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輛坦克的內部空間有多大?在行軍作戰中,坦克士兵在裡面是怎麼操作的?
4
回覆列表
  • 1 # 鐵男說經濟

    說下“陸戰之王”99A型主戰坦克的內部構造。

    從戰鬥室戰位來說,99A型主戰坦克由於採用了自動裝彈機,天生比美、德兩家主戰坦克少了裝填手的戰位。這使得原本由裝填手佔據的主炮左側空間(由於裝填手要用右手裝彈,所以戰位幾乎必須在主炮左邊)被解放了出來,並且使炮手不必像美德坦克一樣“蝸居”在車長腳下。

    這樣的3成員佈局至少帶來了以下兩點好處:首先是由於炮手的座位比人工裝填的坦克靠後得多,這節省了裝甲末端到車長面前的大量空間。這使得這種佈局的坦克在相同的防護水平下,炮塔的長度更短,從而節省出不少重量(蘇系坦克的技術路線)。或者在相同的炮塔長度下,可以省出更多的空間用來佈置低密度、高密度係數的複合裝甲材料,提升整車的防彈效能(99A型坦克的技術路線,不過複合裝甲填料存疑)。

    從車載裝置來看,99A型坦克的車長主要負責的裝備有:面前的車長周視鏡終端,其右側的車長顯示器,車長顯示器右下方的車載資訊化終端收發裝置和最右側的兩部通訊裝置。而炮手主要負責的裝置則有:面前的炮手主瞄準鏡、瞄準鏡左側的炮手顯示器以及炮手正左側的炮手通訊裝置。由於影片的視角所限,兩個戰位後方還有什麼除了裝彈機以外的裝置我們還不得而知,不過從人機功效的角度上來看,兩人背後應該不是什麼太過重要的裝置,或者是雖然很重要但不怎麼需要人工操作的裝置。

    與車長戰位相比,炮手戰位的裝置則要簡單得多。在炮手正前方的,是炮手主瞄準鏡。不過本次影片中展示出的,西部戰區“土豪旅”的99A型的炮手主瞄準鏡佈置與此前出現過的,中部戰區某“土豪師”的99A炮手主瞄準鏡佈置已經有了一定的區別——“土豪師”的99A炮手鏡一共有兩個目鏡,一個白光、一個熱像。而在“土豪旅”的99A型坦克上,炮手目鏡被精簡到了一個。猜測其與車長目鏡一樣,集成了兩種光路的影像,透過炮手面板進行切換。從這裡我們大概可以得出其實99A坦克的不同批次也有細節上的調整的結論。

    位於炮手左前方的無線電終端在設計上,要比車長使用的無線電終端簡陋得多,只有頻道切換旋鈕而沒有按鍵盤。猜測這可能是由於炮手的無線電操作許可權比車長更低的緣故。後者應該擁有通訊裝置的全部許可權,而前者則應該只能在後者設定好的通訊頻道上對無線電工作模式進行切換。

    在炮手正左側的大號白盒子應該是車載火控計算機系統。其同時連結炮塔後部的橫風感測器、氣壓感測器、氣溫感測器、藥溫感測器等,使後者的資料可以傳遞迴火控計算機。最後,火控計算機綜合瞄準鏡、自動追蹤器、車體姿態感應器、自動裝表器等傳出的資訊進行火控解算並最終把資料輸入炮穩(搖炮)系統。

    回到全域性視角來看,99A型主戰坦克的炮塔內部構造非常簡約。而這種簡約是建立在中國陸軍正在經歷的、可能是全世界範圍內規模最大的數字化變革的牢固基礎之上的。在這種新變革的加持下,稱本身就“攻高防厚”的99A坦克為“地表最強”恐怕是當之無愧的。

  • 2 # 區域拒止

    一個字,窄。無論是過去的一戰二戰坦克,還是當今的現代坦克,儘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坦克製造在進步,坦克的人機效能不斷地提升,但坦克的內部空間擴大緩慢

    (蘇聯二戰後裝備的IS3坦克的駕駛艙內部圖,可見十分狹窄,視野不暢)

    坦克內部空間的大小受以下幾個要素的限制,一,橫向上的大小——車體寬度及炮塔座圈的直徑;二,縱向上的大小,炮塔頂高度,車底高及懸掛系統佔用高度:三,內部裝備武器及人員數量。

    首先,橫向上和縱向上的大小很好講。將現代蘇系和西方系坦克進行比較,我們會發現蘇系坦克內部空間都普遍十分狹窄,即使使用了自動裝彈機,將副炮手從戰鬥序列中踢出,留給其餘乘員的活動空間仍然十分有限。

    (蘇系坦克普遍存在外形低矮,內部空間狹窄的問題)

    而西方系多數坦克,儘管採用了自動裝彈機,並添加了多具火控觀察裝置後,內部空間依然能讓炮塔內人員作戰時,至少不會出現情況。而這一差異的產生顯而易見,西方系坦克由於乘員體型普遍高大,橫長,縱長都較大,如美M1A1坦克車高2.885米,而與之相對,蘇聯老式的T55坦克只有2.4米車高。

    (豹2A6的駕駛艙內部,可見較寬敞,更為人性化)

    其次,便是內部裝備武器及人員數量。二戰中,內部空間最大的坦克,不是德國的大個頭“動物園”系列坦克,而是美國的平庸的謝爾曼“打火機”。德國“虎”式,“豹”式,乃至“虎王”,雖然尺寸大,但由於德軍坦克數量稀少,並進行高強度作戰的原因,其內部空間被大量放置彈藥佔據,使得作戰人員的活動空間很有限。再看中國,中國96式坦克採取自動裝彈機,去除了副炮手的位置,並進行了武器集中模組化整理,較老式的59坦克,節省除了大量內部空間。

    (中國96式坦克炮塔內,炮長可舒適觀瞄,可以說是很大的進步了)

  • 3 # 軍武資料庫

    內部構造相當節省,畢竟是去打仗,不是觀光旅遊。

    早期坦克mark I 型需要8人操作,8個人在不到2米長,2米寬,1.6米高的空間內執行任務,引擎和武器同在一處,加上沒有減震和消音裝置,甚至武器開火後的硝煙都無法排出,還要忍受50°的車內溫度。環境真心不好,車內充滿一氧化碳廢氣、汽油、機油和火藥味道,不少乘員在戰鬥中就暈厥過去。這是坦克剛出現時的狀態,畢竟坐在裡面“感覺”上不會死掉。

    後期坦克隨著機動、防護、武器的提升開始為乘員設計單獨的區域執行各自的任務。二戰時,基本“空間”最寬籌的就是裝填手了,畢竟需要“轉身”去取彈藥。其次是車長,時不時需要探出身體去車外“觀察”敵情(危險係數很大)。最為窩屈的當屬駕駛,“坐上去”根本無法回身。

    二戰後期隨著工業水平的進步,“開坦克”逐漸與開汽車相差無幾,內部空間人員逐漸固定,分別是駕駛員、通訊員、車長、炮手、裝彈手5人。區域逐漸成為,底盤駕駛和炮塔操作兩個區域。如同傢俱裝修中功能劃分一樣,這樣的劃分後,“空間感”顯大!實際上,坦克的空間依舊十分狹小。裝甲的厚度佔據大部分空間,以至於在人員的招募上都有限制身高的要求。

    現代坦克的自動化程度超越汽車,大量減少人為的干預。因此,舒適的和空間結構非常合理。比如裝填手甚至能在車內站起來:

    目前最先進的T-14坦克設計將車內人員減少到3人,無人炮塔結構。車內空間有很大提升,武器操縱官、車長、駕駛員一起坐在坦克底盤前部,面對三塊液晶屏,可以向開遊戲一樣操作坦克戰鬥。

    未來,坦克也許“內部空間”大到“無限”。中國有坦克是這樣開的:

    W君說:視野開闊啊!

  • 4 # 和風漫談

    坦克結構緊湊,底盤、炮塔、裝甲、彈藥集合在一塊,所以內部空間相當有限。

    早期坦克功能低下,需要較多成員操作,一般有4~5名。後來隨著通訊系統的發展和自動裝填機的出現,坦克乘員減少到3人。未來隨著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將進一步減少到2人。

    到於內部的結構嘛,這個文字說不明白,還是上圖吧。

    ▲二戰美國 M4 謝爾曼坦克“小饅頭”

    ▲二戰蘇聯功臣,赫赫有名的T-34/85坦克

    ▲二戰美軍M3李/格蘭特中型坦克

    ▲二戰德國明星: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

    ▲二戰德國 重達69噸的重型坦克:虎王坦克

    ▲二戰後美國 M48 巴頓坦克內部模樣

    ▲美國 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德國豹I坦克

    以上就是幾種常見坦克的內部結構,基本大同小異。坦克兵也真辛苦啊,那麼小的空間,還要長途跋涉,還要完成各種戰鬥任務,讓人敬佩!

  • 5 # 兵器世界

    下面具體透過我珍藏圖片展示一下坦克內部空間的大小狀況,下圖是國外採用切割工藝拋開的英國“百夫長MK3”坦克,打過坦克世界的人都對這款坦克好評不斷,透過這些圖也能看出來,它確實做的非常精緻。被從中間切開的百夫長正好可以看到裡邊的空間結構,上圖先展示這輛百夫長被切開後的後檢視,下圖是內部空間的直觀展示,被塗成紅色的部分是鋼鐵製作的車體。原來炮塔向後突出的部分有效的拓展了炮塔內部的空間,而火炮的後膛幾乎碰到了炮塔後壁,可見炮塔內部空間很有限。由於炮塔空間狹小打完的彈殼拋棄在底部都顯得礙事,因此最好還是立馬扔出去。而且,炮塔內壁上還要安放各種電子裝置和管線,這進一步擠佔了炮塔空間,需要經常轉身活動的填裝手活動十分不便,上下兩圖都是炮彈填裝手。填裝作業的填裝手在五名坦克乘員中也有自己的逃生視窗,當然他也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一個。不要以為火炮兩側的成員可以來回走動,在裝滿炮彈的情況下炮手車長和填裝手幾乎都被禁錮在自己的座椅上(填裝手還沒有座椅)想要活動只能到車外去。上圖反映了車長和炮手的位置,請注意他們都位於炮塔裡,車長還可以開啟頂部的艙蓋站起來,而炮手就只能坐在座椅上了!注意看炮塔向後突起的部分確實極大拓展了炮塔的內部空間,車長身後的空間一般都會放置炮彈。五名成員最慘的是駕駛員,如上圖他的坐姿是最痛苦的一個了!當然這張圖中展示的坦克在被切開之前已經拆除了大部分裝置,駕駛艙看上去很簡潔,其實戰鬥狀態的駕駛艙里布滿了顯示發動機資料和坦克行走資料的各種儀表,複雜的有些讓人頭暈,而駕駛員基本就被各種儀表包圍著?被切開的百夫長坦克前檢視,最慘的還是駕駛員,由於駕駛員後方被一塊鋼板阻擋,他根本不可能移動到炮塔內部或者車體中部空間去,能讓他出入的也就只有頂部的艙蓋了。不要小看了駕駛員,著名的裝甲死神魏特曼和卡利烏斯都是坦克駕駛員出身。英華人切開了自家生產的百夫長,而德華人選擇切開蘇聯的T55以展示這款坦克的擁擠,從被刨開的側面和正面看過去,這款坦克的傾斜裝甲進一步導致坦克內部空間狹小。從側面看過去,T55的成員座位佈局與英國的百夫長差別不大,駕駛員一樣不能到車體內部去,其坐姿遠比百夫長上的駕駛員更難受,很顯然駕駛員是最容易疲勞的,這是為了降低坦克車身高度而有意為之。而且,蘇聯坦克的圓型炮塔內部空間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狹小,雖然比不上百夫長但也沒有太壓抑。

    好了,分享到此結束!如果你有興趣觀看更多讓人震撼的照片,就請關注本號吧!

  • 6 # 楠竹一

    坦克,陸戰之王,開始出現於一戰戰場,名曰馬克1型,由英華人研發投入戰鬥,後來二戰中的德國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特長,開發全新戰術名曰閃電戰,坦克於此正式開始成為戰場不可取代的力量,坦克主要用於掩護步兵進行作戰和消滅敵方裝甲力量。在沒有反坦克武器的步兵面前是幾乎無敵的存在,而坦克內部則由至少四名成員控制,他們在坦克內部作戰的空間是怎麼樣的呢?

    坦克,至少由四名成員組成,二戰坦克則普遍是五人成員組,他們分別是駕駛員,通訊兵(現代坦克取消了該職位,由車長兼任),車長,裝填手和炮手組成。他們在坦克中的位置各不相同,通訊兵和駕駛員位於底盤前部,其他三人則在炮塔當中。駕駛員的位置最苦逼,他的位置是整個坦克裝甲最厚重的位置,但是一旦被擊穿,當場去世,且位置極為窄小,坐下後甚至連轉身都做不到。

    炮塔的空間也很不是很富裕,但是裝填手的位置還是相對很寬敞的,畢竟裝填手需要轉身拿取彈倉內的彈藥在進行主炮的裝填,需要空間轉身,而車長的位置其次,有個座椅能坐著,平時需要探出頭觀察外部情況(該舉動十分危險,很容易被對面的機槍等武器蹦了)炮手的位置最小,他只需要在車長指揮下控制炮塔旋轉和主炮開火任務,不需要太大的空間,現代坦克空間相比二戰其實總空間沒有變大多少,但是因為模組化佈置的關係,為成員組提供了儘可能大的空間,所以感覺會空間更大一點。

  • 7 # 喀秋莎61589681

    坦克從一戰到如今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坦克一直是陸軍火力強大威猛著稱,被譽為“陸軍之王”美稱。我們瞭解看到的都是從電影電視裡的坦克畫面。一般沒當過兵的人很少了解坦克的真容。坦克內部構造,乘員幾人,幾十噸重的鋼鐵傢伙還跑的那麼快,還邊跑邊開炮?內部空間有多大?這麼說吧,履帶拖拉機我們都見過,坦克的構造大體上與履帶拖拉機外觀相似。一個是用於機械化耕地,而坦克是用於軍事作戰,它有全地型履帶,堅固的鋼板外殼和炮鏜延伸炮管,炮塔上有機關槍。坦克的更新換代,現在的坦克高度降低了,平板身子主炮塔也隨著坦克體降低了,設計成流線型增強了運動中速度使乘員更為舒適。坦克內部分為搡縱、戰鬥、動力傳動和行動四部分。一般每輛坦克乘員4人包括炮長(車長)通訊填彈手,現在都是全自填彈。內部空間有限,這麼說吧活動不便,中俄美等國家設計坦克是按人體身高來設計的,中國軍人一般在1.7米左右,太高了就不行。真正作為一名坦克手,非常辛苦裡邊悶熱和刺鼻的燃油味道,不是軍人是體會不到的。

  • 8 # 吾評武願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其實坦克的內部空間沒有很大,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擁擠的。 大家都知道,坦克兵的身高要求都是很嚴格的,一般的坦克兵身高都會控制在175CM以下,為什麼175CM以上的不要呢?這也就說明了一個原因,說明坦克裡的空間也是有限的。 其實現代的坦克內部空間還是很小的,雖然說隨著時代技術的高速發展,但是這個空間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有限解決。 因為坦克車內空間越大,就說明坦克表面積就會越大,要不就外層裝甲就會減弱。畢竟作為陸戰之王的坦克只要靠著皮糙肉厚去稱霸陸地,如果裝甲減弱的話,豈不是很尷尬。 坦克其實駕駛起來還是比較憋屈的,他不會像車一樣舒服,因為大多數坦克都是操縱桿操作,而且大家都看過電視劇,開坦克的人都能把頭伸出來駕駛坦克,說明內部空間確實不大,一般在駕駛室坦克駕駛員都是半躺著開坦克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謝謝!

  • 9 # 紙上的宣仔

    坦克的空間,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確實顯得是過於狹窄。任何坦克的設計,都是要被彈面積、功能裝置的空間、人機功效、和整體重量這幾點。而內部空間不會做的太大。從時間的縱軸看,坦克的體積是不斷增大的,內部空間也呈增長趨勢;從東西方兩大陣營的橫軸看,蘇式坦克總是傾向於將坦克高度和炮塔設計的很小,而西方陣營則比較重視人機功效和乘員舒適性,坦克高度和炮塔內部空間相對大一些。我們直接上圖。

    二戰期間的坦克

    T-34/76的剖面圖。T-34是二戰的最優秀的中型坦克之一,不過看炮塔空間可是小的可憐,炮塔內還有炮長和裝填手/同軸機槍手,塞下兩名成員厚度炮塔幾乎沒有多餘空間,乘員迴轉身體的餘地很小,車長要兼任炮長,爬出兩隻手要同時調整高低和俯仰,看這圖姿勢相當彆扭。裝填手更苦逼,由於空間狹小,且炮彈都擺放在下面,使得裝填手搬運炮彈非常困難。

    駕駛艙內有兩名乘員,一名是駕駛員一名師航向機槍手。駕駛艙的環境看起來比炮塔還要惡劣。駕駛艙的設計一直沿用到今天的三代主戰坦克。坦克的後部為動力艙,採用一款縱置的V12柴油發動機。

    T-34/85剖面圖

    到了T-34/85,炮塔的空間有了明顯的改善,車組由4乘員制改為5乘員制,車長炮長職責分離,大大改善了作戰指揮效能和人機功效;得益於炮塔增大,一部分炮彈擺放到了炮塔尾部,減輕了裝填手的負擔。

    德國的虎式。這款重型坦克的炮塔顯然要大了不少,採用這麼大的炮塔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為了塞下這門長88炮(可以看到炮閂部分在炮塔內延伸的長度)。炮塔採用了電液式驅動來轉動,解放了人手,人機功效好了不少,這也是重型坦克大容積帶來的好處,可以搭載更多裝置。虎式同樣採用5乘員組,車長專職索敵和指揮,炮塔內另有炮長和裝填手各一人;駕駛艙設駕駛員和無線電通訊員/航向機槍手各一人。

    虎式的動力艙同樣在車體尾部,從圖中虎式和T-34對比可以看出虎式的動力艙對車體佔用的比例較小,因此乘員艙的空間更大一些。

    戰後坦克

    戰後的坦克內部空間是呈增長趨勢的。因素有這麼幾個:一是為了保證穿深,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炮閂,後座緩衝裝置,以及炮彈體積增大,必須有更大的空間容納;二是戰後坦克的觀瞄技術進步,甚至出現了紅外和微光夜視系統,觀瞄裝置佔用體積增大;三是火控計算機,火控操作面板,顯示器,儀表的增加;四是增加了三防裝置和自動裝彈機。要塞的東西多了,空間必然要增大。五是兼顧乘員舒適性。

    T-54是蘇聯在戰後吸取了T-34大量經驗後推出的一款中型坦克,其使用合理的裝甲佈置方式和卵圓形炮塔,使其防護水平達到了二戰後期重型坦克的水平。

    T-54剖面圖。T-54採用4乘員組,取消了無線電通訊員/航向機槍手,航向機槍由駕駛員操作;炮塔內仍有3個乘員,分別是車長,炮長,裝填手。不過由於T-54的卵圓形炮塔比T-34大了不少,而且發動機採用橫置,因此炮塔和炮塔吊籃的空間得到了一定改善。

    T-54炮塔俯視,可見裝填手的空間得到了很大改善

    T-54內部照片(車長和炮長位)

    T-54無線電通訊電臺有兩個,分別是P-112和P-113,負責不同波段,掛在炮塔後壁

    百夫長是二戰末期英國開發出來的一款重型坦克。同樣採用了4乘員制,即駕駛員、車長、炮長、裝填手的配置。座圈直徑,炮塔和車體體積比蘇制T-54/T-55大了很多,因此可以容納更多的炮彈和裝置。同樣採用發動機橫置。

    裝填手位置,可以看到炮閂外增加了一個金屬護欄,防止乘員被後座的炮閂撞到

    從這張圖看車長應該是最舒服的

    蘇制T-72坦克。T-72由於繼續追求低矮的外形以減少被彈面積,其高度比T-54還矮了30cm,因此炮塔的空間沒有得到改善,乘員舒適性比西方同代坦克差了太多;同時炮塔的LOS太小,無法保證能有效防護西方二代坦克的穿甲彈。

    T-72圖紙。T-72屬於二代主戰坦克,配備了自動裝彈機,裝彈機彈藥架像一個圓盤一樣套在炮塔吊籃底部,這讓車組人員減少到3名。但是由於車體外形過於低矮,人員活動大大受限,蘇聯不得不對坦克兵的身高做出限制;T-72炮塔和首上採用了複合裝甲。

    相比之下,同是二代的豹1主站坦克,防護簡直跟裸奔一樣,炮塔和首上全部採用勻質鋼裝甲,而且薄的可憐,連T-54都不如。

    雖然防護不咋地,車組成員舒適性還是可以的

    我們再來看看三代坦克的M1A2。M1A2 SEP重達60噸,長7.92米,比T-72長了整整1.5米。車體尾部是動力艙,包含一臺縱置的 AGT-1500燃氣輪機。炮塔內部空間也是十分寬敞了,只可惜M1A2為了省錢,不上自動裝彈機,因此還是4乘員組(裝填手被保留);炮塔包含一個尾倉,裝著120mm彈藥,尾倉和乘員艙之間有防火門,尾倉上部洩壓板,防止彈藥被擊中時炮塔殉爆帶走一車人。不過尾倉的40多斤一發的炮彈需要用美國大兵的手臂來搬動裝填,想想也是感人。。。

    你們喜聞樂見的黑叔叔人肉裝彈機

    M1A2車長位和炮長位

    M1A2炮長位。可見即便M1A2有那麼大的炮塔,炮長位還是那麼擁擠。沒辦法炮長位的裝置最多呀。從這也可以直觀看出現代=坦克內部電子裝置有多麼密集。

    炮長位操作介面。包括火控面板(彈種選擇,主炮/同軸機槍切換等功能),主瞄,備瞄,增強型熱成像通道。

  • 10 # 月林6491

    謝邀!坦克內部結構是啥祥的丶空間有多大?從二戰時期的所有各種型別的坦克來看,它的體積大小是決定坦克內部結構隨其呈增趨勢來決定。如坦克它的高度和炮塔設計小之,但人機功效和駕駛員舒垂性那麼坦克高度和炮塔內空間必須相對的大一切。就拿德國虎式坦克來說,它屬重型坦克,也是重型的坦克。可以搭建更多裝置的同時,又能由五位乘員,以指揮的丶操作填彈的,還有駕駛丶通訊丶機槍手各一人,而現代坦克是自動化程度超過了二戰期,也大大喊少了人為干涉,是無有人的炮塔結構,車內的空間是大有提升,是由三人操作,車長`裝炮手丶駕駛員,這三人橫排一排坐在坦克底盤前部,面對眼前的螢幕操作坦克戰鬥。可說坦克內部結構空間合理足夠,不受限制。

  • 11 # 哨兵ZH

    坦克從外面看起來好像體量不小,不過如果除掉防護裝甲、發動機倉、彈藥倉,燃料倉以及內部的各種裝置等,坦克內部的空間其實還是挺小的,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寬敞,甚至可以說是有點擁擠,畢竟坦克是一種戰爭機器,主要目的就是為戰爭服務的,而不是用來享受的,所以,其上面的一切設計都是了能夠擁有更猛的火力和更高的防護。比如下圖是美國M1A2主戰坦克的結構示意簡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單單是坦克的動力倉和彈藥倉兩個部分就已經佔據了很大一部分的空間了,乘員倉所佔的空間比較緊湊,艾布拉姆斯是沒有自動裝彈機的,使用的仍然是人工裝彈,所以,裡面的乘員加上裝填手在內一共有4個(包括車長、炮手、裝填手、駕駛員,但是圖中只顯示出來3個),下面再透過一組動圖來看一下坦克在作戰的時候,裡面的乘員是怎樣工作的:

    從這幾張動圖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坦克內部的工作環境確實算不上多寬廣,可以說還是挺擁擠的,坦克射速的保證就必須依賴乘員之間的分工合作以及默契配合了,還有,不是所有的坦克上面都是有空調的,就算有空調,一般也是給車載裝置降溫的,所以,如果是在炎熱的環境,比如沙漠作戰的時候,坦克的內部環境應該會讓你欲仙欲死的,本來空間就窄,又處於一個幽閉環境中,再加上開炮後的硝煙味、汗味等一系列亂七八糟的氣味混在一起,這樣的環境還是挺感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譚富英先生的人生經歷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