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書灃

    歷史上皇帝有“神”字號的也就宋神宗和明神宗倆人了。總體來說宋神宗在位時還是有一番作為的,在宋朝十八位皇帝中屬於上進好青年那種,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宋神宗是有心無力,收拾不了整個宋朝的爛攤子。

    1067年,宋神宗繼位,那年他19歲。擺在宋神宗面前的是一個已經生病的帝國,財政收支已經出現赤字,內部矛盾日益激化,境外反宋勢力日益猖獗。

    早在他爺爺輩的宋仁宗時期就已經感覺到了大宋出了問題,雖然財政勉強還能維持,但宋朝的趨勢不可避免的正在衰退,這讓宋仁宗非常擔心。他嘗試著進行改革,於是就有了范仲淹主持的慶曆新政。但只是一年的時間,甚至改革的內容還沒有完全展開,改革觸及到的各方勢力的利益所引發聲浪,把本來就搖擺不定的宋仁宗驚嚇住了,完全沒有準備好的他選擇了放棄。但是他和他的王朝都知道,這是鴕鳥心態,問題就擺在那裡,今天不解決,問題不會消失,只會越來越嚴重。

    到了年輕的宋神宗這裡,問題果然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候了,怎麼改,讓誰來改?宋神宗和朝廷重臣輪番進行了推心置腹的談話,結果重臣們無非重複了三個朝代的無比正確的廢話:“要仁厚”、“要節儉”“要賞罰分明”……司馬光還不無得意地炫耀:“臣已經服務大宋三朝了,都是把這些話獻給當朝的陛下,這可是我平生努力學習的終極心得。”宋神宗看著滿朝暮氣沉沉的大臣,非常失望。

    宋神宗需要一場全方位的改革,讓大宋重新煥發勃勃生機,依靠眼前的大臣是不行了,他此時心中已經下定決心,使用自己心中的人選——王安石,將大宋的未來託付給他。

    宋神宗從小學習歷史,對大宋對外的虛弱痛徹心扉,他立志“雪數世之恥”,創下不亞於漢唐盛世一般的榮光。宋神宗在東宮讀書時,就十分崇尚法家學說。在法家之中,他尤其喜歡韓非子,對法家“富國強兵”之術頗感興趣;還讀過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對王安石的理財治國思想非常讚賞。法家學說對神宗確有很大的影響。在後來談論治國之道時,宋神宗常常提起一些古代銳意變法的法家人物,“若古之立功名者,管仲之於齊,商鞅之於秦,吳起之於楚,皆使政令必行”。法家學說中改革進取的精神與“法”、“術”、“勢”相結合的加強君主專制的思想,對宋神宗的一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熙寧元年四月,宋神宗召王安石暢談了很長時間,對王安石提出的“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人民不必承擔更高的賦稅也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開源方案感到非常振奮,他迅速決策,把國家的改革重任交到了王安石手上。

    王安石的變法內容剛剛公佈,馬上引來朝廷內外的一片反對聲,司馬光當著宋神宗的面與王安石激烈辯論。宋神宗沒有表態,但聽到兩個人的主張後他更堅定站在了王安石的一邊。宋神宗果然是敢於承擔,很多反對王安石的官員都被宋神宗毫不留情地罷掉官職,攆出了政治中心,宋史記載於這段時間最多的就是“罷”字,和一長串的官員名字。

    宋神宗也沒有放任不管,改革出現問題時,宋神宗就會諮詢王安石,傾聽解釋,和王安石坦誠交流。但宋神宗對王安石又給予極大地信任,只要王安石堅持,即使宋神宗還有疑惑,他都會還是聽從王安石的主張繼續進行下去。

    隨著改革深入,反對的聲浪越來越高漲,指責、謾罵、造謠等各種形式更加升級,改革與保守勢力的矛盾越來越尖銳,宋神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但他並沒有退縮,甚至主動承擔起對改革的保護。但是他是一個國家的最高仲裁者,他不可能無所顧忌支援變法,朝中的各方勢力還是需要平衡,宋神宗竭盡所能協調各方矛盾,有時候也會引起王安石的不滿,甚至多次以辭職發洩憤懣之情,宋神宗還得安撫改革派的情緒,現在想想,這個年輕的皇帝真是不容易。

    王安石最終還是離開了,宋神宗只能獨自面對巨大的壓力,但他沒有停止改革的程序,王安石的變法被他異常堅定地堅持著走下去,經過他的不斷努力,宋朝基本建立起了更有利於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其基本制度一直實行到宋朝末年未再進行大的變動。宋朝的財政收入扭虧為盈,實現了大幅度增長。

    宋神宗的第一個目標完成了,他要積累的財富去完成真正的統一大業,但事與願違,宋神宗組織的規模宏大的對西夏戰事以慘敗告終,多年積累的國庫又揮霍一空,宋神宗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擊,病情惡化,最終含恨離世。

    宋朝18個皇帝中最具有進取心,對改革最有勇氣的皇帝。朱熹就曾評價他說:“神宗極聰明,於天下事無不通曉,真不世出之主。”雖然王安石的變法最終被保守勢力摧毀殆盡,但宋神宗對變法長達15年的堅定執行,對王安石超出前人的支援和信任,都將永存史冊。

  • 2 # 嘴痕

    宋神宗趙頊並不是說完全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對待國家官僚臃腫冗餘的局面也做出自己的行動,任用了王安石,富弼等大臣,即使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朝堂上依然有韓琦,司馬光等大臣活躍在朝堂上。

    宋神宗

    宋神宗是宋英宗的第六子,宋仁宗之孫,他因為從小目睹了國家貧弱的局面,所以從小立志,要讓國家富國強兵,而且要降罪於西北二鏡,

    不過並不是每一個有大抱負的人都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宋神宗兩次變法都已失敗告終,不過他依然是宋王朝少有的有抱負的君主,

    儘管兩次變法都失敗了,但這兩次變法的影響都對當時的宋王朝,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說明這些變法有些還是比較合理的,只可惜遭到宋王朝大官僚大地主階級的反對,

    提到熙寧變法,就不得不提他的主刀手,王安石先生,王安石以文學造詣問於世,與歐陽修,曾鞏等人相識為朋友,最後因為胸中有富國強兵的理念,最後被宋神宗召進宮,任命為丞相。

    王安石認為宋太祖,宋太宗本身定下的國策就有問題,已經不適合於現在,他在宋神宗的全力支援下,頒佈了青苗法,保甲法,農田水利法等多條變法,

    但後來由於遭到蘇轍,韓琦等人的嚴厲反對,就連本是王安石的好友的司馬光也堅決反對變法,最後宋神宗在壓力下只得將王安石罷相(一年後又召回),

    最終王安石又經歷了親子離世,無力在主持變法,最後數次請求辭官,最後病逝於鐘山,

    也是這兩次變法,讓別人以為神宗只是個志大才疏之輩,可不要忘了,北宋的君主,本身有抱負的本身就少,像他這樣敢付出行動,便更是少得可憐,他的英年早逝也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

    在他時期的大臣,也都是後世耳熟能詳的能臣幹吏,例如韓琦,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所以他本人還是有識人之明的

  • 3 # 般若自在

    宋神宗只能說是有心無力,能力不夠的君王。

    歷史上的每一次變法都是不容易成功的,阻力大,加上他英年早逝,充滿了遺憾。神宗是他的廟號, 宋神宗諡曰英文烈武聖孝皇帝,廟號神宗。

    變法是宋神宗“新官上任三把火”的頭一把。因為它是從趙頊登基的第二年即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開始的,因此叫“熙寧變法”。後面的兩把火,則是元豐年間的“改制”(改革官制和兵制)和“用兵”(進攻西夏)。看來趙頊確實是一個很想有所作為的年輕人,只不過他的作為似乎效果都不怎麼好。變法是一再受阻,節節敗退,對西夏用兵更是先小勝後慘敗,因此趙頊死後得到的廟號竟是“神宗”。據諡法,“民無能名曰神”,也就是“不知道說什麼才好”的意思。歷史上叫做“神宗”的,還有一位明代的萬曆皇帝朱翊鈞。但萬曆皇帝是在位四十多年不理朝政,什麼事情都不做的,竟然和這位獨斷專任大刀闊斧的趙頊享用同一個廟號,這也真是讓人“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正面評價:《宋史》趙頊自幼“好學請問,至日晏忘食”。《宋史·神宗紀贊》:“其即位也,小心謙抑,敬畏輔相,求直言,察民隱,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不治宮室,不事遊覽,勵圖治,將大有為。”

    趙頊主持的熙寧變法是地主階級的一個自救運動,在根本上是對抗農民的階級鬥爭的;但它又在階級鬥爭影響、推動之下,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經濟發展的前景和勞動人民的要求。

    翦伯贊主編的《中國史綱要》認為:宋神宗的熙寧變法是以“去疾苦,抑兼併、便趣農為急”。

    反面評價:“夷考宋政之亂,自神宗始。神宗之以興怨於天下,貽譏於後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已煩爾。”《宋論》

    宋神宗是變法派的靠山,但他氣魄不夠宏大,思想不夠深刻,性格不夠剛毅。《宋神宗與王安石變法》

    趙頊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其富國強兵的總目的與王安石是一致的。但在抑制兼併這一點上,他卻沒有王安石堅定,趙頊既想增加財政收入,又不願損害上層既得利益者,最終,負擔只有轉嫁到下層人民身上。

  • 4 # 史學探微

    這麼評價宋神宗是很不公平的。宋神宗19歲(公元1067年)繼承大統,成為北宋的第六位皇帝。面對積貧積弱的局面,剛即位不久的他,立馬召王安石進京,推行變法大業,力圖實現富國強兵。

    宋神宗畫像

    在宋神宗的鼎力支援下,王安石先後實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免役法、市易法、保馬法、方田均稅法等。雖然這些法令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北宋透過這些新的政策和法令,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發展了經濟發展、增加了國庫收入,強大了軍事力量。

    王安石畫像

    具體來說,宋神宗在位期間,主要有以下政績:

    1.啟動了管制改革。他首先從積弊最深的差遣制度入手,詔令撤銷只領空名的官職,採用舊文散官的名稱編成官階,作為官員俸祿及升降的品階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宋初以來混亂的官僚體制,奠定了北宋後期和南宋中央官制的基本構架。

    2.發展了社會經濟。王安石變法使北宋的經濟恢復了生機與活力。全國墾田面積大幅度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普遍提高,城鎮商品經濟取得了空前發展。

    農民豐收

    3.開發了湘西和熙河地區。熙寧五年(1072年),派章惇以察訪荊湖北路常平等事為名開發兩江地區,同年十一月首先開發荊湖南路的梅山地區。宋神宗派遣王韶經略熙河地區,先後攻佔熙州(今臨洮)、河州(今臨夏市)、宕(今宕昌)、岷(今岷縣)、疊(今迭部)、洮(今臨潭)等州,對西夏起到了抑制作用。

    4.擊敗越南,收復失地。熙寧八年,交趾(今越南北部)相繼攻佔北宋廉州、欽州、邕州(今南寧)。熙寧九年(1076年),宋神宗任命郭逵、燕達統兵5萬,失地相繼收復。交趾大敗,洪真太子戰死,交趾王李乾德割地求和。

    郭逵劇照

    宋神宗最大的失誤和遺憾就是對西夏的戰爭。元豐四年(1081),宋軍五路伐夏,反被西夏決河水所淹,宋軍被迫退回。元豐五年(1082),宋神宗在銀、夏交界修築永樂城屯軍,想要困住興州的西夏軍。不料西夏出動了30多萬大軍圍城,永樂城失陷,宋軍將校傷亡200多人,損失民夫工匠20多萬。戰報傳至汴京,神宗臨朝慟哭。他從此也失去了鬥志,繼續維持著原來對西夏的納貢和議。

    雖然宋神宗在對西夏戰爭出現重大失誤,但是總的來說,他還是宋朝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位皇帝。

  • 5 # 竹維居士

    宋神宗,在我的心中,於大宋一代,只有他能和宋太祖相提並論。

    他雖出生於帝王世家,卻沒有沾染驕縱之氣,勵精圖治,承受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各方巨大壓力,抵制著萬千紅塵的各種誘惑,為帝國使出了洪荒之力,只是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而已。

    他本可以像“仁宗”、“真宗”一樣,躺在前人所創造的功勞簿上,繼續過著花錢購買和平的齷齪交易,繼續接受國庫虧空的現實。然而他不能?他有著自己的夢,一個富國的大夢,對內他要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對外他要開疆拓土,再創盛世。

    那麼宋神宗的一生,真的是空有抱負,而無實際才能嗎?我想並不是,從以下一些細節可以瞧出端倪。

    第一、意識超前,力排眾議,堅定改革

    神宗即位時,他看到了國庫空虛、財稅不足、軍力不振等弊端。決心改革,解決國困民窮的問題。但朝廷之中,都以“祖宗之法不可破”為主流,改革之路困難重重。神宗沒有退縮,他廣聽言路,互相比較,最後自己定奪,支援了與自己理想抱負相同的王安石。大膽的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超前觀點,改弦更張,啟動了“熙寧變法”。儘管之後在舊派勢力的狂轟亂炸下,神宗不得不兩次罷免王安石的宰相職務,但是直到他去世前,都一直在推行王安石的改革政策,反映了宋神宗改革決心和用人的膽識。

    第二、志存高遠,誓要收復燕雲、滅掉西夏、再造漢唐盛世

    北宋建國已百年之久。自太宗北伐大敗之後,面對大遼和西夏的挑釁,泱泱大宋能做的僅僅是用金錢擺平。多年來的苟活讓軍隊廢弛,軍紀散漫。這位少年天子看在眼裡,恨在心裡。他立志要做“漢武大帝”,驅逐胡虜,再造盛世。在他的改革下,軍隊重新煥發了榮光,日薄西山的宋軍如同注入了強心劑。在位16年,3次對外用兵。熙河開邊拓土千里,交趾自衛反擊戰大敗敵軍,五路伐夏功敗垂成卻也佔地千里。

    “永樂城兵敗”,讓宋神宗在無限的惆悵中結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這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手段有勇氣的人物,但是世間的事並不是僅僅憑藉理想和手段就能稱心如意的,有太多人力無法左右的因素,又有太多時代風浪的裹挾。

    世上很多事情就是這樣。你追求過,對方卻不理不睬;你努力過,卻獲取不了期望的成績;你奮鬥過,卻不能在史上留下絲毫痕跡。這就是命運的無常、人生的缺憾、歷史的波折。或許,悲劇正源於此。

    講到最後,悲劇的神宗就這樣壯志未酬身先死,但至少他努力過!爭取過!光憑這一點,已經超越了太多太多的人,何況他還是一位皇帝,一位有夢想,敢於實踐的皇帝。

  • 6 # 彧棣

    宋神宗是我非常非常喜歡的皇帝!!

    你必須得承認他真的很帥,然後我們才可以接著往下聊。

    1. 軍事上完成了對西夏的合圍,五路伐夏雖然先勝後敗,但把大盤子定下來了,把西夏堵死在高地自己在外頭亂礦,乾死西夏只是時間問題。經濟上給了徽宗留下一大筆可供揮霍的底子,雖然加重了土地兼併,但底層還算活得下去,不算大問題。以神宗成就,如果不是他那倒黴兒子太浪,觸發各種小機率事件導致北宋猝死,那麼神宗的歷史地位還會往上拔,算中興之主。

    2. 宋神宗清晰的認識到了北宋存在諸多先天病,這些都是宋太祖留下的積弊,他可以學仁宗置之不理,反正這些積弊目前都是小病,還要等個百八十年積攢才會要命,可他希望扭轉這個局面,而變法是唯一途徑。變法是沒錯的,關鍵是怎麼變,對於這點宋神宗有非常清晰的認識,而王安石可以說是他唯一的人選。

    3.北宋之亡,始於神宗。當然讓神宗來背這鍋確實冤枉,北宋不像漢唐明,後者屬於逃不開歷史規律的自然老死,前者是猝死,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徽欽作死,但根本原因是黨爭導致士大夫無法對皇權錯誤進行修正,而神宗對於黨爭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對於黨爭,我認為他的問題恰恰是沒有做出格事,避免黨爭最好的辦法是制衡,但這要求極高的能力和手腕,歷史上做的好的也就極個別幾個。其次就是打壓,把態度表明了:變法是政治正確,沒什麼新黨舊黨,王安石不是你們領袖我才是。可這也是說說而已,北宋過於寬厚和君子的政治環境讓他很難下狠手,更別說碰“不殺士大夫”的政治紅線了。事實上,宋神宗當時面對的局面挺無解的:一方面改革需要下狠手,自古變法無不流血。另一方面都是他爹留下的重臣,祖宗又留下了寬厚的規矩,他要敢亂來真有可能被“清君側”。本來想說最好的辦法是把變法作為國策徐徐而未,不用猛藥的,可回頭一想,好像宋神宗差不多就是這麼做的。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別去想什麼變法了,安安穩穩站好自己這班崗。畢竟宋神宗要挑戰的,表面看僅僅是北宋的積貧積弱,本質上是要扭轉古代封建王朝人口陷阱的自然規律。超越時代的改革是註定難以成功的。

    4. 其實說他優柔寡斷並不公允,優柔有之,寡斷可不見得,他對變法的全力支援雖然偶爾動搖過,但從未改變。他是中國曆代皇帝裡,非常有報復和理想的一任皇帝,這種進取心在宋代皇帝裡更是奇葩種的存在。這種進取心讓他非常的敏感和恐懼失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路伐夏,雖然是先勝後敗,但怎麼說也完成對西夏合圍了,只是這波沒死罷了,留他兒子孫子妥妥弄死,可他就能被直接氣死,這得多和自個過不去啊,換其他人,八成是粉飾太平商業互吹,硬是吹成大勝利。

    另外一個讓我動容的是,流民圖這事,王安石變法,出現了一次罕見的大旱,流民聚集汴京。舊黨將畫了個流民圖給了神宗,並拿這事攻擊王安石,說天怒人怨。這事其實很簡單,鄭俠是誅心之論,不想著好好賑災卻拿這事噁心政敵,王安石也擰得清,表示管我屁事。可神宗不幹了,他看了這圖被打擊慘了,一晚上沒睡著,28歲小夥子長吁短嘆丟了魂,然後把王安石給下放了。一個不善良的皇帝,是不會被流民圖打擊到夜不能眠的;一個不敏感的皇帝,是不會被流民圖打擊到喪失判斷力的。

    流民圖和五路伐夏的事情,基本就可以完整的勾勒宋神宗的性格了。

    首先是善良,另外就是極度的責任感帶來的敏感,很容易被挫折擊垮從而在善良的夾擊下陷入自我懷疑。

    都說時勢造英雄,皇帝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攤上了宋徽宗這個倒黴兒子,他算得上中興之主。如果讓他孫子趙構換成他,他更可以成就一番偉業(復國、收燕雲、改革軍制),把宋高祖都比下去媲美秦皇漢武。

  • 7 # 宋仁宗侃文史

    宋神宗?在我的眼中,宋神宗更像是北宋時期的雍正皇帝。

    雍正在位13年,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就兩個字“改革”。改掉康熙晚年的一系列弊政,為清朝的再次強大奠定基礎。

    宋神宗在位18年,一生中所做的事情也是兩個字“改革”。以大刀闊斧的改革改掉宋仁宗晚年的弊政。

    然而,兩位皇帝的歷史軌跡驚人的相似——改革沒有完成,兩位皇帝就離開人世,這真的是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宋神宗的改革背景是什麼?政治上,宋朝官僚在仁宗“寬仁政治”的影響下逐漸形成了應付差事的執政風格,對於國家的很多政策,他們大都得過且過。對於民間疾苦,他們視而不見。這使得宋朝農民起義在仁宗中後期越來越頻繁。在經濟上,宋仁宗末年已經形成了非常嚴重的冗官冗費局面。這一局面在宋神宗上臺之後依然在延續。在軍事上,宋軍對西夏的作戰連戰連敗。在國內,宋朝的農民起義次數在仁宗時期達到了頂峰。

    為了挽救仁宗末年的危局,宋神宗在登基後頂住官僚集團的巨大壓力,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變法。而宋神宗也積極地支援王安石變法!宋神宗之所以能堅定地進行改革,原因在於:宋神宗是一位法家皇帝,而法家在歷史上是倡導改革的。比如,著名的商鞅變法就是法家思潮主導下的改革運動。在農業上,宋神宗啟動了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均屬法、方田均稅法等新法的出臺。在軍事上,宋神宗啟動了保馬法、保甲法的出臺。在經濟上,宋神宗啟動了市易法的出臺。這一系列法律的誕生挽救了北宋的危局。更難能可貴的是,在王安石離開政壇後,宋神宗又頂住官僚集團的壓力將改革進行到底,其元豐改制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經過宋神宗的改革,北宋全國面貌煥然一新,軍隊戰鬥力增強,財政緊張的客觀現實被扭轉過來。宋神宗為了國家堅決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的作為與宋太祖相提並論。

    北宋皇帝我分成三個梯隊,第一個梯隊是優秀的開拓之主:宋太祖、宋神宗和宋哲宗。第二個梯隊是合格的守成之主: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第三個梯隊是不合格君主:宋徽宗和宋欽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吸菸可以省下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