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風宋月

    楊逍年老德薄主要是對他掌控明教大局的評價。

    張無忌之所以能把一盤散沙的明教整合起來,成為明教中興之主,主要原因並非武功高強,而是以德服人。

    首先,張無忌整合了明教內部各方勢力,讓他們停止內鬥,一致對外。這是連陽頂天都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張無忌輕而易舉的做到了。周顛就說過,除了你,誰當教主我都不服。其實別人也是這個態度。

    其次,張無忌調和了明教和中原六大門派的恩怨。張無忌的以德報怨讓具有百年恩怨的明教和六大門派化敵為友,一致對外,成為抗元同盟軍。

    再次,張無忌解決了中土明教和波斯總教的矛盾,擁有了聖火令這樣的法器。韓昭是波斯明教的教主,他是中土明教的教主,兩人還是曾經的戀人,這層關係是任誰都取代不了的。

    張無忌卸任之後,楊逍很顯然解決不了任何一個矛盾,更指揮不了手下這幫諸如朱元璋徐壽輝陳友諒明玉珍等等軍頭。所以他當上教主不久,明教再次四分五裂,教內高層都投奔了各方軍頭,直到最終被朱元璋取締。

  • 2 # 西府趙王爺

    什麼是“德”?

    古人認為萬事萬物的根本是“道”,“道”象徵著謀種事物、某種理論的特殊規矩,而“德”則是遵循這種特殊規矩的必要條件,所以“道”字在前,“德”在後。

    簡單來說,當老師要遵循師道,師道的核心是師德;當醫生要遵循醫道,醫道的核心是醫德。

    凡欲行其“道”,必先修其“德”,這是道家的基本理論。

    那麼金庸先生為何說楊逍"德薄"呢?是楊逍的品德不佳嗎?其實不是的。

    金庸先生的原話大致是這樣的:

    張無忌隱退之後,朱元璋透過長期的經營羽翼已成,麾下大軍增至百萬人之多,大有天二無二之勢,楊逍雖然是明教教主,但他“年老德薄”,萬萬不能和朱元璋爭皇帝了

    透過上文對“德”的解釋,我們可知金庸先生口中的“年老德薄”指的是“為君之德”薄,而並不是指楊逍的道德品質不行。

    而“為君之德”就是“天命”。

    名義上來說,楊逍雖然是明教教主,但他年近六十,已經步入了垂暮之年,體力和精力逐漸衰弱,早已過了爭雄的年紀,即便楊逍得到了天下,恐怕也活不了幾年,如何治理國家、管理百姓呢?這一點說明了楊逍沒有“為君之命”。

    此外。楊逍雖然武功卓絕、身手了得,但他終究是個知識分子。

    楊逍是個浪子,當年於範遙並稱“逍遙二仙”,楊逍的痴、楊逍的狂、楊逍的浪蕩不羈等等楊逍身上的特質,更像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而不是一位殺伐果決的帝王。這一點說明了楊逍沒有“為君之根”。

    相較而言,更加工於權術的朱元璋手握大權、勢頭正盛,麾下又有千軍萬馬為其賣命。楊逍就算有心思和朱元璋爭天下,他也沒有那個實力。這一點說明了楊逍沒有“為君之基”。

    成為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在楊逍的身上一個也找不到,他怎麼可能走向為君之道呢?

    所以,總結來說,金庸先生的意思是楊逍的“福德太薄”,承受不起為君之德的重任,沒有當皇帝的命。

  • 3 # 棲鴻看紅樓

    楊逍的“年老”與“德薄”,是並列關係,而不是因果關係。

    楊逍曾強暴無辜的峨嵋派女弟子(紀曉芙不後悔是她的事,楊逍強迫她,這是不爭的事實),僅僅因為懷疑就把小昭鐵鏈鎖身好多年——你要真不放心,索性殺了她算了,又虐待,又養虛為患,這不僅是“德薄”,而且能力也很成問題了。

    這些還是楊逍年輕時候。現在老了,最引以為豪的武功也會隨著年老體弱,而有所衰退。那麼,楊逍的個人能力、個人魅力、個人魄力,就會再打一個折扣。

    當初的楊逍也不是領袖型人才,何況打了折扣後的現在?

  • 4 # 白首說

    楊瀟年輕時就氣死了孤鴻子,把後來明教號令天下圖謀大計的倚天劍比做廢銅廢鐵。自古睥睨世人,都是令豪傑寒心的取敗的之道。峨嵋派和明教結仇,無形中,明教的人行走江湖就會束縛手腳,而峨嵋派徒子徒孫俗家弟子,親支近派都會和明教為難。

    楊瀟風流瀟灑,不知為什麼陽頂天從沒管束過他,可能是因為逍遙二仙武功極好,壯了明教聲勢。且陽頂天對這兩位俊美男子很寵溺。

    實際上,陽頂天活著時明教勢力壯大異常,許多事關明教存亡的大事都在光輝下被忽視了。如果因為未知的事情而影響了明教的氣數,盛極而衰,是所有明教徒不想見到的。無論多大危機,有逍遙二仙,四大法王和五散人這些人在,都沒什麼。

    後來楊瀟利用自己的勢力和位置,把別的明教徒驅逐出明教核心,修建華麗的宮殿,有無數的僕人,過上奢華的生活,終於最後被圍攻,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 5 # 薩沙

    因為楊逍確實年老德薄。

    我們算一算,楊逍第一次見到少年張無忌時,已經40多歲。

    書中寫:身穿白色粗布長袍的中年書生,約莫四十多歲,相貌俊雅。

    當時張無忌14歲左右,楊不悔才八九歲。

    張無忌練成九陽神功出山,已經是10年後,自己已經二十三四歲,而楊不悔也十七八歲。

    那麼,楊逍就應該是50多歲了。

    隨後張無忌闖蕩江湖,大概也有2到3年時間,隨後退隱將教主位子傳給楊逍。

    此時楊逍已經接近60歲,是個老人了。

    幾年後朱元璋崛起,楊逍就60多歲了,當然屬於年老,恐怕也活不了幾年。

    再說德薄呢?

    其實,照常理來說,陽頂天教主突然失蹤,身為明教第二人的光明左使楊逍應該解體教主職位,哪怕做個代理教主也是順理成章的。

    然而,根本沒有人服他做代理教主,甚至陽頂天死前留下的遺囑也是任命 金毛獅王謝遜繼任,沒有選擇楊逍。

    原因很簡單,楊逍人品不佳,口碑不好。

    楊逍孤高自傲樹敵很多,就連同各派沒有什麼觀念,處於中立地位的五散人,都和楊逍敵對。原因很簡單,當年楊逍打碎了鐵AVANCIER人的左肩。

    既然是教內兄弟,有什麼事情不能好好談,非要下這麼重的毒手才行。

    如果不是鐵AVANCIER人運氣好,恐怕早已終身殘疾,那麼剩下四散人肯定成為楊逍死敵。

    再說楊逍本人強姦了峨眉派女俠紀曉芙,這事轟動天下。

    當年不要說有名的俠客,就算黑道的下三濫也極少敢於幹強姦婦女的勾當。

    比如青翼蝠王殺人吸血,但也從不做這種下流的勾當。

    成昆殺人全家,但所謂逼姦婦女也只是演戲而已,目的是刺激徒弟謝遜。

    楊逍身為明教第二人,卻做出這種讓人不齒的事情,試問誰又能服他?

    所以,楊逍德薄也是必須的。

    其實,楊逍本人也不是一個能做大事的人。

    當時青翼蝠王、五散人上光明頂,試圖幫助楊逍。就因為周顛說了幾句不中聽的話,楊逍竟然和他們大打出手。還沒和六大門派決戰,他們就內訌起來。

    結果,這7個人都被成昆偷襲,差點就全軍覆沒。

    在如此關鍵時候,楊逍不能團結戰友,反而胡亂猜疑,甚至直接動手,也屬於沒有什麼大局觀的人。

    相比起來,布袋和尚說不得都比他強多了。

  • 6 # 董江波

    金庸先後修了三次自己的作品,而每一次的情節,都有較大的修改,對楊逍的安排,也是如此,不過,這個楊逍的年老德薄的評價,卻不是指楊逍無德:

    第一,楊逍的年老德薄,是指楊逍的孤傲。

    這個人,確實太傲了,老了這樣,年輕時,壯年時,也是這樣;而且,他還是一個強者崇拜性格。

    陽頂天太厲害了,所以,楊逍對陽頂天言聽計從,陽頂天一死,楊逍倒也不是想當教主,而是覺得,剩下的人,武功、才華、管理能力都不如他,他都懶得理會。

    正是他的這種性格,才能陽頂天一死,明教大亂。

    本來,左右二使,四大王,五大散人,五行旗,以及五行旗下掌握的五路軍隊,楊逍這時,以左為貴,地位最高,但凡他說一些團結大家,一起努力的話,明教怎麼可能散了。

    也就沒後來張無忌什麼事了。

    可惜,性格決定命運,這事兒,楊逍幹不了。

    這人就是,理解我的不用解釋,不理解我的解釋也沒用,這就是一個不說話的槓精啊,妥妥有。

    第二,楊逍是有功勞的。

    雖然,他沒辦法繼承陽頂天教主的霸業,更沒辦法將明教發揚光大,但至少,明教的基本盤還在,沒毀了。

    這也說明,楊逍也在努力管理著明教,雖然明教下邊的右使、四大法王、五散人、五行族各行其事,甚至白眉鷹王還出去搞了一個天鷹教,但面上,還是聽楊逍的,維持了鬆散的一致。

    這,其實就是楊逍的大功,起碼,還是把一個完整,潛力無窮的明教,教給了張無忌。

    第三,至於逅病什麼,張無忌和楊逍怎麼不當皇帝,便宜了朱元璋,這是無知的看法。

    明教是一個教派,江湖門派,那是處於江湖的,跟朝堂沒關係。有關係的是,五路義軍,前期為了發展,依附於勢力龐大的明教之下,成為五行旗的五路義軍。

    張無忌和楊逍,可以當武林盟主,當皇帝,那就搞笑了。這也不是這兩個人的終極目標啊。

    而義軍逐漸的發展,成為一個國家的力量了,這麼龐大的力量,就算明面上,歸明教屬下,可明教,也沒法管,更沒法任何這像朝庭一樣的義軍的各路將士了。

    而這個打伏的功勞,幾番戰死之後,最終,最大的功勞者,就是朱元璋了,所以說,人老朱做皇帝,建議明教,那絕對不是靠什麼手段得來的,而是戰馬上得的天下啊。

    結果是:楊逍是一個江湖人士,有著江湖人士的孤傲,很正常了。孤傲的無德,不是失德,沒德行,而是團結不下人來。

  • 7 # 元二使安西

    楊逍年老德薄的評價,原載於三聯版小說,那版的結局張無忌將明教教主之位傳於楊逍,而後來朱元璋成為新帝,明顯楊逍屬於爭位失敗,為了讓這個“失敗”合理化,所以就給了楊逍年老德薄的評價。

    按照三聯版的邏輯,朱元璋原本只是明教轄下一個壇主,只相當於中層幹部,想要當明教之主,按正常來說根本不可能,但歷史上的朱元璋又當了皇帝的,能怎麼辦?只能讓當時的教主背鍋唄,“德薄”是個好詞,扣上去就能圓滿解釋朱元璋當皇帝的問題了。

    正因為德薄,所以更不能讓主角張無忌背這口鍋,思來想去,之前明教地位最高、又不是很有人緣的楊逍,背這鍋最適合,所以就將情節設計為張無忌傳位給楊逍,楊逍沒鬥過朱元璋,因此就由朱元璋當了皇帝。

    這一結局,在94年臺版《倚天屠龍記》中也得到充分展示,甚至劇中設計了細節,楊逍被朱元璋下毒謀害,張無忌以屠龍刀威脅,如果不為百姓當好皇帝,他就會攜屠龍刀殺皇帝等等。

    不過,在修訂版小說中,就刪去了傳位楊逍的劇情,也就沒有年老德薄這些評價,小說裡張無忌只是將教中事務交代給楊逍、範遙、彭瑩玉暫行代理,自己則送趙敏前往蒙古。

    至於爭霸天下的事情,就由朱元璋等武將去做,明教五行旗等人只是相助朱元璋打敗陳友諒等,最後當皇帝。

    明教沒有與朱元璋等爭當皇帝的事,整個過程保持比較超然的態度,因此朱元璋記念明教,便以明命名朝代。

    小說的結尾,是在張無忌對四個女生的感情搖擺中結束的,他還在想四女共侍一夫的事情,而對於明教的結局只簡單交待,沒有直接涉及教中要員的死亡,不過隱約暗示,後世首領無能。

    至於說這無能扣在誰頭上,不好說。

    小說全文來看,楊逍其實算得上是明教頭一號的人物,武力、智謀、勢力都有,如果張無忌沒有主角光環,很難蓋過這一人物的風采。

    不過,楊逍也有個大問題,就是跟明教其他高層關係極差,唯一跟他稱兄道弟、關係良好的,便是右使範遙,大概這也跟他們職位對稱有關。

    但在前任教主陽頂天心目中,楊逍應該是繼任教主人選,因為傳了他乾坤大挪移,至於劇情設計裡說遺書中是讓金毛獅王當教主,個人認為,那遺書內容恐怕是小昭偽造的,目的只是扶張無忌上位。

    眾所周知,金毛獅王在教中地位並不靠前,至少二使比他高,除去紫衫,也還有白眉穩居他前面。

    從白眉自創天鷹教來看,他的統率能力不在楊逍之下,而且家中人丁興旺,也是教主有力競爭者。

    而金毛獅王不僅排名、實力稍遜,身份也很普通,只是獵戶出身,還是成昆的徒弟。

    這就非常奇葩了,陽頂天當時正是因為撞破成昆跟老婆的姦情才氣死的,他沒道理扶自己情敵的徒弟當自己的接班人,而且也沒給任何信物、武功給謝遜,就更不存在此前看好之說。

    既然楊逍受到陽頂天肯定,比起鷹王等人又比較年輕,我甚至懷疑他比金毛年紀都小,因為一直未婚嘛!

    年輕又有為,還可能是下任教主,楊逍狂傲一點,似乎也挺正常。畢竟,從明教其他人的表現來看,狂才是他們的本色。

    越有本事的人,越狂,那麼最有本事的楊逍最狂,沒毛病。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張無忌離開明教的時候,把教主傳給了楊逍,楊逍的名聲本來就比較差,再加上年齡上的原因,自然會被認為是年老德薄。實際上在張無忌加入明教之前,楊逍就已經引起了眾怒,紫衫龍王和白眉鷹王都在陽頂天去世後離開明教,五散人和青翼蝠王見到楊逍之後,三言兩語就跟楊逍打成了一團。

    楊逍過於狂妄

    在陽頂天去世之後,楊逍是明教當之無愧的第一高手。楊逍本身的武功就跟四大法王和光明右使範遙不想上下,再加上兩層的乾坤大挪移加成,楊逍的武功已經超過了四大法王和光明右使範遙。

    因為武功較高的緣故,楊逍在明教內部一直很狂妄,絲毫不把其他高手放在眼裡。冷謙只是跟楊逍有一點小過節,就被楊逍打碎了肩膀。楊逍對待本教的兄弟都這樣殘忍,自然得不到大家的擁護。從四大法王和五散人對待楊逍的態度不難看出,楊逍在明教的人緣十分差。

    楊逍人品低劣

    楊逍和紀曉芙的愛情,是一種強迫之後的愛情。根據紀曉芙的敘述,楊逍在看上紀曉芙之後,依仗著武功高強強暴了紀曉芙。因為楊逍長相帥氣,紀曉芙被楊逍深深地迷住,最終心甘情願的為楊逍而死。

    強暴婦女是江湖人士最瞧不上的勾當,楊逍作為一個頂尖高手,卻做這種下三濫的勾當。從強暴紀曉芙這件事,也能夠看出楊逍的人品低劣。明教眾高手討厭楊逍,除了楊逍狂妄之外,還跟楊逍的人品有很大的關係。

    朱元璋樹大根深

    朱元璋是明教濠州義軍的首領,雖然明教名義上都歸屬於教主統領,但是明教的各個堂口早就四分五裂。張無忌沒有退位的時候,也認為自己無法取代朱元璋的地位。楊逍在明教中的威望遠不如張無忌,更不可能取代朱元璋的地位。

    朱元璋只有二十多歲,年輕氣盛又善於用人,楊逍和朱元璋對比起來,的確是年老德薄。實際上就算是張無忌不退位讓賢,以朱元璋的手段和能力,張無忌也不是朱元璋的對手。畢竟打江山和跑江湖是兩回事,張無忌和楊逍跑江湖是一把好手,卻做不成一統天下的梟雄。

    總結

    在張無忌加入明教之前,楊逍的領導才能就已經受到了集體的否定。張無忌依靠著光明頂之戰的功勞,尚且無力跟朱元璋爭奪濠州義軍的控制權。楊逍本身就是一個名聲極差的人,年齡又已經步入老年,更不可能是年輕氣盛的朱元璋的對手。因此金庸才會在《倚天屠龍記》結尾部分,評價楊逍”年老德薄“。

  • 9 # 雪傑的名單

    楊逍在《倚天屠龍記》中,地位和武功都相當出眾,身為明教左使,無論是武功還是人品,非議眾多,特別是不同版本的《倚天屠龍記》,對於楊逍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是金庸老先生曾經評價楊逍“年老德薄”也是有原因的。

    楊逍和範遙作為明教的光明左右使,武功水平不相上下,但有一點忠心護教,為明教事業盡心盡力,也是公認的俠義之士。

    之所以說楊逍年老德薄是因為楊逍作為光明左使,年輕的時候自命風流,也曾留情於峨眉派,和滅絕師太的女弟子紀曉芙生下了女兒楊不悔,因為紀曉芙違背師門清譽而後被滅絕師太處死,此為其一,楊逍風流不羈。

    楊逍在電視劇中,為了維護明教的利益和作為明教左使的義務,隻身一人前往天鷹教,命令四大護教法王之一的白眉鷹王殷天正三日內廢除天鷹教,否則絕不姑息,態度堅決,不留情面,做事果斷決絕,不顧情面,此為其二,

    楊逍作為光明左使,雖然忠心不二,但是資質修為有限,苦練乾坤大挪移數年也只練到第三層,相比於後起之秀的張無忌相差甚遠,武功修為和人品也有頗多微詞,就連四大護教法王也對楊逍略有成見,此為其三。

  • 10 # 羽菱君

    金庸先生評價楊逍的這句話,出自三聯版小說的最後一回,說楊逍作為明教教主,但因“年老德薄”,已不能再跟朱元璋爭奪帝位,讓朱元璋最終奪權稱帝。不過在新修版小說中,金庸先生卻刪去了這一段原來的設定,朱元璋在小說中也因此並不是從楊逍手中搶走了帝位。

    三聯版小說結尾,張無忌因遭朱元璋設計,認為義軍中的兄弟都背叛了他,為了避免抗元復國大業毀於內部爭權,因此留下書信,將教主之位讓與楊逍,主動讓出了義軍的領導權,證明自己無意於帝位。楊逍繼任教主之後,朱元璋羽翼已豐,勢力龐大,楊逍再也轄制不到他,朱元璋最終徹底擺脫了明教對他的約束,稱帝建立了明朝。

    楊逍對明教是有功的,這個無需否認。不要說當年在陽頂天死後,他獨力支撐著明教近三十年的教務,維持著明教內部機構的正常運轉,單說他所著的《明教流傳中土記》一書,對中土明教起源和發展歷史的記載,這樣無量的功德,就足以讓他晉身明教功臣的榮譽殿堂。但是楊逍對明教有功,對明教旗下義軍的軍事,卻談不上有多大的貢獻。這一點,跟一直在前線領導著義軍東征西討,驅除蒙元光復山河的朱元璋相比,楊逍確實很難說得上德隆望重。

    簡單來說,就是楊逍在明教總壇教眾的心目中對是明教有功的,但在義軍百萬將士的心目中,對抗元大業卻毫無功勞。驅除蒙元之後,建立新政權的領導位置,義軍上下自然就不可能拱手相讓給楊逍了。

    不過,由於並未交代清楚這一點,三聯版小說發行之後,讓許多讀者的心目中,一直認為朱元璋狼子野心,陰險狡猾,是他竊取了張無忌的帝位。這對明太祖的千古功德,也帶來一定的毀謗。有鑑於此,金庸先生在新修版的小說中,修改了原來的設定,重新交代了一切。

    在新修版小說裡,朱元璋設局讓張無忌讓權的這段情節被全部刪掉,改成是在眾人推選他稱帝時,他自己拒絕了。而且,金庸先生在小說中,明確交代了義軍和明教總壇的關係,那就是明教對義軍只有表面上的統率關係。

    楊逍道:“不管兵革戰陣,明教光明乾淨!”他簡略解釋:明教義軍在各地起事,殺官造反,鬧得蒙元手足無措,戰陣有成有敗,他們既不向總壇稟報,總壇也管不著他們。應天府這支紅巾軍,素來自行其是,聲勢壯盛,總壇不能殺了他們的首領,也不能以明教教規予以羈縻約束,只能任其自然。但決不能任由他們來爭教主之位,由他們來指揮明教。”新修版《倚天屠龍記•終章》

    從楊逍的話就可以看出,明教旗下的義軍其實只是名譽上受明教統領的,實際上都是互不干涉,各自為政。義軍的發展全是義軍首領自己的事,明教的總壇是不過問的,只要不來總壇爭奪教主之位就行。

    因此,明教義軍的壯大和戰績,其實跟總壇的關係並不大,朱元璋的一切都是靠自己打拼而來。張無忌的功德,是消除了明教與中原武林各派的積怨,重新樹立了明教的聲名,給明教義軍的抗元大業排除了輿論的干擾,但就行軍打仗的戰果來說,他的貢獻也不大,這也是他堅決不同意稱帝的一個原因。而楊逍與張無忌相比,對義軍軍事的貢獻就更加薄弱了。

    在重新理清和交代了明教義軍和總壇的關係,洗清了朱元璋竊位的冤屈之後,新修版小說也將評價楊逍“年老德薄”的這段話刪去了。畢竟已經不存在朱元璋和楊逍爭位這樣的事,朱元璋稱帝也跟楊逍是否有德關係不大了,楊逍做他的明教教主,朱元璋做他的明朝皇帝,各忙各的,互不干涉。

    而且,在新修版小說中,楊逍是否繼任了幫主,也還不一定。因為小說中只是說“張無忌料理了教中事務,交代給楊逍、範遙、彭瑩玉暫行代理,自己即日要履行諾言,送趙敏前往蒙古,自己也寄跡蒙古,從此不回中土,日後教主一任,必須另擇賢能。”楊逍第三十五代教主的身份,極有可能就被金庸先生收回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 11 # 斌比冰水冰

    雖還未老,但是卻慢慢的感受到,德的威力。年輕時會喜歡鋒芒畢露,那樣才活的汪洋恣肆,但是後來工作生活多了,就會慢慢發現人生不是那樣的。你再有才華,或者做的再好,對於普通和你一起工作的人,對你無所求的人來說,誰會在乎呢。倒是平時對人的點滴幫助,才會讓人銘記。我想這就是金庸在倚天屠龍記中對楊逍年老德薄評價的一針見血之處。楊逍確實個性十足,於我們觀眾若代入進去,自然討喜,但是和他同教多年的同事,他的武功文采再好,卻未必歸心。

    楊逍才華武功俱佳,但是個性太過驕傲。五散人上光明頂本為抵抗六大派而來,楊逍深知,而後說不得說道明教諸人不檢點之處甚多,楊逍肅然不悅,而後便是說著說著動起了手。雖然楊逍武功高強,使出乾坤大挪移。但是因此而一群人被成昆一舉所傷,若非張無忌,明教覆滅之因便在此處。周癲更是對楊逍橫挑鼻子豎挑眼,但是周癲真的是不識大體的人麼。非也非也,張無忌和三渡比拼內力之時,周癲可是唯一一個以自傷身體去求一個張無忌可能得救的希望。楊逍論武功,論才幹,確實有過人之處,比之五散人,四法王實在過之。但是陽頂天即便傳了乾坤大挪移,但是卻依然立謝遜為副教主。張無忌做教主,雖然沒有管理才能,大多需要楊逍輔佐,反而事事順利,若楊逍自己發號施令,只怕未必能這般順利。究其原因就是群雄對張無忌歸心,或多或少,在光明頂受過無忌恩惠,何況無忌還是一代神醫,講究治病救人。

    五散人並非不知道自己武功不如楊逍,平時鬥嘴周癲確實好不相讓。後來見楊逍陪同攻打三渡金剛佛魔圈,才發現楊逍武功勝過自己太多,平時確是相讓的。我們生活中即便見到身邊人本事比自己好一點,或者讀書時成績比自己高那麼一點點,以為別人不過如此。只有才華能力能夠碾壓別人之時,方能讓人服氣。否則帶來的更多則是反感,別人以為不過如此,未必便不能做到。楊逍武功雖高,比之四法王未必就能高出多少。和殷天正相約趕往武當山時,雖有相讓之嫌,但是卻有不分勝敗之實。既然不能以才華武功壓過別人,便只有依靠德來聯合別人啦。

    曾國藩曾說德而無才以輔之,則近於愚人,才而無德以主之,則近於小人。而是人多不甘以愚人自居,故自命每願為有才者。世人多不欲與小人為緣分,故觀人每好有德者。待人以德,才能讓人歸心,即便才幹不夠出眾,別人也願意推舉你,維護你。但是恃才傲物者除非做的事真能讓人服氣,否則只會招來別人的不順眼罷了。倚天屠龍記中的楊逍就是邪魅狂狷,個人看似有魅力,但是真要一起做事,誰會願意與之相處呢。

    張無忌看似個性不鮮明,其實他所作的一直都是施恩與人,即便是救了人之後差點被人吃掉,也終未悔改,更有不顧性命三掌以救別人。除了他待人以德之外,武功更是出眾,天下第一高手之名盛名無虛,所以才能得到群雄歸心。而楊逍呢,在三聯版中雖然得張無忌教主之位相傳,在朱元璋和繼任的明教教主相爭中,卻並沒有太多人願意支援他,何況此為內亂,能躲著皆躲之,楊逍年歲那是已長,而朱卻如日中天,實在是年老德薄,楊逍萬萬不能與立下大功,智謀計策出眾能力功勞出眾的朱元璋可比。

  • 12 # 酒騎風

    楊逍“年老德薄”這話說的並不準確,年輕的時候,楊逍就沒什麼人緣。

    在小說第19章《禍起蕭牆破金湯》裡,金庸講了明教高手之間的往事。從這裡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首先是青翼蝠王韋一笑寒毒發作,抓住了殷天正的孫女殷離。但是因為他是鷹白眉的孫女,韋一笑寧可寒毒發作,也不喝殷離的血,差點凍死。

    五散人之一的周顛日常和韋一笑不對付,但仍然捨命相助,差點死了。緊接著說不得到了,周顛說:“要不把乾坤袋裡的張無忌拿給韋一笑喝血?”結果說不得表示:不行,張無忌對五行旗、天鷹教有恩,不行。

    好吧,於是說不得、冷謙、彭穎玉開始合力治療韋一笑。

    中間有一個插曲,周顛隨手給了鐵AVANCIER人一個嘴巴,打掉了他幾顆牙齒。但鐵AVANCIER人表示:留著力氣殺敵人唄,咱倆就算了。

    可以看到,四法王和五散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是純內部矛盾,在六大派面前,大家同仇敵愾。

    然而,這幾個人見了楊逍,幾個人卻爭起了明教領導權的問題:

    “楊逍,你不願推選教主,這用心難道我周顛不知道麼?明教沒有教主,便以你光明左使為尊。哼哼,可是啊,你職位雖然最高,旁人不聽你的號令,又有何用?你調得動五行旗麼?四大護教法王肯服你指揮麼?我們五散人更是閒雲野鶴,沒當你光明左使者是甚麼東西!”

    為此大家直接打了一架,差點在六大派進攻之前團滅。

    然而,楊逍也並非不稱職,比如他的著作《明教流傳中土記》就是非常重要的明教作品。但是楊逍這個人生性孤傲,就是懶得解釋,以至於和大家誤會越來越深。

    這個誤會直到張無忌帶楊逍攻打金剛伏魔圈的時候,周顛才意識到:原來楊逍老賊之前一直讓著我。

    所以楊逍這個性格,根本當不了領導。

    正因為此,殷天正離開光明頂成立天鷹教、五散人不問明教事情多年。楊逍一個人苦撐局面,但是大家居然就不領情。

    所以楊逍這個人,就叫:幼年德薄、少年德薄、青年德薄、中年德薄、年老德薄。

    說到底就是人太驕傲了,把別人都不當回事罷了。

  • 13 # 漆黑的太陽與血色之月

    一看就沒好好看小說,禍起蕭牆破金湯那一回,光明頂上蝠王,五散人都不服楊逍,互撕才被成昆有機可乘,這幾個人都不服他,還怎麼號令大軍?

  • 14 # 瀚海長風82375166

    所謂年老德薄,不過是薄情寡恩的一種隱晦說法而已,因為人老了容易猜忌別人,再加上大權在握,很容易大肆殺戮,說兩個例子吧,漢武帝,晚年搞了個巫蠱案,把親兒子兼接班人都滅了,朱元璋,殺戮功臣,能帶兵打仗的全殺光,結果兒子篡了孫子的皇位。楊逍不像張無忌有對明教存亡續絕的大功,恢復江山也沒有朱元璋的成績,要想壓制眾人,也只有大開殺戒了。

  • 15 # 墨竹秀林

    《倚天屠龍記》文末,金庸先生有一個說法,說楊逍年老德薄。很多讀者覺得奇怪,因為這與之前楊逍這個形象不太符合。產生這樣想法的原因有二:

    一、楊逍早年容貌俊秀,與範遙並稱“逍遙二仙”,簡言之就是個大帥哥。武功高強,而且按照文中隻言片語推斷,只怕還是年少成名,之後也少有敗績。胸中頗有謀略,當年就在明教身居高位,擔任光明左使,後來張無忌對他也是言聽計從,身受兩代教主倚重。種種優點,光芒萬丈,照射的讀者睜不開眼,早就掩蓋了他性格的缺陷,而覺得他是個完美的人了。

    其實,楊逍的性格缺陷很明顯。太過優秀的人往往孤高自許,說直白點難以團結群眾。看看陽頂天死後,明教如同散沙,多位高層多年如一日對他諸多不服就知道了。其實說來他也冤枉,從後面的作為來看,楊逍本沒有什麼私心,也不想篡奪教主之位。但各方面能力那麼強的一個人,面對那麼多人的懷疑,他既無力自辯,又無法收拾局面,卻是為何?那麼優秀一個人,當年在明教的地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陽頂天臨死留言,卻傳位給謝遜卻不給他,又是為何?

    二、就是現代人對“德”這個字的誤解,將其狹窄化了,以為這個“德”只指品德。我們古人有一個詞叫做“德不配位”。古人其實很講究這個“德”與“位”的問題。就是說一個人想要到那麼高的位置,並且還能坐穩了、坐長久了,他得有與這個位置相匹配的“德”來支撐才行。其實,這個“德”不僅僅指品德,還包括你當時所處的天時、地利,你的個人能力、見識格局、行動能力,甚至你的人脈資源等等。我想這才是金庸老先生所說的年老德薄的“德”真正的內涵。張無忌退隱江湖,將教主之位傳與楊逍。楊逍當時六十有餘早已年老,精力身體不復當年,雄心壯志也不復當年,老一輩的朋友早已風流雲散,另有,朱元璋大勢已成,明教也早已沒了當年的盛況。這不是“德”薄,又是什麼呢?

  • 16 # 不靠譜的歷史研究者

    在《倚天屠龍記》中金庸是這樣評價楊逍的“德薄才庸”,這四個字可以理解為,楊逍此人人品不堪,才華也不行。但是也有人是這樣理解這四個字的,“德薄”是說楊逍沒有籠絡下屬的手段,沒有做上司的才能。“才庸”是說楊逍將自己辛苦的勞動成功輕鬆送人,沒有守住自己勞動成果的本事。但是小編並不是這樣認為的,在小編看來,楊逍這個人就是一個在主角光環的襯托下顯得有點平庸的人。

    在張無忌沒有出現之前,明教教主陽頂天失蹤,讓明教眾多高手,因為利益開始了互相看不順眼,這個時候亂成一鍋粥的明教成為了其教派眼中的肥肉,誰都想來一口。明朝的教眾比較複雜他們能夠聚在一起有一部分是因為陽頂天這個高手,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利益。在陽頂天失蹤之後,沒有人有能夠媲美陽頂天的實力鎮壓住這些人。在這個時候突然發生了殷天正另立山頭的事情,這件事情的發生,讓本來就沒有多團結的明教更加亂了,在這個時候楊逍能夠站出來維護明朝,讓明教散的那麼快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多也是抓瞎。

    而且,就算張無忌出現之後,張無忌也就是談談戀愛,時不時在失蹤幾天,最多也就是在明教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告訴其他人明教還有人,再多也沒有了。剩下的事情全是楊逍在做,像什麼明教的大小事務全是楊逍在做。楊逍的能幹把張無忌襯托的非常沒用。

    其實,小編倒是覺得,在《倚天屠龍記》中,楊逍更像是為了明教什麼都能做的,至少楊逍為了明教能放棄明教教主之位,為了明教擔負起張無忌不處理的瑣事。在這種情況下,楊逍並沒有金庸所說的那樣“德薄才庸”之人。頂多就是一個沒有實力,無法站在人前,做穩教主位置的可憐人。

  • 17 # 環球知識科普

    《倚天屠龍記》的楊逍,是該書最重要角色之一。在影響力甚大的1993年版《倚天》中,將他做為二號男主角去濃墨重彩刻畫,並讓他為男主角張無忌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和峨嵋派女俠紀曉芙的悱惻情事,自《倚天》一書問世以來,經過幾個版本演繹,也令無數人在少年時光為之感懷。

    逍遙二仙,飄逸若仙,秉性風流,行止瀟灑,性情孤傲,足智多謀,幾乎是楊逍這個人物的標籤。然而,在《倚天屠龍記》一書結束部分,作者金庸卻給楊逍作了一個評語:【年老德薄】。

    這奇怪麼?按書中劇情,楊逍確曾為爭奪教主之位,和明教諸法王的明爭暗鬥,但在男主角張無忌上位為明教教主後,一直盡心盡責輔佐,也贏得了張無忌的充分信任,在歸隱前傳教主之位於他,又何來“德薄”二字?

    其實,張無忌時代,明教高層之內鬥,如果深入挖掘,陰暗面依舊觸目驚心,較之過往並無什麼本質不同。只不過金庸先生功力深厚,故意寫得遮遮掩掩,欲說還休而已。

    在少林寺屠獅大會上,楊逍以一面小旗指揮五行旗,憑藉金木水火土五種具備驚人破壞力的陣法,威懾天下群雄。人人皆知楊左使小旗所指,此人便有通天本事也是劫數難逃。那麼,楊逍苦心孤詣訓練出這個近乎無敵的“五行絕殺陣”,究竟是為了對付哪個絕頂高手?

    在張無忌出現前,明教內部有資格角逐教主位置的,主要有三股勢力,即楊逍和他的天地風雷四門系統、殷天正的天鷹教系統、五散人和五行旗的聯盟。

    陽頂天遺言謝遜暫攝副教主,明顯是企圖用謝遜這個真正的超然派來平衡三方利益,以勉強維持明教的團結。韋一笑則因為和五行旗一系走的比較近,而顯得不夠中立,喪失了和謝遜競爭的資格,儘管他和謝遜一樣,是沒有自己班底的孤家寡人。遺憾的是,陽頂天這個並不完美但不失為次優選擇的人事安排沒來及公佈。於是導致了三方衝突的表面化。

    從原著中的隻言片語我們可以知道,五散人和五行旗好像曾經試圖推舉範遙作為利益代言人,最後這個計劃因為範遙本人的不合作而胎死腹中。而殷天正則由於楊逍的排擠,被迫出走光明頂,自組天鷹教。明教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張無忌橫空出世的光明頂一役中,由於外敵的出現,明教內部的力量平衡發生傾斜。五行旗的重要人物、銳金旗使莊錚戰死,且基層教眾由於承受了六大派的絕大部分攻擊火力而傷亡慘重,基本上從此一蹶不振。天鷹教很可能損失了第三號領袖李天垣,基層教眾同樣損失不輕。(此人和殷野王同受重傷。但殷野王隨即痊癒,李天垣卻從此銷聲匿跡,推測為傷重不治。)

    耐人尋味的是,從頭到尾,沒有楊逍的“天地風雷”四門和六大派交手的詳細紀錄。比較合理的推論,是光明頂之戰,楊逍有意儲存實力,雪藏了自己的基本班底,從而在這場明教的浩劫中轉禍為福,成功的實現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光明頂一戰的另一個後果,是張無忌成為了明教眾人的精神領袖。考慮到張無忌和殷天正的血緣關係,這對楊逍來說當然不是什麼好事。然而楊逍採取了一系列的應對措施:從帶頭擁立張無忌繼位、到試圖撮合楊不悔和張無忌聯姻、再到積極扮演張無忌高參的角色。無疑楊逍的舉措是頗有成效的,儘管沒能做成張無忌的岳父,但透過楊不悔的婚姻問題,使自己成功的成了張無忌的半個父系長輩,且在親密度上,甚至超過了張無忌正牌的母系長輩殷天正,併成了張無忌承認的第一副手和全權代理人。

    可以說,在張無忌時代,張無忌本人始終是、但也僅僅只是明教一個精神領袖,而教務實際的常務負責人卻是楊逍。這是楊逍在前張無忌時代一直求之不得的權力,而在張無忌時代變成了事實。

    利用掌控明教中樞的權力,楊逍成功的收編了五行旗的殘部。我們可以看到,在前張無忌時代一直和楊逍對立的五行旗使聞蒼松、唐洋、顏垣、辛然等人,逐漸習慣了接受楊逍的命令和指揮。從行文來看,五行旗使普遍具有一種粗豪的氣質,而這種氣質的另一面則是沒政治頭腦。這使五行旗使的角色更類似於中層執行幹部而非高層決策領袖。

    一直扮演五行旗大腦的五散人,則在指揮起義軍的名義下,被分散開來,發配到各地,從此對五行旗喪失了影響力。這出自張無忌的命令,然而這些命令的實際起草者是楊逍。所以毫不奇怪,五行旗的教眾會接受楊逍的訓練,並聽命於楊逍。

    很明顯,楊逍不會是為了對付武功不如自己的人。在倚天時代,能單打獨鬥勝過楊逍這種大高手的,只有二張、少林三渡、玄冥二老、黃衫女等寥寥數人。在楊逍訓練“五行絕殺陣”這個陣法的時候,他未必知道三渡的存在,也沒見過黃衫女出手。玄冥二老掌力雖強,然而輕身功夫連二流高手也不如,短板過於明顯,與楊逍齊名的範遙便自信只要不硬拼對掌,可週旋他們數百招不敗,實在不值得如此煞費苦心。

    而對付張三丰的後果,則百分之百的會和張無忌為敵。推論到這裡,答案已經呼之欲出了:楊逍訓練“五行絕殺陣”,真正目的是為了對付張無忌。

    在古今中外歷史上,曾經有過類似的先例。匈奴的冒頓王子,訓練了數百勇士,但凡他的響箭射向誰,眾人的箭便要齊射向誰。他先後將響箭射向了自己的愛馬和愛妾,凡是沒有立即跟著放箭的勇士,都被立即處死。到了後來,眾勇士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無論冒頓將響箭射向哪裡,眾人都會立刻跟著放箭。於是冒頓王子將響箭射向了自己的父親,毫不奇怪,這位老單于瞬息之間成了刺蝟。而冒頓順理成章的成了新的單于。

    這並不是個很生僻的典故,通曉經史的楊逍肯定在史籍上看到過,至於幼年在冰火島當野人,少年又和猴子為伴的張無忌,可就不一定了。

    ——那麼假設,楊逍將指揮“五行絕殺陣”小旗擲向張無忌,後果又將如何?

    楊逍之所以在訓練“五行絕殺陣”時使用五行旗眾,而非更為可靠的天地風雷四門的原因,除了五行旗本身具備基礎的業務能力之外,另一層用意則是作為棄子。畢竟,如果狙殺教主張無忌的計劃成功了,雖然肯定不會有目擊者,但一樣需要有人來負責任。在正式的文告中,五行旗眾戕害張無忌的行為,只會是出自辛然、聞蒼松等人的暗中授意。楊逍本人的責任,僅僅是失察而已。

    然而在這個計劃即將付諸實施的時候,楊逍面前出現了一個更好的機會,那就是“金剛伏魔圈”。小張教主居然親自點將,讓互有心病的楊逍和殷天正搭檔出戰。於是楊逍故技重施,暗中保留實力,讓殷天正承受了某渡的雄渾掌力,自己卻用花巧的招式敷衍場面。結果就是殷天正活活累死,楊逍卻毫髮無傷。

    對比關於“金剛伏魔圈”一役和《天龍八部》中慕容復和遊坦之合鬥蕭峰的場景,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驚人巧合。——同樣是一個奮力苦戰,一個虛應故事。

    不同的是,金庸明寫了慕容復的心理活動,卻對楊逍的心理留了白。事實是,楊逍選擇的戰術間接導致了殷天正之死。然而,像楊逍這樣經驗豐富、身經百戰的成名大高手,有可能犯下這麼低階和致命的戰術失誤嗎?唯一合理的結論是:楊逍是故意的。

    殷天正之死,再次改變了明教內部的格局。繼五行旗之後,天鷹旗也面臨不可避免的式微。殷野王無論在武功和才幹上,都和乃父相去甚遠,決計不能和楊逍相抗。天鷹旗和五行旗一樣被楊逍收編,只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暗殺張無忌,變成了不那麼必要,至少是不那麼急迫的一件事了。

    與此同時,峨嵋的霹靂雷火彈似乎是更為現實的威脅,因此屠獅大會上,楊逍才臨時改變主意,將自己的秘密武器公之於眾。畢竟,失去了殷天正這個明教巨頭和直系血親,張無忌在教務上除了依賴楊逍,還有其他的選擇嗎?範遙和韋一笑顯然都不具備殷天正的影響力。對於這樣一個對自己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的張大教主,可以說楊逍想怎麼對付就能怎麼對付,還需要勞師動眾的使用“五行絕殺陣”嗎?

    對楊逍最為遺憾的是,他百密六疏,料不到張無忌竟會急流勇退,更料不到暗中還有一個朱元璋,和那群一直分散在起義基層教眾中的五散人。想來五散人在大勢已去的情形下,出於對楊逍的積怨,在後張無忌時代義無反顧的投向了朱元璋的陣營。無怪在《大明英烈傳》之類的野史小說中,記載了那麼多周顛、鐵AVANCIER人對朱元璋的幫助。

    楊逍“年老德薄”,朱元璋“羽翼已成”,這八個字,背後不知道又有多少驚心動魄的鬥爭,方才在蒙元帝國的廢墟中,建立了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大明王朝。

    細品楊逍其人,在多謀善斷,嫻熟教務的背後,何止是“年老德薄”,實乃明教中勝過朱元璋的頭號野心家、陰謀家也。畢竟朱元璋的野心和計謀,張無忌、趙敏甚至《新修版》的彭瑩玉、韋一笑們,早已是人人皆知。

  • 18 # 青衫有淚

    金老先生在正文最後一章‘不識張郎是張郎’中寫道:

    張無忌一去,朱元璋便命廖永忠將韓林兒沉入河中浸死。這一箭雙鵰之計,竟是不露破綻。後來楊逍雖繼任明教教主,但朱元璋羽翼已成,統兵百萬之眾,楊逍又年老德薄,萬萬不能與他爭帝皇之位了。

    這裡的‘德’,青衫認為是恩德的意思。

    張無忌對於明教上下有救命之恩,而楊逍在紀曉芙死後就不大管事,後面也是跟著張無忌到處跑,他對明教上下,尤其是義軍並沒有什麼恩德,不足以被推舉為皇帝。

  • 19 # 萍風竹雨123

    楊逍被人們認為年老德薄,這是相對於張無忌而言的。也是楊逍倒黴,相比於張無忌年紀二十多歲,楊逍年紀老大自是無可辯駁,相比於張無忌的宅心仁厚,恩澤廣佈,楊逍自然也是難望其項背。若是比起明教其他人來,楊逍其實還是相當優秀,足以有資格擔當明散教主的責任呢。

    雖然,楊逍曾經年少輕狂,仗著武藝高強,得罪不少武林人士,也曾經逼奸了峨眉女弟子紀曉芙,但楊逍在張無忌做了教主之後,確實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不偷奸不耍滑,在明教右光明使的職位上處理著明教的大小的事務,輔佐著張無忌,為明教的和諧發展團結互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以說,在張無忌做了明教教主之後,張無忌只是一個把握大方向的,真正的具體事物都是楊逍在做,如果沒有楊逍,張無忌在明教的教主職位上不會活的那麼瀟灑,如果沒有楊逍,張無忌根本沒有時間與小姑娘們勾搭,也沒有時間到化外去尋找義父謝遜等。所以明教的繁榮與發展,楊逍功不可沒。但是楊逍所做的這一切,卻比不上張無忌的救教之功,更何況張無忌在救教之功之外,利用他高明的醫術,高強的武功,對許多人都有恩典。

    張無忌光明頂上,以一人之力,對抗六大門派,將六大門派對明教的誤會一一解說清楚,化解了明教與六大門派之間的矛盾,把明教從瀕臨滅教的危險邊緣解救出夾。於明教本身有非常深厚的恩典,後來被推舉為教主,領著明教驅逐韃虜,救民於水火,深受明教眾人愛戴。

    也正因如此,朱元璋才視張無忌為稱帝途中最大的絆腳石,設計張無忌聽了自己與常遇春與徐達要如何處置叛教的對話,但對話過程中,朱元璋故意隱去被處置人的姓名,讓張無忌以為是張無忌自己,因為常遇春與徐達和張無忌的關係非常密切,特別是常遇春,張無忌還曾經救過常遇春的命。因此對張無忌的打擊非常大,心灰意冷之餘,留下一封讓楊逍繼任掌門的信件,便隱名瞞姓,與趙敏做逍遙神仙去了。

    楊逍雖然受命做了明教的教主,但因為前教教主是年輕有為,武功高強又德澤廣佈的張無忌,因此,相比之下,楊逍便被別人認為年老德薄了。並且,楊逍雖然輔佐張無忌有功,且楊逍的這些功德也被明教眾人如五散人兒等認可,但說到心服口服則達不到了。

    也正因為如此,楊逍在羽翼已滿,如日中天的朱元璋面前,顯德微不足道,最後皇帝被朱元璋得了去。

  • 20 # 萃影老高

    《倚天屠龍記》經過了兩次修訂,變化較大,金庸先生也曾在新修版後記中提到過:

    《倚天屠龍記》一書,因為結構複雜,情節紛繁,漏洞和缺點也多,因之第三次修改中大動手術。

    這句是“年老德薄”來自於三聯版,也就是中間的那一版。

    最終張無忌因為被朱元璋算計,誤以為徐達、常遇春兩人要暗害自己,張無忌不願與兩人為敵,也不意爭奪皇位,所以遠走。

    這是1977年金庸先生修訂版時所做的結尾,並評價楊逍“年少德薄”,無法跟朱元璋爭奪皇帝的位置。

    那麼我們來看看楊逍對於政治感興趣嗎?

    陽頂天死後,明教無主,那個時候陽頂天的遺命也沒有現世,楊逍算是明教的最高職務了,他管理的明教直接四分五裂了。

    不光範遙走了,四大法王走了三個,五散人都不服他。

    開了後視鏡來看,陽頂天沒有把教主的位置給楊逍,算是瞭解楊逍。

    但是,給了謝遜就好了嗎?六大派也都是謝遜招來的,楊逍也沒有怪過他一句。

    楊逍起碼沒有離開光明頂一直在忙活教務,雖然政治才能確實有限,當領袖有難度,但是楊逍並沒有一走了之。

    從這一點來說,楊逍對明教是很有責任心的。

    楊逍本來也是半個隱士,他政治能力一般,政治興趣更是沒有。

    一個孤傲的隱士,怎麼會為了組織去逢迎那些下屬呢?這一點來說,楊逍呆在教內已經是很壓抑他的本性了。

    他的武功是確確實實的教內第二高手,雖然一開始那幾個法王、堂主都不服氣楊逍。

    其實呢,是楊逍根本沒有跟這些兄弟們爭鬥的心,後來周顛發現,楊逍的武功比自己高了不是一點半點。

    周顛就知道楊逍對於這些兄弟們是真的很包容的,說白了就是縱容,縱容的原因是啥?

    楊逍對於明教也沒有什麼明確的行動綱領,他自己也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目標。

    能過一天就是一天的日子,隱士的生活,大家能好好活著就行。

    周顛曾經那麼奚落楊逍,楊逍都沒有動過氣,沒有真嫉恨過周顛。

    有楊逍在,那六大派的任何一派也沒有能力攻上光明頂,這就是實力。

    建功立業一般般,守家很可以了。

    從這一點來說,那些法王、堂主應該為這樣的楊逍而慶幸,沒有被一個瘋狂的教主拿來當籌碼,想著一統天下。

    就像東方不敗、任我行、嶽不群這樣的人一樣,拿自己的下屬、徒弟的命當草。

    從這個角度來說,楊逍不是德薄,而是權力慾小,不想拿兄弟們的命搏自己的前程。

    2003年的新修版中,張無忌在離開中原去蒙古之前,並沒有交出教主的位置,只是讓楊逍、範邀、彭瑩玉代理教務。

    並且,在後記中提到,雖然張無忌要去蒙古,不再回到中原,但是如果明教真的有事情需要張無忌,他是一定會回來的。

    2003年的金庸先生在看待張無忌和楊逍的時候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03版的張無忌在感情依然有一些拖泥帶水,但是在政治上成熟了,承擔社會責任也更勇敢了。

    如果說1977年的張無忌因為下屬並未證實的一點點小陰謀就棄明教於不無顧,可以說那個張無忌確實不招人喜歡,過於沒有責任感,把爛攤子給了楊逍。

    楊逍還要再給明教拾掇著,看著朱元璋的百萬大軍如何如何,說實話,當時的楊逍也是天下第二的水平了,真要看朱元璋不順眼,想殺他,難嗎?

    黃易在《覆雨翻雲》中浪翻雲也有一樣的時刻,對待朱元璋這個人,浪翻雲的態度是,只要能平定天下,老百姓有口飯吃,你朱元璋就值得活下去。

    那個時候的浪翻雲已經是天下第一,馬上破碎虛空了,殺朱元璋也就是一劍。

    不管是楊逍還是浪翻雲都沒有動朱元璋不是因為殺不掉,而是因為不能殺,他們都不是為自己而拿劍,是為了天下百姓不能殺。

    楊逍手中拿的也是入世救人劍!

    隨著新修版的結尾,金庸先生也把這句年老德薄的評價給楊逍摘了帽子,我覺得很公平,是符合楊逍的功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彩魚突然不吃食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