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媽悠媽

    孩子專注力穩定性不足,如果把責任都推給孩子,那真是冤枉孩子了。培養孩子專注力穩定度方面,家長要承擔更多責任。

    第一,家長要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周圍不要有過多玩具、或者其他物品也不要過於混雜,給孩子一個安靜、舒適環境,讓孩子能專注的玩耍。

    第二,在孩子專注遊戲或者閱讀、玩耍、觀察時,家長不要用自以為是的愛打擾孩子,要給孩子安全距離。比如孩子正在壘積木關鍵時刻,媽媽在旁邊非要讓喝水;比如孩子正在專心的觀察螞蟻,奶奶在旁邊非給孩子擦汗。

    第三,家長要在孩子專注遊戲、觀察的時候,家長在安全距離內,要及時發現孩子的求助,及時提供幫助。比如孩子在壘積木時,有一塊積木說什麼擺放不好,氣的摔積木,這時家長就要伸出援手。

    第四,家長要給孩子重複的機會。遊戲也好、閱讀也罷,孩子的世界是需要重複,不是一次就可以,要多問孩子是否再來一次!

    有關如何幫助孩子加強專注力穩定性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家長有意識的培養下,孩子才能有效提升,所以提升孩子專注力,先從家長做起吧!

  • 2 # 晉沙

    網友你好,孩子專注力穩定性不足,不全是孩子的問題,很有可能存在其它問題。

    我們知道,有些孩子天生喜歡靜靜的,屬於懂事一類,或者說別人一個眼神一句提示就能領悟,這種當然屬於專注力穩定型的。

    而有的孩子就喜歡熱鬧,東瞧西看,別人明示或者提醒對於他毫無用處,讓他專注學習某一項,根本坐不住,屬於專注力漂移的一類。

    還有的孩子完全我行我素,專注力對他來說完全沒概念。

  • 3 # 漁娃奶爸

    我認為專注力不足,從結果上看不是孩子的問題。

    1、孩子天性好動

    絕大多數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好動的,而天生安靜的孩子,不是沒有,而是極少極少。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理解,好動才是孩子的本質,安靜只是特例,沒有證據表明安靜的孩子就一定更優秀。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受到自身的約束,這也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表現。而到了大部分孩子都能夠安靜的年齡,如果還是做不到像其他孩子一樣,那可能就是自控力相對比較弱的緣故了。但需要說明的是,即便依舊好動,也沒有證據表明他/她將來一定會比其他孩子差。

    2、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

    這種現象我們小的時候也沒有被特別關注過,都是自然發展的。但如果無法控制自己,確實會對教學活動造成一定的影響。

    所以接下來我要講一段切身經歷,來說明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

    我上高中的時候,學習壓力特別大,但學習任務再重,埋頭學習的時候也依然會經常被身邊的事情所打斷。於是我們班主任就制定了一條班規:上自習的時候無論什麼事情,只要沒叫到你的名字,你就不準抬頭,一旦被發現就罰站

    這樣經過半年後,奇蹟還真的出現了!無論誰進出教室,無論誰發出什麼聲音,甚至連班主任到過教室都無人知曉!這簡直就是奇蹟!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我們真的做到了!

    時到如今,那段時間的訓練對我來說依然受益無窮,做什麼事情都很專注,輕易不會受

    到他人影響,所以工作效率也會比較高。

    綜上所述,專注力不足是分年齡階段的,不同的年齡對專注的要求也不一樣,但無論如何,專注力是可以訓練的,而且可以訓練的很好。

  • 4 # 貓的報恩伯爵007

    嗯,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不一定是孩子的問題,有很多外界因素的干擾,比如我的生物老師就教我們一個方法,上課的時候除了課本必要的筆,草稿紙,其餘的橡皮啊,小轉筆刀啊抽紙啊之類的就不要放在桌面上,一個乾淨整潔的桌子,小孩子就不會去亂動其他的小玩意兒。同樣呢,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房外嘈雜的裝修聲音,父母看小影片的聲音,這些都是小孩子專注力穩定性不足的誘因,先將自己做好了,外部因素解決了,仍存在問題,才有可能是孩子存在病因

  • 5 # 記憶師雷鳴

    孩子專注力穩定性不僅僅是孩子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

    專注力特別重要!

    人與人之間,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除了先天的生理障礙外,無論是智力,還是能力沒有什麼根本性的差異。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成就卻是有很大的差異,根本的原因就是每個人的專注。

    如果說有一種能力是決定人生高度的能力,那一定是專注力。

    影響專注力的因素

    影響專注力一般來說有兩種原因,一是外因,二是內因。

    外因就是除了我們自身之外的一切因素,比如手機、電視、他人,甚至是地上的一塊小石子,草叢中的一朵小花……都是影響我們專注的外因。

    內因就是我們自己,自身的目標、興趣、愛好、思維、認知模式……這些東西要對我們發生作用,關鍵點在我們感受到內外刺激之時的感受。感受到一種美好時,我們會欣喜;感受到一種痛處時,我們會悲痛難受;感受到緊急時,我們會緊張……我們自身的感受是我們專注與否的重要內容。

    專注力訓練的核心內容

    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訓練我們的專注力,吃飯、喝水、走路……只要我們在這些細微的事情上關注到自身的感受,就可以訓練到我們的專注力。

    訓練專注力的核心,在於感受自身的感受。吃飯穿衣,冷暖自知,在任何一個場景下感受自身的具體情況,就是訓練我們自己的專注能力。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訓練自己的專注力,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能不能感受自己的狀況,這本質就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

    雖然時時刻刻都可以訓練自己,但我們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古聖先賢也想出了許多方法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訓練我們的專注能力。

    靜的訓練

    靜靜坐著,無論是坐在一張凳子上,還是坐在一個小小的蒲團上,我們保持身體端正,頭頂向上頂,閉上眼睛,感受自己身上的具體感受。雖然我們是靜靜坐著,但內心浮起種種感受,不停翻騰,要麼想動動手指,要麼扭扭身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會放鬆自己,體會身體各部位帶來的種種感受。

    與坐類似的訓練,可以用站來練習。保持身體立正姿勢,或者站樁姿勢,做到一動不動……都是靜的訓練。

    動的訓練

    動的訓練內容就很多很多,走路、拍球……只要身體部位有動作就都是動的訓練。在動作中感受自己的運動狀態,也是專注力訓練的重要內容。

    動靜訓練都是專注力訓練的基礎,有了此種練習,我們對自己的感受、覺察能力就會提升起來,進而就能較為專注地處理好自己手頭上的事情。

    比動靜訓練更深層次的訓練是我們的情緒覺察的訓練。每個人要麼就是沒有情緒,平平常常,要麼就是情緒波動,有笑有哭……情緒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考題,應對這種考題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身心感受變化。有了動靜訓練的基礎,當情緒來臨時,我們就能夠慢慢適應情緒發生的當下能看到自己的情緒變化,不會完全受情緒所左右,成為情緒的傀儡。

    情緒感受能力提升起來,我們自己就會在各種場合應對中做到穩如泰山。小孩子的專注力穩定性更不在話下,不會因為小小不滿而發脾氣,更不會因為情緒問題而胡攪蠻纏。

    結束語

    專注力訓練不僅僅是孩子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同樣是我們成人要面對的人生課題,提升專注力有方法,按方法做,為自己的人生交個滿意的答卷。

  • 6 # 弘文學堂

    專注力不夠,自然不能全都歸罪於孩子,父母和周圍的環境都會使之受影響。

    1.家庭環境要適合孩子做事、學習

    有的家長喜歡玩手機,看電視,這對孩子專注學習很不利,那麼大的動靜,孩子怎麼專注?他能把作業完成就不錯了。

    有的家長總是抱怨,孩子坐不住,作業寫一會玩半天,還有各種藉口。那麼家長就要反思一下了,你有沒有給孩子創造安靜的讀書環境?是不是電視聲、說話聲、音樂聲,聲聲入耳?是不是孩子的弟弟妹妹或長輩都能夠配合不去打擾他?

    孩子的安靜狀態,是需要有環境來保障的,就像一位作家,再有天分才華,寫作的時候都需要靜心,摒棄嘈雜,鬧市一樣的空間,甚至連自己的作業房間都沒有,讓能夠專注,實在太難了。如果可以,你試著安安靜靜坐在孩子身邊,他寫作業,你看會書。讓他感覺到嫻靜的氣質。遊戲時也可以,你們兩個一起拼拼圖,玩汽車,比什麼都快樂,那個時候他也是專注的,因為有你的陪伴。

    2.父母積極引導孩子專注

    所謂專注,得有幾項保障。

    一是目標明確,孩子要知道作業不是給自己寫的,是學習的延續;書也是為自己讀的,是責任。二要引導他愛讀書,而不能強力壓制,後者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叛逆,甚至故意跟你作對,拖延時間。有時間和孩子一起讀讀書,天文、地理、軍事,無所不包,都開卷有益,都激發孩子興趣,興趣來了,自然一路小跑去完成作業。

    三呢,多鼓勵孩子,不要天天抱怨,後者只會適得其反。家長總說:我說過多少回了……這沒用,您這句潛臺詞就是,我說了,你沒做到,不是我的責任,不賴我,賴你自己!這種推卸責任的做法最要不得,孩子的責任心也一點沒有培養起來。

    孩子哪天做得好,一定要表揚,不遺餘力,讓他建立自信、自尊,產生強烈的自我管理的慾望,才能在根本上改變孩子的拖沓毛病、馬虎毛病,才能使用愉快地、充滿興趣地完成自己需要做的事情,那是,他一定會非常專注且勤奮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病毒在體外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