未喪斯文,杜老乃獨出”道出了杜甫卓然的文采,顯露陸游對杜甫的喜愛。這種繼承更體現在陸游的詩歌中,如《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中寫道: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塵到兩京。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在這首詩中,陸游是以杜甫在晚唐時遭受的安史之亂為題由,開篇便指出“少陵先生”杜甫生前遭受的苦難,面臨著國家破敗,杜甫曾在《春望》中寫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陸游也以“晚唐中原的衰亡”比喻“北宋末年的滅亡”,以“杜甫當年的顛沛流離,削官貶職”來比喻自己“獨佇寺門、報國無望”的憤懣不平。杜甫面臨山河破碎時移情於景寫道“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來形容中原淪陷、身世浮萍,而陸游也用“天寒來此聽江聲”寓情於景的表露蕭瑟悲痛的心跡。
處於南宋時期的陸游,繼承了屈原、杜甫的愛國主義傳統,將愛國主義詩歌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陸游的詩詞中,多痛斥統治者的苟且偷生、貪圖享樂,也傾訴了愛國將士和流離百姓的滿腔悲憤,這種一心報國卻生不逢時的悲痛,氤氳了他如杜甫一般沉鬱頓挫風格,更將這種風格融入整個生命,鑄就了陸游高度的愛國主義情懷。
陸游詩詞自成一家,繼承李杜後卓然成派陸游的詩風在平易曉暢中彰顯恢弘雄放的藝術風格,他豐富的詩歌內容,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這些詩歌既有效仿李杜的內容,也有創新李杜,自成一派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七言詩成就極高,且以對仗工整著稱,劉克莊曾評價陸游的七言詩“古人好對偶被放翁用盡”,意在讚美陸游詩風的筆致流轉,情韻深永,這主要是由於陸游創作詩歌的心境與李杜不同。如陸游的《長歌行》中寫道:
哀絲豪竹助劇飲,如鉅野受黃河傾。平時一滴不入口,意氣頓使千人驚。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何當凱旋宴將士,三更雪壓飛狐城!
陸游的這首詩不像李杜詩那樣雄奇莫測,而是以一種平實的語言、整飭的章法表達了自己心情鬱結時竟然開始會須一飲三百杯,平時滴酒不沾的自己,內心頓時如黃河一般揮灑,面臨國仇未報,壯士已老的殘酷現實,依然渴望有一天凱旋勝利後,宴請將士喝酒慶功!這首詩典型的反映了陸詩獨特的個性風格,被後人推崇為“壓卷之作”,更是被趙翼評價為“看似奔放實則嚴謹”,恰恰說明了陸游在效仿李杜之後,形成了獨特的詩歌風格。
相比杜甫的沉鬱頓挫,陸詩洋溢著樂觀的愛國情感;相比於李白的豪邁飄逸,陸詩多了一份沉穩深婉,這種由悲憤情緒形成的清麗字句。陸游受到李白、杜甫的影響,又注入了個人特色,最終形成了浪漫主義風格中積極的現實主義風格,清人李兆元在《十二筆舫雜錄》中評價道:
放翁⋯⋯是李、杜嫡派⋯⋯從此著眼,放翁之真詩出矣。然聲情氣象,自是放翁,正不必模仿李、杜。
李兆元認為,陸游的詩歌風格有效仿李杜的影子,但後期陸游的詩歌聲像具備、情韻獨特,已經是一個獨立的陸放翁,不需要再模仿李杜,這段評價正是讚美陸游獨特的詩歌成就,愛國熱情中有奔放的人生理想,敘事律詩中寄予沉鬱的豪情,將人生經歷孕育詩詞作品中,挑起了愛國主題詩風的歷史使命。
陸游獨特的詩歌風格不僅佔據了南宋崇高的社會地位,更對後代有深遠的影響,他高舉前代屈原、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等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旗幟,將北宋國家破亡的時代背景和愛國主義精神深深結合,形成了獨特的詩詞風格。
結語陸游身為南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的詩風中有效仿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在抗金復國的背景下,激盪著強烈的民族自豪和樂觀自信的戰鬥精神;也吸納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沉鬱頓挫,在擔心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動亂年代,用悲憤不平卻又滿懷抱負的慷慨心境,拓寬了出激揚灑脫的詩詞意境。但陸游學習李杜,並不是亦步亦趨的照搬模仿,他比李白多了更為強烈的、面臨時代劫難的困頓,比杜甫多了更為樂觀的激情豪蕩,最終形成了獨特的浪漫與現實融合的藝術風格,這種傳承而不拘泥的創作手法,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