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迦南迦南
-
2 # 木心讀書
網路用語對語文學習的影響談不上危害。倒是語文老師或家長應該跟孩子講一些語言學的知識,例如,如何得體地使用語言。
我們知道口語和書面語不太一樣。即使在使用分別使用口語和書面語的時候,因為面對物件的不同,這些物件的知識結構、理解能力、語言習慣等很多方面存在不同,我們使用的語言也是不一樣的。
舉個例子:在解釋什麼是“網路用語”這個詞的是,在如下場景,你會怎麼解釋?
1. 向中學老師口頭解釋;
2. 向家長口頭解釋;
3. 向學校保安口頭解釋;
4. 向農民伯伯口頭解釋;
5. 撰寫教科書時,解釋該詞的含義;
6. 撰寫報刊文章的時候;
7. 撰寫宣傳資料或宣傳手冊的時候,等等。
我只是隨便舉幾個例子,沒有特別的針對。
語言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一個動態交流,不斷變化的過程。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我們今天使用的漢語與三十年前,六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有些詞語我們早已不使用,而有些近年來創造出的詞語以前的人是完全沒聽說過的。
存在即合理。網路用語的存在有其特殊的語言使用環境,說不定有些詞過幾年也會被納入規範漢語的範疇中。老師和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區分在不同環境下如何正確使用語言,告訴孩子如何使用規範漢語,尤其是針對目前考試的這個大環境下,老師在課堂和考試中還是要要求學生使用規範漢語的。
和擔心網路用語相比,我覺得老師和家長應該更關心一下孩子業餘時間的時間分配問題,到底有多少時間在用於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有多少時間只是在瀏覽一些沒營養的文章或小說。控制好輸入(閱讀),自然會有好的輸出(口頭表達與寫作)。
先說觀點:利大於弊,前提是學生本人有正確的三觀。
只要學生能夠合理利用,不但沒有害處,還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第一:考研界有個教英語的老師叫何凱文,曾經在吐槽學生四六級考試的漢譯英時舉了個例子,學生把“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翻譯成了“you dida dida me,I huala huala you.” 這本來是一個段子在學生群體裡流傳甚廣。 今年疫情期間,中國對曾經援助過我們的國家成千上萬倍的返還捐贈,提現了大國風範。針對這一現象,人民日報發文標題就是“You 滴答滴答me,I 必嘩啦嘩啦You”. 由此可見,在某一程度上,網路用語能起到更好的傳遞效果,也是一種另類的表達方式。
第二:網路用語的特點就是流傳速度快,易於傳播,並有獨特含義。本質上講,網路用語也是漢字文化的一種表達形式,與過去的詩詞歌賦類似。網路用語這種形式沒有好壞之說,但是質量卻有高低貴賤。希望學生能夠把握好度,高質量的網路用語用在語文作文中,是一個加分項。
第三:網路用語、段子、梗,一般是有出處的,每一句網路用語都代表了某一件具體的事例,而這句話其實就是這件事情最簡單生動形象的表達。就像網紅老師戴建業用網路用語大白話講解古代詩詞深受同學喜愛,誰也不能說戴老師不專業或者玷汙文化,反倒是這種新奇的方式推動了古代文化的傳播。
所以,只要孩子能夠明辨是非,網路用語對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學習文化知識和文章創作還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