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知島

    一,“道”是什麼?

    為什麼“道”為根本?《道德經》的第一章,可謂字字珠璣句句妙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語點破“道”的本質——“道”不是具體的事物,也不是事理的簡單對應,而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道理”,即支配萬物、統領萬事的客觀規律,現代表述當為宇宙法則。

    道理是“玄”的,具象為“無”;但道理又是客觀的,來自於實踐,體現為具體的“有”,因而也是不玄的。對立統一,九九歸一,再讀下面的文字,就會有所啟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為萬物之源、萬事之理,自然存在,作用自然。初為“無”(無中生有),進而為“大”,為“一”,復歸於“無極”。哲學意義,這是本體論,指向宏大的宇宙觀、世界觀。因而知“道”不易。“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道”先於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道”有法則。其一為順生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二為轉化法則,“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一陰一陽,相生相剋,相輔相成。反動的正面是推動。“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守雌為雄,柔能克剛。站在陰柔消極一面看世界,則世界冷靜無所謂;站在積極陽剛一面看世界,則世界熱烈有所為。

    二,無為是什麼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老子的“無為”其實是“形而上”層面的“有為”,即“道”指引下的“經世致用”。如果說孔子是以積極姿態鍥而不捨地“為”,那麼老子就是以超脫姿態自然而然“無為而為”——覺悟之下的自律。

    第一,所謂“無為”,其實是有底氣、具“上德”,自然教化,“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這在儒家,便是“修身”,行之天下則為“德治”。

    第二,不是不為,而是不為“為”而為。也就是說,絕不把手段當目的,捨本而求末。為“為”而為,勢必千方百計、爭名奪利,推向極端必“偽”——“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儒家主張推己及人,這裡老子也是推己及人,不過他是從“性本惡”加以推定。“上德”的底線為“下德”。“下德”矜持,太在乎,為了名分,往往弄巧成拙,因而老子諷之“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是老子冷眼看人生,但他老人家終究食人間煙火,心腸還是熱的,於是在嘲諷之後馬上補上一句勉勵“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意思是說,沒“上德”沒關係,那就努力固守吧,透過“有以為”而不失職、不失德。

    水以善下而臻於道,江海“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由自然界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移用到人生,便是“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老子苦口婆心的無為說,說到底是超脫的“有為”。中庸的表達,可能就是“為而不爭”,進一步推演則為“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第三,天行有常,世上本無多事。對統治者而言,“無為”乃是不擾民,不與民爭利,更不是逼迫百姓。如果自以為高明,四面出擊,朝令夕改,結果就會適得其反,“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因此老子勸導,“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為無為,則無不治”。

    二,有為是什麼

    無為的前提乃有為,表現在國家治理上,當然是德治與禮治,這與儒家觀念如出一轍:“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關鍵是“法治”。一是“依法”,這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按自然界的大法則自覺行事。二是“得法”,這是路徑,也是方略,告誡世人自律而自力,由“知道”而“行道”。

    “道不遠人”“道法自然”。規律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必須要懂得並遵循自然之道,這中間亦包括得天下與治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無論人生還是社會,正能量進取始終是主旋律。下面的引用,你能判別是“儒家言”還是“道家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其實都是老子言,何嘗不是孔子或荀子語?正話反說,急話緩說,回到原點,道儒一體,儒道相濟。“為”是常態,“無為”是境界,“無不為”則是理想狀態。《老子》最後一章的結語,一語中的,可為“無為而無不為”作交代:“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 2 # 爍星星星

    沒有誰在哪裡,只有不斷變化的事物走來離去,自然就是不在離分,無為就是不在分離,空性就是無我,剩下的只有空性,只有存在,沒有原因,沒有念頭的存在,一切執著認同結束,只有空性籠罩一切。

  • 3 # 談玄論道

    有為的意思是有目的性的做一些事。比如好好學習是為了考個好大學。拼命工作是為了多掙錢,為了晉升快等等。在俗世中我們所有的活動基本都是有為法,都有一定的動機和強烈的目的性。因此我們更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我們的各種情緒會隨著結果的好壞而起伏。

    無為的意思是做什麼就是做什麼。只在乎當下,不考慮結果。無為主要是享受做的過程。做過便放下,至於結果好壞完全不放在心上。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詩是對有為和無為最好的說明。我們往往越想辦成一件事,心越在意,會使我們用力過度,動作變形。結果往往不如人意。而隨性瀟灑,不很在意去做事,往往收穫意想不到的驚喜。

    出家修行,更重視無為的修練。那些玄之又玄的東西,你越追求,離你越遠。

    《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 4 # 布依堯

    【為】

    什麼是【為】?

    兩個讀音,第一個讀音意思歸納起來就是【行動】,第二個讀音意思歸納起來就是【行動物件】,這樣【有為無為】就清晰了,首先是要明確【行動物件】,創造捍衛【天地萬物間和諧守恆】的【大健康】思想技術產業商品作為【行動物件】的【行動】,就是【有無有大為】,反之就是【無為亂為】。

  • 5 # 上傳頭像英文怎講

    你要買包煙,自己去是有為,讓別人去買就是無為。

    達到自己目標,不用自己出力的叫無為,反之叫有為。

  • 6 # 楊朱學派

    道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無為,而是順天。即順應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

    其實道家所謂的無為,是指不要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並非不作為。

    客觀規律有哪些呢?

    暴雨不終日,日中不須臾。過於殘暴,過於剛強不能長久。

    這是自然法則,也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最為殘暴的秦朝,成為歷史上最短命的王朝。大唐從不暴政虐民。才能成為華夏政權中,國力最為鼎盛,疆域最為廣袤王朝。

    此之謂無為,而無不為。

    什麼是有為?

    就是去做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之事。

    老子認為,人類萬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人之生死亦是如此。

    秦始皇尋仙求長生,就是違背自然法則和客觀規律。就是有為。

  • 7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在《道德經》的語境中,有為指的是“人為”,無為指的是“自化”。

    有為、無為

    在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看來,人、家、國、天下、天地都是同構的。

    上無為,下有為,如此方可長久。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中的無為,並不是躺倒什麼都不幹,而是對於一個結構的主導者而言,對這個結構自身自然的執行,清靜無為,不要橫加干涉,當有奇異不正之事對這個結構的執行造成影響的時候,則需要擊奇復正。

    反對的是由主導者有欲而生的有為,而不是要求主導者無論什麼情況皆不為。

    對於人這個結構來說,心神為上,心神不會刻意去幹涉身體各個部分的執行,行無為之事,人體的五臟六腑自然而然的遵循各自的功能執行,人也就會健康長壽。

    對於家庭這個結構來說,肩負著家庭責任的家主,首先需要聞道、明道、成道,而後篤守無為之道,讓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在家庭執行正常的時候,不要橫加干涉,這是無為自正,當家庭成員出現不合道理的行為的時候,設法及時糾正,使之迴歸正常,這是有為復正。

    對於國家這個結構來說,聖王無為,百姓各行其是,各為其所,百姓各居其位,將自己的職責處理的都很好,他們自身的價值得到了實現,在精神、物資雙豐收,國家也蒸蒸日上,這便是聖王無為,而臣民有為。而有那些擾亂社會的妄人,敢為奇者,則要執而殺之,消滅這種任性妄為不合道理的現象。《道德經》中“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的道理,說的也是無為自化,擊奇復正的道理。

    對於天地這個結構而言,道生天地萬物,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生萬物,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的自生自長,並沒有任何施恩於萬物之意。而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共仰一天而得以生存繁衍。

    正統的華夏思想文化,為什麼要求人修身成為仁人君子,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因為首先透過合道以修身,治理好人自己這個小結構,成為一個尊道貴德的大丈夫,才可以主導一個家庭,主導一個國家,進而主導一個天下。

    天下清淨,聖人無為,

    天下混亂,聖人正之。

    以上。

  • 8 # 徐兆花1

    有為是一種執念,無為是順其自然。順治而為。遵照宇宙自然的法則去做事。即靠天吃飯的那種。有為是人為的去改變,改造。

  • 9 # 抽絲撥繭

    老子所講的有為,是指超越事物發展的正常規律,強行人為的抜苖助長。使正常發展的事物出現了連續的階段性斷隙,最終因發育不良而自我崩潰。

  • 10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八: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因果關係

    “無為”二字,在老子《道德經》其中的十個章節裡,共出現了十二處,顯然是老子非常重視的一個重要詞彙。

    老子在第一章開宗明義點了“道”的名頭之後,緊接著就在第二章的“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中提到了“無為”。 更在道經最後第三十七章的總結性篇章中,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作為主題,指出了道與無為的辯證關係。

    首先,老子告訴我們,“無為”是聖人的處事方式,是對待“道”的一種態度。為什麼要搬出聖人?因為聖人是品格高尚、智慧出眾的人,是我們效仿學習的楷模。也就說這是我們應該採取的對待道的最為恰當的方式。

    無是否定、不要;為是妄為、自認為;無為:不要妄為。

    老子要我們遵循道的客觀規律,順其自然,不可思議,更不可妄為。不要為了自己的主觀願望而去違背客觀規律,不要自以為是,要以道的真相,而不是以自己的好惡作為行動指南,要講道理,實事求是,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你只要做到了無為,你也能成為聖人。

    有人把“為”解釋成行動,無為即不作為,也稱其為順其自然,不去人為干預,這其實是誤解。自然意為自身,其為道,順其自然是順應道本身的客觀規律,而不是任由發展的意思。其本意就是無為、不妄為,而不是不作為。

    老子在第二章用了易經八卦五行學的相生、相刑等描述有與無、長與短的一系列辯證關係。那麼,無為與無不為是什麼關係?為什麼說“道常無為無不為”?

    無不為,或有所為,這裡的為意即作為、發揮作用。與無為的妄為是不同的意思,無不為是無所不能、必有作為、無往而不勝之意。

    無為與無不為之間存在主觀與客觀的因果辯證關係。無為是因,是人對待道的主觀方式;無不為是果,是道發揮的客觀作用。即只有當人採用無為的方式對待道,道就會道法自然地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或者說,只有當我們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我們就會無往而不勝。

    四川成都的青城山、都江堰是聯合國世界物質文化遺產。青城山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而都江堰則是詮釋“道常無為無不為”的一個很好的範例。

    都江堰,是當今世界唯一留存最久、而且依舊發揮功能的巨型水利工程,充分體現了老子道法自然的無為思想。成都平原,原本因岷江洪水氾濫成災,民不聊生。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得道治水,採取“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的築堰方針和“深掏灘,低作堰”的歲修準則,修建和維護都江堰,以“不妄為”而不是“不作為”的“無為”征服了岷江的洪水猛獸,使之在2260多年以來,而且還會繼續“無不為”地為天府之國的繁榮昌盛發揮巨大作用。都江堰也因此真正成為全世界當之無愧、最古老的、最具生命力的人類文明奇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央一號檔案農民交公糧有補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