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一百個人前來應聘,只招一個人。由你來當面試官。逐個面試。不準回頭選。什麼時間停止最合適。
7
回覆列表
  • 1 # 小鴻哥瘋狂輸出

    你好,我覺得這個問題挺好的。

    我建議用統計學。

    可以列舉一些指標,然後使用表格進行打分,加上自己的直覺,我相信一定能挑選出比較適合的人選。

    指標如下:

    1.上一家公司幹了多久,離職原因。核心人員建議到前公司調研。(10分)

    2.掌握的專業技能(30分)

    3.隨機應變能力(15分)

    4.年齡情況(5分)

    5.上份工作是否對應現在的崗位(10分)

    6.希望的薪資(5分)

    7.是否參與過或者統籌過相關工作的案例(10分)

    8.直覺打分(5分)

    9.對未來的規劃(10分)

  • 2 # 職場再出發

    我認為: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並不複雜,每個公司裡的面試官,日常在做的工作就是對這個問題的生動回答。簡要概括一下,答案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稱之為“定義模型”,即首先你要定義清楚“到底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優秀的人”,要知道針對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崗位,對“優秀”這兩個字的具體定義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定義“優秀”的方法卻是共同的;第二部分稱之為“挑選方法”,即如果明確界定了什麼樣的人才是“優秀”的人才,那麼應該用什麼樣的方法把他們從人群中挑選出來。

    在實際的職場操作中,“定義模型”的部分通常採用的是四維模型,即透過考察候選人的勝任力、意願力、持久力和用人成本,來對候選人進行一個總體的統計平均打分,得出每個候選人的分值,然後進行擇優錄取。由於現在你限制了新的條件,即“不準回頭選”,那就只能採取“實驗-核定-挑選”的經典方法來進行挑選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挑選出最合適的人選。

    第一步:透過四個維度來定義模型,即首先確定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才能稱之為“優秀的人才”。

    由於職場裡的面試,並不是日常那種“挑選絕對的最優秀人才”,而是挑選“最適合這個崗位的優秀人才”,因此針對每個崗位,都會利用四個維度來定義崗位人才模型,只有在這個模型下得分最高的候選人,才能稱之為“最適合的優秀人才”。

    而定義模型,通常就是定義每個候選人的勝任力、意願力、持久力和用人成本,根據四個維度進行加權統計,最終得出每個候選人的評分。下面挨個介紹一下:

    1、勝任力

    即候選人的崗位勝任力,也就是候選人的專業能力。比如招聘財務經理,可能就會定出一系列要求,比如熟悉財務專業畢業、熟悉財務報表等一系列條件,根據這些條件對候選人打分,來判斷候選人在勝任力這個維度的得分。

    2、意願力

    即候選人加入本公司本崗位的意願性有多大,通常會在面試裡限定一些問題,比如會詢問候選人上份工作的薪資(如果上份工作的薪資和我們提供的崗位差不多,候選人意願性就會弱),家庭住址(如果候選人住的離公司很遠,其意願性也會變弱),加班意願等。透過對這些專案的打分,來判斷候選人加入本公司本崗位的意願。

    3、持久力

    即候選人加入本公司的最大促使力是什麼,這個將決定候選人加入本公司後,能夠做多久。比如候選人格外看重職位升遷,如果本公司職位升遷速度很慢,候選人加入後不久就會因為沒有升職機會而離職。

    4、成本核算

    即候選人所期望的薪資福利,在能夠完成同等工作任務的前提下,企業自然傾向於用人成本越低越好。所以對每個候選人進行核算後,會根據每個候選人的成本進行評價,用人成本越高,候選人在這項的得分就會越低,並將該評分和上述三項評分一起,進行綜合統計。

    舉個例子:

    有小王和小張兩個候選人,分別得分如下:

    小王:勝任力90,意願力90,持久力60,成本核算80(注意,成本核算值這一項得分越低越低,代表該候選人的用人成本越高)

    小張:勝任力80,意願力85,持久力80,成本核算95(注意,成本核算值越低,代表成本越高)

    假設加權係數是一樣的(企業裡每個維度的加權係數通常都是不一樣的,為了簡單計算,我們就取個最簡單的平均值)。那麼小王的統計平均分=80;小張的統計平均分=85,小張的整體統計得分高於小王。理論上應該錄取小張!

    當然在使用“四維模型”進行人才適應度統計積分時,有一點要格外注意,公司是可以設定“一票否決項”的!

    比如,勝任力這一項,公司可以設定為“低於60分的,一票否決”,因為勝任力這個維度代表了該員工是否能夠勝任這項工作,如果候選人的能力根本不能勝任這項工作,不論他多麼有意願,成本多低,理論上都是不能錄取他的。

    比如招聘JAVA程式架構師,馬雲和劉強東來應聘,由於他們不是該專業出身,勝任力這一項就會低於60分,他們直接就會被淘汰了,根本不需要考慮後面那三項的得分!

    小結:

    選擇優秀人才,首先就是要界定出來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優秀人才”,目前職場裡通常採用四維模型統計積分法來進行甄別。如果有100個候選人來面試,面試官只需要對這100人分別面試,並記錄每人在面試時的打分,等面試結束後,然後取其中最高的幾個人就可以了,這是最嚴謹的操作方式。當然實際面試中,由於存在面試官的個人喜好因素,常常並不那麼嚴格。第二步:如果設定了“不準回頭挑選”的條件,就只有採用“實驗-核定-挑選”的甄別方法來進行選擇了!

    正如我們上面所說,實際的職場裡,都是先進行一一面試,然後再根據每個人的積分,進行綜合遴選的。而現在由於設定了額外的條件,即“不準回頭”,那挑選起來就會很有難度,為了保證最終挑到合適的人才。只有採取最經典的“撿麥穗法”,也就是“實驗-核定-挑選”的方法!

    下面簡單介紹下什麼叫做“撿麥穗法”,意思就是一個人走過100米長的麥田,要挑選出最大的麥穗,只有一次機會,而且不準回頭,問如何挑選?答案是分三步:先走前三分之一,看看什麼樣的算是最大的;再走三分之一,驗證一下自己的判斷;最後三分之一時,看到和前面差不多的大的,就要果斷下手!下面詳細說說怎麼挑選,也是分為三步:

    1、第一步,實驗階段

    就是挨個面試前30個人,只面試不要挑選。按照設定的人才遴選條件,為這30個候選人挨個打分,等到30個人全部面試完畢,這時候就會得到一份30名候選人的綜合統計分數,對這30個人的綜合得分進行排名,看看TOP5的得分是多少。

    假設按照四維模型,對這前30個人進行統計打分,第一名的得分是95分,第五名的得分是90分。我們就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90分以上的就是非常不錯的人才,95分左右的是已經能找到的最優秀人才,90-95之間的人才,是完全可以當場確定的!

    2、第二步,核實階段

    前面得到的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畢竟30個人的樣本是不能代表100個人的樣本的。為了減少這種誤差,我們就可以再利用另外的30個人進行核查。也就是再對30個人進行逐一面試,也不錄取。對這30個人也進行統計積分,並進行排名,看看這30個人的統計積分的TOP5是多少。

    按照四維模型,另取的這30個人的統計積分,如果第一名是98分,第五名的得分是88分。綜合第一撥30人的得分。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看來90分以上的人才確實是不錯的人才了。如果有93以上的,基本上屬於絕對的優秀人才了!

    3、第三步,挑選階段

    100個候選人,經過前面的兩撥操作,現在只剩下40個人了。你要做的就是對這40個人開始面試,面試一位候選人,就記錄下他的統計得分。如果遇到有93人以上的候選人,立即錄取。這就是你選出的最合適人才。

    如果前兩次遇到90分左右的候選人,直接略過;但第三次遇到時,就可以果斷錄取!因為無法保證後面還有比這個更高的候選人,你不能冒這個風險!

    小結:

    這種方法雖然不能保證你選出來的候選人,一定就是100人裡的“最合適的那一個”,但一定可以保證你挑選出來的候選人是“非常合適的那一個”。也就是從機率統計學的角度而言,這樣選出來的候選人肯定是屬於“最合適的那幾個裡面的一個”。最後的總結

    最後跟大家再次強調一遍,企業裡進行招聘,不是在選擇“最優秀的人才”,而是選擇“最適合的人才”。有些人才確實非常優秀,卻未必適合這家公司或者這個崗位。而到底什麼叫做“適合”,各個公司的規定也是不一樣的。

    通常的做法,就是利用四維模型,先確定到底符合什麼條件的候選人,才是你認為的“優秀候選人”。也就是你要先確定選擇標準!

    然後再按照“實驗-核定-挑選”的方式,先運用一部分樣本來確定選擇分數,運用一部分標準核定分數,再用最後的樣本直接進行選擇!雖然這種方法不能保證找到分數最高的哪一位,但是卻可以找到分數較高的哪一位。

    由於考慮到“分數最高的那一位”也並不一定就是“最合適的”,只是理論上來講是最合適的。我們用的這種方法雖然找不到最高分,卻可以找到“最合適的頭部那一批人中的一個”。因此這種方法,具有較大的可操作性,是目前在實踐中廣泛採用的方法。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20萬買一臺SUⅤ,要求安全,皮實耐用,油耗別太高,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