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為犁

    《散氏盤》這個書法是西周晚期的作品,有一些古隸的味道,書法也是下筆大膽,自由奔放。同時,也含蓄開張。

    《散氏盤》的味道很豐富,它的筆法已經潛伏了古隸的筆意,應該說是大篆中的行書,也是隸書的祖本。我們學習這個字帖應該把隸書和篆書的內在聯絡也要加進去,這樣,學習《散氏盤》的味道就出來了。

    除了《散氏盤》的筆法。《散氏盤》的章法也是非常自然的。例如三個“於”字並排時,也沒有像後來的小篆那樣寫的一模一樣,更像是王羲之寫《蘭亭序》一樣,自然而有變化。這就是《散氏盤》非常高明的書法藝術技法的應用。

    《散氏盤》用筆以藏鋒為主。大部分筆法是藏鋒。所以,用筆就要注意這個特點。

    比如這個“周”字。就非常有代表性。既有露鋒用筆,也有藏鋒用筆。

    而“詞”這個字就完全是藏鋒用筆了。

    因此。我們學習《散氏盤》要掌握好用筆的特點。如果用筆對,起筆就不會有什麼問題的。

    《散氏盤》銘文整體來看,氣勢宏大,意太飛揚,銘文的字與字之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縱橫有序,字距行距適度,具有明顯的行、列特徵。它的字大多是在一定的空間內,左右奔突,大小、攲正變化極具其能,通篇銘文筆畫變化多端卻又十分統一。

    無論是通篇讀來,還是欣賞單個字,都有一種壯美的意味,醇古樸茂,奇譎雄健,這種資訊顯然是源自結字、運筆、章法等諸多因素綜合而成的結果。

    有一種說法稱《散氏盤》是草篆,就是因為散氏盤的貫氣非常好,用筆和氣息流行無礙,完全可以視為草法的胎息。

    因此,《散氏盤》有金文的凝重,也有草書的流暢,在很多方面我們都可以說,《散氏盤》不只是一件金文,而且是中國書法通古今之變的重要節點。

    《石鼓文》為先秦石刻,《石鼓文》是唐代在陝西鳳翔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

    《石鼓文》要比《散氏盤》晚大約200年的樣子,是秦國標準的文字,是大篆和小篆過度時期書體,筆法為典型的平動中鋒,起收藏鋒,顯得圓融渾勁,結構空間勻稱,章法上字字獨立,整篇“書寫”速度勻稱、節奏平緩,展現出規整而又朴茂的氛圍。

    從書法上看,石鼓文上乘《秦公簋》法則,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可以說《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型。《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

  • 2 # 呂永亮

    《散氏盤》與《石鼓文》的原始書寫筆法差不多,在後天的“風化”及‘’損壞‘’過程中,各自朝向材質屬性而去。

    《散氏盤》的銅鏽把文字帶向了‘’金味‘’,《石鼓文》的風化把文字帶向了斑駁性的”石味‘’。總而言之,這種“金石味”與文物販子的‘’美學‘’差不多。(有活生生的秦簡作參考)

    在結體上,《散氏盤》採用了少見的‘’左高右低‘’法,而《石鼓文》屬於常見的“左低右高”法。其所造成的“勢”亦為兩種概念,關於“勢”就不作說明了。(晚年的吳昌碩沉迷於散氏盤必有原因的)

  • 3 # 雷水初六

    筆法都屬於大篆的筆法,散用筆更自然,流暢,具備草書筆意。石用筆勻整圓潤,挺拔,為小篆前驅。

    主要在結體不同:

    散氏盤號稱篆中草書,兼具金文的凝重,又有草書的流暢婉轉。筆畫粗細變化多端但又統一和諧,筆意流轉氣息暢通,極具草書意味。結體取橫勢,重心偏低,古樸稚拙,澆築感突出。在一定空間內,部首結構奇正變化,肆意而又統一。

    石鼓文線條較散氏盤更加勻整圓潤,字形結構也簡單,整齊而略呈長方,平行線條多作排列裝飾,嚴謹茂密,用筆圓勁挺拔,筆道遒勁凝重,字距行距開闊均衡,疏朗如晴空星月,字大愈寸,氣韻淳古,雄強渾厚、朴茂自然

  • 4 # 大白堂書畫

    散氏盤用筆粗放率意,字型也很隨意。而石鼓文畢竟是官方文字,不論用筆還是結體,嚴謹而細膩。可以說,散氏盤是篆中草書,而石鼓文就是篆中楷書了。此比喻雖不一定準確,但大致如是。

  • 5 # 竹葉篆

    今下午看到了推介邀清,這個問題較難,想說兩句。《散》和《石》在當時,及至如今,都有其光輝的藝術地位。今人必須向古人學習借鑑,有的地方無法超越,有的地方必然向前。《散》筆法已然成熟,收筆有了回鋒,亦有露鋒抽毫,自然高古。結構因字隨形,至今為我輩遵循。《石》亦稱豐碑,筆法未出《散》之樊籬,結構亦趨嚴謹,莊嚴使然。當今學者,應更尋《散》之古韻,方得書法精髓。

  • 6 # 一人筆記

    我是一人。這個問題有一些個人的看法。

    散氏盤和石鼓上面的文字,最重要的歷史價值。幾千年前的青銅器和石塊上的字,真的能夠看到筆法嗎?當然的人真的有在意筆法嗎?

    散氏盤西周晚期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是非常重要的文物,最主要的原因,上面有留文字。

    散氏盤上面的文字,最重要的是歷史價值,石鼓上面的文字也是。

    石鼓上面的文字,我們現在很多人臨寫過,較為接近小篆,所以有些人認為石鼓是秦始皇時期的。

    上圖當代書法家任政先生,臨寫的石鼓文。

    散氏盤是西周時期,字型和石鼓有些差異。而且刻在青銅器,比石鼓更為久遠,

    當時的書寫工具是怎樣的我們現在還沒有考證,有沒有那麼多“筆法”也不能考證,不要用現在的毛筆和紙,思考那麼多。

    散氏盤和石鼓用筆如何我們很難推定,但是結構上來說,石鼓更加趨向小篆,結構較為緊湊。散氏盤教為自然而發。

    一人有感

    我個人覺得,小篆之前的字,有些所謂的古意,其實是歷史時間的風化,不要加太多的修飾,有美感自然有美感,並不是想象出來的。

    散氏盤和石鼓上面的文字,歷史價值大於書法價值。

  • 7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題主好,《散氏盤》和《石鼓文》都是國之重器,在書法史上都有著顯赫的地位,它們都屬於大篆,必然有著相同之處,但其差異性也很大,野狐就自己理解的來談談。

    一 整體氣質

    《散氏盤》是西周晚期吉金重器,是兩個小國之間關於土地分割的一份契約,有很強的史料價值。《石鼓文》又稱“獵碣”,內容為述功頌揚的十首詩,現在大都認為這是周宣王時期秦國遺物。

    野狐覺得《散氏盤》就像是山野高人,《石鼓文》更像廟堂君子,兩者都非凡夫俗子所能差肩比擬的。

    《散氏盤》銘文19行,357字。佈局上有行無列,字之間呼應避讓自然,隨字賦型,章法如滿天星斗,燦爛奪目,通篇洋溢著山野逸氣,活潑有趣·。

    《石鼓文》石鼓高二尺,直徑一尺,刻十首四言詩,章法上字字獨立,字距行距既有規矩又有變化,筆畫錯落有致,不像小篆那樣規整、對稱,而是以多姿態的形式保持了一定的均衡,並有金文的傳統,秀氣而不呆板、纖弱。石鼓文有著廟堂的肅穆之氣,但又保持了一些瀟灑自然的氣息。

    二字法

    《散氏盤》字的結體取橫勢,這一點不同其它篆書,所以有人認為《散氏盤》是隸書的鼻祖,這從字的結體上來說是成立的。《散氏盤》開“草篆”之先河,結字奇古生動,儘量打破對稱,常常左高右低或左低右高,成欹側之勢,字的下面筆畫收縮放短,字的重心下移。整體上字呈現出古拙靈動的特點。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石鼓字比小篆略短些,近乎方形。石鼓文的字裡行間已找不到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線條組成的抽象符號,其藝術魅力完全體現在按照一定的筆法寫出來的古樸、自然、雄厚、流暢的美中,顯出一種成熟藝術的別具匠心。既有小篆的規整有保留了大篆的自然生動的氣息。

    三 筆法

    《散氏盤》在用筆上完全是寫的味道,沒有了前期金文的團塊,沒有了那種做的工藝性。其用筆中鋒逆入,收筆回鋒或平出,其筆法靈活生動,時有斷鋒或尖入尖出,中載豐實但線條基本均衡,沒有團塊,散氏盤字的線條變化很大,不同於小篆的規整,一派天真爛漫的氣象。

    《石鼓文》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石鼓文用筆要比《散氏盤》規矩得多,但比秦小篆要活潑自由一些。

    四 影響

    《散氏盤》、《石鼓文》對後世書家影響深遠,得益最多的當屬吳昌碩。吳昌碩在對《石鼓文》的書風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重其形更取其神,後期則加入《散氏盤》恣肆縱橫、天真爛漫的線條趣味,明顯鮮活許多。已經與所謂標準小篆、或謂溫厚的《石鼓文》相去甚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人認為世界神話三觀不正,卻沒有注意到對人性的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