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樸真私塾

    你好,家長。

    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諸如偷東西這樣的壞習慣,建議家長在發現之初就引起必要的重視。

    1 孩子生活的環境中,是否有不良暗示?

    對於孩子來講,其實本身是沒有是非觀的,他所認為的對和錯來自於身邊的大人和環境。這位父親提到自己的孩子從很小就開始拿別人東西,而且多年改不過來,我覺得應該從孩子成長的環境上追根溯源,看看有沒有什麼人給了孩子不良的暗示?比如家裡是否曾有人拿單位的東西回來用?是否有比較持續的公物私用?畢竟確實有一些人家,家裡自用的紙、筆等物其實都是單位的東西。很多成年人習慣於這樣,不覺得是問題,甚至還可能有自豪感,但對於幼年的孩子,會混淆他們對是非的判斷,給他們“需要就可以拿”的不良心理暗示。

    如果家裡有上述的情況,請家長一定要把相關的東西清出家裡,同時藉此機會和孩子談一次話,誠懇地告訴孩子:大人原來那樣做是不對的,以後再不會那樣做了,要孩子和自己互相監督。

    2 要給孩子更多的關愛

    偷東西這件事情裡面,最苦最難的是孩子——還在上小學的孩子,有著想改但是改不掉的毛病,不斷被家長批評教育甚至打罵,他的艱辛可想而知。

    孩子有冒險心理是難免的,他們可能會覺得“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多刺激、多好玩啊”,次數多了,自己也管不住自己了。作為家長,在對孩子的壞習慣痛心疾首的同時,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幫他度過這段困難的時期。這種關愛應該包括更細微的關注和疼愛。

    此外,家長不能一說到那個毛病就怒髮衝冠,即便是對有沒有拿別人東西的質詢,也要儘量用平和但認真的態度;如果孩子說沒有,不妨問問“有沒有想拿”“為什麼想拿”“為什麼忍住了”等問題,逐漸接近孩子的內心,讓他覺得大人在儘量理解他,能夠溫暖和幫助他。只有讓孩子感覺到家長很溫暖,他才會把心裡的想法說出來。畢竟,既能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態,又能讓孩子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3 會不會是孩子尋求關注的一種手段?

    孩子總犯錯誤,而且總犯同樣的錯誤,會不會是孩子在尋求家長的關注?在一些父母親都很忙碌的家庭,孩子有時會透過犯錯誤來使家長注意到自己。我覺得這位父親需要認真分析孩子屢次犯這個錯誤的原因,去想一想孩子在家庭中是否得到了足夠的溫暖和關懷。這有可能是問題的關鍵。

    4 不妨讓孩子感受一次“丟東西”

    拿別人東西的感覺孩子已經體驗過了,那麼丟東西的感覺是不是也應該讓孩子體驗一次呢?

    居家生活總難免有小物件找不到的時候,比如一支鋼筆、一個打火機或者其他東西,遇到這種情況不妨把孩子放到丟東西的氣氛中,發動孩子去找,翻抽屜、看犄角旮旯,猜測是否帶到學校被同學或不認識的人不打招呼地“拿”走了,讓他感受因為丟東西而產生的焦躁、猜忌、抱怨甚至憤怒。當全家因為丟了一個東西而搞得精疲力竭之後,就算當時不覺得,孩子應該也會有一點觸動。

    5 那些被拿回家的東西都怎麼處理了?

    孩子拿回的別人的東西,都怎麼處理了?看起來這是個不搭邊的問題,其實可能很關鍵。如果孩子拿一塊別人的橡皮回家,家長批評教育過之後,這塊橡皮並沒有還給同學,而是從此“消失”了。那麼家長也就成了孩子犯錯誤的幫兇,孩子其實並沒有面臨尷尬的場面,這為他下一次犯錯留下伏筆。

    不管以前帶回家的東西是消失了還是被家長送了回去,現在發現的孩子帶回的別人的東西,一定要讓孩子自己送回去。讓孩子知道自己拿的,自己還要送回去;讓孩子面對失主,他也將知道“送還”比“拿走”更難以面對。雖然孩子可能因此失去一些小夥伴,但對於他改正錯誤,鍛鍊全面的人格,是大有幫助的。

    6 這個時候最需要後果教育

    孩子屢次“拿別人東西”,家長對孩子“罵也罵了,打也打了”,我覺得這就是問題的關鍵——孩子會認為犯這種錯誤的後果就是被罵被打,他並不知道這種“拿別人東西”的真正惡果。孩子犯錯誤時也會有下意識的投入產出比的衡量,如果被打被罵的痛苦和風險不足以打消拿別人東西的念頭,他就會繼續犯這個錯誤。

    從幼兒園到小學,孩子犯這個錯誤已經好幾年了,我建議這位父親停止已經失去威懾力的“打罵教育”,用“後果教育”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拿別人東西”的嚴重後果,大家都是知道的,書報、電視上失足少年的例子可以用在“後果教育”中;如果有機會,甚至可以考慮參觀少管所,給孩子一個強烈的刺激,讓他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

    7 是時候請教心理醫生了

    對於一個已經幾年都犯同樣錯誤的孩子,有必要帶他去看看心理醫生。孩子說:“我就是喜歡,就想拿。”可能正是一種心理問題的反映,家長越是打罵,這種心理問題就可能越嚴重。

    建議家長儘早去聽聽心理醫生的建議,當然最好帶著孩子一起去,有些話孩子不願意說給父母聽,但能在心理醫生的誘導下向醫生傾訴出來。這樣才能知道孩子是否有心理問題,才能找到幫助孩子走出困境的正確方法。

    總結

    在加強關注、後果教育、請教心理醫生等方法上,我們要知道:對於一個年幼的孩子,是沒有明確的“善”“惡”之分的,在犯錯的孩子面前,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應該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去評判孩子人品。希望這位犯錯的孩子,能夠在他的爸爸媽媽幫助下襬脫不良習慣,快樂成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然大家越來越注重汽車安全性,有的車商為什麼不提供選裝防滾架這種非常安全的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