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行讀史
-
2 # 司馬長史
小說《說唐》中如此形容李元霸:“這李元霸年方十二歲,生得尖嘴縮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無窮。兩柄鐵鎚,其重有八百斤,坐一騎萬里雲,天下無敵。”再說李元霸是虛構人物,他的錘子有多重並不重要!
小說《說唐》中如此形容李元霸:“這李元霸年方十二歲,生得尖嘴縮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無窮。兩柄鐵鎚,其重有八百斤,坐一騎萬里雲,天下無敵。”再說李元霸是虛構人物,他的錘子有多重並不重要!
錘作為破甲神器,其作用正應當是對付身著重灌甲的敵人,若其當場不死,則最輕也是失去作戰能力。由於錘子的重量遠遠超過了一兩斤的刀劍,毫無疑義,它屬於重兵器,只能有力大勢猛的猛將兄才能揮舞的起來。這也造就了一個印象,就是用錘的,均是勇猛無比之人。所以,這也造就了各類演義小說均喜歡增加一個或多個用錘的人物,將整個武將的平均武力值抬高到一個令眾人仰望的地位。慢慢的,錘變得越來越大, 也越來越重,終極版的李元霸就出現了。
如果用錘的是敵人,那麼己方人員勢必爭先而上,必須殺了對方,增加自身武力值,揚名立萬,名垂千古。如果用錘的正義方的人物,那往往更是萬民敬仰,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一旦此人出場, 那麼,再危及的關頭,也能令人人心大振。
比如提到岳雲,在《說岳全傳》的描述中,其使用的便是兩柄八十二斤的擂鼓甕金錘。當時金彈子連戰牛皋、餘化龍、董先、何元慶及張憲五員大將,逼得岳飛無奈,高掛免戰牌。隨後岳雲強行出陣,八十回合之後方才一錘將金彈子擊殺,自此一戰成名,成為當年所有看書少年的最強偶像。
後來發現岳雲的錘已經很低調了,說唐中李元霸的大錘那可是八百斤的,大戰“興隋九老”之一魚俱羅及其徒弟—使一杆四百斤鳳翅鎏金鏜的天寶大將軍宇文成都,絲毫不考慮馬的感受。
這種情況的出現時因為隨著明朝民間武學的崛起,讀者的喜好亦水漲船高,也越來越難以被滿足。明清小說逐步開始神化各種兵器。但其實,古人作戰的錘並不會真有那麼誇張,在宋代《武經總要》中,這種叫錘的武器依其外形被稱之為“蒜頭”,或者“骨朵”。蒜頭的大小大概相當於使用者的一個拳頭的大小,因為頂端像是人類握緊拳頭之後捶打敵人的形態,因此被引申為“錘”。其重心向前,一般全長不超過80釐米,考慮到實戰時的揮舞和可持續作戰的需求,單手錘的重量在十公斤以下。儀衛用錘不考慮實戰,可能會達到兩米以上。
《武經總要》中的蒜頭
另外,錘的大小,在南京明孝陵的明朝石像(翁仲)也有很好的體現。這批石像算是明初所立,還不存在明清小說中的誇大其詞之亂象。從其手中所持金瓜來看,錘頭不過石像的一拳大小。
畢竟,這種兵器是用於實戰的。一種說法是,槍、槊在前幾輪的回合衝擊中,掀翻無數敵兵。一旦抵近交手後,槍槊施展不開。這時,上陣的便是戰馬一側或士卒身上所列裝的錘。
上圖中,《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電視中的造型,很好的復原了唐朝時期錘的形制和大小。
錘這種被遼金士兵稱為“骨朵”的兵器,正是從北方少數民族傳承而來。在大量遼金畫像中,其士卒所揮舞的兵器正是骨朵,如下圖:
所以,綜述,撇開李元霸本是是虛構的小說人物之外,錘這種兵器是不會達到800斤的。錘頭是使用者的拳頭大小,為便於連續作戰揮舞,單手錘的重量一般在10公斤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