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蝸牛的長征
-
2 # 名非
只有索取,沒有回報,在哪裡都會心涼,有這裡,你可能講的是情感方向,那就我們就順著情感往下說。
我們從反面說:只有付出,沒有回報,是否心涼?
前兩年,有一句很自嘲的話。“舔不得house”。一味的付出,會讓人習慣與心安理得。這是很可怕的,只要付出方有一次做的不好,就會否定前面所有己有的成果。
每一個個體都是有情感的,喜怒哀樂,當不好的情感比如怒和哀,達到臨界點後,就會爆發,哀莫大於心死。付出的心涼了,索取的人卻還認為是對別人的考驗。
不在同一個頻道,註定想法不同!
所以,感情世界講究平等。允許付出的多一點,但不允許得不到迴應。只知道索取的人,別等到別人心涼了,自己遍體鱗傷了,才想起別人的好!
-
3 # 韞籌
好像一堆火,旁邊的人只知道取暖而不知道添材,反倒是嫌棄這裡不夠溫暖,到最後只剩下一堆灰塵隨著風吹散,心也隨著破碎。
-
4 # 錦繡140348203
記得有個小段子,好像是這樣的:
乞丐到小王家討錢,小王給了乞丐十塊錢,乞丐非常高興。於是,第二天,乞丐又過來小王家討錢,小王又給了十塊錢。
就這樣,乞丐常常到小王家討錢。有一天,小王只給了乞丐五塊錢,乞丐吃驚的問道:“以前都是給我十塊錢的,今天怎麼只給了五塊?”
小王回答道:“我娶老婆了。”乞丐聽完,一巴掌打了過去,怒道:“你他媽的,怎麼用我的錢去養別的女人?”
哈哈,是不是覺得很好笑?但是你還別說,在現實生活中,還真存在著類似這樣的事情。
他把別人對他的善意和幫助,當成了理所當然,這就是對別人一味的索取,自己卻從不回報,從不懂得知足,從不懂得感恩。
難怪古人會說:“鬥米養恩,升米養仇。”看來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你困難或者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幫助了你,你會感謝。
如果別人幫你幫得太多了,在心裡會形成一種習慣,形成一種依賴,覺得是理所當然。當別人沒辦法幫你的時候,心裡就會產生一種怨恨。
其實,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就很少人會知道這個道理。
比如,朋友之間,發現你有困難,朋友一次次幫助了你,並不圖回報,因為他們重視友情,珍惜友情。
當別人沒有這個能力幫你的時候,有的人就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心生怨恨,會反目成仇。
整個過程中,這些受過朋友恩惠的人,卻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回報,反而惡語相向,也許你也曾經歷過這樣的事吧!作為朋友,心會涼嗎?
比如,男女朋友,夫妻之間,有些女人就一味著要男人付出。不是今天買這個,就是明天買那個,不是要錢,就是要紅包。
只要你有一次不答應,就鬧各種情緒,表現各種不爽,甚至以分手威脅。
她們從不摸心自問,自己為男人付出了什麼?為這個家付出了什麼?一點都不懂得珍惜男人的愛,男人的付出,想過男人的心會涼嗎?
再比如,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絕對的滿足。
當孩子漸漸的長大,向父母親索要的東西就更多,當父母的能力沒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時,打父母,甚至殺父母,這種事現實中並不是不存在。
這些孩子想過感恩了嗎?想過回報了嗎?別說他的父母心涼,就是全社會的人,都會為這種事,感覺到心涼。
社會在進步,生活水越來越高,但人的道德觀念,卻決不能退步,應該重視道德品質的培養。
天下沒有誰,必須無底線的為誰做什麼,不存在這個義務。
人都是相互的,相互的關心,相互的幫助,相互的尊重,懂得感恩,知道回報。這樣的社會,才是文明的,進步的,充滿溫暖的!
-
5 # 薇夢
一味的索取,沒有回報,到底有多可怕,你是否心涼涼?
一味的索取,應該是自恃對方深愛ta,或者有什麼把柄捏在ta手裡。否則,誰也承受不了被榨乾的遇境。
1、因為深愛。
真愛對方的夫妻,和母子、母女、父子、父女,這幾種關係的無私奉獻程度會比較多。因為血濃於水的親情,割捨不下的血緣關係,一方面臨對方的一味索取,多會忍辱負重,即使心碎一地,也不忍心置之不理。
2、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別人掌握,並因此受到威脅,從而不得不被其一味索取。
這樣的人無疑是悲哀的,與其被榨乾,不如求助於法律程式。與其提心吊膽地活著,不如痛快一些,活個光明磊落。
禮尚往來,才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的方法。一味地索取,只會是那些心理陰暗、自私自利者才會有的做法。如果遇到不知道感恩的人,完全不必等到心涼涼,選擇離開無疑才是明智之舉。
-
6 # 瀟灑芳子
真實事例,我伯父家,從小寵小兒子,要什麼給什麼,成人後娶妻生子,伯父覺得這下鬆口氣了,身心輕鬆輕鬆。誰知好景不長,今天兒子要兩千,明天要五千。伯父二話不說,“給”。自己親生的兒子,還靠他養老呢,再過兩個月又要錢,伯父說“只要兒子開口要,都給,不想傷兒子的自尊心”。這下兒子覺得父親有工資,這錢來的容易,就應該給他,胃口越來越大,後來開口就是幾萬,要錢從來不感覺到愧疚,理智氣壯,好像父親前世欠他的,這樣過了近十幾年,伯父的老伴大媽去世了,伯父一個人孤獨,想找一個伴,兒子獅子大開口,找伴你找,但工資必須給他一半,伯父當然不同意,當晚吵得天翻地覆……。最後伯父搬了出去,有時低頭不見抬頭見,在親戚家裡碰見兒子,兒子拉著臉,連聲招呼都不打,就像見了仇人。伯父有一次失聲痛哭:“都是我的錯,鬥米養恩,升米養仇啊!”做為兒子沒有一點點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連悔悟之心都沒有,這就是一味的索取,沒有回報的可怕……。
至今,兒子視伯父為仇人,就因為最後這次開口要一半工資,伯父沒給,截止今日,伯父心涼透了,心傷透了,幾個月不見,頭髮全白了,再也不奢望兒子養老了,心已經冰涼冰涼了……。
願所有的兒女都回報父母,不要一味索取,感恩父母!!!
-
7 # 碧水寒裡月牙彎彎
無底線、無原則的對一個人好,只會讓他認為你對他的好是理所當然,不會珍惜,反正你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當你哪一天對他稍微差點時,立馬跳起來指責你、辱罵你,其實你並不欠他的,只是他習慣了你的付出,一味的從你這裡索取,卻從未想著回報一二分,在指責他是白眼狼時,是否也該反思一下是誰縱容了他的行徑,甚至變本加厲,說到底不過是你對他太好,這種好可能在他眼裡是你犯賤,離不了他。
很多人在愛情裡都會犯這樣的錯誤,一味的對他好,一味的付出,沒有自己的原則,丟掉了自己的底線,天真的以為他會同等的對待自己,即使他沒有那麼喜歡,至少看在自己對他好的份上憐憫自己,施捨自己一點愛,可忘記了很多人都是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你對他好,他只會覺得理所當然,一味的從你這裡索取,壓榨你的剩餘價值,當你變得毫無價值或者對他而言一無是處的時候,一腳踢開。最後你得到了什麼,只有遍體鱗傷和心灰意冷,涼透了的心,再難捂熱。
所以呀,即使戀愛中的你再怎麼想著對他好點,也要有個限度,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別讓愛成為你的負擔,別讓他的甜言蜜語蒙了眼,也別讓他以愛之名為由的一味索取蒙了心。堅持初心,方得始終。
-
8 # 末日的回想
首先,單方面的付出,永遠不會長久。
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單方面的付出,永遠不會長久。之所以會累、會疲憊就是因為付出的多,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也就越來越缺乏繼續下去的動力,久而久之就會不了了之。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東西就在那裡,你光去拿,不補充,總有一天會拿空。人也是一樣,一味的索取而沒有回饋,時間久了,心也就空了。
其次,付出得不到回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負面情緒。不管是什麼,都有它的兩面性,有好的就有壞的,有錯的就有對的。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當你被一味的索取而沒有得到回報的時候,再好的心情也會被消磨掉,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負面情緒,生氣?背叛?報復?都是最可怕的情緒。物極必反的道理誰都懂,但是很多時候真正遇到了的時候,才會真正明白這其中的反差。
再次,好借好還、禮尚往來、源遠流長。想要長久就要不斷維持平衡,事物的平衡、人物心理的平衡,世間生態的平衡。有拿有放,你來我往,這樣的關係才會更加長久。但是一味的索取,說也不想平白無故成為那種奉獻自我的人,絕大多數是做不到的。
最後,毀掉一個人很容易,樹立一個形象很難。人情世故可以說是世間最微妙的關係了,一個人做了一百件好事,之後第101件事情做了壞事,整個人設就會崩塌,但是如果,一個人做了100件壞事,偶然間做了一件好事,會被人們銘記很久。人心其實並不平衡,一味地索取,換成是誰都會疲憊。這也是為什麼做人難,做好人更難的原因。
回覆列表
我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吧!
首先我認為我們要理清楚,一味地索取,沒有回報,是誰向誰索取?是什麼時候索取?這個話怎麼講?好像都會有道理,我們來探討探討,交流交流。
(1)先來講講男女朋友之間的索取和回報,有的人認為戀愛過程中的雙方應該對等,甚至出去吃個飯都要AA制,有的人認為說戀愛過程中男生買單就是理所當然,甚至男生給女生一點錢花,也是理所當然,這種人當然是少數,但並不代表不存在,這種女生就是一味的索取,而且沒有什麼回報,特別是有的時候,他不會考慮對方的經濟承受能力怎麼樣,而只會考慮自己的需求怎麼樣,說實話,AA制我並不是非常贊成,但是禮尚往來,我覺得是應該。當然了,也有一位索取的男生,有的女生自認為家裡條件還可以,就對男生一味的付出,也會有這樣子的情況。一味索取男朋友或者一味索取女朋友對自己的付出是不應該的。
(2)還有一種是家裡面的子女,對父母的索取,子女在成人之前18歲之前,一般來講,無論生活還是教育,都是靠父母的,付出都是靠向父母索取來獲得的,但是如果自己成年以後可以工作了,不去工作,或者說工作賺錢了,也不知道節約,反而是還要繼續的依賴父母,向父母索取,把父母當成源源不斷的財務來源,這種理念和行為也是不可取的,我相信這種人並不多,但並不是沒有。
(3)父母老了,幹活幹不動,自己也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需要子女的照顧了,有的做子女的認為這就是父母一味的向自己索取了,這也是不對,你想想自己小時候,年輕的時候,向父母索取的時候,父母有過類似的怨言嗎?父父母現在需要的,正是他們曾經給我們的, 不是他們向我們索取,而是我們要懂得向他們回饋和感恩,立場不一樣,角度不一樣,考慮也就應該不一樣了。
其他種種,或許發生在工作中,或許發生在商業合作中,總之,索取和感恩應該是要並存的,在索取的同時,也要懂得感恩,在向別人付出的同時,不要一定等著別人的回饋!
感謝,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