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芝維智慧家居

    近來,各類實驗室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從人類有記錄使用小白鼠作為動物實驗物件至今,如果把它們首尾相接,可以從地球一直連線到月亮。人們在科學實驗中到底使用過多少隻小白鼠?恐怕誰都無法得知確切的數字。

    毋庸置疑的是,小白鼠在人類的醫療、遺傳、生物製品等各方面的科學研究中發揮了難以替代和不可磨滅的貢獻。話說回來,小白鼠是怎樣被人類“盯上”而成為實驗室中的“小白鼠”的?

    天然的實驗動物對於這一問題,大致可以分為小鼠的“天然優勢說”、“成本說”、“基因相似說”、“動物福利說”等幾種說法。小白鼠作為實驗動物,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套用“金銀天然是貨幣”的句式,可以說“小白鼠天然是實驗動物”。

    “不用多說,小白鼠在這些方面的優勢無一例外都很明顯。”

    除上述優勢以外,小白鼠還有許多其他實驗動物不可比擬的特點,如用小白鼠做實驗,效率高、個體間差異很小、便於試驗結果的平行觀察等。另外,小白鼠還可以培育出許多特殊品種,比如免疫缺陷的裸鼠或者純種小白鼠,這在其他動物(如猴子等)中很難做到。

    小白鼠還有一個另類的優勢:它們屬於體型較小的哺乳動物,面板病與性病學博士、網友“氯倍他索”對此進行了一番形象評論:“它們那麼小,一個小女生就能提起來,被咬一口也不是什麼大事。猴子、狒狒、大猩猩,戰鬥力一個比一個強,別說小女生了,一個大男人也未必是對手,看過《猩球崛起》嗎?你敢對哪個‘下手’?”實驗小鼠的低成本也是它們受到科研人員青睞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人給實驗動物算了本經濟賬:從單隻動物的價格上講,一隻純種小白鼠才十幾元,一隻大猩猩要幾萬元;從飼養成本上講,小白鼠僅食少量飼料,而猴子、猩猩等不僅吃得多,還得給它們“定製宵夜”,比如水果等;另外,飼養小白鼠,一個小籠子足矣,一個房間可以餵養上百隻小白鼠,而如果是上百隻猴子……“恐怕得一個野生動物園吧”。

    更為重要的是,小白鼠大大縮減了科學實驗的時間成本。一位從事表觀遺傳研究的博士生說:“我們做代謝率高低對壽命的影響的課題,用小鼠估計需3年完成,但換成猴子的話,據說美國的一個研究做了30年,還有一半猴子活著。”其次,多數國家的動物實驗設計要報給動物福利管理部門審閱。從親緣關係遠近而言,與高等靈長類動物相比,小白鼠和人類親緣關係較遠,從動物福利管理部門的角度出發,小白鼠也是最佳選擇。而且,與人類基因相似度在90%以上的小白鼠,能夠滿足大部分生物學研究需要。靈長類動物的接力然而,並非只有小白鼠才能當“小白鼠”。

    在進一步的生物學研究以及一些特殊領域的研究中,小白鼠就可以“休假”了,比如在認知神經科學研究領域常用恆河猴作為實驗物件。“小白鼠畢竟不是靈長類而是齧齒目動物,代謝型別和生理病理在很多方面與人類差別很大。”姜韜舉例說,比如小鼠自己可以合成維生素C,而人類不能;小鼠的糖尿病也與人類大不相同,這樣的話以糖尿病小白鼠用作研究治療人類糖尿病的藥物就不奏效。另外,他還指出,小白鼠的繁殖規律是一胎多子,這些對於研究一胎一子的人類(一般而言)的生殖生物學都非常不理想。“科學的進步把可以用到小鼠的地方基本都用到了,剩下很多問題只有靠靈長類實驗動物解決了。”姜韜說。

    2009年,日本研究人員首次培育出轉基因靈長類動物——轉基因狨猴,且轉入的基因能夠在第二代狨猴體內表達。此後科學家認為,建立轉特異基因的狨猴群體,對於人們研究人類疑難疾病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在價值。南美狨猴又稱指猴,這種猴長大後身高僅10~12釐米、重80~100克。

    “狨猴是靈長類,在代謝型別、生理病理以及基因組方面,克服了小鼠的不足。”姜韜告訴記者,“甚至細胞的相似性也非常接近人類。”不過,相較於小鼠,狨猴繁殖速度慢,性成熟晚(3~4歲性成熟,壽命約12~14年),遠遠不及小鼠4個月就可以繁殖的“效率”,難以大量使用。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絨猴本身屬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且隨著受到人類活動與自然災害的影響加劇,瀕危的等級逐步增大,有滅絕的危險。人造“小白鼠”科學的進步也在推動科學家尋找新的“小白鼠”。哈佛大學威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考慮到,動物畢竟和人類有區別,有時候動物實驗不能很好地預測藥物對人類的影響。

    於是他們嘗試用晶片模擬人體組織,為藥物試驗提供測試環境。“晶片上的肺”,這個名字聽來有些不可思議,事實上這是威斯研究所的研究專案。他們把人類的活細胞排列在微型晶片上,模擬人體器官,進行包括藥物試驗的大量測試。

    未來,該研究所還打算模擬更多的人體器官和組織。近年來,屢有“人造小白鼠”的訊息傳來,聲稱“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動物實驗的替代品”。這當然值得期待,然而至今尚未見到一個確切的時間表。

  • 2 # 路人甲

    據統計,全球每年有超過1億的小白鼠被用來當作實驗樣本,它們可以說為人類醫學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復旦大學醫學院中有一座動物紀念碑,就是用來紀念所有為人類醫學犧牲的小動物們。

    然而人們為什麼要用小白鼠做實驗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小白鼠數量充足,醫學實驗需要進行統計分析,而在人工繁殖條件下,小白鼠繁殖一胎數量能到達6只以上,這就滿足了進行統計分析這一需求。

    第二:小白鼠的基因序列和人類非常相近,這時候就有人說了,那猩猩和猴子和人類不是更相近嗎。但是以猩猩猴子的體型,你能隨隨便便就往他身上扎一針,滴個眼藥水嗎。而小白鼠體型小,染色體和人類相似度又極高。

    第三:成本低。從價格上講,一隻純種小白鼠才十幾元,而一隻大猩猩要幾萬元;從飼養成本上講,小白鼠飼料用量也比大猩猩要少很多。

    

    而在小白鼠常被用來做醫學研究時,測毒理性、藥物試驗、以及解剖,並且每次實驗由於擔心會有藥物反應,也很少打麻醉或者只打少量麻醉,很難想象它們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人類選擇用動物當實驗樣本,目的就是為了減少藥物對人類死亡帶來的風險。

    最近,《毒理科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透過一系列的機器學習系統嗎,AI能代替動物實驗測毒理了,計算機測毒理的準確性高達87%,而動物毒理準確性為81%。

    該論文研究團隊從2014年就開始進行資料積累,最終收集了1萬種化學物質。然後利用AI系統對資料庫中的化學物質進行了86萬次的測試,其繪製了分子結構與特定毒性型別之間以往並未被獲知的關係,比如其可能對眼睛、面板或DNA造成的影響。

    這個團隊的資料樣本不算多,但也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去收集研究,只是說明計算機可以代替動物實驗是可行的。雖然完全實現代替還沒有定論,但還是希望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能減少這些小動物為我們承擔的痛苦。這既是一種科學技術的突破,也是我們對倫理道德的期盼。

  • 3 # 不吃腸的大腸

    現在小白鼠確實用的比較多,但也不是一定要選它們。

    選擇實驗動物的時候,有幾個原則是需要考慮的:要與人相似

    做動物實驗,最終目的是要研究人類呀。所以實驗動物的結構、代謝方式、疾病特徵等等都要和人類儘可能的想想,這樣研究結果才是有意義的。小白鼠的代謝狀況,解剖學特點、生理反應都和人很像,可以說是非常理想的實驗物件了。

    成本低,易管理

    小白鼠繁殖很快,數量充足,用來做實驗的話成本是非常低的。那像靈長類的動物,雖然和人非常相似,但是架不住貴啊。。。老拿來做實驗,實驗室怕是不多久就要破產了。所以用靈長類動物做的動物實驗還是比較少的。

    另外呢,小白鼠做實驗除了上面幾點之外,還有一些其他優勢:

    比如,小白鼠新陳代謝很快,所以一個實驗的週期是非常短的,能很快拿到實驗結果,這對於提高實驗效率是非常有利的。

    比如,因為小白鼠的數量充足個頭還小,所以在做實驗的時候也很容易進行實驗分組來對比實驗結果,其他的動物可能都會因為經濟或者是空間問題難以實現。

    當然,小白鼠也不是萬能的。。。。有一些實驗並不適合用小白鼠來做,有時候也用大鼠,雞、羊、狗、豬甚至是靈長類等其他的動物也會應用到實驗當中的。而且未來可能也會有更多的實驗方法來代替動物實驗。

  • 4 # 啊刁混剪

    從我的個人常識來看 ,應該有以下兩點的原因

    1.首先可能是因為小白鼠的自身特性,那就是繁殖速度快,而且還非常便於養殖,並且靠著小白鼠獨有的生命強度,在實驗的時候也能夠得到一些客觀有用的資料。並且 小白鼠在生理上和人類這種靈長類同屋還是有異曲同工支處 雖然兩者的體型相差比較大,但是兩者都是哺乳動物,存在著相同的代謝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蠟筆小新》中的琦玉紅蠍隊裡的老大龍子是怎麼當上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