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歐美海軍照片上都能看到頭上套個布口袋。
8
回覆列表
  • 1 # 科羅廖夫

    這張照片如果不做任何說明,你會不會以為是美國海軍的戰艦控制中心,艦員在進行實戰操作。因為在以往的新聞圖片中,美軍在演習和實戰中,就是佩戴一種淺灰色的頭罩和手套作戰的 。其實,這並不是美國,而是中國海軍。

    這張照片是海軍東海艦隊釋出的某驅逐艦支隊進行2021年開年訓練的情景。首次展示了我海軍個人防護用具有了極大的改善,配發了防火防爆頭罩和麵罩,這是個貼近實戰的巨大進步。這種裝備雖然看似不起眼,但是在關鍵時刻卻能保護士兵的生命,可謂是非常的關鍵。

    平時留意觀看西方海軍艦艇演習訓練相關圖片、影片的軍迷們可能都會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西方海軍艦員們在戰鬥演習時普遍會在頭上套上一個很大很寬的頭罩,看起來頗為滑稽,甚至有些恐怖。

    那麼,艦員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來,這種尺寸偏大的頭罩的正式名稱叫“防閃爆面罩”,它是艦員個人防護裝備中的重要一部分,艦員們除了會套上“防閃爆面罩”,還會穿戴著同樣尺寸偏大的“防閃爆手套”。千萬別小看這兩件看似很簡陋的裝備了,一旦真的發生險情,它們可是救命裝備呢!

    這種耐熱阻燃防閃爆頭罩和手套一直是北約海軍的標準裝備。是在軍艦受到反艦彈藥命中爆炸燃燒的瞬間減少人體傷害的,主要是為了防止爆炸物對人頭部、面部、手部等關鍵脆弱部位的傷害,保護艦員的頭面頸部和手。具有耐高溫,阻燃效果好,耐鹼性優良,耐燃氣效能優良,以及耐燃油效能優良的優點。

    假如艦艇被反艦導彈或魚雷直接命中、爆炸起火燃燒時,強大的爆炸衝擊波和烈火高溫將沿著船艙傳遞,對艦員身體形成了重大威脅,此時“防閃爆面罩”就有了用武之地。它能夠在200~400多攝氏度的高溫條件下長時間保持正常的隔熱、耐熱效能,可以有效保護艦員的頭部和頸部。

    手套能夠保護艦員的雙手遠離高溫,可以去觸碰因為爆炸、燃燒而變得非常滾燙的裝置、部件,這一點對於艦員自救逃生甚至是繼續操縱艦艇作戰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特殊織物能夠在遇到特高溫情況下瞬間碳化,從而避免了衣物直接與面板粘連,降低燒傷的損害。

    防閃爆面罩和手套,以及防毒面具等,裝在挎包裡,需要艦員隨時隨身攜帶。平時航行時不用穿戴,一旦進入戰鬥狀態,或艦艇可能遇襲時,艦上會發出警報,這時艦員會馬上拿出裝備進行穿戴,以最大程度保護自己的安全。

    防閃爆頭罩和手套的織物是一種非常高階的長絲芳綸,最早由美國杜邦公司研製成功並實現工業化生產,產品名稱為Nomex(諾美克斯)。中國則稱之為“芳綸1313”,也就是間位芳綸。(還有一種芳綸為“芳綸1414”,是對位芳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製作防彈衣的凱夫拉材料)

    杜邦NOMEX(諾梅克斯)材料的阻燃隔熱效能特別好,用400℃火焰的持續燃燒10秒都不會點燃,在260℃高溫條件下使用100小時,還可以保持70%強度。在304℃高溫中使用7天,仍然能保持50%的強度。NOMEX(諾梅克斯)材料還耐酸耐鹼,重量輕,抗老化,柔韌性好。所以迅速替代了硼酸阻燃布,成為阻燃防護服的新材料。

    現在,NOMEX(諾梅克斯)在新型航天服、飛行服、賽車服、坦克防護服以及防護手套中都大量使用。在民用的消防服、賽車手防護頭罩和防護服等領域也廣泛應用。

    NOMEX(諾梅克斯)/芳綸1313的長絲材料生產工藝極複雜、技術難度極大、投資成本極高,長期以來,世界上僅美國有能力生產,並壟斷全球芳綸市場(日本也有生產,但產能僅為美國的零頭)。

    全世界其他海軍配發的頭罩和手套都是美國杜邦材料,唯有中國海軍例外,因為我們已經能自己生產。雖然美國長期實施技術封鎖,但是經過獨立的技術攻關,我們還是突破了長絲芳綸的核心技術,打破了美國對全球芳綸市場的壟斷。

    中國在本世紀初的芳綸年產量大約4000噸,佔到了全球產能的14%,但絕大多數中國產芳綸材料都是低端產品,真正能做防護服裝的高階長絲、可染纖維產量為零。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在長絲芳綸生產工藝領域對中國進行了嚴密的封鎖,賣產品可以,工藝絕對不會轉讓。這就是過去中國海軍防火面罩手套不能大規模裝備的主要原因。

    後來中國經過數年攻關,衝破各種艱難險阻,終於研發了芳綸1313,併成功實現了大批次的工業化生產。具體企業就是煙臺泰和(中國芳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品牌是“泰美達”(Tametar)。中國打破了美國的壟斷,現在已經成了杜邦的主要競爭對手。

    關鍵技術突破之後,中國就可以憑藉產業化優勢,迅速的降低成本,為開發新產品提供幫助。海軍使用的頭罩和手套僅僅是長絲芳綸應用的一個方面,這種產品還能應用到更多更為廣泛的領域。

    這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瞄準進口,以產頂進的自主創新科研之路。偉大復興絕不是敲鑼打鼓、輕輕鬆鬆就能實現的。有許多網友感嘆,中國海軍正在向世界一流海軍的目標快速前進,積極吸收和學習各種先進經驗、戰術和技術,從裝備到後勤保障,很多細節上,中國海軍都越來越像美國海軍。這就是,摸著鷹醬過河,最後把鷹醬的毛都薅禿了!

  • 2 # 小約翰

    在看軍事新聞的時候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西方國家海軍在進行演習時,官兵們都會戴著頭套。

    那麼,他們的頭套又有什麼用途?

    看到這裡,有朋友會說,海軍官兵的頭套,跟特警押送犯人時的戴頭套是一樣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怕被人認出來。

    其實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特警的頭套確實有保護隱私的作用,是保證他們執行公務的時候不被人認出來,避免罪犯的同夥對他們進行報復。

    但是,海軍戰士的頭套,可不是為了保護隱私。

    因為海軍官兵在出勤和執行戰鬥任務的時候,是在海上,不會出現在公眾視線裡。

    他們之所以戴頭套,是為了保護自己的面部不被大火燙傷和化學品侵蝕。

    準確地說,他們戴的頭套,叫“阻燃防化面罩”,他們戴的手套,也有相同功能。

    不光是海軍戰士,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上的各國賽車手,腦袋上也都戴一個頭套,跟海軍官兵的頭套有著相似的作用。

    “阻燃防化面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一戰時期。

    1916年5月31日,英德雙方在丹麥日德蘭半島附近北海海域爆發一場大海戰,這就是著名的“日德蘭”海戰。

    海戰雖然只持續了一天,但是非常激烈。

    在海戰中,因為雙方海軍官兵面部沒有防護,在己方戰艦被敵軍炮火擊中瞬間起火之後,不僅有很多官兵傷亡,還有數以百計的官兵面板被大火燒傷。燙傷。

    而燒傷部位,大多集中在海軍官兵的面部和手部。

    最要命的是,當戰艦起火,士兵們打算逃生的時候,由於艙門把手和舷梯上的金屬部位也被大火燒熱,給沒有防火的官兵造成二次燙傷,也減慢了他們逃生的速度,增加了士兵傷亡。

    而且艦船上往往有化學物質,交戰時起火燃燒的時候,這些化學物質會一旦飛濺到官兵裸露的面板,也會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因此,在戰後,英國皇家海軍就讓自己計程車兵,全部戴上了防火防化的頭套。

    剛開始的時候,由於技術限制,頭套材料簡單,功能不那麼強大。

    那時候的頭套和手套,採用的是經過硼酸浸泡處理的布料,阻燃效果有限,而且還有難聞氣味。

    上世紀六十年代,一種叫諾梅克斯(芳綸1313)的新型阻燃材料問世,這種由美國杜邦公司發明的材料,不僅耐熱性好,強度高。

    實驗表明,它可以在300度左右的溫度下,保持不變形;在400度的環境下,停留30個小時,它都不會燃燒;所以它可以在人的面板和高溫之間,能形成隔熱層,保護海軍官兵裸露的面板不被燙傷和不受化學品侵害

    在炮火紛飛的作戰環境下,它的優點顯而易見。

    而且這種材料柔軟、耐磨、透氣,不怕潮溼,不怕酸鹼;經過特殊處理的諾梅克斯無毒、無味;長時間佩戴也沒有不適感,更不會對面板產生毒副作用。

    因為它是專利產品,也屬於戰略物資,出口受到管制,中國一直無法得到這種材料。

    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仿製,研製之路舉步維艱。

    經過幾十年的研製,中國終於在20世紀末,基本掌握了這門技術。

    目前中國年產芳綸可以達到數千噸,佔全球總產量的六分之一,不過產品質量跟美國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因此,中國海軍官兵使用的阻燃防護頭套和手套,大多還要靠進口。

    隨著中國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們一定會生產出符合要求的相關阻燃材料。

    相信不久將來,中國海軍官兵一定全部裝備中國產的頭套和手套。

  • 3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其實這是老牌海軍國家經過海戰之後總結出來的保命經驗,那玩意簡單的說就是防火用的,主要是戴在頭上和手套。戴在頭上是為了保護頭部不被大火灼傷,戴在手上是為了能夠觸碰經過高溫灼烤過的鋼鐵,能夠在大火中開啟逃生的艙門逃命。而這玩意有個專業的名詞叫“防閃爆面罩”,這玩意在二戰時期的照片中也能找到,所以證明在二戰前這玩意已經裝備了。

    軍艦的艙門開關一般都是這種轉輪型開關,如果門被火烤過之後就會非常燙手

    海軍的軍艦都是鋼鐵材料製成的,而在海戰中一旦被擊中,軍艦內部著起大火,而鋼鐵有著非常強的熱傳導性,如果不戴這手套直接觸碰艙門的話,手會直接被烤焦,根本觸碰不了。而明火直接衝向人,一旦頭部被灼傷,很容易就喪失行動及判斷能力,所以保護頭部和手是關鍵。而防閃爆面罩就採用耐高溫、阻燃效果好的材料製成,能在一般火情下使用,從而保護軍艦上的人員。

    二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的艦員,注意其頭上戴的就是這玩意

    以前在討論這種東西的時候,其實很多人也會問,為啥中國海軍公佈的照片當中沒有和歐美國家的軍艦人員那樣也使用這種東西呢?其實原因有很多,其中技術就關鍵之一。不過好訊息是,現在中國已經突破了這一領域的技術,並且在現在公佈的照片中也出現了這些東西。

  • 4 # 默虹美國海軍學習小站

    這個布套子學名叫“防閃爆面罩和手套“,是面罩和手套一整套的,有100多年曆史了。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就發現,戰艦上被擊中引發的爆炸和大火,雖然會瞬間讓很多人受傷死亡,但更多的人往往是暴露的面部和手部被燒傷,雖然都是皮肉傷,但卻造成船員逃生困難,比如面部燒傷造成暫時失明,手部燒傷造成無法去手動開啟艙門、攀爬舷梯等等,造成不少二次傷亡。而且即使有幸獲救後,燒傷往往造成非常可怕的毀容和殘疾。

    因此,痛定思痛,皇家海軍開始普及防閃爆面罩手套,提高艦員生存機率,減少燒傷造成的傷亡和毀容殘疾。

    然後很快這東西就風靡其他英聯邦國家海軍,包括美國海軍。

    早期的面罩手套使用浸泡過硼酸的阻燃布製造.1960年以後,杜邦公司發明了新的NOMEX阻燃纖維,逐步成為現在製作防火面罩頭套的主要材料。

    這種阻燃纖維很神奇,雖然也是化纖的一種,但可不是遇到火星就會融化燃燒。

    它能在距離明火3釐米的地方,哪怕溫度高達400攝氏度,也能保證10秒不被燒著。

    在260攝氏度時,依然能保持原有強度的70%以上,持續工作100小時。

    並能在人體和熱源之間形成隔熱層,很好保護人的面板。

    另外,這種材料還柔軟、耐磨、透氣,不怕潮溼,不怕酸鹼,非常適合海軍使用。

    不僅用於海軍的面罩頭套。其實消防員也用,包括平時看到的F1賽車手的面罩、手套、內衣、襪子等,也是用這個材料製作。

  • 5 # 紫龍防務觀察

    在有關西方國家海軍題材的影視劇或者是人家公佈的演戲,戰備照片裡面廣大網友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作戰時人家的水兵的頭頂都戴了一個頭套把整個頭包裹的嚴嚴實實,就露眼鏡。於是乎,問題來了,戴這種頭套到底有什麼用?

    在戰鬥時可不知道什麼時候艦艇的哪個部位會受到攻擊,同時更加不知道來襲的是什麼,會造成什麼損傷。我們經常可以見到艦艇被擊中然後燃燒或者爆炸的報告,從這些報告中我們也可以管中窺豹的得出遭受攻擊時水兵很容易遇到高溫的情況,這個時候裸露的面板是很危險的,很有可能被瞬間的高溫烤熟,保護裸露的面板成了至關重要的防護手段的,因此就出現了此種頭套包裹頭部裸露的面板,以免被燒傷。

    此種頭套的發明最早起源於日德蘭海戰中英國海軍對其損失統計時的一個發現,戰艦上的爆炸或者高溫火焰很容易將艦員暴露的頭部燒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此種頭套也就出現了。在後來的馬島戰爭中其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考文垂”號被擊中後由於頭套起到的防護作用艦員幾乎都沒有受到什麼傷害,頂多是表皮燒傷很快就痊癒了。

    綜上所述,艦員在打仗時戴的頭套起到了保護作用,畢竟在戰爭時很有可能要面臨爆炸或者大火這類高溫的情況,這時裸露的面板就特別危險,需要用頭套包裹起來保護。

  • 6 # 偉大光榮正義

    嗯,布口袋這個詞有點形象,哈哈。

    簡單說,這玩意兒主要是防火用的,包括防火手套在內,主要為頭頸部和手部提供防護,以免在爆炸和大火發生時對艦員造成瞬間傷害。

    目前使用的防火材料主要是杜邦公司發明的NOMEX纖維,又稱芳綸1313,具有良好的耐高溫和阻燃特性,能在外部熱源威脅下為人體面板提供一定時間的保護。

  • 7 # 吳越雉水君

    這個值得我們重視學習。我們的海戰經驗太少,而且沒有和海軍強國戰鬥的經驗。這些都是英軍美軍在二戰海戰中用血的教訓換來的。後勤部門要及早研製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識別汽車事故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