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oe蝦說
-
2 # duh23333
一戰之前德奧(匈帝國)就是聯盟關係。正是因為德國與奧匈帝國之間的聯盟關係才將德國也拖入了觸成了一次世界大戰。原本戰爭的敵對方是“奧匈帝國”與南斯拉夫地區諸國。俄國因為與南斯拉夫諸國存在兄弟關係所以就向“奧匈帝國”宣戰,這也觸成德國向俄國宣戰。
-
3 # 愛之育之
奧匈帝國眾多臣民
與德華人
乃同族同宗
無論一戰和二戰
他們均合為一體
挑起戰端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
故,德國選擇奧匈為同盟者
#凌遠長著#
-
4 # 對方扔了一個八阿哥
首先是德意志帝國根本沒有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想法。1870年以前的普魯士的想法就是聯通自己的兩部分領土,並且保衛自己的安全,這種安全是兩個層面上的,一個是國際政治意義上的,那就是擴張之後的大普魯士在國際秩序裡的安全,當然北德意志聯邦憲法和德意志聯邦憲法還有皇帝宣言把這個大普魯士隱藏在小德意志帝國背後,那麼它也就自然的表現為德意志國家的整體安全,還有在國內政治上的,這個意義上說又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帝國的組織層面的,那就是普魯士國家首選要在德意志帝國之內繼續存在下去,同時普魯士對帝國的獨霸不能受到挑戰。還有一個是階級意義上的,那就是以霍亨索倫王朝為旗手的普魯士地主對普魯士國家的獨霸也不能受到挑戰。這是德意志帝國40年政治運作裡掌握絕對優勢地位的右派一切政策的根本。
我這段話看起來有點費解,原因在於我是逆推的。如果我們把順序調轉過來就明白了,普魯士的容克貴族把持著普魯士國家,而霍亨索倫王朝是他們的領袖和代表。1815年合約給了他們一片領土上不接壤的西部領土,他們想要把橫亙在這兩片領土之間的漢諾威王國、黑森-卡塞爾、拿騷吞併掉。但是又無法冒挑戰維也納合約締造的歐洲秩序的險,只好利用此時蓬勃發展的德意志民族主義,來掩蓋自己的本來目的,給自己的擴張普魯士塗抹上一層德意志民族統一的色彩。所以當他們真的戰勝了奧地利、法國之後,他們也不得不把自己深刻的捲入到德意志民族統一的事業裡去了,所以他們想要保障德意志國家的統一和獨立,但是這個目的與保證普魯士的完整和王權相比是次要的,跟保障普魯士貴族和特權相比就更是次要的。
所以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德意志帝國在它四十八年的歷史當中,其實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它到處耀武揚威煽風點火,但實際上它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也沒有一個勢在必得的目標。它像斯巴達人一樣因為恐懼而炫耀武力,德意志帝國的外交的支配力量是恐懼,是對帝國內部和外部的敵人的恐懼。
1871年合約深刻的傷害了法華人,所以它懼怕法華人復仇,因為懼怕法華人復仇所以它懼怕法國和俄國聯盟,1866年的戰爭深刻的傷害了哈布斯堡王朝,所以雖然它跟奧匈帝國結為同盟,但是它對一個哈布斯堡主導下的德意志神聖同盟的復仇戰爭憂心忡忡,而且這個唯一可靠盟友的長期衰弱症背後,正是俾斯麥主導的威廉街,對布達佩斯馬扎爾民族主義者的支援和煽動。
四十年間的德意志帝國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政治上的動力,只有簡單的條件反射式的應急性處理。這不是英國外交部那種居高臨下的“就事論事”。而是一種政治老年痴呆。德意志帝國把持在把持著皇帝的俾斯麥手中,俾斯麥窒息了所有的其他政治家和政黨,把他們至於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地步,整個國家的政治原動力來自官僚,而官僚系統又被俾斯麥貶低到事務性公務員的程度。
所以俾斯麥自詡他的外交是在玩七個永不落地的球,但這種耍雜技走鋼絲式的外交手段,是一個威廉街辛苦閱讀檔案的公務員理解的外交,是建立在檔案、報告、備忘錄、電報、基礎上的技巧的外交。而不是服務於具體的目標的政治手段。
題主提出了一個看起來更可取得世界大戰的勝利的外交道路,但是德意志帝國沒有人想打一場世界大戰。它的外交也不是為了打一場世界大戰服務的。至於德意志帝國到底想幹什麼,我認為德意志帝國的目標,就是什麼都別幹,維持現狀。讓腓特烈大帝留給普魯士的東西平安的進入二十世紀,就是德意志帝國統治階層的理想。
而這一點和奧匈帝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1867年到1906年奧匈帝國同樣沒有明確的目標內部分裂把它弄成歐洲外交上的黑影,但是從1906年艾倫塔爾就任外交大臣,在皇儲弗朗茨費迪南大公的支援下,帝國有了新政策那就是巴爾幹政策。在戰前幾年的外交裡維也納成為發動機之一,雖然主要是給威廉街惹麻煩,但奧匈帝國是在追求某個準確的目標的那就是向愛琴海挺進。而威廉街從1870年到1914年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在為這些錯綜複雜的利益服務,儘量讓他們都留在自己的體系內,就像一個誰都不想得罪的老好人,但又不肯放棄自己的任何利益,最後幾乎淪落到沒有朋友的地步。
然後我們再看看為什麼即使不是為了打世界大戰德國也不可能跟俄國結盟,三皇同盟是1870年代的產物,那時候的德國、奧匈帝國、俄國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雖然不均衡,但其實相差不大,這三個國家都把持在地主貴族階級手中,這三個國家的資產階級對它們的君主和貴族來說都是麻煩,而且它們都剛剛經歷了一些麻煩事,所以希望維持歐洲的和平和現狀,這就是三皇同盟。但是在俾斯麥去職的時候德意志帝國已經先於其他兩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俾斯麥統治的是一個東部領土幾乎沒有像樣的工商業的農業的普魯士,但當他被威廉皇帝一腳踢下臺去的時候,他背後是一個工業人口已經超越農業人口的德意志帝國,他執政期間對俄國農產品的保護性關稅已經激起了俄國的強烈憤怒,俄華人因此對德國採取報復性手段,規定任何外華人不得在俄國持有土地,這一條對德國貴族來說打擊巨大,第三任帝國宰相霍恩洛厄侯爵就因此蒙受巨大打擊。而這種農產品問題上的矛盾實際上已經嚴重的損害了兩國關係,因為當時這兩個國家的掌權階級都處在災難的邊緣,進口的殖民地農產品,正把歐洲地主的利潤擠的越來越低,而近代的優雅生活的成本卻越來越高。
一個普魯士的伯爵夫人一年只在買聖誕禮物的時候去一次柏林,而且她還只捨得買三等車票,那是鐵路方興未艾,三等車廂為了防止男性乘客威脅女性乘客會給女性乘客分發鋼針防身的時代。俄國的地主也好不了多少,俄國地主正在走向破產。所以這兩個大君主國的地主都迫切的需要他們掌握著的政府來幫助自己,所以他們必然成為互相競爭的兩極。
俾斯麥去職之前他已經對德俄之間的同盟關係失去信心了,他兒子作為外交國務秘書曾經坦率的表示,再保險條約大概可以在我們對法國開戰的時候拖住俄國沙皇一到兩個星期,因為它終究是一個同盟條約,但也僅僅是一到兩個星期而已,因為它也僅僅是一個同盟而已。
1890年繼俾斯麥之後出任帝國宰相的卡普里維之所以沒有續簽再保險條約,正是基於這個認識,所以他希望在關稅問題上和俄國謀求妥協,讓比已經工業化了的德國與更加依賴農產品出口的俄國和解,讓俄國農產品得以輸入德意志帝國,從而改善德國的工人階級生活水平,同時也改善德俄關係,但是結果呢?
雖然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化已經取得了成功,雖然帝國農業人口已經下降到比工業人口還 低的程度,但是普魯士地主的政治能量遠超其他任何階層,這個階層立刻拋棄了他們反動、保守、忠君和虔誠的新教徒的假面具,跳出來組織集會、遞交陳情書,並且表示要在德意志帝國議會里跟天主教中央黨合作,要“抗爭到皇上聽從我們的呼聲為止”。最終卡普里維只能下臺。
綜上所述,德意志帝國和俄國的社會發展水平相似,都是未工業化的農業國,而且國家權利把持在地主階級手中,但是俄國的體諒更大,所以在工業化的過程中它被德國甩下了,但是工業化的德意志帝國又無法擺脫地主階級的控制,所以在經濟上邊緣化深知趨於破產的地主階級依然能夠決定帝國的道路,所以他們不可能接受另一個可能威脅到他們僅存的那一點農產品市場份額的俄國作為盟友。
-
5 # 劉小強童鞋
第一點,德國和俄國是不可能結盟的,他們的矛盾極大。
德國是歐洲快速崛起的後起之秀(有點像今天中國崛起),在歐洲英華人一開始是支援德國的,用德國來平衡法國和俄國,只是到後來尾大不掉。俄華人一直在歐洲充當歐洲警察的角色(自視甚高)。德國的崛起需要生存空間,看看各國在全球各地的殖民地,就知道德國沒有多少油水,德國的實力已經大到英法俄必須給他更多空間和地位的地步了。
一戰前世界各國影響力範圍(這個圖竟然標出了唐努hexie烏梁海)
第二點,奧匈帝國並不弱,並且和德國關係親密。
看歷史課本總給人感覺就是奧匈帝國,是個扶不上牆的爛泥巴。
實際上,奧匈帝國實力很強,大家可以看一下奧匈帝國版圖現在包括的國家,如奧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伐克,巴爾幹半島各國。這些國家,現在能製造:斯特爾汽車,太拖拉,KTM,賓士大G(製造地)等等,在當時也是很強的工業化國家。奧匈帝國裡面很多普魯士人(希特勒是奧地利人)。德奧聯合,有點像現在的小五眼聯盟。
第三點,實際戰況。德國:“老沙,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
一戰實際情況,並不是一場列強群毆德國的一邊倒的“人身傷害事件”。真實情況是,德國軍隊將戰鬥力體現的很透徹。德軍完全展現了,拳打南山敬老院,腳踢北海幼兒園的戰力。雖然兩線作戰,德軍依靠國家內部的鐵路運輸網路,從西線調集部隊,先重錘了俄國,然後又透過鐵路集中兵力前往西線暴捶英法聯軍。
第四點,歷史沒有如果
歷史沒法重來,當初列寧拿了德國的錢,回到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蘇聯,退出一戰。當時對德國是形式大好,後來美國也參戰。在英 法 美持續消耗下,爆發了兵變,德國成為第二個倒下的。成王敗寇。如果,當年我們參加的是戰敗國一方,我們又將是另外一個故事。。。
-
6 # 老金有事
我是老金說歷史,我來回答一下你的問題,一戰德國為何不選擇與沙皇俄國結盟對抗英法,而選擇了奧匈帝國結盟導致雙線作戰的戰略困境呢?
歷史都是存在著它本身具有的特性的,如果沒有一個暗線埋下,一切也就變得不那麼精彩了,一戰也是如此。
大國勢力的分裂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法俄普奧五國之間已經達到勢均力敵的態勢;可是在19世紀50年代這個體系開始動搖了,先是英法和俄打了一場克里米亞戰爭,打破了五大國之間不戰的默契;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打敗法國,割佔了法國的阿爾薩和洛林,普魯士也就此統一了德國,把幾個世紀以來一盤散沙的德意志變成了一個大帝國,也打破的歐洲的平衡。
德國統一後,英法俄三個大國都感到了威脅,所以他們開始打算抱團對付德國。但是,德華人也不傻,俾斯麥在生前籠絡住了俄國,可是,在他下臺後,掌權的德皇威廉二世年輕氣盛,人稱歐洲最口無遮攔的人。
他這種作風又讓俄國倒向了英法。於是,歐洲出現了兩大對立陣營,英法俄一邊的協約國和德國與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的同盟國。
民族主義的興起在大國博弈中,歐洲又興起了民族主義的思潮,人們習慣於把自己所屬的民族看成是高於一切。
一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塞爾維亞青年刺客,殺死了斐迪南大公就是出於民族主義,認為他們塞爾維亞民族應該脫離奧匈帝國的統治。
德國也是出於民族上的親緣關係,力挺奧匈帝國,而俄羅斯將自己視為斯拉夫民族的保護者,所以它非常同期和支援他同屬於斯拉夫民族的塞爾維亞,決定為他們撐腰。
鬥爭哲學的開始激進的民族主義加之均衡勢力的打破,導致了歐洲大陸的鬥爭哲學盛行。鬥爭哲學就是用鬥爭的眼光看待世界,認為人類社會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必須你死我活,而為生存的一切鬥爭都是正義的。
在這種思維下,人往往崇尚強硬的手段和態度,比如德國的陸軍元帥格爾茨就曾經說過:我們是靠刀劍的銳利,而不是靠思想的銳利,贏得我們的地位的。
這些元素放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非理性的系統,讓各個集團之間的矛盾越發強烈,並且無法調和,失去了妥協的彈性。
最終在1914年8月,70萬德軍挺進比利時,撲向法國邊境,英吉利海峽對岸已經向德國宣戰的英國正在調集大軍,準備遠征歐洲;在東方俄羅斯的哥薩克騎兵殺進了德國的東普魯士,德華人大為惶恐……
回覆列表
泛民族主義盛行導致德奧結盟
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參戰國有大量的利益重疊,進而導致國與國之間的矛盾,進而演變成軍事衝突。
第一次世界大戰勢力圖,同盟國為紅色,協約國為綠色,黃色代表中立國
當時歐洲主要的矛盾有英德矛盾,英法矛盾,俄奧矛盾。德國與奧匈帝國在民族主體同為日耳曼人,而塞爾維亞信奉東正教,是斯拉夫民族,自然親近沙俄。
沙皇俄國軍隊集結前往東線戰場
奧匈和俄羅斯向來友好,但因巴爾幹半島的利益衝突令至關係惡化,在1877年,俄羅斯因支援保加利亞獨立而向奧斯曼帝國開戰,協助保加利亞獨立,但戰後召開討論巴爾幹問題的柏林會議,親俄的保加利亞版圖大大被削;而奧匈帝國則從奧斯曼帝國手中取得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的管理權,這令俄羅斯大為驚慌,俄羅斯之後試圖以支援塞爾維亞來對抗奧匈帝國的擴張。此後,奧俄的衝突加深,亦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在泛斯拉夫主義和泛日耳曼主義所造成的敵對結盟關係以及種種集體協定防禦條約和複雜性的國際結盟關係,使得數週內主要的歐洲列強紛紛加入戰爭。
斐迪南大公夫婦在遇刺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