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柏文47
-
2 # 浣熊哥
肯定和項羽一樣的打算啊,血戰到底。
奮起反抗,直至死亡。
因為大勢已去,80萬大軍已來,即使渡過烏江又如何,百姓已經不在思念國家,思念的是平安活下去。3000江東弟子折損過半,總說東山再起,拿什麼再起?切不可因為一人功成萬骨枯。
貴族士大夫氣節何在,投降,逃跑算什麼英雄。破釜沉舟,殊死一搏,贏了美女豪車,輸了下海捕魚。人生不過如此,戰戰戰!!!殺殺殺。
沒有項羽,還會有千千萬萬的項羽。
-
3 # 小北史話
我個人認為如果變成了十面埋伏之前的項羽,沒有誰會比項羽做得更好,就算我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當個事後諸葛亮,我們的處理方式最好的結局是和項羽一樣,要說比當時的項羽做的更好,那是不可能的。
在十面埋伏的前一天,韓信已經做好了萬無一失的計劃。超項羽幾十倍的兵力合圍住了項羽,而且那天晚上還唱著楚地的民歌,藉此來動搖項羽江東子弟的軍心,項羽出了突圍之外,別無他法。
就算這這樣兵力懸殊的情況之下,韓信還是沒有必勝項羽的把握,所以每一次埋伏都會給項羽留一個突圍的口子,十面埋伏的本意是讓項羽麾下的兵力折損殆盡,真正留給項羽的是垓下之圍。
項羽自己也知道敗局已定,從突圍前一晚對別姬的情形就可以看出來,在突圍的時候沒有帶著別姬,而是帶著江東的子弟兵,因為項羽知道,是這些江東子弟兵跟著自己南征北戰,才有了霸王赫赫戰功。所以項羽突圍並不是為了活下去,只是想把這些僅有的江東子弟帶回去,不然全部戰死,如何向江東父老交代。
所以在烏江邊,所有的江東子弟戰死死後,項羽也停止了反抗,更沒有坐亭長小船回到江東。而是讓亭長帶著自己的烏騅馬回去,自己在烏江自刎。
所以說,項羽一開始就知道自己是必死的,真正支撐他突圍的是江東子弟兵的性命。就算項羽能回到江東,那麼他也會向江東父老謝罪。
-
4 # 勇哥白山黑水
假如再給項羽一次選擇,還是先回江東吧,那裡是故土,有榮辱與共的父老鄉親。不要再做孤膽英雄了!要禮賢重用謀士,斥責劉邦之流背信棄義,毀《鴻溝和議》,十面埋伏,千里追殺!不要再孤軍深入了,要以江東為中心,建立穩固的大後方!不要再濫殺無辜了,要向關中父老謝罪,從此善待百姓!不要再春秋筆法了,要重整舊山河,厲兵秣馬,楚漢再戰,一統河山!但還是留在夢裡吧!歷史如此殘酷,可曾讓誰回首?但反省過,覺悟過,懺悔過,君心應無悔!
巴爾扎克說:絕境,是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之淵。
置身人生絕境,必然會飽受痛苦煎熬,必然要忍受非人折磨,必然要自揭傷口觸碰內心,對生命進行再回首!再思考!於是很多人絕望了!放棄了!面對絕境而不放棄何其難也!它千百次地對靈魂進行拷打!進行逼問:你意志堅強嗎?你信念堅定嗎?你心懷Sunny嗎?但真的強者真的不能逃避,不能放棄!唯有不放棄,才能扼住命運咽喉;唯有不放棄,才肯臥薪嚐膽;唯有不放棄,才能守得雲開見月明;唯有不放棄,才能捲土重來未可知!
正視絕境吧,以之為礪石!只要心不死,就能真覺悟,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而這微弱的希望之光也許就能帶我們突破樊籬,實現轉折,書寫神話!
-
5 # 我武維揚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項羽的事蹟:他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二十四歲就開始跟隨叔父項梁起兵反秦,在其叔父戰敗身死後,被併入懷王帳下。因意見不合而殺了卿子冠軍宋義父子,威振楚國,名聞諸侯。鉅鹿之戰,率領楚軍擊破強秦,後來又引兵屠殺咸陽,火燒阿房宮。當時諸侯被項羽召見,都是“膝行而前,莫敢仰視”。後來裂天下分封諸侯,立懷王為義帝,自立為西楚霸王。可以說見誰不順眼就打誰。因為義帝自做主張許諾劉邦為漢中王,怒火中燒,立即攻打劉邦,拉開了楚漢爭雄的序幕;又派人暗中殺死義帝。
短短几年中,屢次打得劉邦落荒而逃,可惜不能任用范增的計謀,把劉邦放虎歸山,也不能人盡其才,身邊的陳平、韓信、英布等紛紛叛變逃離,為敵所用。
以至到了楚漢爭雄後期,漢兵越來越多,自己卻“兵罷食絕”,終於走到了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地步。
那麼,在十面埋伏的前一天,如果是我們的話,應該怎麼辦?
不能突圍而走,這是韓信設好的陷阱,正等著你上鉤。那等於告訴自己的部下,沒有打勝仗的希望了。
不能兒女情長。做為統帥,不能帶頭高歌痛飲,又哭又泣,把悲觀絕望的情緒傳遞給部眾。不能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勝敗乃兵家常事,兩強相遇勇者勝。想當初鉅鹿之戰,也是以弱勝強,十幾家諸侯軍都作壁上觀,楚軍都可以破釜沉舟,以一當十,置於死地而後生。當時楚漢力量的對比太概是1:4,差距都沒有陰晉之戰(戰國時期)時秦、魏雙方兵力那麼懸殊。吳起能率領五萬魏兵戰勝五十萬秦兵,項羽也完全有機會再來一次逆轉。
可以試用反間計,派人策反彭越連合起來抗衡漢軍,平分天下。這樣就可以減弱劉邦的兵力。
無論如何,總要拚命一搏,成功或失敗,盡力去嘗試過了,才無悔這壯烈的一生。
回覆列表
和項羽做同樣的決定。有時候後來人站著高處俯視的時候,雖然有這樣和那樣的貌似高明的建議,但是往往都和實際大相徑庭。有時候想想當事人當時的決定才是此時此刻最完美的。所有事件的最後結果都是來源於最初的那一下哆嗦,雖然很多人不相信,但是真理永遠掌握在最少數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