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心醫意醫路為你
-
2 # 易郎中
從以下兩點可以理解中醫說的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
1、有形之痰:就是有形狀、有顏色、看得見的痰,比如咳嗽時吐出來的黃痰、白痰、泡沫痰等,這些痰來自於肺及呼吸道。當然也有嘔吐出來的痰涎,甚至包持久瀉久痢後排出的粘液物質,這些是來自上下消化道。所以,如果痰停留在人體與外界相通之處,能排出來的就是有形之痰;
2、無形之痰:痰是津液代謝中形成的病理產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中醫有百病皆因痰作怪的說法,津液在體內是無處不到的,痰也是一樣,如果痰停留在與外界不通之處而排不出來,中醫只能透過望聞問切、比類取向、揣外知內等方法才能診斷為痰證,如痰阻經絡的瘰癘結核、痰迷心竅的神昏癲癇、痰凝溼阻的肥胖、痰瘀互阻的胸痺等,都是無形之痰。
-
3 # 趙老夫子1
重新認識中醫理論,是當前回答中醫"科學性"的重要環節。依我看中醫的經絡學,熱溼學,脈學,五臟六腑學,五行說,有形無形說等等。無不是依託於樸素的人體資訊學。在這裡,人體(活體)執行有無資訊存在是認識的關鍵。西醫承認神經網路的存在,認為神經是調節人體執行的支柱。但神經所表達的資訊卻無法從神經網路中"獨立"出來。而中醫已經樸素的認識到人體執行資訊的存在。所謂用銀針刺一組穴位,是想幹預執行資訊,實際上已經認識到了資訊方程組在人體執行。中醫所謂的經絡,表象,脈息,都是圍繞人體的資訊方程展開。只不過沒有上升到理論層面。這需要中醫工作者去努力。需要指出的是傳統中醫的傳承,從背湧《湯頭歌》到熟讀《傷寒論》,上步於經驗方的研究。而固步自封讓人扼腕嘆息。順便指出,西醫的神經學,只是對電線或"寬頻"的研究,而中醫的經絡學則是研究電線中的電流,或者是APP的研究。研究的領域不同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
4 # 耿一針
痰既是津液代謝異常導致的病理產物,又是進一步導致疾病的原因。在中醫裡面,痰又分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那麼這兩個東西到底有沒有一致性?在本質上有什麼一致性?如果說沒有一致性為什麼化痰都能好?
中醫講的痰包括咯出來的有形可見的痰液,也包括瘰癧痰核等停留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沒有被排出的痰,這個痰中醫稱之為無形之痰,實際上這上瘰癧痰核還是可以看得見的但是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痰液,所以中醫把這個叫做無形之痰。痰主要是由津液稠厚的這一部分凝聚而成,而且中醫還認為痰可以形成各種各樣的病證。痰要停留在肺,可以表現為咳、喘、咯痰。如果痰阻心脈,可以出現胸悶、心慌。如果痰迷心竅,還可以表現為神昏、痴呆。痰火擾心可以出現癲狂。如果痰停於胃,胃失和降,就可以出現噁心、嘔吐、胃脘痞滿。如果是痰積腸道可以表現為洩瀉、下痢捏手捏腳腖。如果痰滯經絡筋骨,可以出現瘰癧痰核,可以出現肢體麻木,或者出現半身不遂,或者出現陰疽流注。如果痰濁上犯於頭,就出現眩暈昏瞀。痰氣凝滯在咽喉,則咽中有梗阻感,吞之不下,吐之不出。
在臨床上如此多端的臨床表現,用化痰藥都能夠治癒,這主要說明一個什麼問題?說明有形之痰和無形之痰在本質上一樣的,都是津液凝聚而成的,只是因為津液凝聚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各不相同。如果津液凝聚在開放的部位,那可以見到咯痰、嘔吐痰涎、甚至下痢白腖。如果凝聚在非開放的部位,就會閉阻經絡,或者看到痰核,或者引起臟腑功能的紊亂。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它的本質都是中醫講的煉液成痰,這是他的一致性,所以說用化痰的藥都能夠解決。而具體到從中醫結合的角度怎麼來理解這個問題?你仔細想一下,現在醫學用的化學藥物,實際上是能夠使痰液裡面的蛋白成分水解、裂解,然後容易咯出來,顯然這個痰液裡面含有蛋白類的成分,它的濃度是很高的。見到的痰核可以是炎症性的,也可以是由蛋白代謝異常以後在某些部位停聚太多出現相應的症狀。如果用中醫的術語來講,那就是能把津液稠厚的這一部分煉聚的痰化掉。由於痰停留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才各種各樣,並不是因為無形之痰和有形之痰本質上有什麼區別,本質上都是一致的,所以治療上才能用同樣的辦法取得同樣的效果。
回覆列表
痰是人體津液異常積留的黏液類物質,中醫認為痰有兩種:
一種是有形之痰,也就是我們從咽喉和氣管裡咳出來的痰液;二是無形之痰,這種痰散佈在人體組織、臟器和血液之中,是我們看不見的。當身體出現氣鬱、血鬱、火鬱、溼鬱後,相關的臟腑功能失調,痰鬱結在身體之中,沒能化解清除,就會形成很多疾病,所以有話講:“怪病多痰”。
身體之氣執行不順暢後導致的痰;氣質會導致血鬱,同樣也會導致痰鬱,出現脂肪瘤、囊腫,中醫稱之為“痰核”。
2.脾虛生痰
指脾的能力變弱後,就會產生痰;
3.液迴圈不暢導致的痰
痰阻滯於心,致心血不暢,就會胸悶、心慌、心悸、絞痛,容易導致冠心病等,中醫叫“痰蒙心竅”;
痰阻滯在胃,胃氣無法下降,收納功能失調,就會出現噯氣、呃逆、噁心、嘔吐、流涎等;
痰阻滯於血管,會出現頭暈、頭脹、頭重,甚至中風。
而當痰阻滯於肺部,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失常,就會出現胸悶、喘咳咯痰。不僅肺會生病,還容易引起其它地方生病。
脾為生痰之源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如受涼、積食等,導致脾胃工作能力下降,或吃得太多,食物無法被消化吸收,又無法排出,就變成了“水溼”水溼積聚過躲就變成“飲”,飲聚積久了,變會成痰。
肺為容痰之器肺主宣發與肅降,宣發可將津液佈散於肌理皮毛,肅降可使水道通調,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與佈散,便停聚於肺,而化為痰飲。所以肺氣不足就容易形成痰存在肺中。也就是肺為貯痰之器。
總之,痰阻滯在哪條經絡上,哪條經絡就會出問題,阻滯在身體的哪個部位,哪個部位就容易生病。
很多疾病都與痰有關:肥胖症、乳房小葉增生、內分泌紊亂、代謝綜合徵、月經失調、閉經、卵巢囊腫、甲狀腺囊腫、不孕不育、腺瘤、淋巴結腫大、膽囊炎、膽結石、惡性腫瘤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綜上,越早祛除痰鬱,越能避免大病、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