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牛逼紅光亮閃閃
-
2 # sddz以書潤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禮記.大學》,作者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曾子。
這也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對華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是華人安身立命的基石。
修身是儒家的重要課題,修身的方法就是自醒。儒家傳統文化一貫強調做人應努力自省。推崇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即使無人知曉也要做到"慎獨"凡事但求問心無愧。
儒家的經典《大學》中提到過,"從君主到平民修身都是最為基本的問題。"
修身就是修養自身品性,就是不斷地自我完善。
古代的人非常注意修身,也成就了很多名人志士。
如蘇軾,司馬光,范仲淹,曾國藩。他們都是歷史有影響的名人,他們也是自我修身的典範。
還有我們都熟悉的三國時期的蜀國丞相諸葛亮,更是千古流芳的修身名人。他用自己的行動向人們展示了修身的重要和影響。
他自己長期修身才形成了自己的忠,勤,信,義的為人處事的良好品格,並且能夠擁有了超過一般人的智慧和辦事能力。
"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要多內省自己的錯誤,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
3 # 領異易就簡難
發點淺見
此題目本身就有問題。
“古人”指古代所有人,這個詞太寬泛。
古代,自漢董仲舒“陽德陰刑”起,方始重視儒學,且僅僅是為了意識形態的需要,把儒學的“忠”、“善”,作為統治階級凝聚力的工具。至於對哪些人要“研習”,則比較籠統,大體上是皇親貴胄,士大夫至大家族(後為士紳)子弟,最遠也就止於“讀書人”。普通老百姓嘛,“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要令他們愚,愚才好管,才好帶,才不造反——所以各級主要官員都稱“牧”,百姓就是牛羊。可見“修身”的只是“古人”中的極少數,老百姓,尤其“男尊女卑”下的女人,和“修身”八杆子打不著。
儒家有很多派別,區別主要在於對性之善惡、仁義之內外、理欲之辨證、知行之分合的理解和遵循。
“修身”是孔丘、孟軻之謫傳。首見於《禮記•大學》。為什麼要“修身”呢?修身是做官管理教化百姓、平定天下的起點。就象今天小學(修身)畢業了,才能管理家庭(齊家、中學),家庭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國家(治國、大學),有治國之才,才能(幫國君)平定天下,封王拜相(平天下、研究生)。(另,此為比喻,“修身”是終身的功夫)
如何“修身”呢?“修身”乃儒家核心學問,《論語》“修己以安人”可謂總括。“修己”的功夫修到極處即為“內聖”,“安人”的功夫修到極處就是“外王”,即《大學》“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將“外王”納入“內聖”,總之,以做好個人為起始點。
用今天的話說,“修身”就是從娃娃抓起,重視如何建立健全個人人格。而人格的完成,須修習“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即“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三德完備,人格才算完成。
綜上,敝以為算回答了“古代文人為什麼都要修身”的問題。
-
4 # 老中醫王聖尉
古人講修身的本質是一個長期與自己的惡習和薄弱意志作鬥爭的過程,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誠心、仁愛、謙卑的情操來祛除掉思想中的雜質,對治那些令我們輕浮、驕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內因。修身最切實的辦法就是擇善而交,透過善友相互勉勵來增長德行,培養志趣,用最樸實無華的態度切磋關於仁愛的學問。一定要遠避世俗的虛談,那些好賣弄學問的、巧言亂德的、文過飾非的,還有諸如攀比、爭競、誇耀、淫詞、妄語、戲笑都要遠離,這些事物唯有叫人敗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豐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
-
5 # 真行文化
因為古人聰明
聰明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對自己好。
如何對自己好就成了問題,現代人因為受教育問題大多不知道怎麼對自己好 ,比如熬夜,燒烤,吸菸,打麻將,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擠眉弄眼,神情煩躁。
古人知道怎麼對自己好,比如,男士為什麼戴腰飾呢?因為不能疾步風走。女士為什麼戴步搖呢?因為不能搖頭晃腦。這樣儀態端莊,第一看著漂亮,講究有儀式感,還有可以平復心情不急不躁,同時健身不腰間盤突出,以此類推,琴棋書畫茶酒花都是如此,講的是內外兼修,就是一個講究,牛。
每個人講究修養,社會也就美好,生活也就幸福。當然,這是追求的理想狀態,但是,起碼古人知道該怎麼做,這就很了不起了,我們應該崇拜老祖宗,因為他們是聰明人!
回覆列表
講個幾把修身!古代科舉制度,那些學著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人,一旦考取科舉當了官,哪個不是貪官汙吏?有幾個修身了??儒家大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