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安德魯99

    最古老的說法是,說客家即是夏家,“客”與“夏”是諧音,幾千年說來,“夏”則成了“客”。所以客家的祖先或先民,就是發祥於中國中原的華夏民族。

    最遙遠的說法是,客家即“Hakka”,這個稱謂來自俄羅斯的歷史文獻中。據記載,在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與中國西北接壤處,曾有一個被稱為Hakka的部族,它很可能就是後來中國客家人的先民,因為時至今日,國外仍沿用Hakka這一名稱,它讀成中文便是客家。

    1、客家人的祖先是原籍為河南地區的中原漢族,在東晉戰亂時南遷,開始成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後來的幾次遷徙行動中,逐漸形成今天具有獨特風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華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人最為明顯的特徵是講客家話,客家語系是漢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2、客家人

    客家是古越殘存者與秦以來中原漢人互相混化而成的人們共同體。從宋朝開始,粵贛閩三地交界處的畲族、峒族、漢族等民族互通婚姻,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佈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 據有關學者估計,全世界約有1500萬客家人。

    3、散居之緣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粵北閩西地區,清初搬遷到華南,分住贛、粵、閩、湘、臺、瓊諸省部分山區。

  • 2 # 靜一號普洱茶

    “客家”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清朝)四邑族群對粵東地區(亦稱惠潮來民)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舊時,南方客家地區的長者一輩都自稱福廣人、嶺東人或者循州人、嘉應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當地縣名為名。“客家”一詞後來由於羅香林的客家學說而廣為人知,並逐漸成為族群名稱,不少人開始欣然受之,自稱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區不清楚這個稱謂。客家一詞,源於清初廣東粵西人對惠、潮、嘉、韶移民(當時已是粵東和粵北本地人)的稱呼。

    深圳客家

    最早研究記載客家問題的是清朝惠州府和平人徐旭曾,他的《豐湖札記》撰於清嘉慶乙亥二十年(1815),實為系統論述客家問題第一人,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豐湖雜記》中對客家的界定和論述。徐旭曾主張客家南遷自宋元時期一說;力陳客家與中原漢族的源流關係,對客家的忠義勤儉、詩書傳家、耕讀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卻極具綱領性。

    根在九州

    客家民系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已有兩千多年居住歷史的重要群體,是廣東、福建和江西等省份本地主要族群。以廣東為例,客家民系形成的時間相對於廣東其他漢族民系要晚(這裡的晚說的是客家民系這一稱謂形成的時間較晚),事實上客家民系是存在於廣東有上千年曆史的本地族群。同時客家人並不比其他民系晚來於廣東,在廣東的梅州、河源、韶關、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當地土著的客家先民。嶺南幾大民系對嶺南土著的融合早已有之,而較大規模的融合則始於秦徵嶺南,經過兩晉、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來自中原地區,還包括楚、吳越、閩等嶺北地區),最終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漢族各民系。

    漸漸消逝的深圳本土客家民居

    客家人之根源,傳統的觀點認為是在河洛。“根在河洛”的依據有三:①家譜記載,很多客家人族譜都記載先祖居住於河洛。②泰山石敢當的傳說。③客家文言;是一種官話,很像中州的河南話。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層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來自河洛;事實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體來源的所在。

    遷移過程

    客家人的遷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遷和客家人的中國國內遷移與國際遷移。

    有史可考的記載顯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遷是在秦始皇時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政治和軍事的需要,派兵60萬人“南征百越”。從閩粵贛邊入抵揭嶺(即揭陽山,今揭陽縣北150裡),直抵興寧、海豐二縣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萬兵丁“南戍五嶺”(今兩廣地區)。這些兵丁長期“戍五嶺,與越雜處”。秦亡後,兩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當地,成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規模南遷是在西晉末期“永嘉之亂”、東晉“五胡亂華”時期。當時,為了避難,一部分漢族居民輾轉遷入閩粵贛邊區。稍後,由於南北對峙,又有大約96萬漢族人民南遷至長江中游兩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贛南,一部分經寧都、石城進入閩粵地區。其遷移遠者自今日山西長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靈寶、國都洛陽等地,沿潁、汝、淮諸水流域,向南行動,到達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贛沿長江北岸,閩粵先民(包括潮閩、廣粵)大部分就在此時的遷徙。

    第三次大規模南遷是在唐末黃巢起義時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亂,給百姓帶來巨大災難,迫使大量中原漢人南遷。唐末黃巢起義,又有大批中原漢人南下遷入閩粵贛區。如宗室李孟,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石壁鄉。固始人王緒、王潮響應黃巢起義,率光、壽二州農民起義軍五千下江西,致使閩贛邊一帶人口激增。南遷者遠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壽縣、阜陽等地渡江入贛,更徙至閩南;近者則從贛北或贛中遷至贛南或閩西,或粵北、粵東邊界,而此時客家語開始萌芽。客家語的發音,繼承了較多五代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也說明了這些。

    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南宋末年,客家人參加文天祥領導的抗元失敗,元軍大舉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從蒲田逃亡廣東沿海潮汕至海南島。[64] 元末明初的戰亂,又觸動了客家人的遷移。遷出地多為福建,遷入地則集中在嶺東循衡各地。這一期的遷徙路線是:主要由閩粵嶺山地域,分遷至廣東中部及沿海地區,及四川、廣西、貴州、雲南和臺灣等地,還有小部分回遷至江西贛南及贛中贛北西部羅霄山脈兩側,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另一方面是關外滿人入侵中原的影響。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如明嘉靖年間從程鄉、長樂遷海豐、歸善、新安等沿海地區,從汀州遷至福州等地。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64] 清初康熙年間從嘉應、韶州各屬遷至以廣州為核心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鶴山等地。“復界”遷至今天的寶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廣填四川”遷往四川、廣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舉兵勤王失敗後,為避株連,多隱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隨鄭成功遷到臺灣。

    第六次南遷是19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時期。由廣東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遷徙。廣東西路事件後當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資助下向南遷入高、雷、欽、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聞最多,遠者渡海至海南島崖縣及定安等地。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契約勞工,被押往馬來西亞、美國、巴拿馬、巴西等地。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太平天國失敗後,清朝統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參加起義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殺,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換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門、汕頭、廈門和海口一帶,象契約華工一樣,被迫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南北美洲等地從事苦役勞動。這一時期主要由廣東中部、東部遷至西部、南部及海南與東南亞等世界各地。

    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旱災水患逃荒而南遷者,另有歷代官宦、貶謫、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

    民系形成

    1、形成時間

    關於客家形成時間,主要觀點有:五代宋初;宋明時期。

    一般認為在南宋時客家群體分化成為漢族的一個支系,初具規模。到明代中期,已經人數眾多,成為一大社會勢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識更為增強,在社會舞臺上表現很是積極、主動。客家在南宋時期形成的主要依據:

    客家世居文化

    (1)客家語的形成。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標誌。據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語最遲在南宋時已形成。南遷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鄉的鄉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則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並不見得現代北方語言已經完全不存在古漢語因素。閩語諸支系,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江南古腔調(古吳語)和三國兩晉中原語表達法;粵語方言,存在一部分較為明顯的秦漢交廣古腔調和宋元中原語表達法;客家語的發音,繼承了較多隋唐兩宋時的中原語腔調。粵語對南北語都有繼承,因此與閩語、客家都有相近之處。

    (2)相當的人口規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載體,沒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就無所謂民族、民系。對客家人口的歷史估量,難以用統計數字表示,但可從客家集中區的縣治數量作分析。

    共3張

    客家特色——舞麒麟

    (3)共同的地理環境:贛閩粵三省交界地區。a、小盆地農耕經濟,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經濟基礎。b、小盆地造成的風俗習慣。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閉性的地理條件獲得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原有的方言、習俗在與原住居民融合後得以保持下來。

    (4)共同性的社會行動:客家人成為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依據。贛閩粵客家居住區聯成一片,經濟來源方面如南宋時期贛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農田等。政治鬥爭方面如南宋時範汝為、陳三槍領導的農民起義往復進出於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贛諸州領導的抗元鬥爭等。

    2、形成地域

    主要分佈:粵東、粵北、珠三角東南部、贛南、閩西等。

    (1)客家腹地、大本營:贛閩粵邊區(贛州、汀州八縣,梅州、河源、惠州、韶關、深圳一帶);

    (2)客家僑都:惠州;

    (3)世界客都:梅州;

    (4)客家古邑:龍川(河源、興寧、五華)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客家吾州:韶關(客家第五州)。

    (7)客家通衢:石城;

    (8)客家驛亭:石壁;

    (9)客家錨地:贛州 (客家搖籃

    早在清末,學者徐旭曾所撰著的《豐湖雜記》裡已經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屬,江西之南安、贛州、寧都各屬,廣東之南雄、韶州、連州、惠州、嘉應(今梅州)各屬,及潮州之大埔、豐順,廣州之龍門各屬是也”。而“客家四州”則為惠州、梅州、贛州、汀州。福建寧化石壁傳說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稱為“客家祖地”。梅州則因其為海外客家籍華僑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稱為“世界客都”;贛州則與客家民系形成有著密切關係,被稱為“客家搖籃”;韶關是名揚海內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繼承者。

  • 3 # 執斧談史說事

    客家人是漢民族內人口非常龐大非常具有影響力的民系之一,源頭可以追溯到秦始皇南征百越的秦軍和來到贛南地區的伐木客,後來每遇到五胡亂華和安史之亂等浩劫中原漢族都大規模的南遷,逐漸形成了包括客家人在內的南方各個漢族民系。

    起初客家人是廣府人等更早一點在廣東珠三角地區等地站穩腳跟的漢族民系對生活在梅州等地的漢族民系的稱呼,近現代以來由於發現贛州等地漢族方言和梅州等地非常類似因此客家人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因此客家人這一稱呼嚴格上來說並不是很準確但是在沒有形成新的稱呼前也就只能叫客家人了,實際上我們現在熟知的漢族民系都是在近現代把方言類似的漢族歸入一個民系而形成和擴大的。四川客家人朱總司令

    由於在五胡亂華等多個歷史時期漢族先民為了躲避戰亂基本都是舉族往南方遷徙的,而北方地區雖然遭受遊牧民族多次的征服可是基本實行兵農分離的民族隔離制度,加上漢族巨大的人口優勢少數民族是難以稀釋其血統的,因此無論是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都是以漢族先民佔絕對主導不存在大規模的混血,因此包括客家人在內的漢族民系並沒有含有大量少數民族的血統。

    當然由於占人口少數的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在和漢族混居過程中都不可避免的被同化,加上許多少數民族比如高句麗和百越等民族被政府後都被強制遷徙到漢族腹地,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比如鮮卑族和契丹族等民族主動接受漢化,因此漢族中有相當多的人肯定有這些民族的血統存在,漢族的一支客家人也肯定有一些畲族等其它民族的血統。有鮮卑血統的唐太宗李世民

    但是我們要知道漢族本身就是海納百川融合的了西羌、東夷和苗蠻等諸多民族形成的根本就無需介懷,有些人大加排斥其它民族融入漢族要麼是對歷史的無知要麼就是想要分裂漢族其心可誅,事實上漢族雖然血統上比較純淨但是其實是一個文化概念的民族。

    再來說許多人汙衊客家人等諸多南方漢族是主體少數民族漢化的事,本人就在許多論壇上看到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拿著一些有點類似東南亞人長相的人的圖片一會說成是客家人一會又說成是閩南人等其它漢族民系,這些人無非就是些企圖挑起中國內部矛盾以達到分裂我們國家目的的外國敵特分子和他們的漢奸走狗,對他們無所不用其極大肆汙衊各漢族民系企圖挑起漢族內部矛盾的險惡用心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否則讓這些敵特分子和漢奸走狗陰謀得逞所以華人都將受害!團結一心打倒帝國主義和漢奸的華人

    在此我想說就算客家人等漢族民系真的如他們說的那樣那又有什麼關係,漢族本來就是不斷融合許多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所以只要懂得漢族形成和發展過程的人就不會受到這些外國敵特分子和漢奸走狗的挑撥造成民族內訌,難道包括土客械鬥在內的漢民族內部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內部自相殘殺造成的損失和悲劇還不足以汲取教訓嗎?

    當然誰都不願意別人給自己亂按祖宗把主要由中原漢族南下形成的客家人等漢族民系說成是少數民族漢化來的,雖然一開始南征百越的秦軍大部分都娶了當地百越女子,可是後來五胡亂華等諸多戰亂時期和那些和平時期遷徙的哪個不是拖家帶口的,想想一遇到戰亂就只拋妻棄子顧自己逃亡也是不可能的事啊!

    至於所謂的二次葬文化等問題可以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而且都是極個別現象而已,難道因為個別人家覺得家族墓地風水不好等原因把祖先改葬它處這樣的事情也要拿來說事!試問把這作為攻擊別人武器汙衊別人祖先的無恥之徒到底還有沒有人性啊?

  • 4 # 廣東十府

    不要忘記,近代客家人在廣東存在之後才遷入,寄居於廣東,在清朝時才有客家這族群名字,粵語或廣東話是歷史傳統叫法,雖然法律上並沒有要求,但幾百年來在廣東各族群中已成為廣東普通話代表,當然你喜歡說什麼講什麼是你個人自由,但客家話是跨省方言,牛B得很!它不屬於廣東、江西及福建等省,是獨立方言。粵劇系地方戲劇,廣東戲劇之代表,你可以提出拿客家山歌當粵劇吧。

  • 5 # 春色何人送的來

    客家人就是古代的“客籍”流浪南方的人群,他們沒有戶口,只能掛靠漢人貴族門下打長工,做苦工,因為沒有戶口,他們沒有資格考取功名去做官。這些客籍流浪者與畲族結合,在清朝時期慢慢形成了一個族群……客家人。

  • 6 # 世界石雕之都—惠安

    整天客家人客家人的問個不停?客家人來自哪裡 關你屁事啊?來自少數民族又怎麼樣?來自漢族又怎麼樣?操!吃飽了撐著

  • 7 # 史之策

    客家人嚴格來說是一個民系,中國有八大民系。客家人是其中規模較大,並且是唯一一個不以地域而劃分的民系。▲客家人遷徙配圖

    這個被認為是客人的民系,在歷史上經過數次遷徙才形成。他們每到一處,不免與當地的主人發生衝突。

    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形成自己的文化,並在不同的地方開枝散葉,組成神秘的客家人。關於客家人的形成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客家中原說,第二種是客家土著說。

    客家中原說認為客家人是由中原移民形成,其主體必然是中原移民。而客家土著說則認為,客家人是由中原移民和生活在當地的古越族人民形成的,其主體是古越族人民。

    然而歷史學家普遍贊同第一種說法,那就是客家中原說。歷史學家們這麼認為是有根據的,我們可以從客家歷史上的六大遷徙說起,這也是形成客家人的關鍵因素。

    早在秦始皇年間,客家人就進行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遷徙。在當時,秦統一六國後,北方文明可以說遠遠比南方發達,南方還是蠻荒之地。秦滅六國後,秦始皇便出兵六十萬南征百越。秦軍南下一路到達興寧、海豐這兩個地方。三年過後,秦始皇又募兵五十萬守衛兩廣地區。由於長期的戍邊,這些士兵便在這安家落戶,於是首批客家人就此形成。

    第二次發生在西晉末年。西晉末年爆發八王之亂,導致中原統治者國力衰微,西晉對全國的統治力大大下降。

    不久西晉滅亡後,發生了五胡亂華。胡人大舉進攻中原,隨後中原落入胡人的統治之中。他們廢除農田,不讓漢人進行農耕,大量的飼養牛羊,並且還把漢人擄去做奴隸。

    漢人迫於生計,於是大量南遷。他們由河南進入襄樊,沿江進入湖北安徽等地。移民的先鋒部隊已抵達今天的梅州,這場移民持續一百多年,遷移人口達120萬。

    第三次在唐朝中後期。當時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國力也因此由盛轉衰,加之中原連年荒災,官府大肆徵兵平叛,中原百姓民不聊生。無奈之下,中原百姓只好舉家南遷。而贛南、閩西和粵北並未受到戰亂的影響,堪稱當時少有的樂土。於是大量移民流入,壯大了客家人的力量。

    第四次發生在北宋滅亡和蒙古滅金之後。北宋末年發生靖康之恥,金軍攻破當時宋朝的首都汴京,就連二聖都被俘虜。

    宋朝王室只得率軍南下,建立南宋王朝。在此期間,不止中原百姓跟隨宋王室南下,就連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也逐漸南移。

    還有就是南宋末年,蒙古崛起,滅掉大金。不久之後,忽必烈建立元朝,元軍大舉南下。大量江浙宋民遷移到廣東地區。

    第五次發生在明末清初。這次遷移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清軍入關。滿族人建立大清之後,廢除許多漢族傳統。中原部分人民為了遠離滿清統治者,相繼移民南下。▲客家風雲人物

    第二個原因,也就是主要原因是客家人口膨脹。客家人在贛南及粵東北地區歷經數代繁衍生息,而贛南等地多山坡丘陵。

    於是客家人便向四川、貴州、臺灣等地遷徙,史稱西進運動。而當時的清政府鼓勵百姓向四川等地遷徙,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促成了客家人的西進。

    最後一次是在清末太平天國運動爆發的時候。為了躲避外國侵略以及國內戰爭,大批客家人向南亞、馬來西亞等地遷徙。有的人被巴西、美國等地高額的勞動工資所吸引,被誘惑為契約勞工前往打工。

    到目前為止,全球共八千多萬客家人,其中五千多萬人在中國,而廣東省的客家人就高達2500多萬。其中朱德、葉劍英等人是客家人的傑出代表。

    客家人的形成是華人民在歷史上的大遷徙造成的,客家也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民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半歲了奶水不夠,是不是考慮斷奶了。可以吃什麼輔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