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eity引

    嚴格地說,慢性病的症狀表現應包括軀體與心理兩個方面,二者共同構成“病”的整體。因為心理方面的症狀表現,同樣會給病人造成痛苦,損害病人的生活質量,影響病的愈後和轉歸,理應被視為所患“慢性病”的一部分,得到應有的重視和治療。

    慢性病患者普遍存在著心理問題及心理症狀:如對所患疾病的不現實態度、悲觀失望的情緒等;又如失眠、頭昏、胃腸功能紊亂、心血管功能障礙等各種功能性軀體症狀及病感;有的病人其所患慢性病的本身就是“身心疾病”,甚至是單純的“心理疾病”。

  • 2 # 愛國愛家愛親人

    慢性病,可以感恩,因為不是急性的,生命遇到危險。

    這個慢性病可以把它當成自己的伴侶。隨時為它服務。

    比如為它安靜下來。為他喝口水。為他學習心裡安靜的功課。

    忍耐的功課。能忍耐,就能堅持面對身體的疾病。

    疾病操練人的忍耐,堅持。寬厚的心態。心裡喜樂是醫病的良藥,喜樂的膏油滋潤百骨。

  • 3 # 馬醫生講催眠

    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應該說他們最重要的心理狀況就是對負面資訊的敏感,心理承受能力的損傷,繼而產生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產生這種心理狀況的機制是因為慢性疾病導致的症狀(例如慢性的疼痛)而引起身體的刺激,這些慢性刺激作為大量的神經訊號,會導致一個人的資訊過載,從而引發高暗示感受狀態。高暗示感受狀態的意思就是他對於自己和來自周圍環境的資訊提示暗示的接受程度特別高,也就是過於高了,高出了正常狀態。這種高暗示感受狀態很容易導致一個人對負面資訊的高暗示接受程度,也就是說他對自我的負面暗示和來自於他人環境的負面暗示十分敏感。在這種高暗示感受狀態下,會導致這個人接受到負面資訊過多,產生的負面情緒和壓力超過了自身的承受能力。久而久之,就會引起焦慮狀態。焦慮狀態包括他比較容易被激怒,做事時經常會和家人或者身邊的人產生口角。這種焦躁,焦慮的狀態長期下去,有可能會導致抑鬱。抑鬱就是他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社交功能又嚴重下降,甚至還會影響到自己的失眠,性生活,食慾等。所以一個長期的慢性病患者可能會導致高暗示感受狀態,之後會對這種負面資訊的高暗示感受狀態而感到焦慮,以至於之後發展為抑鬱的狀態,長期的抑鬱狀態會導致抑鬱症,或者焦慮症合併抑鬱症。以上就是長期慢性病患者經常出現的心理機制。

     

    舉個例子,一個白癜風患者,他在地鐵上看到了白癜風的廣告,他就很受刺激,他覺得這個廣告就是衝他來的。因為他覺得白癜風是一個很可怕的病,而且是無法根治的。看到這種廣告他就暗示自己:“我是一個白癜風患者,我這個病很難治好,我會一直要對我身體的白斑進行遮掩,我這輩子都不能好好生活了,等等”這些都是來自於自我的負面暗示。這些負面的自我暗示,長期積累,就會引發以上所提到的心理機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修理廠更換下的舊件都賣廢品了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