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淇則說歷史

    會再簽署不平等條約啊。

    從實力看,日本自從1895年掠奪賠款白銀2.3一兩,大都用於戰備方面,1905年日本海軍偷襲俄太平洋艦隊並未受到大的損失,完全可以無視大沽口炮臺,突入天津港,一路打進北京城。而清朝軍隊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損失慘重,袁世凱的北洋新軍剛剛練成,擋不住的。

    從人心看,因為數次對外戰爭的失利,又廢除科舉,清朝已失去了官僚地主資本家的支援。滿清皇室和袁世凱又離心離德,袁世凱不勝則已,勝了就麻煩大了。

    從國際形勢看,1900年簽署的辛丑條約賠款還沒還完那,而且日本的主子英華人為了維持遠東平衡,保住自己的市場,清朝亡不了的。

    敗了必然會簽署不平等條約,賠款是一定的,割地在列強的干預下從東北與北韓相連的地方割一塊。

  • 2 # 披堅執銳K

    這麼說也有一絲的可能性,因為日本是慘勝,國力大損。趁你病要你命,也說得過去。細想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師出無名。日俄戰爭是俄羅斯在八國聯軍侵華後,十幾萬軍隊一直賴在中國東北一直不撤軍,想獨佔中國東北。嚴重威脅日本在遠東的勢力,也威脅者英國的中國海上的安全優勢,日英結盟隨之而來。日俄戰爭前清政府宣佈中立(暗地裡聯日抗俄),戰爭後,日俄都沒能力獨佔東北,而中國收復了幾乎已經喪失控制的東北。日本間接性的無意識的“幫了”中國,這種情況自然是師出無名。

    再說日本的慘勝,對於清軍來說,也是難以戰勝,瘦死駱駝比馬大緣故(軍隊戰鬥力),剛結束戰爭日軍戰鬥力依然強悍。清政府習慣性的妥協政策,從上到下的腐敗(甲午戰爭時實力遠生勝於日本依然慘敗),安於現狀。近代沒有主動開戰的先例,對外戰爭也是屢戰屢敗,簽了一大堆喪權辱國的條約,積貧積弱,國力受損嚴重,淪為半殖民地,也沒有人如此膽略同日本開戰,早就是驚恐之鳥了。

    大清自己國內也不太平了,南方革命黨活動頻頻,外部依然是列強環飼。日英同盟,打日本應該大有可能英國干涉。列強早就把中國當成一塊肥肉。

    如此說來清朝斷然不會同日本宣戰,類似於向八國聯軍開戰的極端無腦例子不會再有了。 如果開戰少不了又是戰敗割地賠款,革命黨起義不斷,清朝加速滅亡。

  • 3 # 薄暮歸晚

    會以失敗而告終。

    影響戰爭勝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人心的向背、戰鬥力的強弱、軍事力量的強弱,等。此時的清王朝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境地,對內聯合外國侵略者鎮壓各地的起義,對外以喪權辱國的條件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援,此時的清王朝已經淪為洋人的朝廷,完全受帝國主義的控制。此時的它自顧不暇,物質力量及軍事力量落後,與已是資本主義國家的日本不可相提並論,所以它不會去幹涉日俄戰爭,更不可能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

  • 4 # 刀筆傳神

    日本和俄國之間的戰爭,卻發生在清朝的國土上,這本就是不可思議之事。戰爭的最後以日本勝利而告終。

    這就像兩個成人在打架,一方雖然打勝了,但也傷痕累累。這時的大清國就象一個小孩,處在內憂外患之中。如果大清藉此對日宣戰,憑藉著大清那個腐敗透頂的爛朝廷,十有八九又會被揍的滿地找牙。

  • 5 # 浮沉的歷史

    1904年到1905年發生在中國東北的日俄戰爭,可以說是清朝政府的又一個巨大的恥辱,日俄兩國中國的土地上打了一場和清政府沒有關係的戰爭,簡直是古今未有的一件奇事。

    有很多人會說,清朝完全可以選擇支援在日俄兩國中的一個國家,這樣就可以減輕中國的損失。題主假設在日俄戰爭結束後,去和日本再幹一仗,可以說是一個不現實的假設。接下來我們就仔細看看這個假設,是多麼的不可能實現。

    清朝的國力不允許與日本開戰

    1905年距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1901年結束時間算起),僅僅不到4年的時間,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清政府在北京與天津乃至華北地區的清軍共有11.3萬人,參戰的8萬人在這一次戰爭幾乎損失殆盡。

    因此到了日俄戰爭時期,清王朝能夠倚重的軍隊只有沒有參加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袁世凱武衛右軍,缺少有力的陸軍決定了清政府在日俄戰爭中只能保持中立的態度,畢竟俄國、日本一個也惹不起。

    日本還有一戰之力

    隨說日軍在日俄戰爭已經筋疲力盡了,但是打打清軍應該還是馬馬虎虎的。日軍即便在是戰死八萬餘人,戰傷總計約十萬人的情況下,日本在中國東北還有大量的軍隊,日軍實際能力動員了118.5萬人,這個數字是遠遠大於清軍的。

    另外日本在海軍上的優勢,清軍更是無法能比擬的,自從甲午戰爭失敗後,中國海軍就再也沒有能力恢復元氣。日本可以利用海軍優勢,將日本軍隊迅速的登陸天津,恐怕這又要重演一遍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了。

    因此如果清政府選擇了插一腳和日本開戰,可能會輸的連褲衩都要沒有了,很有可能導致清王朝更早的走向滅亡。

  • 6 # lily的天空

    日俄戰爭究其起因是什麼呢?表面看上去是日本和俄國爭奪東北的利益,實際上是日本幫清政府索回被俄國佬搶佔的東北。當時清廷和日本都有密約的,所以在另一層意義有點像代理人戰爭。其實我們現在現實就能看到這種情形,譬如現在的敘利亞內戰,俄羅斯幫敘利亞政府軍打土耳其支援的反對派一樣。

    那就是說那時日本和清廷是盟友,我幫你做事,你說翻臉就翻臉,道義上第一個過不去。再說國力,那時日本已經是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了,而中國經歷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國力已經嚴重衰弱了,國內到處都是租界地 (威海,青島,上海,天津,武漢,廣州,湛江)殖民地(大連旅順,臺灣)。當然最重要的最根本的,滿清的封建制度能讓全國百姓一條心打日本鬼子嗎,所以當時積貧,積弱的中國,既無心,也無力來打一場戰爭的,要打最終的結果是不言而喻的。

  • 7 # 上下Z求索

    在日俄戰爭中,清朝表面宣佈中立,暗地裡是聯日抗俄,以反擊沙俄侵吞東北的企圖,對此沙俄氣得暗傷又無可奈何,還不得不分了不少的兵去監視、封鎖清政府在東北駐軍,防止他們暗中使壞。

    戰後,日本迫使沙俄承認了清對東北主權,清付出的代價是日本(駐軍)控制南滿鐵路三十年。相比日俄雙方戰爭付出,清代價極小,可以說成功實施了以夷制夷,朝庭、民間一片歡呼。對自帶乾糧,幫助清國驅逐了企圖吞併龍興之地的沙俄的日本宣戰?腦子長在腳後根的人也不會有這麼奇葩的想法。

    清朝當時如有人提此倡議,多半會被打成爛泥吧。

  • 8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如果大家在基礎條件都平等的情況下,清朝如果在日俄戰爭中插上那麼一腳的話,按當時俄國和日本的損失程度來看,清朝收拾他倆都說沒問題的。所以,如果當時清朝插一手對待日本的話,毫無疑問是可以勝利的。但是資料歸資料,我們還是要回歸現實中來看的。

    (日俄戰爭老照片)

    此時的清朝根本就是餐桌上的肉,內憂外患,統治者繼續腐朽骯髒的統治,全國上下沒有任何一件拿出來提氣的東西,和日本和俄國根本就沒法比。清朝的軍隊根本不用介紹了吧,晚清部隊的弱智戰鬥力,就算清朝想插一手,將領們也早都捲鋪蓋跑路了。而且日俄戰爭是什麼時候爆發的,是1904年到1905年時間段,此時的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可以說基本是損耗殆盡也就袁世凱的部隊勉強稱之為軍人。其他的根本不值一提,北洋艦隊被日軍在甲午戰爭中消滅導致全軍覆沒,陸軍也是一敗再敗。根本沒有任何能力能和日本作戰。我們為什麼敢提出這樣的問題,不過是上帝視角罷了,而當時他們可不敢這麼想,簡直就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日俄戰爭老照片)

    最主要的是當時日本有一個極為強悍的靠山,那就是當時不可一世,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國。當時日本和英國是軍事同盟,目的就是防止俄國和清國在亞洲的擴張和崛起。在日英的軍事條款中曾經明確的表示,英國將會無條件的資助日本進行軍事援助。如果清政府此時對日本開戰的話,英國絕對不會做事不管,而且還會和日本一起撈上一筆,而對於清政府也只是雪上加霜。

    (日俄戰爭老照片)

  • 9 # 真正鱷魚不哭

    滿清政府怎麼敢?

    戰爭開始前,清政府能罔顧民生,將自家國土東北劫區劃為日俄“交戰區”,搞不要臉的“局外中立”,就是讓列強打怕了。怎麼可能有魄力去插一腳?

    哪怕清政府打了雞血,真想去收漁翁之利,就收得到嗎?

    日俄戰爭雖然拼得非常兇,但鬼子聯合艦隊捶暴毛子的第二太平洋艦隊,自身幾乎紋絲無損,對甲午戰爭後重建的北洋艦隊有壓倒性優勢。

    今天清政府宣戰,明天鬼子就能炮擊天津――以新北洋艦隊的尿性,他們多半還會像1900年那樣參加“東南互保”,有多遠躲多遠。慈禧老妖婆想再當一次難民嗎?

    就是清政府不怕首都失守,他也要能派得過去。按《辛丑條約》列強有權駐軍北京至山海關一線,他北洋六鎮還能飛到東北?

    滿清政府既無撿便宜的主觀意願,客觀條件也做不到。

  • 10 # 裝機帝

    看你這問題你就沒當過兵!日俄戰爭結束,俄軍戰敗,早已無心再戰,而日軍則是士氣高漲,你去送人頭啊?開戰之前與俄軍聯手興許能……那時的清軍就是戰五渣,不用想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血脂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