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史詩
-
2 # 藍藍的天天好
韓信這一生最怕的就是項羽了,他一直在項羽帳下,深知項羽神勇,用兵如神,自愧不如。韓信在楚軍陣營沒有發揮的地方,就去了漢軍,恰恰劉邦沒有能打仗的人,自然就受到了重用。但此時的項羽已經指揮了很多著名的戰役,韓信也佩服至極,一直不敢和項羽相交。每當有機會相遇的時候韓信沒有十足的把握,兵力不多於項羽的時候就不敢出手,直到最後一戰,還是漢軍聯合了六十萬軍隊,對陣沒有了後勤支援,人困馬乏的十萬楚軍,才算勝利吧。之前項羽曾有無數次把劉邦打敗確實是性格原因饒了劉邦一命,否則劉邦不知死多少回了。項羽的軍事才能不用說了,無人能及,識人用人也不錯,只是最後他明白天下終歸要統一,不能分裂了,所以放棄了爭霸,退出來了。
-
3 # 平哥智慧分享
韓信說項羽婦人之仁,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項王(項羽)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韓信說項羽的婦人之仁主要集中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仁”的表現: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飲。
另一方面是“不仁”: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這兩個方面形容項羽“處事姑息優柔,只捨得給部下小恩小惠,而不識大體”。
但從這兩個方面看,確實這也正是項羽前功盡棄、被逼自刎烏江的重要原因。
韓信對劉邦是不是也是婦人之仁了?我認為也是。
第一,韓信不是“王”才,只是將才。韓信對敵打仗可以稱得上是鬼謀兵聖,無往而不利。但真正成就霸業的機會來臨時,韓信卻疑而不決,不能把握機會,說明韓信只是將才,而不是王才。
在楚漢之爭晚期,項羽派謀士武涉去找韓信,要韓信脫漢自立。韓信的謀士蒯通也認為脫漢自立是上上策,而韓信卻以劉邦“給我大將軍印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而不好意思背叛劉邦自立為王。第二,韓信的政治意識弱,不識大體。韓信對於漢朝一統做出巨大貢獻。
蕭何評價其: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馮衍曾評價其:昔者韓信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於漢。但是自古以來,功高震主,能善終者寥寥,而韓信僅靠劉邦一句承諾而不懂得自保,最後被呂后和蕭何誘殺,誅其三族,說明其政治意識非常弱。
第三,韓信情商低。韓信不僅在政治上短視,在情商上也比較低。
漢朝初立,劉邦對項羽的舊部仍心存忌憚,但凡情商高的人絕不會私自收留,而韓信收留了項羽的將領鍾離眛,而被告謀反。
後來,漢朝建立,政權已基本穩固。而韓信又藉機劉邦到楚國時打算起兵謀反,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劉邦,又怕被擒。
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鍾離眛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 韓信把此事與鍾離眛商議,鍾離眛說:“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眛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眛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后面的副車上。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韓信也是婦人之仁,不具備大丈夫氣質。
-
4 # 直言管他誰恕
韓信說項羽婦人之仁。這其實只是他一廂情願的氣話罷了,估計是喝多了,說的氣話,而且一點也不準確!!早年韓信曾在項羽軍中幹過,深知項羽的威勢,項羽可是個脾氣火爆的主,令行禁止,大嗓門一喊,手下將士就頭皮發麻,而且項羽可以說殘暴不仁,要說殺人不眨眼,那個時代怕是沒人能和他比,反秦時,攻城不易,項羽一生氣就愛屠個城,發洩發洩,後來別人看見他來了都是殊死抵抗,而劉邦愛惜百姓,反而被人民擁戴,很多地方見著漢軍就直接投降獻城。 韓信如此說呢,估計也是心中怨氣沖天了,他怨項羽啊,項羽你為什麼早年不把劉邦殺掉啊?你殺掉他,我就不會被他劉家人侮辱欺負了……韓信這個人,頭生反骨啊!他是千里馬,可惜他忘記劉邦是他的伯樂,忘了劉邦的知遇之恩,沒有劉邦他什麼都不是,手下的千軍萬馬,那可都是劉邦給他的。韓信這樣的人,放在現在,也是那種大家討厭的人,個人能力很強,功勞也很大,但是呢,忘了給他機會的老闆,忘了幫他成功而拼命的兄弟們,感覺一切都要靠他一個人,老子天下第一,沒有老子,這天下就不成個天下了!這是他自己作死,沒辦法。關鍵這個人怨氣還衝天的大,怪天怪地怪空氣,項羽當年沒殺劉邦,對不起他,要被他辱罵,劉邦不對他感恩戴德,把他當老子一樣供著,被他辱罵是免不了的。 要說他婦人之仁,那是幫他找藉口了,實在談不上了!劉邦是君,他韓信是臣,劉邦是他的伯樂,是他出人頭地的大恩人,作為君王手下的將軍,韓信只是做了他該做的工作,他卻覺得他天下無敵,有恩於主上,這是韓信的認識出來問題,他是在作死,高祖放過他一次,呂后可不愛慣著你,不懂為臣之道,也就不用為臣了!怨氣沖天也好,喝多了胡說八道也罷,一切還是怪自己好點,怪別人,還真怪不著……
-
5 # 陽光初起時
韓信在面對劉邦的時候,充滿了“婦人之仁”的想法,從而一次次坐失良機,最後落得含冤下獄身死滅族的下場。
失信義酈食其受烹在韓信攻打齊國前夕,酈食其已經徵得漢王劉邦的同意,也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齊王田光前來投降,當時齊王也很有誠意做出了罷兵停戰的決定。一旦議和齊降的過程順利,無論對於漢王劉邦還是齊國軍民來說,都是一種非常利好的結果,這時候身在前線的韓信,也很清楚酈食其說降齊國的事,並且也明白這是劉邦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所以剛開始他就在一旁息兵止戈,坐等齊國投降。
就因為蒯通的一席話,說酈食其如果勸降齊國成功,那麼一個儒生三言兩語的功勞都要遠超過韓信過去經年積累的赫赫戰功,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韓信放棄了做人為將的原則,反而開始嫉妒酈食其邀功,於是趁著齊軍停戰待命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發動了對齊國的進攻,置使酈食其被齊王烹殺,雖然韓信最後打了勝仗,可是畢竟勝之不武為人所不齒,尤其是間接殺害了對漢王忠心耿耿的酈食其,劉邦對此一直耿耿於懷。錯過三分天下的機會韓信被封齊王后,擁有廣闊的土地和強大的軍隊。在這時候項羽派使者來拉攏韓信,邀請他一同抵抗劉邦,但被他拒絕。蒯通又藉助這個機會向韓信進言:楚漢相爭目前是拉鋸戰,齊王您的軍隊是這場戰爭的關鍵;漢王喜怒無常,人心難測,不可對他太過相信,在利益面前沒有什麼真正的情誼;並以勾踐、范蠡的事例,說明‘飛鳥盡,良弓藏’功臣良將落得不好下場的常態。
蒯通說的很明白,這對於韓信也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可是韓信反而猶豫不決,他既不投降項羽,也不肯三分天下。只是天真的以為多有戰功,以後劉邦肯定不會虧待自己的。單純的韓信就像一張白紙,對於這麼重要的事情處處表現的婦人之仁優柔寡斷,前者願意聽信蒯通的建議置酈食其的生死於不顧,這會又對蒯通的勸說有所質疑置之不理,在大是大非面前,韓信不懂得恩情和利益的關係,想不明白別人對自己施恩的政治目的。雖然蒯通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韓信始終不以為然到最後也沒有做出有利於將來的決定,可以說正是韓信的“婦人之仁”斷送了自己的後路,由此也可以看出婦人之仁的思想觀念在韓信的心中的影響,是多麼的根深蒂固啊!拒忠言被俘下獄俗話說,機會來之不易稍縱即逝。等到後來劉邦取得了天下大權在握,整個漢朝的形勢也趨於穩定,此時韓信的人生之路可謂是如履薄冰,不過他依然認不清當時的形勢,不懂得及時的急流勇退。
就是在這樣危險的情況下,項羽卻悄悄地隱藏了項羽的大將鍾離眜,劉邦得知這個訊息後下詔讓韓信把鍾離眜緝拿歸案,韓信剛開始是念其舊情不忍獻出,可是沒過幾天卻又害怕惹怒劉邦,就又想把鍾離眜捕獲。這時候韓信內心非常矛盾,一方面他想殺了鍾離眜邀功釋疑,另一方面卻又不想違背道義痛下殺手。鍾離眜看出韓信的困惑和不解,於是對韓信進言說:如今你功高震主,劉邦早就懷疑你了,他想要除掉你是早晚的事情,正因為現在我們在一起,他還有所顧忌,所以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對你出手,如果你執意要拿著我的人頭去獻媚劉邦,那麼我今天身死,你明天很快就會自取滅亡了。這番話說的很有道理,把各方面的形勢都考慮進去了,只要對當時漢朝的局勢稍有掌握都會明白其中深意,韓信作為一個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將軍,他不可能不明白鍾離眛話裡的意思,就是因為他的婦人之仁優柔不決,最後逼得鍾離眛無奈自殺,這時候韓信卻很高興,心想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向劉邦表示忠誠了,於是帶著鍾離眜的人頭離開楚地去獻劉邦了,卻不料剛好應了鍾離眛死前的忠言,韓信在見到劉邦之後,當即就被劉邦下令擒拿,之後的故事也就不消一提了。縱觀韓信的一生,先是置忠臣齊民的生命於不顧,背信義伐齊;而後在劉邦困境時,也不顧局勢只為邀功請封;而對於蒯通之言,則時而聽從時而不予理會,錯失了一次又一次良機;最後韓信依然認不清天下形勢,因失德於人不聽忠言,終落得下獄身死的下場。正是因為這些婦人之仁的性格,讓韓信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回覆列表
婦人之仁是什麼意思呢?
這段話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婦人之仁”的字面意思是婦女的軟心腸,仁慈,
但是,這個顯然解釋不了項羽,項羽為人跟仁慈可是一點都不沾邊的啊,坑殺二十萬秦軍、屠殺秦國宗室、縱兵劫掠關中、屠城,《史記》中的類似記載不絕於耳,顯然不是一個有婦人之仁的人。
所以,他的意思跟字面意思是沒有關係的,這句話的意思是,項羽這個人格局太小了,優柔寡斷,不識大體,處事和認識事物時感性強,但缺乏理性思維。
因為女人多感性,男人多理性,女人處理問題偏向個人喜好來,男人處理問題從分析厲害來。
劉邦捨得下本錢,天下本身就不是他的,他承諾大家,等打下天下後,我就分封你們為諸侯王,拿本就不屬於他的東西給別人,
項羽呢?平時小恩小惠的給手下,但是遇到實際利益(封爵封侯)的時候,就捨不得了,別人怎麼給他賣命?
所以,這句話是說項羽格局太小了,只有一個軍閥的格局,做不了大事,而劉邦格局就大得多了,他是放眼天下的人
用李世民形容曹操的話說,就是“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