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漢劉建立
-
2 # 納天地和合之氣
做好事要不要報酬,很多人看法不一。有人說:做好事不能要報酬。做好事是助人為樂,從助人中獲得快樂,這種快樂也是給自己的報酬。有人認為做好事就應該有報酬受到獎勵!這樣做表示社會對做好事之人的尊重,有利於助長社會正氣,向世人證明好人一定有好報。做好事有報酬在一定程度上會起到一定的激勵做用,促進這種優良風氣的推廣。我個人認為無論有沒有報酬都應該助人為樂,多做好事。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你說是不是
不喜歡製造懸念,直接亮出觀點:做了好事就應該得到回報,別不好意思,孔子也是這樣鼓勵大家的。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文明講道德的民族,好人好事兒層出不窮。可是好人做了好事兒,應不應該得到報酬,卻一直受到很大的爭議。好事兒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嗎?為什麼還需要物質獎勵呢?難道我們做好事,不是出於善良的本心,而是為了得到物質回報嗎?這是不是在某種程度上,褻瀆了英雄的高尚品德呢?網友有這些疑,我一時也不知怎麼回答,還是簡單給大家,講兩個孔子弟子的小故事吧。
《呂氏春秋》裡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魯國曾經有一條法令,如果你在國外看到自己的同胞給別人做奴隸,請你把他們贖回來,贖回來以後,政府重重有賞。透過這樣的政策,很多落難的魯華人得以回到祖國。孔子有一個學生叫子貢,做生意賺了很多錢。他想著老師天天教我們助人為樂,那我就做一件高尚的事兒吧。他把同胞贖回到魯國,但是堅決不要政府的賞金。
子貢屁顛屁顛地去老師面前求誇獎,誰知道孔子卻一臉嚴肅地批評了他:“經你這麼一折騰,從今以後,再也不會有人拯救落難在外的魯華人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對一般的百姓而言,好人一定要有好報,子貢做好事兒不要報酬,當然讓自己顯得更偉大,別人做了同樣的事兒,如果再要報酬,雖然也是正當的,但是跟子貢一筆,就顯得自己多渺小似的。所以別人乾脆不做了,只留給有錢的子貢一個人做好了。
孔子還有個學生叫子路,家裡比較窮,說話做事也比較直接,沒有子貢那麼矯情。子路有一天在路上,看到有一個人落水快淹死了。子路二話不說,跳下水把那個人救了上來。那個人為了表示感謝,決定送給子路一頭牛。結果子路也毫不推辭,臉不紅心不跳地欣然接受了。孔子知道以後,沒有批評子路施恩圖報,而是毫不吝嗇地誇讚了他:“有了子路這件事,魯華人就再也不怕失足落水了”。為什麼不怕落水,因為落水了一定會有人救。為什麼一定會有人救,因為救了人可以得到謝禮。孔子向來是最講道德的,現在他的弟子都這麼做了,我們也不用不好意思,覺得“做好事要回報是道德不純”了。
正如上面所說,孔子所代表的的儒家,一向是把道德看作生命,甚至比生命還重要的。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儒家思想是最最平實的思想,從不對人性做超出實際的過分要求。有人動不動就對道德無限拔高,這其實正是對道德的最大傷害,因為所謂“曲高和寡“,你把門檻定的太高,只會打擊別人立身行道的熱情。所以在道德領域,孔子特別強調“中庸”。中庸並不是見好就好,或者說留有餘地,而是說要平實穩定,不走極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吧,墨子提倡大家“博愛眾生”,把路上的陌生人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對待,這看上去非常高尚吧,但是孟子卻直接把墨子說成是“禽獸”,因為如果你把路上當成父親,其實就是把父親當成了路人。這不就是最大的“不孝”,這不就是禽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