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熊style
-
2 # 紅色手電筒
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確是慘勝,付出的代價很大,達到了自己的戰爭目的。在這場從1939年11月30日開始到1940年3月13日結束的戰爭中,蘇軍投入了120萬人,陣亡48795人,受傷158836人,芬軍投入40萬人,陣亡18000人,受傷42000人。關於蘇芬戰爭雙方傷亡的一些數字,來自於軍科翻譯的資料。一開始蘇聯人建議和芬蘭透過交換領土來調整兩國的邊境,本來曼納海姆是主張答應這個協議的,曼納海姆知道芬蘭打不過蘇聯,到最後還是得答應蘇聯的條件,最後也證明了這一點,最後的結果是蘇聯人得到了他們想要的,但是芬蘭連當初能夠得到的不毛之地都沒有得到。
不過,芬蘭方面是被迫答應了蘇聯方面提出的所有要求,割讓了維堡、薩拉、雷巴契半島,漢科半島租給蘇聯30年,芬蘭割讓給蘇聯1.6萬平方英里的土地,50萬芬蘭人被迫內遷,這50萬人佔芬蘭總人口的12%,GDP佔芬蘭的11%。這樣的損失對於芬蘭也是巨大的。蘇芬戰爭的地圖。
蘇聯在蘇芬戰爭中損失巨大,而且損失了大量的軍隊,這個是有很多的原因,蘇軍士兵被凍的了半死,隨後芬蘭人上來補一槍,這樣蘇軍士兵就死透了。
一是本身作戰地區屬於亞極地地區,氣候非常寒冷,當地的氣溫經常是零下30-40度,而且戰爭爆發的時間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間,蘇聯軍隊並沒有足夠的禦寒裝備,在對抗寒冷的氣候方面遠遠不如芬軍,因為凍傷損失的人員遠遠多於芬軍。
二是蘇軍由於大清洗損失了大量的軍官,這個就是當時的人民國防委員伏羅希洛夫對斯大林說的,我們最好的將軍都被你殺了。被清洗的軍官不一定完全適應現代戰爭,但是肯定比沒有任何經驗的人要強。
三是參戰的蘇軍普遍都是新擴編的部隊,沒有經受過足夠的訓練,相當多計程車兵都是新入伍計程車兵,甚至還沒有受過軍事訓練就投入了戰鬥,這種情況在當時不少見,甚至在當時蘇聯和日軍在蒙古進行的戰爭也有這種情況,蘇軍的第82步兵師有60%的人都是新入伍的,沒有受過軍事訓練,這個並不奇怪,當時蘇軍本身也是處於大規模擴編的階段,本身就缺軍官,自己又殺了一批軍官,軍官和老兵就更不夠了。芬蘭人充分利用的戰區道路稀少,不利於蘇軍的摩托化部隊機動的有利條件,大量使用滑雪部隊,利用蘇軍暴露的側翼,不斷對只能夠沿道路運動的蘇軍部隊發動襲擊,大量殺傷了蘇軍人員,蘇軍大量的人員傷亡都是由這些滑雪部隊造成的,吃了這個虧以後,蘇聯人也組建了自己的化學部隊,不過在蘇芬戰爭中是用不上了,到了後來的蘇德戰爭中倒是用上了。
四就是芬蘭在當時的蘇芬邊境構築了堅固的堡壘,雖說芬蘭人和西方都說所謂的曼納海姆防線並不堅固,但是從戰爭的程序來看,這條並不堅固的防線還是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蘇聯人雖然透過戰爭達到了自己的戰爭目的,但是一方面是付出了道義上的巨大代價,同時也為後來芬蘭加入德國陣營對蘇聯作戰埋下了禍根,不過對於蘇聯人來說,透過蘇芬戰爭,斯大林明白了蘇軍現有的實力非常弱,根本沒有同德軍較量的實力,於是蘇聯是把關在監獄裡邊的軍官放了不少出來,同時極力避免同德國發生衝突,好給自己爭取時間擴軍備戰。
-
3 # CL031015
戰爭開始前,蘇聯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剛剛經歷無情的政治大清洗,一大批在內戰時期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指揮員(比如圖哈切夫斯基等等)不是被秘密槍決,就是被送往西伯利亞的古拉格集中營,軍隊戰鬥指揮能力受到嚴重削弱,而且斯大林也沒把芬蘭這樣的小國放在眼裡,戰爭初期嚴重輕敵,沒有組織對戰略戰術詳細研究,也沒有進行像樣的戰爭動員;
但是,芬蘭方面不一樣,身後就是自己的家,退一步家就沒了,於是舉國動員,全民抗蘇熱情非常高漲,拼死抵抗,就是敗了也要讓蘇聯知道疼;
最後,就是國際環境,也不利於蘇聯,自己是侵略國,主動侵佔人家國土,國際道義上站不住腳,又是共產主義國家,被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重點防範,給予芬蘭大量援助;
綜上,這些內外因素導致戰爭開始時,芬蘭在區域性戰役戰鬥中其實是打贏了,而斯大林為了挽回面子,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接著打,開始國內動員,組織大量人力物力投入,最終芬蘭戰敗,但在第三方(英美法等國)斡旋調停下,割讓了部分國土,但卻保住了大部分的領土主權,所以蘇聯只能算是慘勝;
不過,蘇聯也不是沒有收穫,個人認為主要有兩大收穫,一是在波羅的海方向掌握了一直魂牽夢繞的出海控制權,二是透過這次戰爭意識到軍隊指揮體系的問題,政治清洗的力度有所收斂,開始逐步恢復軍隊建設,一定程度上為後面的蘇德戰爭贏得了十分寶貴的迴旋餘地。
回覆列表
第一次蘇芬戰爭在1939年11月30日 - 1940年3月12日,蘇聯低估了芬蘭的氣候、地形、戰術、國際社會的援助、芬蘭抵抗的決心;高估了蘇軍的指揮能力、後勤能力、機動能力;最終,蘇聯人只能依靠龐大的國家體量讓芬蘭戰爭資源消耗殆盡!
而芬蘭人民對於蘇聯的非法兼併要求同仇敵愾:國民的參軍熱情高漲、政府動員能力和國家轉入戰時狀態的效率迅速、芬蘭的戰術運用靈活高效、氣候之寒冷都是讓蘇聯措手不及的因素。
1917年芬蘭獨立之後,蘇聯支援的芬蘭社會主義者起義失敗,兩國關係陷入僵局:芬蘇邊境距離列寧格勒僅有32公里,而芬蘭與德國的關係一向不錯!所以,1932年,蘇聯和芬蘭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1934年,確定此協定為十年有效;1938年4月,蘇聯和芬蘭進行外交談判,希望蘇聯、芬蘭聯合抵抗納粹德國,蘇聯希望芬蘭將列寧格勒外圍領土和蘇聯北方領土交換,達到保護列寧格勒的目的——芬蘭不同意,它開始構築‘’曼納海姆‘’防線抵抗侵略;
1939年8月,歐洲局勢惡化。蘇聯、納粹德國締結條約:條約中的秘密條款將芬蘭劃歸蘇聯勢力範圍。1939年9月、10月,蘇聯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正式向芬蘭提出:芬蘭將邊界從列寧格勒後退25公里、蘇聯租借漢科半島30年、蘇聯割讓面積為兩倍,產業與國防重要性均遠遠不如所要求領土的卡累利阿領土給芬蘭作為交換。
11月初,蘇聯拒絕了芬蘭的條件,隨即,它製造了“曼尼拉事件”,蘇聯宣稱芬軍炮擊曼尼拉村造成蘇聯士兵的死亡,進而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但被芬蘭政府拒絕。蘇聯以此為藉口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11月30日,23個師共45萬軍隊攻入芬蘭邊界,迅速抵達曼諾海姆防線:蘇軍決心在卡累利阿地區實施主要突擊;同時,在拉多加湖以北邊境以部分兵力牽制芬軍。
芬蘭決心利用高寒和全國湖泊眾多、森林密佈的地理條件,依託曼納海姆防線,發揮芬軍官兵擅長滑雪、機動射擊和熟悉地形的優勢,以陣地防禦和機動防禦疲憊和阻滯蘇軍的進攻,等待英法援助,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蘇媾和:主力芬軍堅守曼納海據防線;
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 2月10日,蘇軍全線進攻被遲滯,芬軍取得反侵略戰爭的初步勝利:納粹德國、北歐國家向芬蘭提供了鉅額軍事援助和物資援助,瑞典、丹麥、德國、加拿大、美國、挪威、英國志願者甚至組成志願軍參加抵抗蘇軍。英法甚至準備14萬左右的援軍透過瑞典進入芬蘭,被納粹德國阻止……蘇軍損失慘重,被迫暫時停止進攻:正面進攻地域狹小,不利於裝甲部隊展開,軍種協調和混亂、蘇軍的指揮僵化、戰術呆板、缺乏防寒服凍死大批官兵;
1940年2月—3月,蘇軍重新整頓再次進攻芬蘭,這次,蘇軍從左右兩翼突破芬軍防線、集中了重型火炮/坦克——芬蘭軍隊的反坦克槍失效,蘇軍的大迂迴切斷了赫爾辛基與海路的聯絡;1940年2月底,芬蘭政府接到瑞典的照會:瑞典拒絕了同盟國(英法)軍隊入境的要求,拒絕了芬蘭希望瑞典正規軍參加戰鬥的要求,明確表示不能進一步對芬蘭援助。這讓芬蘭處於兩難地步:英法希望戰爭繼續拖下去,蘇軍卻突破芬軍防線而國際社會拒絕援助芬蘭——再打下去,芬蘭就會被蘇聯全面佔領,淪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1940年3月初,芬蘭提出接受蘇聯的要求,而蘇聯也接到了英法準備派遣50000軍隊海路援助芬蘭的情報,蘇聯同意與芬蘭談判,雙方停火:依據1940年3月12日簽訂的《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佔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極少量人口選擇留下加入蘇聯籍。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裡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1941年,取得戰爭爆發,芬蘭在納粹德國支援下和蘇聯爆發了收復領土的戰爭!
蘇聯在第一次蘇芬戰爭中收穫巨大:蘇軍的基層指揮官們接受了現代化戰爭的磨練!斯大林提拔了一大批具有實戰經驗的高階指揮官、重新大調整了指揮機構,大清洗造成的‘’斷代‘’得到初步彌補;而蘇軍也積極改進了嚴寒氣候下的防護裝備:防寒潤滑油、單兵和裝備防寒防護、機械化部隊的突破戰術、衝鋒槍!它們都在1941-1945年的衛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這一切,蘇聯軍隊用了48000人的生命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