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縱橫帝
-
2 # 無根樹花正孤
在我們學習初中歷史的時候,因為元朝明朝的龐大版圖而自豪,畢竟祖國的歷史是那麼的輝煌,但是我相信大家一定有過疑惑,在觀察初中歷史的時候,地圖上面的界線不僅變化大而且十分模糊不清,特別是在元朝和明朝時代的地圖,越靠近北方,地圖的定義就越是模糊,有的時候就是靠著一條線概括,那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地圖變成這樣的呢?
元朝版圖過於龐大,很多時候佔領的地區沒有太大用處 。我們中國歷史五千年以來,要數面積最大的王朝還是要元朝第一,他是一個真正的世界性大帝國。
但是這個元帝國佔領的很多地方都是沒有用處的,雖然說蒙古人靠著騎兵和火炮征服了亞洲和歐洲,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但是在北方由於氣候嚴寒,很多土地都不能種植東西,自然也是很少有人在哪裡居住。 一般居住在西伯利亞苦寒之地的人都是一些未開化的野蠻民族,他們靠著採集野果植物和打獵為生,元朝政府雖然知道他們的存在但是卻把他們當作蠻夷對待,在繪製地圖的時候認為這些不在農業耕種範圍的土地可以不用畫到地圖上面去,後來的專家也是延續了這種做法。 中國古代天下觀念的主導使得人們對於繪製地圖興趣不大。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歷史都是靠著古人的書籍記錄下來的,如果書中沒有記錄那就很難把具體位置確定。
元明時代的地圖也是這樣,那個時期的人對於國家沒有什麼概念,他們心中更多的是朝廷和天子,認為天子統治著天下所有的土地,在繪製地圖的時候自然也不需要準確的精確到每一個地方。 在這種思想的主導之下,我們中國雖然歷史悠久,也產生過許多朝代,但基本上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地圖,最早的地圖還是明朝末年和西洋傳教士一起繪製的坤與萬國全圖。 元明時代地圖繪製技術的限制和歷史資料的缺乏。雖然說我們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但是在古代也沒有先進到能夠繪製全世界地圖的腳步。
在元朝的時候,因為統治的土地十分巨大,皇帝無法親自到達自己的每一塊土地,便產生了繪製地圖的需要,可是中國古代最準確的地圖也只不過是幾條河流幾座城池罷了。 哪些大臣只能根據漢地的地圖推匯出西伯利亞的土地,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人到過哪裡,在這種情況下面,我們後世說看到的元明時代關於北方地圖大多是一條線的情況。如果皇帝有準確的需要,還是能夠繪製出當時的地圖的,封建時代,皇帝的命令就是最好的法律。 -
3 # 青杉文淵
元朝不是沒有界限,而是根本到不了先介紹一下元朝(•̀⌄•́)
在1204年 蒙古擴張隨後在蒙古統一戰爭蒙古滅夏蒙金戰爭。
1271年 建立元朝 忽必烈稱帝之後發動宋元戰爭滅宋,統一中國
1294年 中期時 延祐復科南坡之變至正新政。
1368年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元王朝滅亡。
元朝的脈絡大致捋清了,現在來講一下為什麼元朝的領土那麼廣,但實際上如標題所說根本到不了!!!
元朝的領土上面是什麼?西伯利亞!!!大部分在北極圈內零下幾十度,荒無人煙!(因紐特人是一個神奇的人種)
誰要是閒的蛋疼去那裡,一是想自殺,二是去作死,三是被髮配到哪裡的Σ(っ °Д °;)っ
但是為什麼元朝領土要劃到那兒呢?
那是因為當時那塊區域是無主領土!!!
那是因為當時那塊區域是無主領土!!!
那是因為當時那塊區域是無主領土!!!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按照慣例,無主領土誰要就是誰的!!!
所以你懂的…
元朝的領土這麼大(||๐_๐)
希望大家多多支援(•̀⌄•́) -
4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地籍資料不全,無法進行準確定位;
北部為遊牧民族區域,沒有固定邊界。
1、資料缺失是中國邊界線模糊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不僅是元朝和明朝的邊界,在清朝以前,中國所有的版圖邊界線都是非常平直的。原因無他,資料不全耳。
事實上不僅是國界平直,就連中原王朝境內的各行政區,比如漢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以及元朝的“行省”,各行政區的界限都非常平直。
平直也就是不確定的模稜兩可,而造成模稜兩可的原因,主要就是地籍資料的缺失。
雖然自西晉時期開始,地圖之父裴秀就制定了精確繪製地圖的“製圖六法”,包括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翻譯成現代文就是比例尺、相互方位關係、兩地之間道路距離、相對高程、地面坡度起伏、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這包含了除經緯線和地圖投影外所有的製圖元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是,由於中國以小農經濟為主,對於不適合耕種的土地,中原王朝既缺乏征服的動力,也缺乏測繪的動力。因此,除了農耕區,邊緣地區的資料幾乎都是空白;而內地雖然資料齊備,但是由於中國戰亂頻繁且中國古代行政管理力量太過單薄,這使得中原王朝根本難以抽出專門力量進行不間斷的測繪工作,因此中原地區的資料也不夠完備,邊界自然就非常模糊。
元朝之前,中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基本都是山川形變的原則,邊界基本都在地形條件惡劣的地區,自然難以涉足。
直到元朝,中國才進行了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測量。著名科學家郭守敬主持測繪工作,最北到達西伯利亞的北緯64度附近。但是由於跨度太大,人員不足,且在測量方式上沒有顯著革新,因此本次測量雖然創造了很多記錄,但是仍然難以達到精確。
中國古代第一份完整意義上的精確地圖是在清朝測繪的《康熙皇輿全覽圖》,此圖在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進行,採用梯形投影法繪製,比例為40萬分之一。繪圖人士有耶穌會的歐洲人雷孝思、白晉、杜德美及清朝學者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明安圖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十餘人。
可以說,清朝之前,由於測量方式的不足,中國一直沒有得到精確的地圖,因此在沒有古代精確資料的輔助下,想要繪製出邊界特別是遠遠超出農耕區的邊界,是非常困難的!
所以嶺北行省、遼陽行省以及奴兒干都司都非常模糊,邊界也是非常平直的。
2、古代北部疆域從來沒有固定邊界
根據譚其驤先生繪製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從漢朝開始,包括匈奴、鮮卑、突厥、契丹以及蒙古等在內的遊牧民族的北部邊界,基本都在貝加爾湖北部附近,緯度大致為北緯58度。
由於中國古代除唐朝和元朝,中原王朝從未真正涉足貝加爾湖流域,因此不可能有貝加爾湖地區的翔實地籍資料,所以這個模糊的邊界不是根據古代資料繪製的,而是根據遊牧民族的活動特點確定的。
建國後,著名學者郭沫若和眾多歷史學者,根據對遊牧民族歷史反覆研究的成果,得出中國遊牧民族的遊牧北界大致在北緯58度附近。在北緯58度線以北,即為西伯利亞廣袤的凍土區,這些地區冬季封凍,夏季為沼澤,根本就無法進行遊牧,所以成為阻擋遊牧民族北上的屏障。
因此可以說,以往地圖中將元朝和明朝北部邊界劃到北冰洋的劃法是錯誤的!古代能算作領土的必須滿足兩個因素,一是派官,二是駐軍。比如西漢的西域都護府。而像西伯利亞這樣的無人之地是不能算作領土的,如果西伯利亞算,那麼月球和火星都算。
由於中國古代基本都是農耕文明在南,遊牧民族在北的情況,因此在中原王朝征服遊牧民族時,遊牧民族的遊牧邊界就成為封建王朝的邊界。
相比於農耕文明的安土重遷,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是真正的居無定所,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固定的居民點,因此也不可能根據遊牧民族的聚居區進行邊界的劃定。
元朝作為遊牧民族起家的王朝,雖然黃金家族已經遷居中原的大都等地,但是在遙遠的漠北,依然有大量的蒙古部落,他們依然是以遊牧為生,沒有固定的邊界。
明朝的奴兒干都司同樣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由於外興安嶺南北基本都是蒙古部落的遊牧區,因此這裡也只能根據遊牧民族的活動區域劃定一個大致的界限。
除了唐朝和元朝這樣的統一了遊牧民族區域的王朝,剩下的大部分大一統王朝,幾乎都以長城作為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分界線。這也是400mm等降水量線的大致區域,是天然的農牧文明分界線。
在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對峙的過程中,中原王朝除了長城也沒有固定的邊界。還是因為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且喜歡南下打劫的特性,中原王朝為了自身安全,在蒙古高原腹地修建了大量的衛所等烽燧工事,這就是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犬牙交錯的分界線。這種分界線不是單一的線條,而是相互纏繞的面狀過渡區域。
不過,支撐中原王朝邊界穩定的,是王朝的綜合國力。當中原王朝走向衰落時,烽燧被迫放棄,邊界依然是長城。
中原王朝邊界尚且如此“不靠譜”,更遠的遊牧民族邊界就更不能指望。在1689年《尼布楚條約》簽訂前,中原王朝在這裡從來沒有固定而明確的邊界。
在沒有固定邊界的情況下,用粗直的線條進行邊界的繪製是最合理的選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5 # 我想我是海2562
我認為這張圖才比較符合實際的,雖然很多元朝地圖把一直到北冰洋的西伯利亞都包含在內,但以當時的發展水平,在越靠近北冰洋的地方越是氣候環境惡劣,根本不適合人類生存。別說實際控制,就連軍隊巡邏也是鞭長莫及!
-
6 # 龍文說史
元朝和明朝地圖上為什麼是一條橫線擋著,看不見上面地方,原因很多。元朝和明朝兩個王朝很特殊,是明朝繼承了元朝疆域,兩者以北都抵達到了西伯利亞,可竟究抵達哪裡不得而知,反正已經統治很大了。所以這條橫線出現了幾種可能:
第一,橫線代表著未知,留著人去想象,到底這兩個王朝是不是統治過線以北的地方,尤其是大塊的疆域,甚至比以南整個中原地區都大。在橫線大都是有西伯利亞無人區,當時連個像樣的城市都沒有,氣候惡劣,土地貧瘠。
第二,橫線代表著尺寸,由於南北跨境大,緯度高,在著重講中原的時候肯定得忽略一些沒必要的地方。本身就是講的是中國歷史,中國以南到南海還有部分東南亞,要詳細一點學習,往往會把一個地方放大。至於貝加爾湖以北地區,唯獨元朝疆域圖有註解,單獨有個小圖,以證明元朝統治過西伯利亞,加上尺寸過大,從貝加爾湖到北冰洋距離很長,相當幾乎中國面積,所以不好引用。明朝亦是如此,東北地區雖然勢力伸向外興安嶺以北,可不知道最北邊到哪,南北尺寸過大,沒必要新增。
第三,有橫線肯定上面這些地方不重要,不值得提及,因為這些地方几乎就和元明兩朝關係微乎其微,也沒有什麼重大相關事件,只是後來俄羅斯出現,才改變了這裡的歷史。有些元明疆域圖甚至都沒有這些地方,元朝可控制的北面最遠到林中禿麻部,還有個插曲,最容易讓人記住,當時成吉思汗招降此部時, 派來豁兒赤,可他偏偏為美女而來,最後被塔爾渾夫人扣留。成吉思汗決議征討,開始時派了他的母親的養子博爾忽曾被編入四傑之一,博爾忽戰死,貝加爾湖地區直到最後才被納入版圖。在其以西還有斡亦納部,吉利吉思部在成吉思汗長子朮赤施壓下都相繼臣服,以北的部落基本臣服蒙古,可不完全臣服,原因是更北方地方太遠,無法到達,尤其是北冰洋地區和勘察加半島。明朝在東北設定了奴兒干都司,省會是黑龍江出海口,就是今天廟街,它是離極北最近的城市之一,如果再往北,就是北山兀者以北野人女真和明朝雖然屬於臣主關係,但是他的北面以再沒有什麼,所以被省略。
第四,橫線以北和以南關係不大,聯絡也很少,只做表面歸屬而已,畢竟元朝是漠北起家的王朝,北方部落基本臣服。在東面還有成吉思汗四個兄弟的封國,其中哈撒兒和別勒古臺封地都控制以北未知區域,過了這個線,北面就屬於通古斯地區了,他們活動和元朝關係走得很遠。歷史上,元朝雖然是唯一個和西伯利亞密切的王朝,可是還有一些飛地。到了明朝,明朝並沒有接管漠北,而是接管了東北遼陽行省,仍沿用元朝官職和統治範圍,前提是採取了衛所制,它的最北面正是兀的河衛而並沒有西伯利亞更北的衛所。
第五,橫線代表著王朝以北地區勢力大體已經到這裡,再往北細說,不好說,只有稍微省略一些,原始資料的缺陷,不能足夠證明元明真正統治到北冰洋。元朝測景所有個北海測景所,和鐵勒測景所,它曾是郭守敬提的,所謂北海測景所到底在不在北冰洋不得而知,最高北緯77度43分泰梅爾半島切柳斯金角,有的說是貝加爾湖北緯51度,元朝一定程度也是依照此說法來判定西伯利亞歸屬的,在北面有個別吉大營盤轄地,至於它是否伸向以北北冰洋,仍待考證。所以這條橫線很重要,恰恰就前面所說的都劃在內。明朝晚期,沙俄已經抵達東海之濱,可明朝卻為所未聞,就連清朝也不知道,正當沙俄入侵黑龍江時,清朝才開始注意了,可見其真正以北勢力就在外興安嶺一帶。
第六,橫線以北的地區只是形勢上的統治,那時的元明對北方統治已達到極限,不清楚在哪,故此才做這樣的劃分。直到俄羅斯到來,真正的統治才算到來,它比任何時期統治都很全面,而且實際佔領性強,為能有效的開發西伯利亞,他們的統治者將囚犯和士兵們流放到這裡,組建城市,到現在他們的城市由於氣候惡劣,有的都沒人了,荒廢了,俄羅斯人主要還是集中在以南,而且更南地區,大都是從元,明,清最北勢力範圍內搶奪的,就是橫線以南地區,難怪以北忽略,原來哪裡幾乎就住不了人。
-
7 # 漩渦鳴人yy
不知道有沒有人去過西伯利亞,我對於西伯利亞的理解呢?是來自於一場盜獵行動,他們專門去偷那些以前在北極地區冰封的猛獁象的屍體,把他們牙給拔下來,然後去賣。
這個地方的生存環境特別惡劣,其原因便在於每年到了夏天的時候,這個地方凍土解凍,然後蚊蟲從土壤裡面復活出來,接著蚊蟲成群,而且各種各樣動植物,再加上惡劣的氣候環境,泥濘的沼澤,都是生存所必需的難題,那個時候的人們還需要面臨野獸的威脅,沒有道路,沒有說很好的土地供你去生活,所以,西伯利亞給人的感覺就是地廣人稀,這個並不是說俄羅斯人口不夠,而是這個地區,實在是養不起人,這個比較複雜的生物。
現在來說,我們有先進的醫療手段和焦先進的交通工具可以在西伯利亞那個地區生活下去,但是在古代差一切都沒有你在西伯利亞生存,簡直就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這也就是為什麼漢武帝把匈奴人趕到西伯利亞以後,選擇不追了,知道那塊土地活不下去,你匈奴人已經完蛋了。
這裡我例舉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當時俄羅斯公國崛起以後,曾經下東面拓展,結果在這地區遇到了一個比較大一點的部落,搜出來了數萬件的皮草,當時皮草在歐洲是硬通貨,結果俄羅斯公國憑著這一筆的手段可以說是富甲一方,但是這個部落一共只有幾百個人!
再到明朝的時候,明朝官方最遠的一次官方軍隊的巡查是沿著黑龍江這樣一路走過來!這個太監一共巡查了兩次,在這之後,明朝再也沒有向北遠一點兒去巡查一會兒。
所以說這一條橫線代表著未知,也代表著權利,沒有辦法到達這個地方沒有人吶,沒有資源呢?你上這個地方能去幹什麼?動都能把你給凍死了,而且再加上惡劣的生存環境,所以說明朝還有元朝對於西伯利亞的管理,可以說幾乎為零,這個地區根本就活不下去!
所以說這個也並不是他們不想畫,而是實在是畫不出來!命令也傳達不了那個地方,去那也沒人住所以基本上只是名義上的掛在了政府名下。
-
8 # 福垊元朝地圖畫直線的原因
元朝地圖在畫直線後左下方還附以小圖,而小圖正是整個西伯利亞北部。證明元朝領有整個西伯利亞。又因為西伯利亞北部(靠近北冰洋)過於寒冷,沒有居民點,甚至連測繪點都沒有。元朝雖然沒有實際控制西伯利亞北部,都是極度嚴寒的無人區,但卻是元朝的後花園。而採用類似南海諸島附以小圖繪製嶺北行省北部,來證明整個西伯利亞的所有權,故而沒有必要將西伯利亞北部畫全。
明朝地圖直線的畫法明朝地圖東北部則是直接畫直線。明朝初年在東北女真地區設定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因為女真族在東北北部居住點缺乏翔實的參考,只有繪以直線。一來證明東北之北屬於明朝,二來又不是很清楚其北部到底在哪裡。為什麼不清楚呢?一是缺資料,二是其北部邊界是動態的。
-
9 # 國史拾遺
很有意思的問題,這其實還真是有講究的。
元朝就不說了,蒙古人是遊牧民族,最北到了哪裡誰都不知道,之前還有把元朝領土劃到北冰洋的劃法,這顯然不太可能,所以元帝國的北邊很難確定(也沒必要確定,那個時候又不是近代,那些荒漠森林什麼的大家都沒啥興趣)。
重點說下明朝,明朝東北疆土最上面確實也是一根線,這個就有淵源了。
這根線是什麼呢?是根據記載,明朝官方設立的最北的衛所——古裡河衛的緯度線,這種衛所是明王朝在邊緣地區進行羈絆統治的一些戰略支撐點,當然,咱們畫地圖自然越大越好,所以不管明朝控制力度怎麼樣,古裡河衛一片自然要算做領土的。
那為什麼不到此為止呢?因為明史還有一段記載:曾經有一支“北山女真”偶爾來進貢過幾次,既然領土越大越好,那自然要把這“北山女真”的活動區也算上,這北山女真在哪裡 之前誰都不知道,只知道他們生活在很遠很遠的地方。
後來到了共和國時期,終於弄清楚了,這“北山女真”是楚科奇人......
這就很尷尬了,因為如果把楚科奇人的活動範圍都算上的話,那明朝領土真的要劃到北冰洋,就根據這麼幾次進貢就劃拉幾百萬平方公里進來,不太合適吧,但不劃又怪可惜的。所以就想了個不封頂的主意。
-
10 # Mer86
現在流傳的中國歷史地圖,主要是根據八十年代由譚其驤主編的《中國國家地圖集歷史地圖集》改編而來的。當年的史學家們在繪製元朝和明朝地圖時,因為沒有可靠的資料佐證,因此元朝和明朝的地圖沒有畫全。於是就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元朝和明朝地圖的最上面有一條“橫線”。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條“橫線”呢?下面詳細的講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說元朝。
元朝地圖的疑惑點主要是一個問題:元朝統治的巔峰時期,蒙古人的勢力範圍到底有沒有抵達過北冰洋?
如果以常理來看,當時的蒙古人是不大可能深入到北冰洋的,畢竟北冰洋附近的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並且元朝也並沒有在北極圈附近設立衙門,進行有效的管理。
因此,有一些人在繪製元朝地圖時,會把元朝北部的疆域繪製的比較保守。比如下面的這張臺灣版的元朝疆域圖。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北冰洋附近的環境異常惡劣連蒙古人無法生存,那麼別的民族也必然在那裡無法生存。因此,當年的西伯利亞地區很有可能就是一塊無人區,不可能有其他的敵對政權存在。而元朝作為當時當地唯一存在的政權,自然而然的就對這塊無人區享有統治權。
也就是說,既然是無人區,而元朝又是當時在西伯利亞的唯一政權。因此,元朝北部的疆域怎麼畫都可以。於是,就有了下面這張比較激進的元朝疆域地圖。
不過,郭沫若繪製元朝地圖時,當時正好是中國與蘇聯關係很僵的一段時期。郭沫若把整個西伯利亞都囊括進元朝的版圖內。有藉助地圖噁心蘇聯人的嫌疑。至於可信度,那就很成問題了。
到了八十年代,譚其驤繪製《中國國家地圖集歷史地圖集》時,他就沒有采用郭沫若的激進疆域,也沒有采用臺灣學者的保守疆域圖。他在二者取了一箇中間值。
具體來說就是:元朝嶺北行省的疆域明確抵達了北冰洋,但是遼陽行省的北部疆域沒有畫完,留了一條“直線”。這是非常取巧的一種繪製手段。既有一定的史料依據,也避免了在學術上被人嘲笑是“地圖開疆”
以上便是中國的歷史地圖,在元朝疆域圖中留一條“直線”的原因。
這個原因其實就是一個:因為沒有史料可以證明元朝的北部疆域到底在哪。為了保險起見,繪圖者就只畫了一半,另一半沒有明確繪製。
再來說明朝。
明朝的疆域只有一個地方是不明確的,因此也用了一條“直線”代替。——這個地方就是中國的外東北地區。
國內的史學家當年在繪製明朝地圖時,參照了很多的歷史文獻,把能算進明朝領土的地方都算進來了。比如東北的女真人,凡是當時女真人的活動範圍都進了明朝疆域。
但是在繪製外東北地區的地圖時,就出現了一個搞笑的問題。
因為明朝在外東北地區的羈糜女真人,是一支叫北山女真的漁獵部落。他們的活動範圍不同於外興安嶺以南的海西、野人、建州這三支女真部落。
明朝從上到下,根本搞不清楚北山女真的活動範圍到底在哪裡,只知道他們是一群很會養鹿的民族,有時候會嚮明朝進貢。至於北山女真的活動範圍到底有多大,就連當時的明朝人也不知道。
試想一下,如果連明朝人都不知道北山女真的動範圍到底有多大,後世的學者就更不可能知道北山女真的活動範圍了。
當然了,我們現在知道:當年的山北女真人就是現在俄羅斯的楚科奇人。而楚科奇人的活動範圍,按照沙俄帝國的記載,分成養鹿的和沿海的兩支楚科奇人。他們的活動範圍可以從外興安嶺一直延續到北冰洋沿岸、白令海峽的附近。
具體來說,在地圖上就是這樣的。(按照北山女真的活動範圍繪製的明朝版圖)
我相信按照這個版圖畫出來,國內的學者自己都臉紅了。
畢竟北邊這麼大一片都叫北山女真人,又不是所有的北山女真人都向女真進貢。關鍵是明朝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支北山女真人在向自己進貢?
如果貿然把整個北山女真全部畫進來,這就太沒有憑據了。跟南韓人“地圖開疆”的無恥行徑沒什麼區別。這種事,咱們國內的學者幹不出來。
所以,國內的學者在繪製明朝地圖時,外東北地區也就選擇了與元朝的畫法一致。乾脆用一條“直線”表現。既表達了元朝和明朝都是地域廣闊的王朝,同時也避免了因為史料不足,而引起的學術爭論。
總的來說,我們常見的元朝和明朝北部的疆域沒有畫全,主要是因為史料不足。如果想畫大一點,那就往大了畫。反正當時的西伯利亞地區也沒有別的政權存在。如果想科學一點,那就用一條“直線”表示。這樣既顯得咱們的大元和大明的疆域廣大,也避免了不必要的學術爭論。
-
11 # 貓眼觀史
其實很多人應該也注意到了,元朝和明朝的地圖,它們都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最上面都是一條橫線,有人說是沒有畫全,那麼真實的情況又是如何?這樣做又有何種深意?
元朝國土面積最大時是1372萬平方千米,也有說元朝的版圖遠不止於此,有人統計出有四千多平方千米,橫跨歐亞大陸,現如今的俄羅斯大部分地區也被元朝所佔領,正因為元朝版圖疆域太過遼闊,所以才出現了這條橫線。
如果真正將元朝的疆域全部繪畫出來,尤其是北邊都是一些沙漠森林,他們認為這樣做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元朝北邊太遼闊,所以很多繪圖者直接用一根橫線替代。
明朝用橫線替代的原因和元朝還是不同的,明朝的這根橫線叫“古裡河衛緯度線”,古裡河衛是明朝初期設定的最北邊的衛,也就是明確確定明朝對此地的統治權,而明朝的實際區域又不止到古裡河衛,據說在古裡河衛的北邊還有一支女真部落,他們願意堅守明朝的管轄。
但是由於並沒有人見過這個部落,唯一能知道的就是這個部落在北方,繪圖的人又不知道怎麼繪畫,所以乾脆用一條橫線代替,也就有了這條橫線。
那麼事實真實如此嗎?正常情況下,元朝的疆域圖,它的右下角應該會有標註,叫“嶺北行省遼陽行省北部”,也就是嶺北,是元朝十一行中書省之一,因為地區寒冷,農業發展有限,所以大多以畜牧業為主,就連吃的糧食也是靠中原地區供給,因為地區遼闊,土地面積根本沒有具體數字記載,對人口分佈也不知曉,氣候極其寒冷,所以當時繪圖的人也就直接用一條線,用來給人們想象的空間,元朝繪圖的這種做法主要是對北部地區的未知,不得已而為之。
而明朝的地圖右下角應該也有個小框標註“奴兒干都司北部吧”,這是中國明朝時期,明政府設置於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等地區的軍政機構,是元朝“東征元帥府”的舊址,位於黑龍江和吉林省,那時候明朝用一根線替代,估計是因為按照地圖比例來繪畫,已經畫不下了,所以也用直線一筆帶過。
-
12 # 切割地球
元朝領土的北部邊界在哪裡,是個爭議不斷的老問題了。歷史教科書上曾用了譚其驤版的元朝地圖,在這幅地圖中,北部邊界被一條直線(或者說是紙張邊界)代替(如下圖)。但其實如果我們認真看,會發現譚其驤版元朝地圖中透過小圖的方式(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地圖中,南海諸島也是如此的表現形式)將元朝北部的嶺北行省及部分遼陽行省畫了出來。也就是說,譚其驤版元朝地圖中是有北部邊界的,而這條邊界就是亞洲西伯利亞地區靠北冰洋的海岸線。
但事實上,元朝的疆域是否包括西伯利亞地區,是個沒有實錘的事。古代的帝國與今天的國家不一樣:當代的國界,是在近代條約體系建立之後才發展起來的,古代國與國之間很少有明確的邊界,取而代之的是廣袤的邊疆。元朝時期,西伯利亞地區沒有政權,相當於無主地;而元朝又是對這一地區唯一有影響力的政權,且中原王朝自古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觀念,所以將西伯利亞地區劃為元朝,介乎於恰當和不恰當之間。
大多數國家的歷史書,不認為這一邊地區是元朝領土,所以元朝的北界大致位於黑龍江以北。細心的朋友可以發現,這一條“北界”基本和譚其驤版兩漢地圖中大中華民族的“北界”相似,這也正是中原王朝真正有影響力的“北界”。
(注意以上三圖紅色方框內的元朝北界)
而對於中國來說,一方面將西伯利亞地區視為元朝的邊疆亦有其史料證據(郭守敬的觀測行為,雖然不充分),另一方面也有現實意義(中國與蘇聯之間的歷史問題),所以將嶺北劃入還是有必要的。不過,畢竟元朝北界並沒有實錘,所以用一條線代替成了最穩妥中庸的辦法。
-
13 # 小小嬴政
走進歷史發現歷史,很多喜歡研究歷史地圖的朋友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元、明朝兩個朝代的地圖最上面是不是沒有畫全,為什麼都是一條直線?
其實橫線代表著未知的世界,留給人們去想象,那到底這兩個王朝是不是統治過線以北的地方?
一、線以北的地方之前是由大蒙古國所掌管的地區,而大漠南北和林木中地區則是由成吉思汗掌管著,並且這個地區也是經過一些經營,之後到達地中海地區以及跨海灣然後建立起的超級大國。
東道諸王是成吉思汗的親弟弟,並且在屬於他的那個時期還封了另一個諸王,另一個諸王就是成吉思汗的親兒子,也就是西道諸王,他們大多管轄的地區都在東北地區。
而西道諸王則是管轄一些沿海地區的草原,經歷時代的變遷後來就建立了欽察汗國,成吉思汗讓他的第二個兒子掌管西遼舊地,在歷史上是被稱作察合臺汗國。
那麼他的第三個兒子呢,則是讓他掌管乃蠻舊地,在後來有所成就也是建立了窩闊臺汗國。
眾所周知,成吉思汗還有一個小兒子,他叫拖雷,則是獲得了東北及新疆東部的掌管權,但是最後還是由元朝的統領自己直接掌管。
根據以前歷史地圖的記載,很多北方群島還有一些高原都是由元朝在統治的,並且滅了南宋之後有一些疆域還是比較穩定的。
不過,現在地圖上面的一些橫線上面的一些所屬地區,在當時可能連城鎮都沒有,那裡人煙稀少,並且氣候環境都是十分惡劣的,地勢也不太適合人類生存和經濟發展的。
況且在地圖上面橫線也是表示著一定的土地尺寸的,再由於一些南北境地的跨越,所以有些地方很容易被忽略。
而被忽略的地方肯定就不是特別重要的,也就不值得被人提及,並且在這些地區都沒有發生過一些什麼歷史大事件。直到後來的“俄羅斯”入駐這個地區,這個地方的歷史才有所改變。
二、歷史有記載過,在當時有個和元朝關係還比較好的一個王朝,有著很多經濟上面的往來,但是這些地方並沒有被劃到地圖上。
但是經過改朝換代到了明朝的時候,明朝的統領者並沒有直接掌管漠北,而是掌管了東北的遼陽省份。
而在明朝統治階段,有很多行政制度都是借鑑元朝的制度,因為有一些原始資料的缺少,在一些地區上面不能夠足以證明當時真正地統治到了北冰洋。
另外,在元朝時期,因為有些特殊原因和情況需要,在當地是有很多勘測點的,所以當時就有人守著這個所點,只不過當時儀器裝置也不是那麼完善,所以當時就不是很確定北方的區域的輪廓。
現在地圖上面的橫線就顯示出來了,那些沿北地區都是在這些橫線以內的。隨著時間的流逝,明朝也是進入了晚期,雖然隨著時間的改變,很多地域地區都發生了改變,但那些未知地區地域就是用橫線表示的,也沒有劃分的很清楚,都只是一些凌亂的區域。
三、明朝的地圖上面的橫線和元朝地圖上面的橫線也有所不同,當時的明朝是用橫線去代替一條緯度線,而當時位於那條緯線的最北地區,明朝也沒有很明確對於那個地區的掌管權利。
而且它那個緯度線地方的屬性也沒有真正地囊括在明朝所管理的地區內,並且在當時最北的地區裡面。
歷史中有記載到有一隊小部落一直在堅守明朝當時最北邊地區,但是當時的人卻沒有人知道一些關於他們部落的訊息,只是知道他們一直在堅守明朝的最北邊地區,後來給明朝繪製地圖的人,也不知道該如何去繪製,就只用一條橫線來表示。
通常來說,見過元朝的地域地圖的人都知道,在元朝的地圖上面都會標註著一個特殊地域也就是嶺北,那是因為那個地區的天氣不是特別好,經濟發展不是那麼理想,甚至糧食都是稀缺物資。
但由於地域廣闊,所以它的實際佔地面積都是沒有具體記載的,也不知道當時的人類是怎麼分佈在當時的地區的,只知道當時環境也是十分惡劣很難生存的,或許在那個時候就有人直接就用一條橫線這樣表示著吧,也是留給後人們足夠的想象空間吧,也只是按照大概的比例來製作圖紙地圖的吧,畫一條簡單的直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
14 # 單身狗與孤狼
我們看元明地圖時最上邊總是一條線,確實是沒畫全,因為是插圖的原因,所以給地圖留的地方一般比較小。但是為了將主要部分凸顯出來,又把想要凸顯的部分畫的大一點,所以會將一些不重要的部分透過圖中圖的方式表示出來。比如元朝的嶺北行省,主要是外蒙和西伯利亞,我們講元朝歷史的時候根本不會提到他們,所以為了更好的讓我們看到漢人疆域內的歷史,又能感受當時元朝的疆域,就畫成了現在這樣。還有一幅地圖也是圖中圖,就是通行的中國地圖,南海從海南省一直到北緯4°的曾母暗沙為了省紙都印在了右下角的小圖裡,我們如果不注意根本看不到,不懂的人看到的話會有中國最南端就是海南省的錯覺。
-
15 # 風範科技速覽
越往北走越冷,因此在古代中國基本沒有人能走的到北冰洋海邊。但是由於看不到陸地邊界,而且也沒有關於西伯利亞的相關資料,所以地圖就變成這樣了。
回覆列表
導讀:說說個人的理解,元朝地圖北方和明朝東北部的邊界為什麼是一條直線?那是因為現代人根本不知道元明政權的北部邊界在哪兒?也許即便是元朝或者明朝自己都搞不清楚。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昭示國家主權之前,基本上王朝的疆界是隨著王朝實力強弱動態變化的。況且在這些地方中原王朝執行的是羈縻統治,在北部嚴寒的統治區,羈縻民族的活動區域究竟在哪裡就更沒辦法統計了。所以到目前歷史書籍上元明北部基本上是一條直線。其實不光是元明,在中國古代幾乎所有的朝代北部邊界都比較圓潤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謂羈縻統治就是說北部部族除了在政治上屬於中原王朝以外,就是定期朝貢的義務。至於其他的完全歸部族頭人或者長老管轄,所以北部部族很多,分支也不少。比如元朝嶺北行省所謂的林中百姓以及明朝的北山女真、野人的北部活動範圍到底到哪裡?即便是他們自己都說不清楚,因為都是漁獵或者遊牧走到哪兒算哪兒。
元朝嶺北行省元朝時此地為最北省份,政治中心是蒙古故都和林。嶺北行省西接欽察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東部與遼陽行省接壤。注意北部的描述是北接北海之地,這個北海究竟在哪兒不太確定。因為古時候的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到底包含了的林中百姓的活動區域究竟到了那裡?是否如同下圖中抵達北極圈的北冰洋都未可知?
嶺北行省作為蒙古故地,屬於託雷封地戍軍、居民所需糧谷主要還是依賴中原漢地供應。雖然嶺北境內先後興建了不少城市,但是主要是以漁獵和放牧為主,以及西域的手工業從業者。即便嶺北再繁榮也遠達不到中原那樣,況且沒有人喜歡居住在更北部的嚴寒環境下,你說是元朝的那就是吧。至於所謂西伯利亞高緯度的森林中的林木中百姓的活動範圍究竟能到哪裡,這誰知道。
況且史書記載通常不會那麼精確而且好大喜功,通常用春秋筆法做如下記載: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故其地北逾陰山,陰山北邊北到什麼程度?西極流沙,是哪個沙漠?歷史模糊記錄,導致在繪製歷史地圖時不得不用一條直線代替。
明朝奴兒干都司我們再說明朝的東北的奴兒干都司疆域,如果按照記載的通知範圍似乎到外興安嶺也就截止了。奴兒干都司有衛、所四百餘,轄區南接圖們江,北抵外興安嶺。如果這樣說的話,就應該和清朝差不多。況且永樂七年設定的最北部的衛所固裡河衛也在外興安嶺附近,那為什麼沒有明顯標註呢?
說道這個原因害得說是明朝羈縻政策的緣故,因為明朝不直接管理而是透過授予印信的方式讓部族頭人自行管理。轄區包含蒙古、女真、吉里迷、苦夷(苦兀)、達斡爾等族人民,這部分人的活動區域如何控制?除了蒙古和熟女真以外,還可以確定大致活動區域。而後來的索倫三部(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族)的活動範圍遠超過外興安嶺。更何況下圖中國的北山女真和北山野人,他們在外興安嶺以北多大範圍內活動根本就沒有明確記載。
更何況很多生活在此處或者更北部的部族的族源都無法考證,所以通常用使鹿部、使犬部代替。這部部族也不定期的向中原王朝朝貢,所以原則上他們的活動範圍也是大明的版圖。而通常所的使鹿部、使犬部範圍都到達北極圈附近,甚至包含現在楚科奇和勘察加半島。所以如果按照寬泛的角度來說,明朝版圖甚至可以用一下範圍概括:
所以說通常明朝北部的版圖我們見到的畫成一條直線,也是沒有問題的。
中原對峙而相對邊疆地區的模糊不清來說,如果說在分裂的南北朝或者其他歷史時期各國之間的界限由於在中原範圍內所以記述的非常清楚。以來是因為中原富庶,每一個州郡都需要反覆爭奪。另外對峙雙方寸土必爭,每一個州郡都能發揮很大的作用。所以領土得失都屬於開疆拓土的功績被大書特書,如下圖北魏反擊劉宋就被史書記載的非常清晰。
小結:
綜上所述,元明兩朝北部邊境地區由於貧瘠以及天氣嚴寒所以並不為當時史官重視。並且通常邊境都採取羈縻統治,所以通常在地圖上顯示都是一條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