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唐高宗總章二年(669),75歲的李勣(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即問題裡的所說的徐茂公)臥病不起,唐高宗李治為了照顧老臣,特別封李勣的弟弟、晉州刺史李弼為司衛正卿,讓他能夠在京城照看哥哥的病。

    史載,李勣李弼特別友愛,家門以內,李勣又如同嚴父一樣。自從李勣得病,皇帝李治和皇太子李弘送來藥品,對於這些藥品,李勣就拿來服用;而自己家裡人請來醫生、巫師,李勣都不許進門。李勣的子弟們不顧他的固執,堅決送藥給他服用,李勣對他們說:

    我只不過是山東的一個田夫,攀附明君,濫取富貴,位至三公,年近八十,這難道不是命嗎?壽命的長短必定是有期限的,怎麼能隨便就醫求活命呢?

    最終李勣還是拒不服藥。

    忽然有一天,李勣忽然對李弼說:

    我的病好像稍微好些了,可設酒宴來娛樂一下。

    於是堂上女樂奏樂歌舞,簷下子孫羅拜,彼此盡歡。

    但到酒宴結束之後,李勣卻對李弼說:

    我自量必死,欲與汝一別耳。恐汝悲哭,誑言似差,可未須啼泣,聽我約束。我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苦作得門戶,亦望垂裕後昆,並遭痴兒破家蕩盡。我有如許豚犬,將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倫、交遊非類,急即打殺,然後奏知。又見人多埋金玉,亦不須爾。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姬媼已下,有兒女而願住自養者,聽之;餘並放出。事畢,汝即移入我堂,撫卹小弱。違我言者,同於戮屍。

    大意是說:我自己估量一定是要死的,想與你做一個訣別罷了。恐怕你悲傷哭泣,騙你說病好像好些了,你不要哭,聽我囑咐立規矩。我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高宗時的宰相高馮)辛辛苦苦撐起家業立起門戶,也希望留下家業財產澤及後輩子孫,結果都被愚蠢的兒子搞得家業蕩盡(房玄齡兒子房遺愛娶唐太宗之女高陽公主,永徽三年被指謀反而被處死,高陽公主賜自盡,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被停止;杜如晦兒子杜荷娶唐太宗之女城陽公主,賜爵襄陽郡公,貞觀十七年捲入皇太子李承乾案被處死)。我有這些犬子,要託付給你,你可要加意防察,有操行不軌、交結邪惡的,立即打死,然後奏明朝廷。我又見人死後多埋藏黃金、寶玉,也不必這樣。只用麻布覆蓋的車,載我的棺槨靈柩,棺中裝殮用平常穿的衣服,只加朝服一套,死後如果有知覺,希望穿上它(指朝服)拜見先帝(指唐太宗)。隨葬的器物只做五六匹馬,地宮裡的帷帳用黑布做頂,四周圍上白紗,帳裡放十個木俑,表示按照古禮用草人草馬殉葬的意思,此外一樣東西也不用。姬妾以下,有子女願意留下自己養育的聽任自便,其餘的全都放她們離開。喪事辦完,你就搬進我家居住,撫卹幼弱的家屬。違揹我這些話的,就如同砍我的屍體。

    說完後什麼話也不再說了,李弼等含淚遵行他的遺言。

    總章二年十二月初三(669年12月31日),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歲(虛歲)。

    唐高宗李治下令由朝廷為他舉辦喪事,輟朝七日,冊贈太尉、揚州大都督,賜諡號為貞武,又賜給棺木,允許李勣陪葬於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楊日方攝同文正卿監護喪事。

    到了下葬的那天,唐高宗李治到未央古城,親自登樓為李勣送葬,望著李勣的靈車痛哭,併為他安置祭奠。太子李弘跟著李治給李勣送葬,顯示悲痛到極點,左右的人都為之動容。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舊城西北,所築的墳都依衛青、霍去病的先例,仿照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建築,以此表彰李勣擊敗突厥、薛延陀的功勞——現在還能看到,李勣的墓冢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這就是象徵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

    光宅元年(684),李勣之孫李敬業(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武則天於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將其掘墓砍棺,取消賜姓李氏,恢復本姓徐氏。

    (駱賓王撰寫的《為徐敬業討武瞾檄》)

    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復位,下詔恢復李勣的官爵,並重新為他起墳改葬。

    李勣臨終前不肯服藥,對照他本人的醫學知識,顯得特別意味深長。

    史稱李勣兼通醫學,曾奉旨與許敬宗、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英公本草》),有正文20卷、目錄1卷,《藥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

    《新修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佈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它比紐倫堡政府於1542年頒佈的《紐倫堡藥典》(歐洲最早的藥典)早833年。

    《新修本草》內容豐富,取材精要,對世界醫學領域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政府將其規定為醫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對中國藥物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影響達300年之久。中國曆代主要本草書籍如《蜀本草》、《開寶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貫穿著它的內容。此書後來也成為日本醫學生的必修課本。並影響北韓等鄰邦的醫藥發展。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後世諸家本草著作中。

    除此之外,李勣還自撰《脈經》1卷,今已佚。

    (李勣焚須)

    李勣還留下一段佳話。有一次他姐姐病了,李勣親自照料她,為姐姐燒火煮粥時,火苗燒了他的鬍鬚。姐姐非常不忍心,勸他說:

    你現在的僕人、侍妾那麼多,何必自己這樣辛苦呢?

    李勣回答道:

    您病得這麼重,讓其他人照顧,我不放心。您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也沒有太多機會了。

    這便是李勣焚須的故事,閃耀著孝悌人性的光輝。

    (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李勣在後世的說部中變成了一個牛鼻子道士的形象)

    李勣也許談不上在專業上深明藥性,但至少是一個醫藥領域合格的票友,親人生病,他也悉心照料,到了自己患病,雖然可能明知不治,但拒不服藥未免過於極端了。

    李勣去世的前一年,仍以望八之年平定高句麗,獻俘太廟,或許,他為唐朝征戰了一輩子,辛勞了一輩子,也韜晦了一輩子,累了,所以採取了這一個類似安樂死的方式。

    當然,這只是個人冒昧的一個猜測而已,並沒有什麼依據。

  • 2 # 秉燭讀春秋

    大約過了十五年後,其孫徐敬業反對武則天稱帝,發動起事,事敗被族誅,徐茂公也被剖棺戮屍。到後來唐中宗復辟政權之後才平反昭雪,以禮改葬。

    (徐茂公)

    從表面來看,徐茂公是急症而死,我認為是因勞累心臟病突發而死,在唐代,平均年齡50歲,徐茂公75高齡的老人,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還讓他出徵打仗,這不是活要人命嗎?究其原因,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兒子李治留下了人才。

    徐茂公是歷三朝元老,也許是在血與火的戰爭中,彼此結成了深厚的兄弟情,甚至超過越了君臣情。有一次,徐茂公忽然身患重病,御醫開出了一個藥方,藥引是鬍鬚燒成灰,李世民知道後,毫不猶豫,立即剪掉自己的美髯交於御醫。

    服藥後的徐茂公迅速康復,便立即進宮感謝李世民。徐茂公跪地叩首不止,直至前額磕的鮮血直流。"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更何況是大唐天子呢!不叩首至流血豈能表達發自肺腑的感激。這就是君臣彼此尊敬,這樣顯得都有面子。

    徐茂公和李世民君臣相知相惜,然而,在李世民臨死前,卻把沒有任何過錯的徐茂公貶為疊州都督。奇怪的是,徐茂公毫無怨言,收拾包袱高興的去新工作崗位了。

    (李治)

    其實徐茂公明白李世民心裡怎樣想的,李治對徐茂公沒有恩情,如果李治繼位,臣強君弱,李世民怕徐茂公不會忠心李治,假如讓李治繼位後提拔徐茂公,結果會不一樣,徐茂公會對李治感恩戴德。果然,在李治登基後,徐茂公又被李治召回長安官復原職了。自此以後徐茂公忠心輔佐李治,直到累死為止。

  • 3 # 貓眼觀史

    徐茂公(594年生-669年卒)76歲病死家中,也有人說是自己拒絕醫治。一生輔佐過三位皇帝(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功勳卓越,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後雖被武則天掘墳砍棺,但是後來被唐中宗追復官爵,並重新安葬。

    徐茂公十七歲便開始參與軍隊作戰,公元619年開始為大唐效力,跟隨李世民此處征戰,曾經和東突厥以及高句麗的對戰中取得了巨大的功績,為唐朝開疆擴土,除了為國家立下大功,六十多歲還和許敬宗、蘇敬、孔志約、于志寧等編《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藥典。

    但是人終有一死,徐茂公肯定是重於泰山,在去世的那一年都還在為徵西戰爭做貢獻,身心疲憊的他已經不再是以前意氣風發的少年,終於在公元669年得重病,唐高宗得知後知道徐茂公和弟弟李弼兄弟情深,特意召回李弼讓其照顧徐茂公,徐茂公也算是個半仙,知道壽命已到,不可與天鬥,但是皇上派人送來的藥他都會立即喝下,但是家裡卻不曾看見有任何名醫巫醫,他自己曾說:“我自己都是快八十歲的人了,跟隨明君做過高官,享過清福,人生如此何其幸也,萬萬不可再對壽命有任何奢求”。

    公元669年年底,徐茂公聲稱自己大病初癒,要擺酒席慶祝,酒席過後,跟弟弟李弼說完臨終預言就去世了,結束了傳奇的一生,皇帝知道後下令停止上朝七天為其哀悼,並且追封他為太尉。

  • 4 # 世界人文通史

    《隋唐演義》歷史小說曾描述了一位仙風道骨、足智多謀的的瓦崗寨軍師徐茂公。書中寫他後來歸順唐朝,輔佐李唐多代帝王,功成身退。其實徐茂公在歷史上的真名叫做“徐世績(勣)”,因為唐太宗李世民賜他姓李,所以改名為李績(他為了避諱,去掉了名字中的“世”字),因此筆者在後面直接用“李績”來稱呼他,就不多做解釋了。只是與《隋唐演義》小說所不同的是,歷史上的李績是一位智勇雙全的悍將。他不僅是唐朝的開國名將“凌煙閣24功臣”之一(凌煙閣排名第23),而且還一直活躍在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可謂位極人臣。

    唐太宗在評價唐朝開國名將時,曾說了這樣一段話:我手下現在能征善戰的大將只有李績、李道宗、薛萬徹三人而已,李績、李道宗不會大勝也不會大敗(意為比較穩重),薛萬徹這傢伙不是大勝就是大敗!《資治通鑑》。筆者認為當時李靖已經年老,不參與國事,所以唐太宗沒有提及他。因此在唐太宗時代,戰功最為顯赫的的4員唐將莫過於李靖、李績、薛萬徹、李道宗四人;侯君集、柴紹等人次之;程知節(小說中的程咬金)、阿史那社爾等人更次之。因此,在唐高宗一朝,有資格並稱為帝國雙璧名將的只有李靖和李績。

    李績在隋朝末年時參加了瓦崗寨的起義,並且跟隨李密投降了唐朝,從此成為李世民麾下的大將。後來李密造反被殺,只有李績懷念舊主,不避閒言為其收屍。唐太宗十分感動,允許李績厚葬了李密的屍體。此後,李績就開始了他在唐營戎馬倥傯的一生。在唐朝統一中國的戰爭中,李績跟隨李世民先後平定王世充、竇建德等勢力,成為獨當一面的名將。

    貞觀初年,唐太宗為了報復東突厥前些年兵發渭水的舉動,派遣李靖、李績、柴紹等人多路出擊東突厥汗國。唐軍取勝以後,正準備接受東突厥的求和,但李靖與李績不顧朝廷的態度繼續往北進軍,這才徹底殲滅了東突厥汗國,攻佔了漠南地區。李靖去世以後,李績領導唐軍消滅了更北方的的薛延陀汗國,將唐朝北境推到今天的俄羅斯境內。在唐朝極盛時的版圖中,漠北地區就是李績打下來的,西北中亞一角則是蘇定方打下來的。

    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前無緣無故地將李績外放到遙遠的疊州,並告誡李治即位後一定要將他召回朝廷,加以恩惠,這樣才能得到他的誓死效忠。後來,李績果然感念唐高宗的恩德,囑咐子孫後代均效忠李唐。李績在唐高宗時期繼續征戰沙場,為李唐東征西討,平定漠北叛亂,進擊遼東地區。668年底,李績指揮唐軍攻滅了內亂的高句麗王國,俘虜高句麗國王高藏。後來的新羅國雖然趁著唐朝與吐蕃交戰時期,奪取了北韓北部,但其國力遠遠不如高句麗強大,已經無法對唐朝構成威脅。

    當時的李績就已有70多歲的高齡,加上勞師遠征高句麗,最終積勞成疾、臥床不起。攻滅高句麗的第二年,李績就病逝於長安。唐高宗悲痛不已,讓他陪葬於唐太宗的昭陵,這是唐朝武將的最高榮譽。武則天專政時期,在國內大肆迫害忠於李唐的舊將。李績的孫子李(徐)敬業遵守祖訓擁護李唐,起兵討伐專權的武則天,不幸兵敗被殺。憤怒的武則天將當時已經死去的李績開棺戮屍,並迫害李家。一百多年後,吐蕃的軍隊中有自稱是唐朝開國名將李績後人的蕃將,應該是西遷的李敬業後人。

    筆者評價李績:漢有衛、霍;唐有雙李,能征善戰,猛將之列。

  • 5 # 朱言文史history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徐茂公這個人在《舊唐書》、《新唐書》裡面,都找不到他的死法。也就是說,正史裡並沒有記載徐茂公是怎麼死的。這是為什麼呢?難道這個三朝名將就這麼死的不明白嗎?

    其實一點也不是這個原因,因為他死的時候已經不叫徐茂公了。

    《隋唐演義》裡大名鼎鼎的瓦崗寨第一軍師徐茂公先生,原本叫徐世勣,字懋功(嚴格意義上說徐茂公這個名字都是錯的)。瓦崗寨土崩瓦解後,李密投降了李唐,徐世勣也只好歸順了唐朝,後來被賜國姓,改名為李世勣。後來為了避諱李世民,就把“世”去掉,即為李勣。你翻遍兩唐書,都只能找到李勣傳,是找不到徐懋功傳的。

    李勣的功績,在初唐是很大的,他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後又大破東突厥、高句麗,成為唐朝開疆拓土的主要戰將之一。著名的“薛仁貴徵東”,其主將正是當時已年逾七旬的李勣。

    著名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裡,李勣就名列其中,排名甚至還位列著名的秦瓊秦叔寶之前。那麼這位偉大的軍事家,是怎麼去世的呢?

    “自遇疾,高宗及皇太子送藥,即取服之;家中召醫巫,皆不許入門。子弟固以藥進,勣謂曰:「我山東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臺,年將八十,豈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寧容浪就醫人求活!」竟拒而不進。

    忽謂弼曰:「我似得小差,可置酒以申宴樂。」於是堂上奏女妓,簷下列子孫。宴罷,謂弼曰:「我自量必死,欲與汝一別耳。恐汝悲哭,誑言似差,可未須啼泣,聽我約束。我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季輔辛苦作得門戶,亦望垂裕後昆,並遭痴兒破家蕩盡。我有如許豚犬,將以付汝,汝可防察,有操行不倫、交遊非類,急即打殺,然後奏知。又見人多埋金玉,亦不須爾。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姬媼已下,有兒女而願住自養者,聽之;餘並放出。事畢,汝即移入我堂,撫卹小弱。違我言者,同於戮屍。」此後略不復語。”

    (《新唐書》有關這一段歷史的記載與《舊唐書》基本一致,故不再引用《新唐書》)

    這段記載非常的長,也很好懂,我就不多做解釋了。簡而言之,就是李勣生病以後,除了皇家賜的藥外,老人傢什麼藥都不吃。突然有一天,他覺得自己身體不錯,就和家人一起歡聚一堂好好吃了頓飯。酒足飯飽後,李勣自知剛剛是迴光返照,便告誡子孫,一定要戒驕戒躁,不要大搞喪儀,說完便溘然長逝了。

    李勣一生謹小慎微,對皇家始終保持著敬畏和警惕。即使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也始終向皇家展現著自己忠心不二的一面。他的遺言也只是告誡子孫,萬勿重蹈房玄齡等人的覆轍,只有捏著鼻子做人才會保得富貴長久。那天風不大,火不旺,他走得很安詳。

    順便說一句,李勣這麼謹慎的人,死了以後幾十年還是被刨了墳,因為他孫子李敬業造了武則天的反。不僅被挖了墳,李家一大家子還被殺得幾乎一個不剩。“富不過三代”,也許真有定數吧。

    朱言論史問答團隊·陳牧宇撰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誰知道地球為什麼會自轉?我知道有地心引力。你們誰能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