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讀書A

    原文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解析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孔子如果在有喪事的人家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孔子如果當天為弔喪哭過,這一天就不唱歌了。“不飽食於喪者之側”,這是惻隱之心,對別人的遭遇表示同情。《孟子·公孫丑上》:“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惻隱之心,是仁的發端,人人都有的。王陽明說,如果看見一個小孩在井邊要掉進去,誰都會拉他一把,沒有說誰是壞人,就想看著他掉下去聽個響的,這就是惻隱之心,就是良知。旁邊有人家辦喪事,雖然跟自己沒關係,但是也感同身受,心懷同情,吃不下飯,潦草吃一點就算了。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如果當天去弔喪哭過了,這一天就不再唱歌,這是不忍之心,感情上覺得過不去。這也是一種慎獨,剛剛在人家喪禮上哭過呢,回來又自己樂呵歌唱,就感覺在人家喪禮上歌唱一樣,不忍為之。古代帝王遇到天災地震或饑荒,一定要減膳、撤樂,急急救援撫卹,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別人在受苦,你卻置酒高會,那就要被罵為禽獸了。鄭玄註解說,“君子哀樂不同日”。如果一日之間,既以哀事哭,又以樂而歌,那便是哀樂之心無常,達不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致中和的中庸標準。還補充一點,吊過喪,就停止歌唱一天,這樣說來,孔子每天都唱歌了。正是如此,劉寶楠《論語正義》考證,《魯詩傳》:“士大夫日琴瑟。”《曲禮》:“士無故不撤琴瑟。”彈琴唱歌,這是君子士大夫每日陶冶情操的修養功課和娛樂活動。

  • 2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於是日哭,則不歌。

    【評述】

    惻隱之心(良知之心)人皆有之,這一點不管是聖人還是普通人,不管是成功的人還是平常人,都是相同的。就如孔子在人家辦喪事時,孔子與死者家人一樣心裡悲慼,無絲毫愉悅之心,能同喜同悲(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不會有絲毫搞娛樂的心情(於是日哭,則不歌)。可見,成功的人與平常人在良知上是相同的。這就像:

    平常人不喜歡貪官,聖人也不喜歡;

    平常人不喜歡壞人,聖人也不喜歡;

    平常人不喜歡誇誇其談的人,聖人也比喜歡;

    平常人不喜歡佔小便宜的人,聖人也不喜歡;

    ……

    所以,想成功就別在否定良知做動作。更別以為成功的人,沒有惻隱之心(良知之心)。

  • 3 # 山大王153568444

    這是論語裡的一句話。說的是孔子在人家的喪宴上,從不敢飽食,人家失去親人是很痛苦的事,食不甘味,吃不下飯,是需要別人來安慰的。你去弔喪只知道吃吃喝喝,根本沒有同情心,會讓人家傷心。所以,孔子用(未嘗飽)來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孔子在弔喪這一天而哭泣,不在唱歌,這很像現代重要人物逝世,而停止娛樂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