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開花的樹樹

    大家好,我是會開花的樹叔,很高興一起探討這個問題,諸葛亮發明的連弩箭俗稱諸葛連弩,是在兩漢連弩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諸葛亮的改進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了一弩裝十箭 ,能連續發射,扣動一次弩機 ,同時發出十箭。諸葛亮為了達到十箭齊發的目的,對以往弩的結構加以改變,首先,增加了箭匣,箭匣相當於現代槍枝的彈匣,有了箭匣就能保證弩的連發。

    其次,還增加了一個箭槽,這一裝置可以放入十支短箭,發弩時扣動一次扳機,就發出十枝箭,緊接著箭槽中就掉下十枝箭來,這樣扳機可以反覆扣動,實現了弩機連續發射,這種改進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

    最後,諸葛亮將連弩用的矢減至八寸長 ,是適應了連弩的結構。如果矢超過八寸,不僅矢的重量增加,影響箭的射程,發射力量就會減弱。所以,八寸是最佳尺寸,諸葛亮改進連弩,實現連續發射這是重大進步。

    但最後失傳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諸葛連弩重量重,當時沒有輕便材料,諸葛連弩特有的木質箭匣、木質的曲軸連桿上弦機,都很沉重。古代士兵營養不足,沉重的武器是嚴重負擔。

    第二個缺點,是因為拉動弓弦需要很大的氣力,為了保證能夠在短時間內,單臂連續透過曲軸連桿上弦機拉動弓弦,諸葛連弩弓力就要非常低,否則拉不動,於是射程、穿透力下降嚴重,後世的仿製品也就只有10~15米的射程,如果目標有甲冑、盾牌,諸葛連弩那就完全無效了。

    第三個缺點,是因為諸葛連弩的曲軸連桿上弦機、重力下落式箭匣,這些結構相對複雜,因為材料強度不足,加工工藝也無法很到位,故障率自然就很高。

    總之,諸葛連弩,是一種適合蜀國的武器,不適合別的區域。蜀國那種山地叢林地帶,不要求遠射程,主要對手是孟獲之類的原始土人,也沒有甲冑。適合的是特定地點、特定敵手。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 2 # 誠途小胖

    你好,正巧我也是諸葛粉,連弩也是我小時候比較崇拜的一種冷兵器。 連弩又稱諸葛弩,讓連弩廣為人知的就是它可以連發十弩箭,曾被稱為冷兵器之王,是諸葛武侯為了彌補蜀國兵力不足的一個重大殺器。

    然而,也許連弩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牛!因為,他應該只適用於短兵相接的埋伏戰。

    首先我認為,能裝十支箭的弩機本身重量就會非常重,外加十隻弩箭,如果是正常尺寸,那麼加在一起的重量將遠超負荷。因此弩箭必須縮短長度到合適的尺寸,這也一定會影響射程。第二,弩箭沒有箭羽,一旦超過有效距離弩箭就會失去平衡而失去有效殺傷。

    因此,在兩軍對陣中射程不如弓箭,遠距離作戰很吃虧,而一旦敵軍到了近距離衝鋒,弩箭還沒放完敵軍就能衝鋒到進前,即便敵軍衝鋒因連續射擊受阻,弩箭一旦發完補充箭矢過程太複雜,這個過程等於引頸待戮,因以上種種,連弩只適合做伏擊殺傷使用。

    有了以上介紹,相信大家知道,連弩在當時的軍工製造比例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大。只是在擅長打伏擊戰的諸葛亮手中發揮的威力才格外巨大。

    但既然已經發明出了這樣的武器,相信在諸葛亮死後的蜀國以及後期的三家歸晉之後,至少還是掌握著製造方法的。

    然而這種弩箭的建造對精度的要求一定是遠高於弓箭(類似於裝彈槍支的彈道和子彈精度要求),因此,製造成本高用途有限的連弩漸漸失寵也是正常。

    更在後期,五胡亂華以後,全國大亂!這種高精度武器的製造失傳也是很正常的事了。

  • 3 # 豌豆看電影

    對於諸葛連弩想必很多人都不會太陌生,諸葛連弩被譽為古代戰場的“機關槍”。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諸葛亮發明諸葛連弩之前,弓弩每次只能射出一發箭,而諸葛亮發明了連弩之後,一次卻能發射十發箭。

    一個普通計程車兵拿著諸葛連弩,在戰場上佔據了一個有利的位置便可以以一敵十了。《魏氏春秋》記載:“亮作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可見這個武器是真實存在的。

    明代也有記載,明人曾研製出"諸葛武侯弩",後來清人在此基礎上,曾製造出"彈弩"。可能就是失傳甚久的諸葛連弩,至少是這種型別。首先,其"矢長八寸",能連續發射十矢,符合諸葛連弩的兩個基本資料;又極為輕便,步兵、騎兵都能隨身攜帶,適宜西南與川陝交界地區的地理環境。

    那為什麼最後又流失了呢?惜當時火炮已經使用,這一重要研究成果未能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視,未能推廣,不久再度失傳,也就是說隨著歷史的潮流,改朝換代了,更新了新的產品更強的火銃,射更遠,子彈更多,威力更強!所謂也就慢慢的被歷史所遺忘。

  • 4 # 勤勞的託爸爸

    相傳為諸葛亮所制"元戎",商周時期,人們在弓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弩,秦以後人們開始製造並廣泛使用齊發弩,它可以一齊發射數支箭(已出土有三支箭槽的弩機).又稱"諸葛弩",相傳為諸葛亮所制,可連續發射弩箭。但由於連弩用箭沒有箭羽,使鐵箭在遠距離飛行時會失去平衡而翻滾,且木製箭桿的製作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難度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便不再受重視。摺疊衰退原因

    由於弩的發射過程比較費時,而且持弩計程車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護下編成"上弩"、"進弩"、"發弩"等組,輪番連續發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發揮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後騎兵大規模縱橫馳騁之時,由於強弩不便在馬背上使用,遂逐漸衰落。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弩不再受重視。《天工開物》中甚至認為弩是"守營兵器,不利行陣"。

  • 5 # 匆匆來過慢慢欣賞

    這個東西肯定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厲害。弓弩手每人手持一個諸葛弩,萬箭齊發,敵人鬼哭狼嚎抱頭鼠竄的情景,大概只有在電視劇裡面才能看到。因為缺乏詳實可靠的記載,每個人對於諸葛弩的威力有著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它是一次發出十箭,也有人認為它是連續發出十箭,或言是一種連發弩。這種武器如果符合這種描述,無疑是對於作戰火力效能的極大提高。

    而實際上,考慮到諸葛亮生活的年代大約是181-234 AD,這段時間的科技水平很可能不足以支援當時的發明家【不論是不是諸葛亮本人】發明出具有這種火力的強力遠端武器,或是將此項技術不斷改進,成熟。此外,諸葛弩對於弓弩手的要求很苛刻,對於這種操作這種弩的兵士來說,又要能發射得多,又要射出足夠的射程,這種勞動量肯定大大高於普通的弩手。

    但是歷史上存不存在射速極高的弩呢?答案是肯定的。清代出現了一種連弩,一次可以裝20支箭,每次可以發射2支。但是這時候的西方已經逐漸步入熱兵器時代了。

  • 6 # 旭姐的生活

    《三國演義》諸葛弓弩特點,失傳原因:

    諸葛連弩是三國時期蜀國的諸葛亮製作了一種連弩,又被稱作元戎弩,一次能發射十支箭,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漢末魏大發明家馬鈞欲對其進行改進,使之成為一種五十矢連弩,威力更大,但是因為生產很複雜,所用的箭矢也必須特製,所以沒大量生產,後失傳。

  • 7 # 悲喜不喜

    據文獻記載,諸葛亮在強弩的基礎上,還曾經改進創制了一種更加可怕的武器“連弩”。 這種“諸葛連弩”能一次發射十隻鋼鐵製作的短箭,短箭上可能還塗有一種劇毒的植物液體,所以火力更加密集、殺傷力更加強大。

    特別適合在伏擊戰中近距離射殺敵人。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效果,諸葛亮還從蜀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中徵集了一批擅長射擊的勇士組建了一支使用連弩的特種部隊,名叫“連弩士”。

  • 8 # 傢侑娘仔

    歷史上有記載諸葛亮所發明的弩是根據以前的戰爭器械所改進而成的,而且此弩的特點是體積大、重量大單兵無法使用,其主要工作是用來防守營地和城池的!

    這種弩的箭是特製的,需要多位工匠合力完成而且成本非常高,一年打造一兩萬就非常不錯了,諸葛連弩傳說1次10箭,你算算打仗一次要多少,如果打了勝仗還可以收回一點如果失敗了基本打水漂了!

    前面說的體積問題了,此弩體積大、重量大需要4-6人才能完成一臺弩的架設和發射工作,就像抗日戰爭時期的義大利炮一樣,非常耗用人力成本也非常高

    根據戰爭地形有關,蜀漢地區平原少,基本都是山地和盆底,用這種弩打步兵顯然是浪費資源,而敵人的重甲騎兵又不能進山作戰,顯然弩的作用非常小。如果是用來防守戰,那麼蜀國的戰爭基本都是在進攻戰中進行的,很少來打那種城池守衛戰。

    綜合以上3點雖然諸葛亮發明了這麼強大的諸葛連弩,但是他的作用在當時的戰爭中很難有發揮的價值,片面的說這玩意沒啥用基本算是個擺設。

  • 9 # 讀史溯源

    觀點:諸葛連弩可以稱為半自動裝填武器的鼻祖,非常精巧。

    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綜合實力弱小,由於地域的狹小,國力上很難與魏國抗衡,在軍事上處於劣勢,諸葛亮便在武器上下功夫,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諸葛連弩出現了。

    在《三國志》中曾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

    所以諸葛連弩,也叫損益連弩,與木牛流馬、八陣圖齊名,均是由諸葛亮發明製造。

    弩這種兵器,由弩弦、弩臂、弩弓、望山 (瞄準器)、鉤括所組成,殺傷力非常驚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使用,《吳越春秋》中記載:琴氏以弓矢之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正如《事物紀原》所說,即弩之始,出於楚琴氏也。在春秋末期,齊魏馬陵之戰,孫臏更是佈設萬弩伏擊魏國,弩在古代戰鬥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諸葛亮的損益連弩將弩的效能拔高了一個層次,能做到“一弩十矢俱發”

    十矢俱發,並非一次射出去十隻箭矢,而是能連續射十隻箭矢。《天工開物》中記載:又有諸葛弩,其上刻直槽,相承函十矢,其翼取最柔木為之。另安機木,隨手板弦而上,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則又扳木上弦而發。

    諸葛亮為了能實現連續發射,製作了箭匣,箭匣中放了十隻短箭,每次扳動扳機便會發射一枚箭矢,然後在箭槽中落下一枚箭矢,扳機反覆扣動,可以做到上弦而發。這箭匣就如同現代槍械的彈匣。現代對半自動武器是這麼定義的,每按動一次扳機,則發射一枚子彈,下一發子彈自動進膛。損益連弩完全滿足要求,說它是半自動武器的開山鼻祖絕不為過。

    這連射的技術在當時是絕對領先的。魏明帝曹叡曾寫詩,“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發機若雷訊,一發連四五”。可以看出,最強大的魏國也做不出損益連弩的水平,他們的弩箭一次只能射四五發,而且還是同時射出,無法做到連射。

    如此精巧的損益連弩是如何實現連續擊發的呢?槓桿原理,讓連續擊發成為現實

    只有將弓弦掛上才能進行擊發,諸葛連弩利用槓桿原理,透過連桿使箭匣向前輕鬆掛上弓弦,再撥動連桿,使箭匣向後,利用下壓的力量,壓迫發射銷,使其上彈,頂出弓弦,便可擊發。

    ▲為何使用八寸的箭矢呢?為何箭匣中只裝十隻箭矢?

    三國時期1尺為23.6釐米,8寸為18.88釐米。8寸是黃金長度,長了不行,短了更不行。如果尺寸過長,裝箭矢的箭匣就相應增長,那麼箭匣運動就會變得非常不順暢,長度增加也會增加重量,整個弩身也會顯得笨重,無法體現諸葛連弩的便攜效能。如果尺寸太短,箭匣也就相應很短,在弓弦拉動時,弦臂張開間距小,擊射的力量就會很弱,威力上大打折扣。

    箭匣中裝十隻箭矢,也是非常科學的。有人曾提出質疑,認為十隻箭矢太少,應該五十隻更好。《三國志·杜夔傳》曾記載:馬先生,天下之名巧也,先生見諸葛亮連弩,曰,巧則巧矣,未盡善也,作之可令加五倍。這位馬先生叫馬均,魏晉時期扶風人,是中國古代最負盛名的機械發明家。他提出五十隻箭矢真的合理嗎?其實不然,雖然數量上增加五倍,讓可持續發射能力大大增強,但是這以犧牲連弩自重為代價,攜帶會很不方便,背離了諸葛連弩的初衷。要知道弩箭是以鐵為矢,在古代有這麼三種,全矢為鐵;矢頭為鐵,矢杆為木;矢頭為銅,矢杆為鐵。不論哪種,放上五十隻會非常沉。而且數量的增加意味著箭匣高度的增加,諸葛連弩因為結構,已經捨棄瞭望山的功能,再把箭匣設計的非常高,那麼精準度就完全沒有了,所以十隻箭矢優過五十箭矢。

    諸葛亮的損益連弩雖然結構精巧,但是射程並不遠,在中近距離上殺傷力很大

    《天工開物》佳兵卷這樣記載:機巧雖工,然其力棉甚,所及二十餘步而已。

    我個人認為諸葛連弩,射程近是很可能的,因為諸葛亮目的就是定位連弩在近距離使用。《將苑·地勢》中諸葛亮提出:依山附澗,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將苑·戰道》中,諸葛亮又說:谷戰之道,巧於設伏,利以勇鬥,輕足之士凌其高,必死之士殿其後,列強弩而衝之,持短兵而繼之,彼不得前,我不得往。

    山澗深谷這些位置都是近距離射擊,非常適合諸葛連弩,重在火力密度而不是火力強度,其行疾十倍於弓箭的速度下,與其他兵種協同作戰,能發揮極大威力。魏國名將張郃就是被連弩射死的。《三國志》記載: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飛矢中郃右膝,薨

    ▲不僅如此,在箭矢上塗毒,配合連弩的火力網,讓威力又提升一個臺階

    《武備志》記載:一弩連發十矢,鐵鏃塗以射虎毒藥,發矢一中,人馬見血立斃。塗了毒的損益連弩,真可謂是殺人利器,完全不需貫穿傷,見血一縷則命絕,一擊斃命,殺傷力巨大。

    為何如此強大的損益連弩逐漸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因製作工藝過於複雜,成本高昂,導致很難大量生產,並且容易出現故障

    諸葛連弩使用無羽鐵箭,那麼弩箭在飛行中很容易失去平衡翻滾,偏離預定軌跡,這就要求箭桿加工精度一定很高,來保證弩箭飛行的穩定性。由於古代技術條件的限制,用手工製作的弩箭很難大批生產。況且,連弩的弩身取最柔木為之,對樹木材質也有極高要求,又增加了製造成本。尤其諸葛連弩是活動機構,木質機構在使用磨損下容易變形,尤其趕上潮溼雨天,更可能使發射機關失靈,綜合以上缺點,諸葛連弩很難批次列裝部隊,也就變相的降低了連弩的實用性。

    ▲守營兵器,不利行陣,無法適應騎兵大行的時代

    諸葛亮設計連弩的目的是用來防守陣圖,或者在山澗、高林、深谷等地,無法應用在平原地區大規模集團騎兵衝鋒的戰鬥中。《華陽國志· 劉後主傳》記載:丞相亮發涪陵勁卒三千人,為連弩士。這說明使用諸葛連弩對士兵是有要求的,需要經過科學訓練,熟練掌握了發射弩機的技術。這也限制了連弩的使用範圍,不能相容在騎兵兵種上,只有專業的弩箭兵種才可駕馭,降低了戰術實用度,作為奇兵很有效,但很難成為主流兵器。

    結語

    諸葛連弩雖然結構精巧,威力很大,僅限於三國時期的蜀國而言,可謂是量身打造。但這只是小眾兵器,並不適合大眾推廣,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也就不足為奇了。

  • 10 # 墨青丹姑娘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在三國時代,諸葛亮製造的弩箭,可以說有讓敵人聞風喪膽的威力。

    歷史書上對諸葛亮的評價並不是很全面,很多評價說他是一個政治家,軍事家,一流的戰略家,卻很少提起諸葛亮還是一個傑出的軍事發明家。

    作為軍事發明家,諸葛亮曾發明了八卦陣、諸葛弩、木牛流馬等,併為蜀軍配備了蒲元刀這樣的戰場利器。

    蜀國缺少好馬,只要以步兵為主。而魏國,則是騎兵為主。

    諸葛亮設計的連弩箭,駑機上刻直槽,有一個函,裡面裝10支矢,另安裝一個機木,在手板弦的上面,發去一矢,槽中又落下一矢,則再扳木上弦而發,實現連續發射。

    諸葛亮為了高效的提高連弩箭的效率,還加以改進了不少,其中的一種方法就是在箭頭塗上毒藥來提高殺傷力,明人所著《武備志》中提到,諸葛連弩雖然很輕,但鐵鏃上塗有毒藥,這種毒藥可以射殺老虎,人馬見血立斃,持這種弩就連懦夫婦女也可以守城。

    不少人跟我一樣就覺得非常可惜,可以射殺老虎的連弩箭,怎麼到今天就失傳了呢? 主要是連弩箭的體制過於龐大,連弩也有自身的缺陷,不方便攜帶,無法單兵使用,只能用來守城。

    連弩箭的主要材料是木頭做的,且做要求精度高,人工製作的難度很大,不易大量製造使用。明朝以後,由於火器迅速發展,連弩箭就不再受重視,工人不再製造和生產,這門手藝也就慢慢失傳了,連弩箭也被後人稱為諸葛弩。

  • 11 # 蝸牛看三國

    《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元戎弩,矢長8寸,漢代一尺約為21.25至23.75釐米之間,8寸約合17至19釐米,個人認為諸葛亮改進的連弩原型應與此戰國連弩為一條發展脈絡,從箭尺寸反推猜想,弩的尺寸略大於出土戰國弩,而“一弩十矢俱發”應該是指箭匣中待發為十支箭,腦補其使用方式應該是作為短距離突擊使用,在短距離以多支連弩形成覆蓋殺傷,所以射程和精度的重要性就讓位於火力密度,類似於一戰末期的衝鋒槍。

  • 12 # 城市硬觀察

    諸葛連弩,再加上1700年前,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想到一個人,即諸葛孔明,那麼這個所謂的“衝鋒槍”應該就是諸葛孔明改造的。諸葛連弩,又叫作元戎弩,據研究,這種弩機能一次能發射十支箭,不僅威力大,而且速度快,殺傷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因此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對付對方的大型車馬兵衝鋒。這裡所謂的連續發射十隻箭,也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認為是齊發,有的認為是連續發射,但是據考證,基本上十隻箭齊發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樣會分散初速度,對方排成排過來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連發的可能性更高。

    但是諸葛連弩也有很大的缺陷,其工序繁雜和箭頭也必須用特製的,這些都導致了其不能夠量化生產。所以這種弩機的使用就逐漸地減少,甚至最後失傳了。後人對於這個諸葛連弩也十分痴迷,比如同時代的

    大發明家馬鈞對其進行了改進,將十連發改成了五十連發的弩機,並且其體積、重量也大大減輕,讓改進後的諸葛連弩可以成為一種單兵武器,大大提高了單兵作戰的戰鬥力,但同樣是因為生產很複雜,箭頭必須特製,這在生產水平低,物資匱乏的古代是不現實的,因此沒大量生產,導致最後失傳。

    現代有一些工匠也嘗試著復原諸葛連弩,但是效果都不是很理想,有的箭頭飛不遠,有的連發卡殼,有的威力太小,不足以攻城略地。這次湖北出土了40件諸葛連弩,這為還原複製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 13 # 肆無忌憚的笑521

    諸葛亮曾在前代可一次發射多支弩箭的連弩的基礎上,設計製作了一種“元戎”弩,這就是諸葛連弩,可以一次發射十支長八寸的鐵弩箭,提高了強弩的殺傷效能。諸葛連弩一次火力很強,但是體積、重量偏大,單兵無法使用,主要用來防守城池和營塞。

    劉弘為大將軍,對兵器非常熟知。劉弘看見諸葛連弩時,有耳目一新的感覺,稱其為“神弩”。可惜現在也失傳了。

  • 14 # 竹林吟曉1

    諸葛亮的連弩箭的特點,一是一次可發十箭,二是有力,射程遠。失傳的原因,總的來說,它超越了社會歷史發展程序。任何科技水平總是要與社會歷史程序大致相匹配,否則就不會存留。

  • 15 # 交易哲學家

    皆有條章,以訓厲臣子。又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皆出其意——《諸葛亮傳》

    連弩,長20多公分,鐵質箭頭,一次轉箭十發;

    由於沒有實物,後世只能想象,復原,但是根據歷史記載,魏軍大部分傷亡都是諸葛連弩造成的。

    但是後世,我認為他們對諸葛連弩的復原都是錯誤的;

    例如典型這種手壓上弦,箭盒子裡面十隻箭,這種設計雖然速度比較快,但是威力太小,不好瞄準。

    弩在秦代就有,主要對比的物件是箭。

    弩的優點有,威力大,射程遠,瞄準容易,士兵上手快;缺點就是射速慢。

    弓箭手需要漫長的訓練,射程大約是250米,射速大約是每分鐘6枝。

    對射手的臂力,瞄準度要求很高,需要常年的訓練。

    秦代的弩大約是上面圖形這個樣子,主要優勢就是使用簡單,準確度要高。

    弩機的力量可以設計的更大;

    所以諸葛亮主要改進的主要是其上弦的方式。

    因此我猜諸葛連弩的真實上弦方式肯定不是依靠胳膊的。

    德國有個牛人,設計的是下張拉上弦;

    鉛筆長的劍,能量超過30焦耳。

    例如電影《英雄》中的秦國弓箭手,用的是腿來上弦,我覺得有一定的合理性;

    依靠腿部和腰部的大力道上弦,威力大,疲勞度降低,我認為可能是合理的。

    因此真實的諸葛連弩,就是有箭盒,能裝十隻箭,能依靠腿部或者腰部,快速上弦,實現超越普通弓箭手的射速和威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聽五月天的時候能回想起什麼青春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