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義烏花爺

    對孩子要獎罰分明。告知孩子是非對錯。讓他知道做錯了事就要接受懲罰。做的好就會有獎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為父母分擔家務,不許瞧不起和欺負任何人,任何人欺負你,你也要勇敢回擊!

  • 2 # 廣州姑娘在新疆

    1、首先,不管是在家還是在哪裡,父母都要學會而且能夠做到尊重孩子。不管孩子多大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才會讓他們比較能夠接受父母的教育。

    2、言傳身教。父母作為孩子最好的老師,最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讓理論和現實結合起來,才能夠讓孩子比較容易比較快速的學會,而且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也是很大的,這就是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效果吧。

    3、對於孩子取得成就的時候,比如學會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知道做家務等等,父母一定要及時的誇獎孩子,就算他做的並不好,但是父母的肯定能夠激勵孩子更好的前行。

    4、適時的引導孩子。當在日常的生活中,孩子有什麼不好的行為或是習慣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及時的引導孩子,讓他知道怎樣才是比較好的行為和習慣,這是需要一個 潛移默化的過程,家長要給孩子一個過程和時間。

    5、作為家長,比老師更加了解孩子,也就更能夠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這不但有利於開發孩子的智商,也能夠讓自己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幹,對孩子以後的成長是極有利的。

    6、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互動。很多家長由於生活和工作的原因,很多時候會忽略孩子的一種存在,覺得孩子還小,只要給他吃穿就可以了,這種認識是不對的,想要營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圍,必需要跟孩子進行互動溝通,才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愛,也會讓孩子變得懂事。

  • 3 # 農人阿荔

    個人感覺我家孩子還是很聽話的,雖然有時候比較調皮,但是整體來說是很聽話的,他有無窮的問題會問,會提醒你答應他的事,只要一說到吃就會無比開心

  • 4 # 靜靜的魔法小鏡子

    不聽話,但是很講原則。我喜歡孩子有獨立的思想,在能完成我交代任務的基礎上,一般我不太乾涉孩子。我不知道你家寶寶多大,你所認為的聽話是指做到哪些方面?我女兒三週八個月,我對她的要求是一日三餐自己吃飯,玩具自己收拾,可以看手機或者平板,但規定的時間到了要立刻停止,去超市購物只能買自己計劃中的商品,除此之外,我對她沒什麼別的要求。平時在家她玩她的,我做我的事情,基本是互不干涉,有些決定性的事情我也會問她意見,比如說今天吃什麼,明天去哪玩……孩子雖小,但他們仍然有自己的想法,在不違反原則的基礎上,儘可能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情感,給他們做決定和犯錯的機會,或許那樣親子關係也更會和諧哦!

  • 5 # 小云養個吞金獸

    我家娃現在一週歲左右,當他要求達不到滿足時,就會用哭鬧來換取我的妥協,這個時候,我就會告訴他對錯,不能讓他從小就養成不好的習慣。

    育兒路上,父母和孩子一路成長,一句收穫。每每遇到孩子犯錯,家長總是格外頭痛。孩子犯錯第一時間你是怎麼處理的呢?想必不少大人難忍心中火氣,先對孩子一通批評和教導,結果孩子一點沒聽進去,反而哭鬧更兇,費力又不見效果。

    首先,孩子犯錯父母需平復心情,之後再教育孩子。打、罵,吼方式雖暫時起效,長遠看並未解決實際問題,那怎麼辦才最適宜呢?家長可以試試這個方法。

    1、發生了什麼事情?給孩子話語權

    孩子敘述過程中,大人既能瞭解事情起因經過,又能讓孩子發洩情緒。遇到孩子犯錯確實讓大人頭痛,這個時候若大人往往氣在頭上,為了解事情真相就判定孩子的行為,只會助長孩子身上戾氣。例如:打架,家長需要先了解事情整個過程,之後再做初步判定,分析問題在哪裡,進而針對性引導教育孩子。

    2、你的感受如何?

    讓孩子情緒有所表達,合理幫孩子疏導當下情緒,人有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說教前先疏導孩子情緒,認清情緒很有必要,否則孩子一心埋在自己的情緒中,很難聽進大人說的任何一句話。

    3、你想要怎麼樣?

    家長可以問問孩子,當下他最想要的處理方式,不論是否激進,家長先聽孩子說完,一方面瞭解孩子,另一方面看孩子如何處理,傾聽的過程父母邊聽邊考慮糾錯方法。對於孩子有時候說出來的結果,反而不一定真的會去做。

    4、這些方法會有什麼樣後果?

    告訴孩子:不論何時,做決定前要三思,情緒還未平之前不做決定。根據孩子前面敘述過的處理方式,從中家長告訴孩子如果照做了會帶來哪些後果,羅列出一二,大多孩子都明白事情後果嚴重性,暫時只是氣在頭上,略加小任性罷了,這個過程能逐漸讓孩子情緒平復,進而起到反思效果。

    5、你決定怎麼做?

    經孩子再三反思後,家長在反問孩子,孩子會有一個自己最終較為合理的處理方式。下次再遇到類似事情,你預備要怎麼處理,不管孩子說出了怎麼樣的處理方式,家長不要急於反駁,靜靜聆聽即可。

    6、你需要我什麼幫助呢?

    等孩子有了決定後,可以反問孩子:你需要媽媽幫你做些什麼呢?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去改正,能得媽媽的幫助孩子更有動力。

    7、媽媽相信你下次能做好

    孩子做錯事,內心很怕就此事會失去父母的愛,擔心就此會被拋棄,所以最後媽媽不妨說:“媽媽相信你一定能改正,媽媽小時候也犯過同樣的錯,但是媽媽改正好了。”

    給孩子信心,讓他下次做的更好。

  • 6 # 北漂青年小天

    你好,非常榮幸回答你的問題,首先要明白,為什麼要讓孩子聽話呢?對於父母百依百順的孩子對將來就一定好嗎?這兩個問題一定要弄清楚,因為我教育孩子是,人生道路上,大方向給他做對了就行,人生道路可以有分支發展,但是主幹不能外,三觀要正就行。至於平時孩子的打鬧貪玩,不用太去管他。之前聽說一個教育學者講過,孩子12歲之前讓他儘量釋放出他的全部能量,不用去壓制他,這樣對於他的將來發展是有很大幫助的。希望回答會幫助你。

  • 7 # 同心兒童注意力

    首先,我認為孩子的所謂“聽話”表現,是在內在成長需求之下,每個階段都不同的。發展心理學指出:人的心理發展有規律,這個規律中有不同的成長階段。每個階段並沒有明顯的分割線,然而這個發展過程卻不能夠顛倒順序。所以孩子是否“聽話”也是有據可循的。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在成長之路,究竟哪個階段的孩子是最“聽話”的?

    按照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第一個階段是0-1.5歲的嬰兒前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被帶養的舒適安全信任有愛,就會形成希望的品質。而孩子這麼小,對於家長的要求是本能的反應,所謂的“聽話”或者“不聽話”其實沒有太多主觀意識的。

    第二個階段是1.5-3歲的嬰兒後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能夠獲得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就會形成意志的品質。在這個階段孩子進入“第一逆反期”,開始更多的會對家長的要求說“不”。家長就需要改變帶小嬰兒的方式,需要鼓勵和引導孩子進行充分的自我約束和可行的自由決策。這個階段也是經常被家長說“不聽話”的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3-6歲的幼兒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發揮更多獨創能力和想象力,就會獲得目的的品質。因為孩子認知世界越來越大,他們的主動思維更多,在這個階段引導孩子主動遵守不同環境的規則,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足夠的自主性,就可能養育出一個很“犟”的“不聽話”的娃。

    第四個階段是6-12歲的童年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能夠獲得更多適應他們所在場所的謀生技能和技巧,就會獲得能力的品質。孩子的世界大到了小學,一個班級那麼大了,他們和學校、老師、同學之間的關係,他們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和勇氣,都包含在這些技巧裡頭。孩子開始更聽老師的話,而不是父母親的。家長要看到並認同這一點,就要明白:你的孩子長大了,是需要認同社會適應社會了,家長就不要使勁兒要求孩子聽自己的話了。

    第五個階段是12-18歲的青少年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能夠把之前學到的知識經驗統合起來,懂得自己能做什麼,把對世界認知的經驗整合起來向一個方向努力,就會獲得忠誠的品質。家長要做的是跟著孩子的情緒和成長提高自己的眼界認知,在確保孩子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允許孩子“不聽話”。

    所以當你問我我的孩子“聽話”不,我會想到,我的孩子該聽話的時候聽話,該聽他自己的時候聽他自己。

  • 8 # 五道口的顏學姐

    我家孩子在外人看來是非常聽話的,但這不是我教育他聽話的結果。在我的教育字典裡,從來沒有聽話這個詞。

    我從小就平等對待他,尊重他,很小的時候他的事就以他的意見為準。在小時候,他不愛拍照,拍照就哭,以至於攝影師在現在都還記得;不愛去商場,去了就要回家;去動物園,憑興趣看了幾個,就回家;出門還要帶上自己的尿盆……人人都覺得他極為各色。在我看來,他的要求很合理,所以都滿足了。

    我們遇到事情都是一起商量,就事論事,比如買這個東西好不好,有沒有用;上興趣班有沒有興趣,這個興趣有什麼好處;甚至到選什麼樣的小學、中學都是一起商量。因為我們都是對事情的探討,而一般來說,家長和孩子的目標一致,所以在外人看來他很聽話。

    事實上,他很有主見,也很獨立,只是考慮周到,跟人很好溝通。任何一個小孩只要你尊重他,最終他都是非常和善,好溝通。(聽話不是一個好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堂侄堂外甥有繼承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