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洞察天下World

    慈禧屬於典型的不學有術,其最厲害的一點就在於有自知之明,知道曾國藩已經打遍天下無敵手了,所以倍加恩賞,讓曾找不出一點藉口,還順便把其麾下的驕兵悍將中的大部分都餵飽了。逼得曾只能自解兵權,就這還封了候,讓所有人都無話可說

    知道當時滿人已經腐朽了沒力量了,只能完全依靠漢人大員了,對他們恩寵有加,哪怕是他們搞出了東南互保這種基本就差一層紙就宣佈脫離滿清自立了,竟能半個字都不吭,否則當時不就自動共和了嗎?!氣死了

    自己人太不爭氣,小站練兵練出來的都成了袁世凱的實力,也是半個字都不吭,雖壓著吧,但基本也讓袁找不到藉口

    但是慈禧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這些的,而是其佔住名分不給當時的漢族精英一點藉口才做到的,但辛亥的口號就是反滿啊,這完全就是力量的對決,滿清沒力量了,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而能主導這種力量的只有袁世凱,可慈禧活著就能約束得了北洋六鎮在手的袁世凱?!袁世凱只是沒有合適的藉口而已,即便慈禧活著,袁世凱該怎麼逼德裕的自然就會如何逼迫慈禧,搞不好袁世凱為了避免難看,慈禧會和光緒一樣下場的

  • 2 # 看點剪輯

    從歷史程序來說,每個朝代的更換都有一定的原因,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是有很大的原因,不管慈禧死不死,都會改朝換代,因為歷史已經不允許這麼大的中國不對外開放了

  • 3 # 手機電腦一站式

    清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起碼這幾個應該是比較關鍵的:

    1、列強的持續侵略,弱化了清政府的執政合法性。這一點很要命也很關鍵,晚清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只有八十年,但是清政府對外的戰爭中幾乎沒有勝算,且每次都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唯一一次在中法戰爭中取得鎮南關大捷,其實也伴隨著馬尾海戰的失利。因而在這樣背景之下,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受到了質疑,政權守土有責,你的職責呢?2、清政府終究是滿族政權,而這個滿族政權沒有實現滿漢的和諧共處。清政府享國兩百多年,算不長也不短的時間了。但是這麼長時間,滿漢的矛盾和隔閡一直沒能消解。中國這麼大,而漢族人口占據優勢,不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定會出問題的,只是時間長短而已。事實上,如果不是列強對清政府的侵略,可能清政府瓦解的時間更快來臨。可能正是列強持續侵略,而讓清政府統治一直延續到1911年。3、西方革命思想的傳佈。不管是晚清就斷續傳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思想,還是清政府滅亡後逐漸在中國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些革命思想都是與封建專制相不融合的。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革命會一直髮生,直到清政府的滅亡。打個比方,如果清政府熬到1917年,那麼沙俄十月革命,也會催生清政府內部出現馬克思主義。

    基於此,清政府滅亡是必然的,不會以任何人的主觀而改變!

  • 4 # 硬核歷史ABC

    這個問題是個偽問題。

    但是,如果她還能再活幾年,清王朝還亡不了。

    慈禧太后出生於1835年11月29日,死於1908年11月15日,終年74歲。

    在那個時代,她已經是高壽了。

    她的丈夫咸豐皇帝活了30歲,她的兒子同治皇帝活了19歲,她的盟友兼小叔子恭親王奕訢活了66歲。和她同時代的大臣張之洞活了72歲。

    慈禧有政治手腕,缺乏政治遠見。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沒有兒子。這個時候,該選一個年長的繼承人了,但是,慈禧太后為了不可告人之目的,又選了一個小皇帝,醇親王載灃不到3歲的兒子溥儀為皇帝。醇親王載灃的母親是慈禧太后的妹妹,載灃的福晉是慈禧寵臣榮祿的女兒。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慈禧病逝。臨終遺言: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她自己也知道,女人當國,禍莫大焉。

    慈禧死後,皇帝還尿褲子,由父親載灃作為攝政王執掌國政。載灃是個庸才,根本不能當大任,再加上一個毫無才具的隆裕皇太后(慈禧的侄女)在背後指手畫腳,朝廷可就亂了套。

    於是乎,民間流行著這樣的歌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二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田不納糧。”充分說明了人民對清政府的強烈厭棄情緒,表明清朝統治空前孤立。1911年,武昌起義,清政府迅速就陷入土崩瓦解的局面。

    如果慈禧太后健康活著,清王朝還能苟延殘喘。慈禧太后死了,也帶走了清王朝。因為,她把清王朝的元氣消耗殆盡了。

    這個女人,是中華民族的罪人。

  • 5 # 良史有才

    晚清時期,清朝曾在慈禧的默許下進行了洋務運動,打算轟轟烈烈的追趕西方列強,這時西方國家覺得強盛的中國要回來了,因為中國有著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市場和物資,如果進行工業活動會進行得非常快,會快速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

    但是這一切只是泡影而已,慈禧腐敗的統治和狹窄的眼界限制了清朝在工業時代的發展,洋務運動雖然轟轟烈烈,但甲午戰爭結束後,清朝還是大敗,這直接讓洋務運動破產,清朝最後一次自救也失敗。所以從甲午戰爭之後,清朝的滅亡就成為了一個定數,只是時間長短而已,慈禧去世的時間並不能挽救已經定下死期的大清朝。

    就算慈禧沒有去世,慈禧活到了1912年,那也阻止不了辛亥革命的爆發,慈禧並沒有定海神針一般的力量,慈禧的指揮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慈禧的死亡時間和清朝的滅亡時間是沒有關係的。

  • 6 # 永珍看世界

    慈禧,作為晚清最高統治者,是非功過,褒貶不一,負面評價居多!

    這是個成功的女人,但也是個可憐的女人!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1852年入宮,1856年生同治皇帝。26歲死了丈夫(咸豐皇帝),40歲時死了兒子(同治皇帝1875年逝,年進19歲)。

    仔細看來,這個女人也挺悲催的,正值鮮花盛開的時節失去了老公,中年時失去了英年皇帝兒子。從家庭角度來說,慈禧是不幸的。也許正是家庭的遭遇,導致了她在朝政上的冷酷無情以及對百姓的冷漠!

    從個人事業上講,她是成功的。除去咸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兩次垂簾聽政,足以說明其非泛泛女流!

    從國家角度上講,她缺少民族大義的情懷!在她看來,只要能坐穩她的大位,繼續掌權,什麼八國聯軍進北京之類的,都不重要!這也是後人痛罵她的主要原因!

    ,慈禧死時73歲,那個時期也算是壽星了!如果她不死,也是風燭殘年,即使多活幾年,無非就是穩住朝廷大臣。但其年事已高,難免神衰,也無力搭理朝政。最終還是交給她的本家——載灃!實際上慈禧後期,靠的就是載灃去牽制各大臣的。

    且民間局勢已無法控制,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力量,不同於太平天國,也不同於義和團,是一個極為進步和科學的革命組織,一觸即發。到那時,她會親眼看到辛亥革命,下場更悲慘!

    所以,即使慈禧不死,根據當時南方革命力量的發展,辛亥革命是擋不住的!清朝滅亡也是早晚的事!

  • 7 # 瀾僡小世界

    清朝不滅,中國何往。

    作為一個封建朝代,本身就遠遠落後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制度。如果真的由著這個朝代繼續下去,中國將真的國將不國。

    所以,作為一個落後制度的載體,清朝是必須滅亡的,最好的結局,也只能是作為一個名義上的貴族,保持一種形式。真正的國家體制,是非變不可。

    不破不立,只有清朝退出歷史舞臺,華人民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 8 # 電力貓貓咪

    慈安太后是清朝咸豐帝的皇后,曾作為東太后與慈禧一起垂簾聽政。在晚清的歷史流傳上,民間一直關注慈禧太后而忽視這位慈安太后。

    咸豐二年(1852年)二月,慈安太后16歲入宮,4個月便成為皇后。咸豐皇帝風流倜儻。這位年輕的皇后,在美女如雲的後宮中憑藉自己超凡的人品和管理能力,成功地處理與妃嬪的關係,有效地維護和皇帝的夫妻感情。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帝駕崩,同治皇帝登基,她尊為皇太后。九月回宮。十一月,與慈禧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時年二十五歲,世人稱之為"東太后"。

    史料記載,慈安在聽政時提出的問題,往往能抓住核心,切中要害,而且都是關乎國家未來的大問題。更重要的是,慈安深謀遠慮,從一開始就考慮到兩宮太后的內部團結,是垂簾聽政的基石。按照清朝的規矩,妃嬪的兒子被選為皇太子,必須過繼給皇后,交由皇后撫養。按照這個規矩,年幼的同治帝應該由慈安來撫養照顧,而他的生母慈禧則無權撫養。

    慈安太后考慮到當時的情況特殊,請慈禧和自己同居養心殿,共同撫養6歲的同治皇帝。兩宮太后同心同德,很快穩定了政局。她們倚重朝中的賢臣,啟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優秀漢臣,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雖然都是太后,但慈安為嫡,慈禧為庶,在“嫡庶之分”的禮制束縛下,慈禧不敢逾越,凡是遇到朝政大事,她都要徵詢慈安的意見,絕不敢擅自主張。

    據史料記載,誅殺臨陣逃脫的兩江總督何桂清,賜死驕奢貪淫的勝保,賞給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爵位,都出自慈安的意思。慈禧的心腹太監安德海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懼他三分。慈安太后趁安德海出宮破壞了祖訓,命山東巡撫將他抓獲,直接下令處斬,朝中大臣無不拍手稱快。小事不在乎,原則絕不讓,這就是慈安。慈安的存在,對慈禧有著相當的震懾作用。然而,公元1881年春天,慈安突然崩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

    慈安的猝死,對清王朝的影響是重要的。慈禧從此大權獨攬,唯我獨尊,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清王朝的覆滅。

  • 9 # 抱影無眠夜歸人

    觀點:慈禧太后不死,清朝也會滅亡!

    時代在改變,世界在改變。閉關鎖國唯我獨尊,是清朝統治者的當時的國策。

    世界其他國家已經進行工業革命,清朝還發生了馬拉火車的鬧劇。

    1881年開平煤礦產量加大,為了方便運輸。礦務局總辦唐廷樞想要修一條鐵路。此前,李鴻章向清廷奏請鋪設鐵路,與保守派已經爭論了十幾年。

    當時,清廷擔心鐵路鋪成,外國侵略運兵更易,造成統治危機。士大夫認為火車冒著黑煙,又噪音特別大,實在是百害而無一利。貧民百姓則認為建設鐵路會破壞田地,影響風水。當時中國落後到何種程度,上行下效,跟不上時代的腳步。

    唐為何強,得利於社會高度開放,容許各種聲音的存在,相容幷蓄。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沒有一個開放的態度,就是秦皇漢武重生也改變不了清朝滅亡的命運。

  • 10 # 不正經鳩摩智

    一,沒有人能逃脫生老病死,二,她不死,最多也就只能延緩清朝滅亡,無法改變歷史趨勢。

    這時的清政府,內憂外患,一方面有革命反抗勢力風起雲湧,一方面有列強虎視眈眈,反正是按下葫蘆浮又起瓢。而且,晚清由於滿清階層的沒落,朝廷裡漢人勢力已經漸漸壯大,成為了朝廷裡潛在的不可控因素,你數一數這些晚清名臣,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袁世凱,哪個不是漢人?也就是說整個帝國構架成分,已經在潛移默化的改變。

    這些帝國階層內的改變,慈禧都明白,但只能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適當調控帝國內部結構,而不敢貿然去幹那種把漢人都踢出帝國上層的事,因為,什麼八旗綠營都統統靠不住了,自己的滿人階層也指望不上,大清的中央實力,已經在一次次風浪中被蠶食,地方勢力也在坐大。

    大清,在內外勢力的推動下正在被動無奈的改變,諸如晚晴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就是驗證。

    很多人都說李鴻章是大清的裱糊匠,哪裡壞了補哪裡,其實,在我看來,慈禧又何嘗不是?外面得應付洋人,內部除了要鎮壓讓人焦頭爛額的革命反抗,還得在滿清舊貴族和漢人勢力之間周旋。

    她對大清的狀況看得很清,後面也只能認同了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的趨勢,於1908年頒佈了《欽定憲法大綱》和九年循序漸進實行憲政的時間表,雖然後面證明這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但是這也證明了大清因衰微而不得不迎合時勢、迎合各個新興階層勢力崛起的無奈。(憲法大綱)

    大清,這個時候,就是一堵飽經風雨的破牆,搖搖欲墜,靠著一個老婦人的一點兒餘威在支撐著,終究會有人會忍不住去推一把,要麼是革命黨,要麼是列強,要麼是漢人新貴和地方大員!

  • 11 # 一起飛上天浪

    慈禧的生與死,和清朝是否滅亡沒有太多直觀型關係,對於這個大夏將傾的清帝國來說,內憂外患不是一個人或者一次變革就能改變的,國民政府已經證明這些了,當時對於中國來講或者說是對於華人民來講都是一次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思想的改變需要兩代人的更迭,這是必然事件,所以慈禧不死只會把清朝滅亡延緩一些,不會改變太多結果,還是會有中山先生和毛先生的出世,改變這些人這些思想。

  • 12 # 以史為鏡可以明智

    慈禧17歲入宮,準確的說慈禧掌管政權是從26歲時咸豐皇帝去世開始,雖然在咸豐皇帝時期,咸豐皇帝曾口諭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批閱奏章,但是真正的執政還要從發動辛酉政變“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算起,她一生經歷過四代皇帝分別是咸豐、同治、光緒,溥儀。

    下面我們來看看在各各皇帝時期慈禧到底做了那些事情:

    咸豐時期:17歲入宮成為貴人,19歲晉封懿嬪,21歲因產下同治皇帝晉封懿妃,22歲晉封懿貴妃。升遷之路一路平坦,咸豐時期的慈禧沒有過多的干預朝政,盡心盡職的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

    同治時期:同治是慈禧的親生兒子,咸豐皇帝去世後,由於同治皇帝只有5歲,尚未懂事,所以慈禧和孝貞顯皇后“垂簾聽政”,特別是辛酉政變後,殺死顧命八大臣奪取了政權,成為了大清朝的實際掌控者。在她執政初期起用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於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重視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形成了“同治中興”的局面。

    光緒時期:光緒帝1875年繼承皇位,光緒不是同治的兒子,而是咸豐的侄子。此時慈禧太后40歲,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3年後年慈禧發動了“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期間有十年時間把政權歸還給了光緒,但是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後,囚光緒帝殺害了戊戌六君子,再度獨攬大權,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一是在光緒時期暴發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作為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慈禧一味的求和,簽訂了《中法新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二是慈禧為人極度奢侈,大肆斂財修建圓明園,挪用海軍軍費辦壽宴,直接導致了對外戰爭的失利。

    溥儀時期:1908年,光緒帝駕崩,此時慈禧74歲,選擇了三歲的溥儀作為皇帝,宣佈新皇帝的第二天慈禧就去世了。

    綜上所述:大清朝的滅亡是時代的必然,慈禧在位時沒有能挽救大清朝反而是加速了他的滅亡,大清國的這種國體和制度,慈禧就算多活幾年也是枉然的。正如慈禧臨死遺言:

    “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 13 # 有得觀史

    慈禧太后不死,清朝不會滅亡。這是由當時社會形勢和慈禧的性格決定的。

    戊戌變法之後,中國社會兩股力量,一股是改革派,一股是革命派。改革派的主要立場是學習日本建立君主立憲制國家。革命派主要立場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制國家。由於當時革命的力量還不夠強大,對推翻清王朝還沒有足夠的信心,另外清政府也答應改革國體推行君主立憲制,所以革命行動暫緩。

    在這件事情上,慈禧採用的是拖字訣,實在拖不下去了,弄了個《欽定憲法大綱》。慈禧不死這一招她還會繼續用。

    由於革命的力量還很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時,革命的力量在袁世凱訓練的新軍面前不堪一擊。要是袁世凱一心為大清,革命者是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成功的。

    那袁世凱能一心為大清嗎?慈禧在應該差不多。因為袁世凱是慈禧一手提拔起來的,慈禧對他有恩,正常來講他不應該恩將仇報。另外,慈禧政治手腕高,袁世凱不敢輕易背叛她,不可能像對待隆裕太后那樣,連唬帶蒙就可以讓她同意清帝退位。

    從性格上看,慈禧是一個噬權如命的人,要從她手裡把皇權拿走除非讓她死,主動交權想都不用想。所以,只要慈禧活一天大清就會存在一天。要讓大清滅亡,革命黨人必須革掉慈禧的命,結果還是慈禧先死,大清後亡。

    慈禧死時73歲,在古代社會也算高壽了,就讓他再活7年到80歲,那時她也該糊塗了,控制力會減弱,革命的力量經過7年積蓄也該差不多了。所以慈禧不死,頂多能為大清續命7年,這基本上是極限了。

  • 14 # 王榮聯1

    慈禧太后不死,不可能。她早死,清朝會滅亡。她晚死,清朝也會滅亡。只不過遲亡早亡的問題,這是歷史規律,任何人都無法阻擋。其實,以慈禧太后74歲的年齡壽終正寢來看,在她那個年代應算是高壽了。不過以筆者之見,自咸豐朝起大清已明顯執行在一個下降通道里。好在咸豐皇帝駕崩後,慈禧太后在垂簾後開始掌控大清朝政,她這一干就是近半個世紀,讓同治、光緒委實做了無辜傀儡。大清如果沒有慈禧或者慈禧早亡,由同治、光緒、溥儀依次來治理朝政,大清不早亡才怪呢。大清因為有了慈禧,才在死亡線上苛且偷安、垂死掙扎了好多年。如此看來,慈禧太后對大清的作用就是減速器的作用,讓大清在速亡的道路上滑行變得慢些再慢些,如此而已。

  • 15 # 提鞋之手

    慈禧此人是咸豐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在咸豐帝病逝後,同慈安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格局。

    在1875年同治帝去世,光緒帝繼位,再度形成“二宮垂簾”格局,慈安太后去世,慈禧罷免恭親王,獨掌大權。在近代中國,慈禧太后是被多重妖魔化的政治人物:康有為、梁啟超等因為1898年政治變革失敗,歸罪於皇太后,將其描寫為一個弄權的老太太,一個只知道欺負那個可憐養子的惡婦;革命黨人孫中山、章炳麟等出於革命大義,倡導排滿革命,也將慈禧太后視為近代中國一切罪惡的淵藪;到了後來。

    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為了論證“半殖民半封建”的政治判斷,接受孫中山、康有為等人的看法,對晚清幾十年政治發展持批判態度,對於慈禧太后基本否定;至於民間野史,大都根據這幾種史觀編排慈禧太后的故事。

    甚者以男權主義立場予以惡意攻擊;最近者則由出版社藉著英國青年的夢話編造什麼跨國姐弟戀,更有莫名其妙的專家鼓掌叫好。慈禧同中國曆代多數帝王一樣把維護個人的絕對權威和享受放在首位.為了享受不惜犧牲海防,這是眾所周知的.

    而為了維護個人的權威,她也幹了幾件貽誤國家的大事:一是挑選幼兒做皇帝,二是既違反清代不讓女主垂簾的定製,又違反不準宗室參政的祖制,攫取最高權力,並把軍機處的大權接連交給幾位王爺,不管他們如何昏庸貪墨。

    只要忠誠恭順就行.戊戌政變的直接動因與其說是政策之爭,毋寧說是她察覺了康氏有針對她個人的舉兵奪權的計劃.事關最後決定權。

    她無法冷靜地區分少數人的輕舉妄動和關乎國家盛衰的改革.她大權在握,本來非常容易一面採取措施讓這幾個狂妄書生安靜下來,一面穩妥地繼續推進已經來得過遲的改革.

  • 16 # 公子品史

    首先慈禧肯定會死的,任何人都會死亡,最多隻是死亡的時間往後推遲而已。慈禧如果死的比正常歷史時間在往後一點的話,清朝依然會滅亡。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將從以下幾方面來進行分析。

    中央已經逐漸失去駕馭地方的實力

    在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就已經看出了,慈禧下令各地勤王,共同對付洋人,而實際呢?也就北方和西北部分省份響應了慈禧的命令。沿海等幾個主要南方的行省督撫聯合起來,拒絕執行慈禧的命令,宣佈保持中立,拒絕和洋人作戰,歷史上稱為“東南互保”事件。透過這件事情,已經能夠看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減弱,並且在和西方列強簽訂“辛丑條約”後,並沒有對這些實行“東南互保”的督撫採取實際懲罰措施,等於是實際默認了這些督、撫自己的行動,中央的威信和對地方的控制大大下降。

    當時的全國各地的督撫已經不再是清前中期的時候了,清前中期時做督撫的還大部分都是滿人,但是在經歷過多年的戰亂後,漢人官僚已經崛起,朝中的高階官員很大一部分都是漢人,更不要說外地的督撫了。這些漢人督撫在實際統治中不再一味的聽從中央的命令了,有時也會和中央討價還價。中央對地方控制逐步衰弱了。

    改革的不徹底

    慈禧在“辛丑條約”簽訂後,已經明白了,如果不在實行政治改革的話,大清很快就會出大問題的,甚至可能被推翻,她已經敏銳的嗅到了巨大危機的氣息。所以她在回到北京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新政,還派出大臣吳國外考察政治制度,準備立憲。此外對當時的中央機構也就行了大規模的改革,仿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改革中央六部,還有教育、經濟、軍事等方面。

    雖然改革了,但是並不徹底,且只是學習了西方政治的一些表面模式。根本的東西還是沒有太大改變,可以說換湯不換藥。中央六部只是換個名字,大部分人員還是沒有什麼變化。所謂的立憲也只是個幌子,實際還是想自己牢牢的掌控權力。

    後來有所謂的立憲籌組新內閣,這個新成立的內閣部院首長共有13名成員,其中滿人8名、漢人4名、蒙古人1名,8名滿人當中有6人為宗室、1人為覺羅。這充分體現了清廷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做的安排,這次組閣也被後人稱為“皇族內閣”。

    綜上所述,即使慈禧當時依然在世,依然改變不了她的的本質,百姓和國家的有識之士照樣能充分看出他們的真正目的。所以清朝依然還是會走向滅亡,只是時間往後遲延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譯工作需要做的準備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