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吃瓜客
-
2 # 關雲長10086
首先,我們看三國演義裡面很多橋段都是描寫一些主要武將英武不凡,萬夫莫敵,其實這是小說家羅貫中的誇張寫法,不這麼寫,哪還有人看,都和寫史書一樣,那得多枯燥!其後,我們看演義,一開始的大將軍何進就被太監給殺了,那武力可謂是相當差,自己也沒打贏過幾次戰爭,完全是因為外戚的身份給抬上去的。後面我們看,什麼五虎將五大將,四英將,都是大浪淘沙留下的金子,不然在那個亂世,要麼是能力超群要麼是關係到位,估計早就被埋在哪個犄角旮旯,在亂世,梟雄滿地走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沒點武藝傍身早就死了,單挑估計是有的,但是像書中那樣多那是不現實的,武將衝鋒陷陣那也是有的,不然哪有割須棄袍,解白馬之圍。
標題提出作為主將,是看武力還是看統御,這個說實在的真看不出來,只能看平時的表現,能不能帶領士兵打贏戰爭,畢竟那個年代像曹操諸葛亮周瑜魯肅司馬懿這樣靠腦子帶軍隊的比較少,文盲佔了大多數,這個時候士兵更喜歡一個武藝高強的將軍來帶領大家,至少這樣的大將膽氣要足一點,不會因為身體羸弱而倒在地上。
我個人覺得作為軍中大將弓馬嫻熟和精通兵書戰策同樣重要,一個關鍵時刻可以鼓舞士氣或者逃命,另一個可以擴大比例打贏一場戰役,就亂世而言武力加+智力更加重要,不然發生關羽這樣萬軍之中取敵首級的事情,那就不是很好了。
-
3 # 史海鉤沉者小王
演義裡的“大將”就是主將的意思,相對於副將而言,一般都是統領一軍的將領,武力值或統帥值必須不太低,符合當時君主的戰略意圖。
以武力論大將演義裡最先出現“大將”一詞的應該是聯軍討伐董卓時,面對華雄叫關,關羽出戰,帳上袁術大喝曰:“汝欺吾眾諸侯無大將耶?”,這裡大將,是武力值比拼的典型,比如前面被殺的俞涉、潘鳳、袁紹提起未到的顏良文丑。
說到顏良文丑,袁紹和曹操相爭時,以顏良文丑兩兄弟在袁紹的軍中地位看,武力值是排在最靠前的。加上演義裡單挑成風,基本上單挑牛的獨領一軍不在話下。要不顏良不會任先鋒被關羽斬於馬下,文丑不會率軍也被關羽斬殺。
再比如典韋,曹操攻打張繡行至襄城時,說了句,“吾思去年於此地折了吾大將典韋,不由不哭耳!”,典韋折在了張繡投降後又叛亂時,這裡大將是武力值驚人的典韋,膂力過人,單手舉起牙門旗,由於是貼身護衛的性質,所以對於統軍一事倒是沒有瞧見,但護衛是沒有問題。
以統帥論大將當然,還有些比較水的大將。說水是因為在我們的眼中,是比不上五虎將、五子良將這些單挑武力爆表的人物。
比如呂曠,呂曠、呂翔二人隨曹仁、李典南下充當先鋒,呂曠出馬曰:“吾乃大將呂曠也”,看到沒,這是自己稱自己為大將,呂曠原來是袁紹手下,比不上顏良文丑,但也是被稱大將,後來到曹操麾下,也比不上五子良將這些,結果被趙雲一槍刺死。讓我不禁想起了“說出吾名,嚇汝一跳”的上將刑道榮。
再比如公孫瓚對抗袁紹,遣大將嚴綱為先鋒;袁術遂遣紀靈為大將,雷薄、陳蘭為副將進攻小沛;官渡之戰,蔣義渠、高覽都被稱為大將,還有袁譚部下汪昭、袁尚部下蘇由等等,都是冠了大將的名頭。
這裡,明顯是武力值弱了上面許多,但是能統領一軍,因為像袁譚、袁尚這些勢力中,已經找不到牛人了,套用“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來說,這些人就是手下的大將了,其他人更指望不上。
軍中主將在劉備入川時,為了取雒城,龐統領兵走小路,騎了劉備的坐騎的盧,張任軍士遙指軍中大將說道,“騎白馬者必是劉備。”,這裡大將是龐統,就算冒充的劉備,也明顯就是統帥主將的意思,因為劉備不可能帶了一堆將領,還第一個上陣單挑。
還有濡須口之戰,曹操自漢中領兵來救合淝,孫權被困,陸遜引十萬兵到救孫權,被稱大將。以演義中張昭、顧雍等重臣都反對任用書生孺子一說看,陸遜應屬文官,但能統兵被孫權拜大都督,掌軍馬。
所以,演義裡“大將”就是主將的意思,相對於副將而言,不單以武力值或統帥值來評判,而是在勢力範圍內,最能符合當時君主戰略意圖的人物。說白了,要單挑,武力值高的是大將;要群毆,統帥值高的是大將,畢竟還有副將不是,缺了哪方面,派其他人輔助就是。
-
4 # 閒雲去處
我們在談論三國武將排行榜時,常用“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的說法,武將的個人武力值確實有用,但是統帥是衡量一名軍事家的最重要指標,武力只是錦上添花。武力高者適合決鬥,適合衝鋒,但一場戰爭絕不是不是單挑,而是要考慮天時地利人和陣型等一系列問題,其次是抓住機會和辨別時機的能力。
三國時期名將型別太多,有趙雲、許褚、典韋等猛將,有張遼、關羽、陸遜等帥才,各人擅長的東西不同。建功立業講的是綜合素質,武力值是其中的一項。
將者,可衝鋒陷陣,取敵軍首級,帥者,能運籌帷幄,終制勝千里,
受三國演義影響,使得武將的武力成為左右戰局的關鍵,實則不然。好的將軍要統籌整個軍隊的一致性和統一的,哪能自己隨便出來拿全軍性命開玩笑?出來單挑的大多是前鋒,也就是勇士,不是帶兵的軍事家。即使是關羽,在領受荊州之後,也不敢貿然突進了。
將軍不是僅靠武力就能打天下的。武力從屬於戰術,戰術從屬於戰略,是戰場上永遠的法則。縱觀三國演義裡的各場大戰,勝敗的決定性的因素都是統帥的智謀,而不是某個武將殺人水平。因為一個人的武力是有限的,呂布夠強,仍被曹操吊死在白門樓上;孫策人稱霸王再世,卻被許貢的家客暗殺;王雙英勇無敵,但是諸葛亮一個小埋伏就把他幹掉了;文鴦以一人之力抗二百魏將,最後還是要投降。以武力取得戰果最大的應當是關羽,他水淹七軍,擒于禁,殺龐德,直打到離許昌兩百里遠的地方,嚇得曹操要遷都。這應該算是三國中一個武將所獲取的最大成就了,可他仍然被吳魏聯合的大戰略奪去了性命。
回覆列表
首先,《三國志》基本上沒有任何單挑的記載,裴松之注裡那些不那麼嚴肅的史書裡也幾乎沒有。所以說,三國時期將軍對壘各出一個將領單挑的戰爭形勢是不存在的。
戰爭不是打群架,每個將領都擔負著家國重任,不可能上來就單挑。如果上來就單挑的話,這樣的將領也沒人敢用。
另外,如果大將是以武力值來判定的話,那麼東吳除了孫策和太史慈就基本沒有大將了,這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
我們看小說或者影視劇中許褚這樣的將領似乎戲份很多,但是細品一下,他的職務也就是個警衛團團長,算不上什麼大將。
夏侯惇不用說,只要他在,就是曹魏軍銜最高的人。夏侯淵、曹仁和張遼這都是前敵總指揮,地位遠遠高於許褚。
當然,羅貫中也沒有說許褚、趙雲等武力值強勁的人屬於大將,只是給他們安排了較多的戲份,讓人感覺他們是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