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雍親王府
如果要選出大清王朝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最大功臣,多爾袞絕對當之無愧,乾隆皇帝更評價其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
歷史上的多爾袞曾經有過三次機會可以登上最高統治者的寶座,但是每一次他都與之擦肩而過,特別是後兩次,多爾袞面對近在咫尺的大清皇位,他都是主動選擇了“放棄”,這其中既有實力的因素,同時也有多爾袞的那份顧全大局的責任心。
多爾袞輸給皇太極而痛失後金汗位,其中的真相併不是文學影視作品所演繹的那樣。一直以來,不少民間野史以及北韓的史料中都有著這樣的記載,說努爾哈赤臨原本想要將汗位傳給多爾袞,只是多爾袞太小,所以由代善攝政。
“九王子(多爾袞)當立而年幼,汝(代善)可攝位,後傳於九王。”
只不過,在努爾哈赤去世以後,代善在他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的“慫恿”下,背叛了多爾袞,轉而擁立皇太極為後金大汗,多爾袞的生母大妃阿巴亥也被“四大貝勒”假借“先汗遺命”,被逼殉葬。
然而, 這樣的記載確實是非常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
後金天命七年(1622年),努爾哈赤正式確立了“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同時也提出在他去世之後,新任後金大汗的選舉辦法。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至於這“八和碩貝勒”的人選問題,一直以來是眾說紛紜。
“四大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肯定位列其中,而至於另外的“四小貝勒”,必然也是旗主或者領旗的貝勒,並且還要是有著一定的軍功。
從這個角度來看,多爾袞確實很難入選這“八和碩貝勒”的名單,一方面,此時的多爾袞年紀尚小,沒有上過戰場,毫無軍功可言;另一方面,雖然努爾哈赤已經分給阿濟格、多爾袞、多鐸三兄弟每人15個牛錄,但努爾哈赤也明確表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是正黃旗旗主,所以多爾袞也並不是旗主貝勒。相比之下,濟爾哈朗、德格類、嶽託、杜度、阿濟格等人應該更有資格入選“四小貝勒”。
與此同時,還有一點要特別注意,那就是努爾哈赤還曾表示,在他百年後,將自己剩餘的20個牛錄的親兵全部劃給多鐸,這樣一來,多鐸便成為了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實力最強、統領牛錄數量最多的八旗旗主。如此來看,努爾哈赤應該更加更愛的是多鐸,而並非是多爾袞。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就在努爾哈赤去世的當天,代善的兩個兒子嶽託和薩哈廉首先找到代善,勸說其力挺皇太極。
“四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當速繼大位。”
代善也隨即表示同意。
“無人允協,誰不贊同。”
就這樣,在代善家族的支援下,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四大貝勒”中的其他兩人,即阿敏與莽古爾泰也表示了認可。
至於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這三兄弟,在整個皇太極在位期間是南征北戰,屢立戰功,盡心盡力的輔佐皇太極。而皇太極也給予了兄弟三人極高的地位與尊榮,尤其是多爾袞,更是在皇太極改元稱帝后,獲封為“和碩睿親王”,成為“四大親王”之一,可以說絲毫看不出他們之間有著“殺母之仇”與“奪位之恨”。
由此可見,多爾袞無緣後金汗位,完全不能算作為“痛失好局”,或者說遭到了皇太極的“篡位”,因為此時的多爾袞確實沒有爭奪汗位的資格與實力。
爭奪大清皇位實力,多爾袞輸在了實力上。清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去世, 多爾袞與豪格之間隨即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統領著正藍旗,並且有著皇太極親領的兩黃旗的支援;而多爾袞這面,也得到了他的兩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以及兩白旗的全力擁護。從“紙面”實力上來看,雙方可謂是勢均力敵。
就在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四大親王”中的另外兩位,即統領正紅旗與鑲紅旗的禮親王代善,與統領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先後表示應該由豪格繼承皇位,這就使得豪格瞬間在這場皇位爭奪戰之中佔據了絕對的主動。
然而,在看似已然穩操勝券的情況下,豪格卻大言不慚的說出了那句讓他後悔終生的話: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當此任。”
於是乎,多爾袞兄弟便藉此對豪格展開了反攻,雙方重新對峙了起來,不僅如此,宮外的兩黃旗和兩白旗都在暗中佈置,隱隱有了火併的跡象。
於是,在如此危急的時刻,鄭親王濟爾哈朗主動提議,讓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承皇位,豪格和多爾袞對此也均無異議。
就這樣,年僅5歲的福臨登上了皇位,這便是歷史上的順治皇帝。與此同時,經由在場的全體宗室王公推舉,由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擔任輔政王,共同輔佐年幼的順治。
多爾袞在這個時候放棄皇位,其實也是有著他的充分考量的。
首先,多爾袞確實在實力上完全沒有優勢可言。
皇太極登上後金汗位的初期,多爾袞三兄弟統領的兩白旗共有65個牛錄,遠超皇太極手中兩黃旗的40個牛錄。然而,伴隨著皇太極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大力壯大自身的勢力,在其去世之前,皇太極統領的兩黃旗以及豪格統領的正藍旗已經坐擁了117個牛錄,超過了兩白旗的98個牛錄,況且代善與濟爾哈朗手中也有96個牛錄,他們已經明確表示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這就使得多爾袞在實力上明顯處於劣勢地位。
其次,多爾袞這是從顧全大局角度上做出的一種妥協和退讓。
在此之前,明清之間剛剛經歷了“松錦大戰”,明朝的勢力被徹底驅逐出了關外地區,與此同時,關內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更加使得大明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這對於清朝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歷史機遇。如果因為皇位爭奪而引發清朝內訌,無疑會葬送此前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這兩代帝王的努力與積累。
所以,出於對整個大清王朝的發展與擴張壯大的這份責任心,也使得多爾袞沒有選擇繼續為了皇位爭得個你死我活,而是就此扶保順治登基。
再次,就是多爾袞對於未來長遠的規劃。
順治皇帝年紀太小了,根本沒有辦法主持局面,而他可以憑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斷擴張自己的實力,打壓其他政敵,這樣一來,反而是在用“退”的方式,實現自己“進”的目標。從後來歷史發展的事實來看,多爾袞也確實是這麼做的。
也正是基於以上幾點原因,多爾袞最終放棄了皇位的爭奪,選擇接受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建議,擁立順治皇帝登基,而他也成為了輔政王。
沒有廢黜順治皇帝以自立為帝,多爾袞也有著自己的“苦衷”。多爾袞自他成為輔政王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斷排除異己,擴大自己的實力與影響力。
一來,多爾袞極力排擠鄭親王濟爾哈朗,最終成功將其踢出輔政王之列,而他自己也開始進行專權攝政。
二來,多爾袞又在不斷扶持兩白旗的發展,打壓其他幾個旗,特別是曾經支援過豪格的兩黃旗高階將領,多爾袞對其進行了分化瓦解、殘酷迫害,索尼、鰲拜等人皆是險些喪命,兩黃旗的實力也就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
三來,多爾袞利用一切機會打壓豪格,並且在順治五年(1648年)的時候,將豪格折磨致死,進而吞併了他的正藍旗。
與此同時,多爾袞還強迫順治皇帝先後冊封自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以及“皇父攝政王”,其權勢與地位已然凌駕於順治之上。
此時的多爾袞到底有沒有廢黜順治皇帝而自立為帝的想法,我們已經不得而知了,即便是他真的有這樣的想法和念頭,也伴隨著順治六年(1649年)多爾袞的弟弟多鐸的去世,而就此徹底打消了。
眾所周知,多爾袞一生並沒有誕育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所以他將所有的期望全部寄託在了從小便與自己關係極為密切的弟弟多鐸身上,並且將其視為自己的接班人。然而,多鐸因為天花去世,使得多爾袞此前的希望全部落空。
儘管多爾袞還有一個養子,即多鐸的兒子多爾博,但是他年齡比順治還要小,並且在朝堂上沒有任何的政治基礎,如果選他來做自己的接班人,完全無法應對朝中的變局,更加無法對抗濟爾哈朗等人,其結局也是可想而知的。
至於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多爾袞自始至終都沒有考慮過他,甚至是阿濟格此前幾次提出要做“叔輔政王”的要求,都遭到了多爾袞的嚴正拒絕,因為在多爾袞看來,阿濟格就是一介赳赳武夫,由他治理國家,只能將整個大清王朝帶向覆亡。
於是,此時的多爾袞主動尋求改善與順治皇帝的關係,並且已經開始將權力交還給順治,從而也就此徹底放棄了自立為帝的想法。
順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多爾袞死於古北口外的喀喇城,順治皇帝出城五里迎接多爾袞的靈柩,並且追封其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清成宗”,還為其舉辦了隆重的葬禮。
然而僅僅兩個月之後,順治皇帝便對多爾袞展開了清算,對其是“削爵、撤廟享、罷宗室、籍財產入宮”,還將其扒墳掘墓、挫骨揚灰,同時多爾袞的所有黨羽也被盡皆清除。直到一百多年後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多爾袞才得以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被平反昭雪。
綜上所述,多爾袞一生共有過三次有機會染指最高統治權的機會,但每一次均以失敗告終。
第一次是在努爾哈赤去世後,多爾袞此時實力非常弱小,甚至完全不具備競爭資格,因而失敗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只是這段歷史被影視文學作品過分的演繹了,真實的歷史情況絕非如此。
第二次是在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痛失大清皇位,實際上也是輸在了實力不足上,並且他對於大清王朝的這份責任心,也讓他最終沒有一爭到底,而是非常顧全大局的選擇了扶保年幼的順治皇帝登基。
第三次是在順治登基之後,多爾袞權傾朝野,成為當時大清王朝的實際統治者。如果多爾袞在這個時候真的有廢黜順治、自立為帝的想法,他並不是沒有這個能力去實現,只是因為考慮到自己的後繼無人,最終也讓多爾袞選擇了放棄。
-
3 # 蘇平說歷史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出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看過《山河戀》的人都會覺得多爾袞算是一個風流人物,而且也是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然而最後繼承皇位的是多爾袞的哥哥皇太極。皇位是古代皇子們夢寐以求的位置,為什麼多爾袞卻要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呢?而且據說是三次放棄皇位。
一、實力不如皇太極
多爾袞沒有成為皇帝極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能力還是不夠,多爾袞雖然善戰,但是比較當時還年幼,勢力可能還不是很穩固,可能比起皇太極就略差了一點。
可能努爾哈赤逝世後,大臣擁護多鐸和皇太極的更多,可能皇太極的勢力遠遠超過了多爾袞。
因此可能不是多爾袞放棄皇位,而是多爾袞與皇太極實力懸殊,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
努爾哈赤死後如果多爾袞有能力繼承皇位應該是不會放棄的,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袞一定會想保全自己的母親,如果自己當了皇帝就沒人可以違背自己的意願,即使多爾袞不願意當皇帝,為了救自己的母親也會努力得到皇位,這種緊急情況下他都沒有選擇競爭皇位只會是沒有足夠的實力。
二、並不貪戀權勢
生在皇室的也會有少數的貪戀自由的人,他們生來就有權勢,所以他們不奢求更多的權勢,況且作為皇帝是會很辛苦的,心裡裝的是天下黎民,甚至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會被關注,稍有不得體的就會被人拿去做文章。
覬覦皇位的人很多,皇帝必須十分謹慎小心,否則隨時都可能丟掉生命。
後期多爾袞勢力壯大後,他的權勢已經和皇帝差不多了,他不必要引起天下動盪來得這個皇位。
三、私人情感
皇太極去世後,皇太極的幾個兒子都很年少,這時候多爾袞成為皇帝的機率最大,這一次是他主動放棄的。
最終繼承皇位是莊妃的兒子福臨,歷史上傳言說多爾袞與孝莊太后有私情,甚至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由此可見多爾袞對孝莊的情意是很深的。
孝莊太后應該是想讓自己的兒子當皇帝的,這樣她就成了天下最尊貴的女人,再也沒有人可以欺辱他們母子,多爾袞放棄皇位的原因應該是為了順從孝莊太后。
況且此時多爾袞的權勢已在幼帝福臨之上,他也沒必要為一個虛名掙些什麼。
不管多爾袞是出於什麼原因放棄了皇位,但是也讓人覺得惋惜的。多爾袞這一生並不算平安順遂,如果他一開始就是皇帝可能會有另一種結果,也可能會有更大的作為吧。
-
4 # 江湖小曉生
多爾袞其實非常可惜,因為他這輩子至少三次和皇位失之交臂。任何一次把握住了機會,就不會出現順治對他的清算,將他的牌位挪出宗廟、廢除一切職務的情況。
第一次在努爾哈赤去世以後,他的汗位本來就是留給多爾袞的。因為他把自己的兩黃旗中45個牛錄,分給了多爾袞三兄弟,此外多爾袞本來還有代善的支援。第二次在皇太極去世以後,多爾袞有倆兄弟阿濟格和多鐸的支援,外加代善的子孫表示支援,對付豪格有很明顯的勝算。第三次在入主中原以後,多爾袞以皇父攝政王的身份,凌駕於小皇帝順治之上。權傾朝野,手握軍政大權,隨時有登基的可能。可惜這三次機會,多爾袞全都一一錯過了,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真的是因為他對孝莊太后的愛情,使得他放棄了皇位嗎?
第一次汗位之爭,多爾袞歲數太小,阿巴亥處理失當。按照阿巴亥的說法,努爾哈赤的確是把汗位傳給了多爾袞。而且給了多爾袞三兄弟大量的兵馬,只要他們得到了代善的支援,想要坐上汗位,易如反掌。
可是這個時候發生了意外,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這四大貝勒,合夥逼宮,迫使阿巴亥殉葬。
阿巴亥還沒來得及去拉攏代善,畢竟代善和阿巴亥的關係非常好,這就被他們四大貝勒給逼死了。沒了母親的庇佑,年幼的多爾袞,壓根就沒有實力跟那四大貝勒爭奪皇位。
當時的多爾袞才不過14歲,他弟弟多鐸也只有12歲,他哥哥阿濟格歲數大了點,當時已經18歲了,但是阿濟格能力太弱。
所以就算他們三兄弟有了較多的牛錄,也無法跟四大貝勒相抗衡。這麼一來多爾袞的汗位就這麼丟了,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只能選擇認輸,否則就是死路一條。
第二次皇位之爭,多爾袞顧全大局。皇太極成了這次汗位爭奪戰的最終勝利者,但是他的實力,其實也是四大貝勒裡最小的一個。四大貝勒當中,代善實力最強,他跟他兒子都是旗主。
而阿敏是舒爾哈齊的兒子,他沒有繼承權,所以立誰都無所謂。至於莽古爾泰,他的名聲太臭,曾經弒母,所以也沒有繼承權。
這個時候阿敏和莽古爾泰就比較驕縱了,誰給他們利益多,他們就支援誰。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只能暫時與他們交好。
可是皇太極非常想要擺脫他們的束縛,因此他必須要提拔新的力量來制衡他們。多爾袞三兄弟顯然是最合適的人選。
因此多爾袞得到了皇太極的提拔,逐漸在戰場上立下各種戰功,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大功臣,風頭也逐漸蓋過了阿敏和莽古爾泰。
等到皇太極駕崩的時候,多爾袞已經是說一不二的大人物了。這個時候阿濟格和多鐸也都手握重兵,此外代善的兒子碩託、孫子阿達禮也都支援多爾袞登基。
可是這邊豪格也不遑多讓,他是皇太極的長子,因此兩黃旗全都支援豪格。此外豪格自己還是正藍旗旗主,所以完全有實力跟多爾袞鬥一鬥法。
當然了綜合實力來看,多爾袞佔上風,所以如果真的打起來,那麼豪格必然不是多爾袞的對手。但是如果真的打起來了,滿清還能入關嗎?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和豪格為了他們女真人共同的利益,放下了自己的個人利益,這是值得敬佩的。這個皇位大家都不幹了,索性就讓6歲的福臨做了皇帝。
第三次皇位之爭,多爾袞放棄皇位的原因才是個謎。第一次因為歲數太小,第二次因為顧全大局。等到第三次的時候,這些問題似乎都不再是什麼大問題了。
因為這個時候的多爾袞已經以攝政王的身份,帶領滿清八旗入關,而且擊敗了李自成,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統工作。
眼看著就要一統天下了,多爾袞的地位也從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叔父攝政王,直到變成了皇父攝政王。那就是順治皇帝的父親了。
在這種情況下,多爾袞隨時都可以把順治一腳踢開,自己來當皇帝。畢竟當時他才三十多歲,正是壯年的時候。可是他沒有這麼做,這是為什麼呢?原因說不清,猜測有很多。
猜測一,多爾袞和孝莊太后,已經成婚了。孝莊用婚姻捆綁住了多爾袞,因此順治就是多爾袞的兒子了,所以多爾袞沒必要再登基了。但是孝莊有沒有下嫁多爾袞,沒有多少證據。猜測二,多爾袞沒有兒子,他娶了10個老婆,可是隻生下了一個女兒。在沒有繼承人的情況下,擅自篡位,將來沒有人為他善後。猜測三,順治六年,多爾袞的弟弟多鐸得天花死了。這對多爾袞的打擊很大,因為多鐸不僅是他的左右手,是大清入關後戰功最大的王爺,而且還是多爾袞理想中的接班人。多鐸死了以後,他的兒子多爾博雖然是多爾袞的養子,可是歲數太小,還沒順治大。所以多爾袞沒有奪取皇位的理由了。不管是哪種原因,他就是沒有自立。
總結:順治滿足了多爾袞做皇帝的夢,隨後又給毀了。順治七年,多爾袞在狩獵途中去世,年僅38歲。順治皇帝感念多爾袞對大清對自己的功勞,所以將多爾袞追封為皇帝,廟號清成宗。
這的確是一個實至名歸的廟號,沒有多爾袞就沒有一統江山的大清帝國。可是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順治就變卦了。他不僅剝奪了多爾袞的一切爵位,還把他踢出了宗廟,家裡的財產也都給沒收了。一直到了乾隆年間,閒著沒事兒乾的乾隆才想起來給多爾袞平反。可以說多爾袞死後還做了兩個月的皇帝。
參考資料:《清史稿》
-
5 # 左遷右侍郎
愛新覺羅多爾袞,在影視劇的美化之下,人們好像更多關注的是他的感情問題,他與孝莊的恩恩怨怨。其實多爾袞在大清王朝的歷史上功不可沒,他的父親對他也非常的看重和寵愛,他的母親是很受寵的一位妃子。但是在多爾袞剛剛15歲的時候,努爾哈赤就去世了,而他母親也被逼著為父親殉葬。一時之間他失去了父親和母親,剛剛15歲的他也沒有政治資本,這一時期他想要奪得汗位實在是太難了。
後來皇太極成為了統治者,他盡心盡力從旁輔佐,也得到了很多學習的機會,為後金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早已經不是15歲時的多爾袞,是那個勇猛善戰的後金功臣。他與皇太極南征北戰多年,得到了極大的重用,後來多爾袞掌管了吏部。皇太極在死後,他是有很大的可能上位的,可是為什麼他選擇放棄了呢?
第一,當時大環境的影響
在經過了多年的磨練,多爾袞不僅在軍事方面很有造詣,在政治這方面也學到了不少,這也是他後來能夠成為攝政王的原因之一。皇太極是一個多情之人,尤其特別愛他的妃子,海蘭珠在海蘭珠去世以後,因為悲傷過度也跟著去了。在皇太極眾多皇子當中,最有競爭力的便是長子豪格,之後豪格和睿親王兩人的皇位爭奪之戰就拉開了。
朝廷之中分為兩派,一個是支援多爾袞的,另一個是支援大貝勒的。那兩個人的實力其實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多爾袞知道內部不能這麼一直鬥爭下去,不然將會造成極為嚴重的後果。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人打下的家底不能在內部消耗掉,應該等到實力完全穩定以後,再選擇處理內部關係,所以極為明智的他選擇放棄爭奪皇位,兩個人共同讓福臨當上了皇帝,當時福臨僅僅6歲便繼承了皇帝之位。
第二,在幕後操控更好
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是6歲的皇帝能幹什麼,真正的統治者不還是他多爾袞,福臨不過是傀儡,多爾袞想做什麼事情,無需小皇帝的同意,所以與皇帝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了。而且他也知道,如果坐上了皇位面臨的可不只是這些事情。他在幕後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實力,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多爾袞一直都沒有兒子,將福臨看作是兒子,從叔父攝政王變成了皇父攝政王。
第三、對局勢牢牢把控,能夠變通
多爾袞其實並沒有放棄對於皇位的爭奪,只不過他實在是太過於聰明,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之下,他知道只要皇太極一死自己毫不讓步,那麼就會導致整個王朝四分五裂,很有可能被明朝逆風翻盤,明朝反倒是成了坐收漁翁之利,這種兩敗俱傷的事情,多爾袞肯定不會做。所以他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先解決了內部問題,再把控好局勢,做真正的統治者。
-
6 # 管要你管
多爾袞可是一位了不的人物,在他當政的時候,當時的有聲望的人,不是他的臣子就是作為敵人被他殺了。滿清之所以能夠入住中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多爾袞。努爾哈赤在位時就很寵愛多爾袞,但很可惜最後皇太極繼承皇位,當然這位皇帝也相當了不起。當時多爾袞年紀幼小,也起不到什麼作用,但是隨著幾位親王的干政,皇太極也開始提拔小一輩的人才。多爾袞因此脫穎而出,他跟隨皇太極東正西討,履歷戰功。由於他的出色表現皇太極開始提防他,同時也想除掉他。但是此時的多爾袞羽翼以豐,無法根除。沒辦法只能繼續重用,明朝末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眼看入主中原的機會就在眼前,可就在這關鍵時刻皇太極駕崩了。一時間大清大亂,豪格和多爾袞都對皇位志在必得,眼看就要上演禍起蕭牆的慘劇,最後由諸位王爺提議讓福臨繼位,雙方都沒有意義。因為多爾袞已經看到自己如果一定要稱帝,肯定會禍起蕭牆,有人不服就會起兵造反,一但交戰就會兩敗俱傷,贏了也是實力大損。兩代君王的努力就會腹水東流。這樣高興的是敵人。在說後來多爾袞為攝政王,順治基本沒什麼權利,所以他不是皇上也行駛皇帝的權利。在別人眼裡,他基本上就是一位皇帝。
-
7 # 西府趙王爺
不是多爾袞要放棄皇位,而是他沒有那個實力。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雖說自己才能出眾,其母阿巴亥又是大福晉。但畢竟年幼,在諸多貝勒臺吉中實力比較一般,甚至連自己同母所生的弟弟多鐸都比不上。許多愛新覺羅家族的重大活動中,都不見多爾袞的蹤影。
比如天命元年的朝賀典禮上,在可以親自叩拜努爾哈赤的宗室顯貴中,有弟弟多鐸的位置,卻沒有多爾袞的位置。而努爾哈赤去世之時,多鐸已經是一旗之主,而多爾袞卻連旗主都沒混上。
當然,也有傳聞稱,努爾哈赤在臨終前想要傳位於多爾袞,並且考慮到當時多爾袞年幼,所以準備讓代善攝政。但考慮到當時多爾袞的處境,這種可能性並不大。而且就算有這麼一回事兒,多爾袞的實力太弱,繼承不了大位。
所以努爾哈赤去世之後,後金的大汗之位跟他基本沒啥關係,只能是成為自己兄長皇太極的附庸。
在皇太極執政時期,多爾袞的政治生涯迎來一個快速的上升期。多爾袞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深得皇太極的器重。公元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多爾袞被封為大清和碩睿親王,成為清朝最具權勢的人物之一,讓他在日後有機會去爭奪皇位。
時間來到1643年,清太宗皇帝皇太極突然駕崩,然而生前卻未立嗣子,由此導致了一場爭位風波。當時愛新覺羅家族主要有三大勢力,分別是豪格集團、多爾袞集團以及代善、濟爾哈朗集團。
其中豪格集團實力最強,首先作為皇太極長子,有著兩黃旗的支援,因為兩黃旗乃是皇太極親領,屬於忠於皇太極一脈的勢力,所以兩黃旗希望由皇子繼位。兩黃旗作為皇帝下屬,實力在八旗之中最為強悍,索尼、圖賴、鰲拜這些人都是出自兩黃旗。他們甚至放下話來,如果不立皇子,寧願一死。
其次,豪格的爵位是和碩肅親王,又是正藍旗旗主,不僅地位上能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實力更是強悍。多爾袞集團的實力稍弱於豪格,其主要的倚仗就是自己的鑲白旗和弟弟多鐸的正白旗。
至於朗禮親王代善和鄭親王濟爾哈朗,雖然兩個人加起來坐擁三旗,但由於皇太極生前對其多有打壓,所以實力並不強,甚至不如多爾袞,算是愛新覺羅家族內部的第三大勢力。
由於,代善和濟爾哈朗表示不爭奪皇位,保持中立。所以爭奪皇位的人主要就兩個,分別是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而豪格在實力上佔據絕對優勢,他的兩黃旗加正藍旗,可比多爾袞兄弟的兩白旗要強上不少。此外,豪格擁有長子身份,而且戰功卓著,不僅符合“立長”這一傳統,在功勞威望上,也不差多爾袞多少。
更為關鍵的是,多爾袞集團內部,也並不是鐵板一塊。多爾袞的弟弟多鐸雖然表面是站在哥哥這邊,但他自己也想當皇帝。當時在議政大會上,多鐸開始表示推舉哥哥多爾袞繼位,而多爾袞則走過場般的表示謙讓。沒想到多鐸不配合,立刻表示,多爾袞不接班,他自己可以接班。
“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
這其實並不意外,多鐸原本就比多爾袞受寵,當初努爾哈赤在位時,多爾袞一直都是排在多鐸後面。所以,對於多爾袞來說,當時他和豪格爭位,實力上其實是處於劣勢。尤其是兩黃旗大臣將領們一直都是堅持立皇子,直接否定了多爾袞的繼位資格。但是,多爾袞又不能就此認輸,如果豪格登基,少不了會對其報復。
所以,對於多爾袞來說,就算自己無法登基,那也不能讓豪格皇帝。於是,多爾袞選擇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他主動放棄爭奪皇位,轉而推舉九皇子福臨繼位。這一招對於豪格來說,無疑是釜底抽薪。因為福臨同樣是皇子,兩黃旗不會反對。如此一來,多爾袞的兩白旗就能對豪格的正藍旗形成實力壓制。
此外,福臨母親布木布泰,乃皇太極五妃之一,出自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後來的孝莊太后。其不僅意味著福臨出身高貴,更代表福臨背後有著蒙古人的支援。
所以,在兩黃旗保持中立的情況下,福臨憑藉多爾袞的支援和蒙古人的外戚勢力,就可以對豪格形成壓制。
此外,保持中立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被推舉為輔政親王,無形之中也被拉到了福臨這一邊。至於禮親王代善,一直沒有太多想法,只要大家和和氣氣,不內訌就行,所以他也贊成這樣一個方案。於是,原本佔盡優勢的大阿哥豪格,就這樣變成了絕對劣勢的一方,最終只能是放棄爭奪皇位,眼睜睜的看著一個九歲的小孩兒登上皇位。
所以,多爾袞不是不想當皇帝,只是當時的形勢不允許,他沒有那個實力當皇帝。
不過,就算沒有當上皇帝,多爾也袞憑藉著擁立之功,得到了巨大好處。皇帝福臨年幼,同為輔政親王的濟爾哈朗,又無心與其爭權,主動表示以多爾袞優先,使得多爾袞大權獨攬,成為了這場權力之爭的最大贏家。
《清史稿·卷二百十八·列傳五》:濟爾哈朗諭諸大臣,凡事先白王,書名亦先之。
多爾袞於順治元年被封為大將軍,次年又進位皇叔父攝政王,徹底掌管了清朝的軍政大權。雖然他此時不是皇帝,但其權力已經與皇帝一般無二。
當然,當時攝政王之後的多爾袞是有機會篡位的。多爾袞以皇父攝政王的身份代理皇權的,京城防衛與紫禁城防衛也全在掌握,待到徹底穩定中原,到時候轄取天下的巨大戰功,黃袍勸進那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然而天不假年,多爾袞在順治七年,因為行獵時墜馬跌傷,不治身亡。而他在死後,被順治追尊為帝,廟號成宗,並以帝王禮厚葬,其實也算是當了一次皇帝。
-
8 # 旺晟雄
不是多爾袞偉大,主要是多爾袞登極會造成清廷皇族內部的權力紛爭甚至分裂。當時清軍剛入關時清廷控制的國土面積最多是全國的一半。所以多爾袞以皇父攝政王的名義攝政,主要是政治考慮。
-
9 # 簿君
牛歸牛,但沒有牛的那麼離譜,多爾袞的競爭對手也相當厲害!
那麼,這個競爭對手究竟是誰呢?滿朝文武,還有誰能夠比得上多爾袞功勳卓著,實力雄厚呢?
此人並非大臣,而是皇太極的大兒子豪格。
皇太極去世後,由於皇太極生前並沒有明確指定自己的繼承人是誰,所以各方勢力都在暗中磨掌擦拳,躍躍欲試,對皇位投以貪婪的目光。
而在這所有的勢力中,多爾袞和豪格二人勢力最為強大,因此兩派水火不容,各自發力。
兩派的爭鬥持續很長時間,但最終這樣的持續還是被多爾袞的決定所打破了。多爾袞經過多方考慮,感覺自己資本還不是很足,畢竟不是皇太極的兒子,在那個注重嫡長子的封建年代,這是十分吃虧的。
多爾袞很聰明,他感覺如果繼續繼續和豪格糾纏下去,失敗以及失敗後的死無全屍是遲早的事。於是,多爾袞決定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
這樣一來,不僅讓豪格的帝王夢落空,多爾袞自己還因為擁立有功而被封為攝政王,權傾朝野,無人能及。
可以說,多爾袞走的這步棋是十分明智的。但可惜人都是這樣,一旦掌握了極大的權力,就忘記了自己是誰。到最後因為墜馬生病而死,也算是"善終"了吧。
-
10 # 五味社
政治博弈的結果就是實現利益最大化。
滿清入關前,皇位的繼承人由王公大臣議立,其中豪格和多爾袞屬於皇位爭奪戰的兩大集團。豪格是皇太極長子,地位崇高,而且除本部正藍旗外,更有兩黃旗支援,多爾袞有兩白旗擁立,相比之下,多爾袞實力稍弱一些。
多爾袞希望自己能當皇帝,但兩黃旗將領寧死也要求立皇太子的兒子為帝,多爾袞沒辦法,但又不希望豪格即位,故而提出了福臨。福臨年僅六歲,多爾袞為何擁立其為帝,其中隱藏很多秘密,與其說是多爾袞對孝莊有意圖,倒不如說福臨年幼,多爾袞挾天子令諸侯,這樣以攝政王的身份輔政,與做皇帝無異。
-
11 # 鄧海春
順治皇帝即位,是幾種勢力妥協折衷的結果,任何一方都沒有壓倒性優勢。
皇太極死後的第五天,即崇德八年(1643)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決定舉行會議,共同議立嗣君。多爾袞早早就來到三官廟,和內大臣索尼議論誰可作嗣君。索尼明知多爾袞做皇帝心切,但他也知道是皇太極一手提拔了他,他不能辜負先帝厚望。因此,他當著多爾袞的面,明確表示了自己的意見:“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多爾袞從索尼的堅決態度看出兩黃旗早有準備,索尼的意見決不只是他個人的意見。而當多爾袞來到召開會議的崇政殿時,多爾袞發現,兩黃旗的護軍已經嚴密地包圍了崇政殿。上圖崇政殿
會議一開始,氣氛就十分緊張,雙方大有劍拔弩張之勢。索尼和鰲拜首先迫不及待地提出要立皇子。多爾袞則嚴厲喝退二人,因為諸王貝勒尚未發言。這時,阿濟格和多鐸又迫不及待地出來勸多爾袞即位為帝。雙方一下子把底牌都亮了出來。
上圖多爾袞
多爾袞知道大門外兩黃旗護衛正包圍著崇政殿,自己稍有不慎,流血格鬥場面就會出現。多爾袞猶豫不決,對阿濟格和多鐸的要求沒有立即答應。急不可耐的多鐸沉不住氣,高聲說:“如不同意,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的遺詔中已經提到。”多爾袞深知,無論從那方面來說,帝位還輪不到多鐸來坐,於是反駁說:“肅親王的名字也是太祖遺詔中提到的,不只是有你的名字。”言外之意是說你不能以太祖遺詔為條件,肅親王豪格也不能。實際也表明多爾袞也不同意豪格為帝。多鐸於是又提出.“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指代善)。”上圖代善
多鐸抬出代善,目的在於排斥豪格為帝的可能性,因為既然他們兄弟倆不能為帝,那麼也不能讓豪格即帝位。老成持重的代善一直想回避矛盾。自己已年過花甲,早沒有當皇帝這份想頭了,何況面對的是這種激烈爭奪的氣氛,所以一直-言未發。既然多鐸點到自己,他不得不表明自己的態度。他說:“睿親王如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至於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
像十七前,他帶頭擁立皇太極時所起的關鍵性作用一樣,代善的這一態度,又對這次皇位的確定起了決定性作用。代善的第一句話“睿親王如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是想美譽多爾袞一下,給多爾袞一個臺階下,而前提是多爾袞沒有應允。第二句話“否則,應立皇子”,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意見。而第三句則表明他的高姿態。正因為他高姿態,所以說出的話更有份量。上圖順治皇帝
多爾袞一看自己和豪格都不會得到一致擁護,於是,他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即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他自己輔政,多爾袞這一折中方案既堵住了兩黃旗要立皇子的口,和代善的意見也一致。對兩黃旗的大臣來說,只要由皇子即位,就可保住兩黃旗的優勢地位,況且又有支援他們的濟爾哈朗輔政,所以是可以接受的。對多爾袞來說,儘管當不了皇帝,但掌握輔政大權,名義是6歲的福臨做皇帝,但實際的朝中大權卻可掌握在自己手中。多爾袞的折衷方案被通過了,之後幾天雖然出現了短暫的混亂,但局勢得到了控制。八月二十五日,舉行登基典禮,6歲的福臨即皇帝位,年號順治。
-
12 # 秉燭讀春秋
問題中的“一人之下”是指多爾袞在皇太極之下、還是他侄子順治帝之下?我覺得是指在皇太極之下。也可以這樣問,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手中握有軍權,為何自己不篡奪大清的皇位?
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清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太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死了,卒年52歲。由於皇太極死的太突然,沒有立下遺囑由誰來繼承皇位。權利中心瞬間形成了真空。國家又不能一日無主。於是按照努爾哈赤當年實行的辦法進行“八貝勒共舉新汗”。也就是八旗中的各選代表人物進行推舉。
▲/多爾袞
當時有資格競爭的有這些人:皇太極的長兄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努而哈赤之侄、皇太極的堂兄弟)、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以及皇太極的嫡系將領——這些人主張不管選誰,必須是皇太極的兒子,姑且稱之為“保皇派”,其代表人物是索尼。當時這些人根本無法坐在一起共同商量國家大事,每一派都有擁護者,劍拔弩張,各不相讓。其中多爾袞和豪格擁護者最多,二人勢均力敵不相上下。不過由於多爾袞有兩個既有戰功又有權勢的親兄弟多鐸和阿濟格的支援,佔有了上風。但是豪格很快把鄭親王濟爾哈朗拉到了自己陣營。鄭親王表示,只要多爾袞同意你做皇帝,我沒有意見,其實是站在了豪格這一邊了。
▲/豪格
此時看到局勢難以控制,代善覺得自己老了,兒子們又不爭氣,自己沒信心爭皇位,乾脆一甩手不管了。這樣以來多爾袞一人主持全面工作。不是多爾袞不想當皇帝,而是他覺得勝算不大,多爾袞是個政治家,假如和豪格死磕,那麼清朝就會四分五裂,進軍中原稱帝的夢想就會徹底破滅,這是多爾袞始終不敢貿然稱帝的原因。也就是以國事為重。
此時多爾袞的兩個弟弟說話了,“大哥,你不當皇帝,我兄弟倆當”。多爾袞知道二人沒有這個能力和實力,呵斥了他倆一頓。此時有人提議豪格當皇帝,但是響應的人寥寥無幾,豪格假裝大度的說“我德淺才薄,難當大任”說罷拂手而去。
此時只剩下了多爾袞一派在場,多爾袞十分想稱帝,但此時“保皇派”在索尼的帶領下,團團圍住了大帳,揚言不立皇太極的兒子今天就造反,他們的理由是“父死子繼”。
▲/福臨稱帝
多爾袞一看自己沒辦法稱帝了,他腦子飛快的轉著,既然自己不能稱帝,我何不立一個傀儡皇帝,到時還不是自己說了算。要不說多爾袞是政治家,豪格比他差遠了,在關鍵時刻豪格把主動權讓了出去。多爾袞想到了皇太極的小兒子,六歲的福臨。他主意已定,派人叫來索尼,索尼一聽,福臨是皇太極的兒子,年齡小正好可以說了算,馬上同意了(腦補慈禧三次立小皇帝的事)。
多爾袞馬上起草了一個檔案,主要內容是,由於福臨(也就是後來的順治)才6歲,當皇帝經驗不足。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做輔政大臣,這樣以來,濟爾哈朗也無話可說了,只苦了豪格。等豪格回過味來,生米做成了熟飯,想反對也來不及了。這正是:“兩強相爭,弱者得利!”
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年僅六歲的九皇子福臨登上了寶座,繼位為帝,改元順治。這樣,皇太極死後,王位爭奪戰,以福臨繼統二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方式結束,在代善的主持下,諸王、群臣進行了盟誓,表示忠於新君,永不背叛。
▲/多爾袞和孝莊皇后
綜上所述,多爾袞在當初沒有稱帝,在順治時候更不想稱帝了。他是實際上的皇帝,沒有人在其上,他被封為皇父攝政王,成了皇帝的老爸,他稱帝不稱帝沒什麼實際作用。(再者說了,老情人孝莊皇后也不答應吧!)【不一樣的歷史解讀,不一樣的知識分享。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
13 # 國史春秋
有軍權的不至他一個人,多爾袞的對立面是豪格,論軍功並不比多爾袞遜色,而且豪格還是皇太極的長子,背後還有鰲拜、索尼等人的支援。(多爾袞劇照)
皇太極臨死之前有過遺詔,明確了皇太位的繼承者在他的幾兒子中產生,並由滿清貴族互相商量決定。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雖然努爾哈赤生前非常喜歡他,但是第一次機會他沒有抓住,努爾哈赤死後,皇位被功於心計的皇太極奪得。從此多爾袞兄弟就跟不上了節奏。所以,皇太極死後,他雖有希望上位的,但是他本人已經成為了眾人心目中的昨日黃花。
多爾袞並不甘心,所以在貴族會議召開之間,曾去向索尼探口風。索尼態度很堅決,表示尊從皇太極的遺命,皇位從皇子中選出,你這個當叔叔的應該支援晚輩。多爾袞是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滿心的失落。如果他強行登極,至少有五個旗的勢力反對他,這樣一來他根本應對不了。
皇太極死後大概一週左右,滿清貴族商討皇位繼承事宜,出席會議的是四大親王,三大郡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次子)、鄭親王濟爾哈朗(皇太極堂兄)、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穎郡王阿達禮。宮外面軍隊警戒,宮內劍拔弩張,索尼充當主持人。
索尼首先來了個開場白,大致意思就是說皇位由皇太極的兒子繼承,大家商量人選。多爾袞當時就沉不住氣了,說你一個外人沒有資格在之裡指手畫腳。索尼只要惺惺作態,退了出去。
接下來代善發言了,說皇位應該由皇長子豪格繼承。本來豪格就是最合適人選,他覺得自己也是志在必得,所以他想賣個關子,謙讓一下。沒想到他著這一讓,竟然有去無回,因為七個人裡面還有多爾袞的兩個兄弟,他們肯定是擁護多爾袞的。齊哈爾郎基本中立,因為皇位本來就與他無緣,所以他也沒必要因為擁護其中一方去得罪另一方。關鍵點是多爾袞與豪格向來不和,所以多爾袞更不贊成豪格。
後來,多鐸提議多爾袞,有人提議代善,爭來讓去,場面越來越尷尬。最後,多爾袞靈機一動,想了一個折中的方法,提議由皇太極6歲的兒子福臨繼位,由他和齊爾哈郎輔政。所以,多爾袞雖然沒有當上皇帝,但是他是攝政王,順治年幼大權旁落,他雖無皇帝之名,卻有皇帝之實。(孝莊)
後來,多爾袞又把豪格殺死,還霸佔了豪格的妻子,還佔有了皇太極的莊妃(孝莊皇后),如此一樣,多爾袞就是一個皇帝了,只不過是披了一個攝政王的馬甲。所以,他完全沒有必要大動干戈,去掙那個皇帝的虛名。反之,他真的做了,必定成為眾矢之的,群起而攻之,這就是多爾袞做人的高明之處。
-
14 # 明離子
多爾袞死時只有三十九歲,如果再多活幾年,難保不會野心膨脹登基稱帝。
作為努爾哈赤的十四子,雖然自幼聰慧,卻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受努爾哈赤喜愛,相對的,一母同胞的弟弟多鐸,反而深受父親喜愛,多爾袞做了多年的冷板凳,甚至連朝賀的時候,都是尾隨在弟弟身後。
但是,多爾袞這個人確實聰慧,懂得韜光養晦,慢慢積攢力量,尋找機會,終於,在哥哥皇太極暴斃時,他覺得機會來了。
皇太極沒有留下任何立儲遺囑,所以滿清的各個勢力對皇位都摩拳擦掌,其中,最有實力的當屬皇太極長子豪格,有正黃旗、鑲黃旗支援,而多爾袞,則有正白旗和鑲白旗擁護。
兩個人可以說是勢均力敵,這可不是啥好事情,因為當時的清朝剛剛建立,如果出現了內部火拼,那麼可能自己就把自己玩死了。
於是兩方勢力開始走向妥協,最後還是多爾袞提議,讓皇太極最小的兒子福臨繼承皇位,他來做攝政王,輔佐新君。
多爾袞的“大氣”,避免了一場內部紛爭。但他不僅僅是大氣,其實是以退為進,實際上是做了個掌控實權的太上皇而已。
但是不得不說,多爾袞的治軍治國才能還是很優秀的,就是在他的領導下,清朝揮軍南下,擊敗了李自成,將順治皇帝抬入了北京,這是想全天下宣佈,從此清朝為華夏正統。
這一舉動,也宣佈了滿人從此入主中原成功。
那麼問題來了,立下如此功勳,又手握天下兵馬的多爾袞,怎麼就不敢更進一步呢?
其實還是那句話,此時的滿清依舊是盤根錯節,勢力叢生,如果此時貿然稱帝,很有可能自己亂了,屁股還沒坐熱的中原,可能就丟掉了。
所以,多爾袞還是在找時機,等將滿清的勢力捋順了,再考慮稱帝之事。
但是事與願違,就在一次出遊打獵時,多爾袞不慎落馬受傷,這對於戎馬一生的他本來是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故了,但是就是這麼寸,愣是沒有治好,多爾袞帶著遺憾死在了喀喇城。
這其中有什麼貓膩恐怕永遠是個迷了吧。
-
15 # 燃燒你的夢15359
沒有子嗣繼承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十四子,也是努爾哈赤眾多兒子中最喜愛的一個,努爾哈赤臨終前有意傳位於他,但當時多爾袞年僅十四歲,在女真各部中的勢力與威望遠不及皇太極,因此多爾袞喪失繼承大同的可能。最終所有大小貝勒在代善的帶領下,擁戴皇太極即皇帝位。
1643年戎馬一生的清太宗皇太極在瀋陽故宮清寧宮闔然長逝,享年五十有二。由於皇太極死的太突然,生前未立遺屬確立皇位的繼承人。無論從戰功還是能力以及勢力來講,當時的多爾袞還是很有希望繼承皇位的。但此刻,在組織結構、決策與施政程式、政策法令、思想觀念上,大清政權已經深深地漢化了,子承父業的思想在女真各部普遍傳開。為此,皇太極生前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大臣,堅定主張必須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同時代善家族的兩紅旗也不支援多爾袞,正藍旗早已被皇太極收錄囊中。勢均力敵,多爾袞見此情形,感到立自己為帝已不可能,迅速提出他的意見,主張立皇太極幼子福臨為帝,他自己和濟爾哈朗為左右輔政,待其年長後歸政。
6歲的福臨僅僅是個啥事也不懂的孩子。多爾袞很快剷除異己,把大權掌握在手,在小皇帝繼位之後,他對小皇帝的態度特別的放縱,他自己就開始培養自己勢力,滿朝文武當時對多爾袞是馬首是瞻。
當大權獨攬後多爾滾發現自己十個老婆既然沒有一個兒子,唯有一個女兒,而皇位必須有男丁繼承,而此時多爾袞事實上已經是皇帝了,甚至可以說連皇帝都要聽他的,而篡位稱帝也不過是虛名而已。但是,其卻一直無子。最好的情況也不過是從自己同胞兄弟那裡過繼一子,其死後再由過繼過來的子嗣繼位。但福臨是自己親哥哥的兒子,愛新覺羅的血統,即便過繼過來的兒子也不一定會比其跟順治之間的關係更親近多少。所以,又何必冒著罵名去折騰呢?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積極爭奪皇位,應該是那時多爾袞相對還比較年輕,仍然對自己能有子嗣報有很大的期望。
但滿清入關之後,多爾袞卻始終沒有親子的誕生。雖然,其權勢早已無人可以遏制,沒人再有能力阻止其稱帝,但沒有親生兒子必定就失去其稱帝的動力。從多爾袞給自己加封“皇父攝政王”來看,顯然是想直接把順治當作為自己的嗣子。
-
16 # 東方鉞
一六四三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猝死,五天之後引發皇帝繼承人問題的爭鬥。按照子承父業規矩和現實表現:理當應由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繼任。豪格是憑戰功晉封親王的,著名的明清松山決戰,在關鍵時刻攻佔松山,擒明總督洪承疇,巡撫邱仰民,豪格掌管兩黃旗。在崇德殿諸王大臣坐列兩旁,議論皇帝接斑人時,索尼及巴圖魯鄂拜首先提出應當立皇子,野心勃勃多爾袞嚴厲命令他們退出。多爾袞的同母弟弟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鼓動多爾袞當皇帝,因無人響應,多爾猶豫。多鋒急不可奈說,"如不同意,應該立我為皇帝,我的名字在太祖遺詔中己經提到"他毛遂自薦。多爾袞反駁道:"肅親王(豪格)的名字也是提到的,不只是你的名字”。話不多,一語雙關即不同意多鐸,也不同意豪格。多鐸轉移話題,"如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長子"。論長豪格是皇太極長子,他反對豪格,便說立代善。代善老成持重,他才把自已的想法公佈於眾,他說睿親王如應允,當然是國家之福,否則應立皇子。至於我年老體衰,難得勝任"。這個有力的表態,議論就按他的基調做了決定。想當皇帝的多爾袞和豪格都有強大的實力,怒目相視,握刀在手,相互爭奪激烈,容易造成兩敗俱傷,代善的最後搞個折衷方案被透過,擁立皇太極第九子六歲福臨為皇帝。
多爾袞來時已經看到豪格的兩皇旗己經是戒備森嚴,如果自己當皇帝,豪格肯定堅決反對,衝突不可避免,在大門外邊的索尼等皇太極的親信大臣們,和擁立豪格的將領和親兵肯定衝進大殿擁立豪格,如此一來,不僅皇帝當不成,可能兄弟們的性命都難保全,因為這是豪格正黃旗管轄地盤。阻止豪格當皇帝的目標已經實現,自已能當上攝政王已經不錯了。這個折衷方案豪格之所以接受,是因為措手不及,本以為皇帝非自已莫屬,是太宗長子,軍功顯赫,又有兩黃旗和大臣們的支援,偏偏讓多鐸,阿濟格,多爾袞三兄弟攪合黃了。豪格雖然憤怒,但因立自弟弟為帝,面子上也過的去,因為他也不想流血,靠武力上臺。只要他翻臉,多爾袞三兄弟會血濺崇德殿,但是他們掌管二白旗必然不服,而導致自相殘殺,有損於自已的名聲,沽名釣譽,使他選擇了顧全大局。豪格顧全大局卻給自已召來的是殺身之禍,多爾袞當上攝政王,不但害死豪格還佔了豪格的妻子和順治的母親莊太后。順治皇帝把已死的多爾袞扒墳,挫骨揚灰,剝奪一切封銜,總算給哥哥報了血海深仇。
-
17 # 勁辣歷史Time
從古至今的中國封建王朝,政治頂層設計的根本目的是限制官員的權利。
所以後一代的王朝總是在前代王朝的基礎上建立更加完備的制度限制官員,甚至密謀篡位的可能性。
對漢朝威脅最大的,不是外戚就是宦官,二者都可以廢立皇帝。唐代外戚的權利被極大的限制,但是藩鎮又冒出來了,唐滅亡之後,多朝都是沿襲的唐代制度。
到了明清時期,明代外戚和官員的權力都受到極大限制,尤其是廢除了宰相制度之後。因此,明將近300年的歷史裡,雖然有首輔專政,宦官亂朝,卻始終沒有篡權的可能性。事可見嘉靖、萬曆,怠政多年,仍穩坐皇位。清代的政治設計更加完備,也就更沒有臣下威脅皇權的可能性了。
從這點上看,時間越早,臣下篡權的可能性越大,時間越晚,可能性越小,到了明清封建政治頂層設計已經完全成熟的時代,可能性就幾乎為零了。
清兵未進關之前,政治制度也是學習和借鑑明朝,多爾袞即是權臣也是外戚,在那種政治制度下,他是不可能篡權成功的。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頂層政治制度設計的完善。
-
18 # 雨夜讀史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暴病身亡,由於他沒有指定接班人,此時皇位的有力爭奪者只有兩位,一位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另一位就是皇太極的十四弟多爾袞。多爾袞為什麼沒有當上皇帝?
1.多爾袞其實在爭奪皇位戰中並不佔優勢,所以退而求其次做了攝政王
按照努爾哈赤的規定,新任皇帝由八旗的主旗貝勒推舉出來。當時的八旗是正黃、鑲黃、正白、正藍、鑲白、正紅、鑲紅、鑲藍這八個旗,這八旗是按照地位的高低排序。
其中正黃旗和鑲黃旗由皇太極親自掌握,這兩旗對皇太極忠心耿耿,皇太極死後,兩旗的許多將領對豪格表忠心,豪格自己則掌握著正藍旗。支援豪格的勢力總共是三旗。
多爾袞這邊,他與同母兄弟多鐸和阿濟格掌正白旗和鑲白旗,再加上正紅旗和正黃旗中也有部分人支援,總的來說,和豪格算是實力相當。
鑲藍旗的旗主是努爾哈赤的侄子鄭親王濟爾哈朗,而努爾哈赤的次子代善則掌握了兩紅旗,這兩人屬於中立派,但是兩人都傾向於立皇太極之子,所以從形勢上看,豪格要略佔上風。
豪格的優勢是皇長子,而且是皇太極在世的兒子中唯一成年的兒子,豪格能征善戰,軍功顯赫。他的劣勢是他的母親地位不高。
多爾袞的優勢同樣是軍功顯赫,另外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兩位同母兄弟堅定不移地支援他,這是豪格所欠缺的。多爾袞最大的不足就是他是皇太極的弟弟,而當時父子相承的觀念已經是主流。
8月14日,多爾袞召集諸王大臣議立新君。兩黃旗的索尼、鰲拜率先發言,他們提議立皇子。
多爾袞以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的舊制為由,將索尼和鰲拜趕出去。多爾袞此舉一下扭轉了局勢,將兩黃旗支援豪格的人排擠出最終的選舉大會。
接下來,七位有選舉權的貝勒繼續會議,這七人分別是多爾袞、豪格、代善、濟哈爾朗、多爾袞的哥哥阿濟格、多爾袞的弟弟多鐸、代善的孫子阿達禮。
這七人當中代善的資格最老,因此他率先發言,他說豪格為帝之長子,當繼大統。隨後濟哈爾朗對代善的提議表示贊同。
這時形勢對豪格十分有利,兩位中立派都支援自己,關鍵時刻,豪格下了一步臭棋,他以為自己穩操勝券,於是他準備謙虛一下再繼位,他急忙擺手說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
此時多爾袞的弟弟多鐸趁機站出來反對豪格繼位。形勢一下子就逆轉了,並沒有出現豪格期望的眾人勸進的局面。
豪格看到自己以退為進的策略失敗,就指使兩黃旗的大臣進行武薦,於是部分黃旗的大臣佩劍而前說:“如果不立先帝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
此時敵對雙方劍拔弩張,雖然在會場內多爾袞略佔上風有四人支援自己(多爾袞三兄弟加上阿達禮),但是在會場外多爾袞的勢力並不佔優,多數八旗大臣們傾向於立先帝之子。
這時高明的多爾袞也玩了一招以退為進,他提出豪格已經主動退讓,沒有繼統之意,只有立先帝第九子福臨,因為福臨年幼,所以由自己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等福臨成年後再還政給他。
多爾袞的這個建議平衡了各方利益,為大多數人接受,因此順利透過。
多爾袞雖然沒能成功爭奪皇位,但是他其實是這次奪位的勝利者,因為本身他奪位的阻力非常大,立先帝之子是許多人的共識,如果多爾袞此時強行稱帝,也許清朝會爆發內戰,這樣整個滿清都是輸家。
透過立皇太極的幼子,自己攝政,多爾袞取得了實際的統治權,因此他是最大的贏家。
這次奪位之爭,最大的輸家就是豪格,本來他略佔優勢,但是卻被自己愚蠢的以退為進把到手的皇位拱手相讓。從這點來看,豪格只是一介武夫,他的政治水平和多爾袞相差甚遠,所以他的失敗是必然的。
2.多爾袞當上攝政王后不斷強化權力準備成就帝業,可惜英年早逝
2.1打擊政敵,強化權力
做了攝政王的多爾袞不甘平庸,他不斷打擊政敵,先是在順治四年三月(1647年),以濟爾哈朗的府邸逾製為由剝奪其輔政的權力。同年七月,多爾袞以弟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與自己共同輔政。
對於爭奪皇位的對手豪格,多爾袞更是不遺餘力地打擊。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爾袞以豪格圖謀不軌的罪名,準備處死豪格,只是由於順治帝苦苦求情,多爾袞才饒了豪格一命,但是將豪格削去王爵,廢為庶民。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多爾袞以豪格包庇部下貪功、任用罪臣家屬的罪名下獄,不久豪格死於獄中。
2.2率清兵入關並且定都北京,建立不世之功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十五日,多爾袞收到吳三桂求援的書信,多爾袞徵求明朝降將洪承疇的意見,洪承疇堅決主張帶兵入關,並且獻上進軍方案,建議多爾袞暫時不要與明軍為敵,把打擊目標鎖定為農民軍。多爾袞欣然採納了洪承疇的建議。
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率清軍與吳三桂合作,在一片石大敗李自成。
五月初二,多爾袞帶兵進入北京,隨後他以政治家高瞻遠矚的眼光,決定遷都北京。
之後多爾袞打著“除暴救民”、“復君父仇”的旗號,迷惑和籠絡了一批漢族官兵和老百姓,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攻下南京,將南明的弘光政權消滅。多爾袞為清朝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
2.3不斷提高自己的地位,架空順治帝
順治即位後,多爾袞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先是停止諸王貝勒議政的權力,不久又宣佈諸大臣奏事必須先奏報多爾袞。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並稱攝政王。順治元年十月定都北京後,順治帝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順治二年五月,多爾袞的稱號提升為“皇叔父攝政王”,順治五年十一月,順治帝尊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
多爾袞政治地位的不斷提高,反映出他對帝位的覬覦。
多爾袞最終之所以沒能登上帝位,是因為在他39歲時狩獵墜馬,不幸英年早逝,還沒來得及篡位就死了,可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
多爾袞的一生有兩次機會爭奪皇位,一次是皇太極剛病逝的時候,那時的多爾袞實力還不夠雄厚,只是和豪格勢均力敵,最後多爾袞只好放棄爭奪皇位的打算,只做了攝政王。
第二次則是在做攝政王后,透過不斷提高自己的地位,多爾袞已經無限接近帝位,只是這次他輸給了老天,他的英年早逝使他再次與皇位失之交臂。
回覆列表
多爾袞作為努爾哈赤寵妃“孝烈武皇后”阿巴亥的兒子,曾經受到努爾哈赤的寵愛,然而努爾哈赤沒有確定繼承人的狀況下駕崩,皇太極在眾人擁立之下登上皇位,當時年輕的多爾袞不僅無緣皇位,連生母也被皇太極逼死殉葬。
時移世易,皇太極也是在沒有確立繼承人的情況下駕崩,可當時多爾袞勢力雖大,但也不能夠輕易獲得皇位,因為還是一個強勢的對手——皇太極長子豪格。豪格是皇太極長子,曾經攻打北韓與明朝,戰功赫赫,不僅在繼承的合法性上甚於多爾袞,而且其在朝中的勢力也不比多爾袞少。雙方僵持不下,最終讓年幼的福臨撿了個便宜。
然而,福臨登基後,太后博爾濟吉特氏聽政,大權實際掌握在多爾袞手中。當時的多爾袞手中的權力,已經凌駕皇權之上,可多爾袞卻一直沒有廢除順治帝,自立為帝。
首先,多爾袞當時正當盛年,一直認為時機尚未成熟,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時間,結果後來沒到四十歲就意外死了。當時的多爾袞,作為“皇叔攝政王”,地位權力都不遜於皇帝,也沒必要滿天下之大不韙篡位稱帝,更何況,多爾袞手中真正控制的也只有正白旗、鑲白旗與鑲藍旗,而皇帝嫡系的正黃旗、鑲黃旗是絕不會承認多爾袞的,代善等人含糊其辭態度曖昧,對於多爾袞而言,危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