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戲品聊齋
-
2 # 詩白詞清
春秋筆法,顧名思義,是一種筆法,一種語言使用藝術,也叫春秋書法或微言大義,是孔子編寫《春秋》而首創的一種歷史敘述方法和技巧寫法,即在文章的記敘之中隱寓褒貶。
《春秋》是一部魯國史書,卻包含體現了孔子的微言大義:
史家講求秉筆直書,但孔子編修魯國史書《春秋》卻利用不太明顯的字眼等隱諱的寫法,暗暗將自己的主觀看法加入其中,對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後人閱讀《春秋》時大多難免受其影響,從而可能做出有失史實真相的判斷,這對歷史事件或人物有失公允。但另一方面,從《春秋》含蓄微妙的敘述語言中,可以窺得孔子的一些思想哲學,領悟其偉大學說和精神的一些經義道理。
-
3 # 澡雪堂主談修心
《春秋》有個特點,文字簡練,可謂惜字如金,但用字又極其考究,而且一率用固定的定表達固定的含義,不可更改,比如以下犯上,兒子殺了父親,或者臣子殺了國君,這個在《春秋》裡就用“弒”字,可謂一字蓋棺定論,性質不可更改,非常嚴重。
其它還有很多,比如對敵用兵叫“克”,天子用兵叫“徵”,以大欺小叫“伐”等等,一個字中,或者是短短几句話中,確定了一件事的性質,是否符合當時的倫理道德,這個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因為用字極其簡單,所以也稱為“微言大義”。
比如《春秋》一開始,就有“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非常簡單的一句話,但如果瞭解春秋筆法的話,那麼這件事的性質我們就清清楚楚,這裡用了“克”字,這是敵對之間所使用的字眼,但這裡的“鄭伯”指的是鄭莊公,而“段”則是他的親弟弟公叔段。
一母同胞的兄弟,本應該相親相敬,但鄭莊公卻用陰謀手段殺了自己的親弟弟,象對待敵人那樣,所以孔子用一個“克”字,這裡面就含藏了貶斥之義,了了數語,甚至一字之中富含褒貶,這就是所謂的“春秋筆法”。
-
4 # 山堅海闊
什麼是春秋筆法?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曲筆。孔子的意思就是為尊者諱。把領導不德,不禮,不對的事情一筆帶過。如此一來下屬的犯上作亂都是無緣無故的,看了這個歷史,你還會學習他們犯上作亂嗎?下屬不做亂,國家安定能不是大義?而問題是500年世襲的貴族有幾個好東西?
春秋筆法來源於生活,一般來說當別人說自己父母不是的時候,作為兒女一定會辯解或者避重就輕的回答,這是人之常情。有子在論語,第二句中說“吾未見孝悌者,犯上作亂”。儒家培養孝悌的真實目的就是有子對孔子教育的理解,把這一句放在論語的第二句可見儒家認為他的重要。培養孝悌你會幫助父母隱諱,那麼成為君臣,你也會“君為臣隱,臣為君隱”。孔子的做法確實解決了諸侯反天子,大夫反諸侯,家臣反大夫的春秋戰國的社會,但也使得農民起義囊括了儒家政治社會。孔子的大義只在臣不反君上。
我們今天上課學生不提問題少提問,就是儒家對老師的孝。孔子的思想是一貫的,就是說相互之間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你孤立的理解那就錯了。
-
5 # 楊朱學派
《春秋》原本是魯國史書。孔子對其對進行筆削後,賦予其“春秋大義”——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懲惡揚善。
《春秋》文字極其簡略,用語極其斟酌。
《春秋•桓公十五年》記載:“天王使家父來求車。”此為貶天子——非禮也。傳曰:諸侯不貢車服,天子不求私財。
《春秋•隱公元年》記載:鄭伯克段與鄢。傳曰: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此為退諸侯,討大夫。
共叔段與母親姜氏聯合叛亂。老謀深算的鄭莊公處變不驚。平定叛亂。單此故事。就可改編成一部電影。而孔子只用了‘鄭伯克段於鄢’六字。每個字皆字字珠璣。故曰‘微言大義’。
再以弒君為例:“公子歸生弒其君夷”,“衛州籲弒其君完。”書弒君者之名,是言臣之罪;“宋人弒其君杵臼”,“莒人弒其君密州”,書不言弒君者之名,是言君無道也。孟子的無道之君,人人得而誅之的觀點正是源自孔子。
甚至國君思念嫁與他國的女兒,與女兒見上一面,都要被貶斥——“公會杞伯姬於姚,非事也。天子非展義不巡守,諸侯非民事不舉。”
至此,我們在回顧聖人之言:君君、臣臣。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群臣。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春秋大義,為憲政思想之源頭。
-
6 # 黑色國王K
春秋筆法在現代而言是一個貶義詞。對自己有利的大肆渲染,不利的一筆帶過。舉個糖炒栗子:三英站呂布。對自己有利就可以大肆描寫三兄弟間的義薄雲天,不離不棄等等,如果討厭呂布,才可以寫成呂布莽夫意圖大開殺戒,三兄弟輕易攔擊,導致呂布不敵敗走,險喪性命等等。以此來誤導人們對事情的真實看法。所謂的微言大義有不少都是故弄玄虛而已,古代知識壟斷嚴重,非至親弟子不得傳授。開書立說又是名傳千古之舉,在矛盾下不得已的抉擇。
-
7 # 千百萬年
國家之本,民族之魂,沒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歷程怎能樹立起來呢?這與做為個人的修身之道是不謀而合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程序,全球一體化的目標也將會如此,這是道法自然的必然,非人的一己之念所阻。就個人來講的修身立命之事,所依靠的無非就是個北斗七星之力,這七星是不是春秋時代的七國,沒個高遠的宏觀志向是看不懂的,是天意也好,不是天意也罷,總之是有地球了才會有人,有人了必然有國,有家。人是萬物中的佼佼者,即然是佼佼者了,那麼就得為天下的蒼生交上一份佼佼者的答卷,不然佼佼者的“佼”字怎會是這樣個寫法呢?
-
8 # 味哎兒
春秋一詞不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春秋兩字,而是周朝未期後的各列國,國史實時記錄的歷史書的冠名名字。
中國由周朝後期的春秋戰國開始,實用的一切都源此列國時實歷史為依據進行的。
這種依據春秋戰國時期進行的一切,被文人述成春秋筆法及聖人與微言大義式。
真實裡現在仍如此,只不過把列國放大成當今世界各國了。也就是把當今世界當成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應對了。
這種依據性是如聖人的簡短言詞的體現,從而微言大義。
回覆列表
一、春秋筆法的含義。所謂春秋筆法,自古以來都有不同說法。但大部分都認為,春秋筆法指的是寫文章不用直接闡述對人物和事件的看法,而是透過細節描寫、修辭手法,如賦、比、興,委婉而微妙地表達作者的主觀看法。因為這種手法是以孔子所編的《春秋》為代表的,後人就把它稱為“春秋筆法”。幾千年來一直被華人傳承並有所發展,稱為推動中國國學文化的最經典的寫作方法。
二、春秋筆法的四大特點。春秋筆法概括起來有四個特點:一是微而顯:也就是說行文用詞精煉但意義非常明顯。主要意義在於洞悉事物的原委,揭露真相順理成章,讓當事者無法逃避其應負的歷史責任。二是微而成章。所謂微而成章,是指委婉表達而順理成章的意思。也就是透過細節描寫、各種修辭手法,例如詞彙的選取和材料的篩選,微妙而委婉地表達作者的主觀看法。三是盡而不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直接書寫事情的真相而不去歪曲。作者透過真實的歷史記錄,樹立對人的行為進行評判的是非原則,這種原則又不是空乏概念的空言,而是以歷史人物所做的事實為依據的表達方法。四是志而晦。就是作者只記載歷史的真相卻能隱含著深刻的含義。儒家的觀點是,不隱惡不抑善是《春秋》記錄的最基本的態度,但是所蘊含的深刻含義卻並不直接來表達,因此說志而晦。我們閱讀《春秋》,能夠明顯感覺到作者是把自己的觀點或者深刻的意義隱藏在了對人物或者事情的真實表述之中。
三、《春秋》包含聖人“微言大義”名符其實。據查閱資料,《春秋》一書是孔子所編,它是一部編年史,主要是以年為記錄單元,只記事而不記言。並且,記事非常簡潔,每年只有若干條,每條少的幾個字,多的也不超過20個字。這種提綱式的記錄方法,我們可以理解為古代原始的記事方式,相當於現在的簡單的大事記。因而,微言大義的提法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