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是一個在創作之初就頑強地顯示了自己特殊風格的傑出女作家。綜觀丁玲的小說創作,無論是她早期為現代知識女性抒寫心態;還是後來反映人民大眾的覺醒鬥爭,謳歌解放區的新生活、新人物,都可以從中窺見其一以貫之的美學風格特色:即柔中有剛,剛柔相濟。
我將根據她不同的創作階段,結合她的具體作品,說說她小說中的“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美學特點。
在她創作的早期,作品的風格以柔為主,更多地表現出女性作家的柔婉細膩,而越到後來,剛的一面愈突出,作品的風格開始向粗獷豪放發展。
丁玲早期的作品,大多表現各階層女性心靈的悲劇歷程,著力展示她們的感傷情懷,作品為一種悽婉的柔情所籠罩。
在《夢珂》裡,夢珂所有的只是愛情幻滅後心境的悲涼,在“純肉感的社會”中隱忍的悲苦。而《莎菲女士的日記》把當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看不到出路所普遍具有的苦悶感傷發展到了極致,莎菲在寂寞的公寓,灰色的人群中不願生而不得不生,她所接連感受到的只是理想幻滅的痛苦和無力擺脫卑瑣生活的愁悶,充蘊整篇作品的是莎菲感傷的嘆息。
《阿毛姑娘》正因為丁玲對於整個社會的無望和阿毛的夢想的明顯難以實現,通篇描寫只使我們感到深沉的悲哀。
丁玲早期作品表現出這種哀婉動人的格調,不是偶然的,丁玲自幼飽嘗家道中落後的世態炎涼。由於母親經常外出求學、教書,丁玲寄居在舅舅、姨媽家裡,這段寄人籬下的生活對丁玲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她描繪《過年》中的小函:
這個頗帶感傷氣息的女孩即是幼年丁玲的化身。丁玲提筆寫作的時候,正是“五四”退潮後,時代的黑暗,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使丁玲身上柔弱感傷的一面得到發展,早期作品才著力表現感傷的情愫,顯示出一種悽婉動人的感傷美。
丁玲在創作的早期,對她筆下的人物太熟悉了,在女性幽深的心間小路上徜徉,她捕捉到她們心絃的每一震顫、靈魂的每一悸動,將她們百無聊賴中的寂寞無奈,戀愛中的矛盾忐忑,追求性愛和夢幻的躁動一一加精細地描寫,娓娓地道出她們對於理想的憧憬,對於溫情的呼喚,她們叛逆的絕叫,感傷的嘆息……。
丁玲從不會冷淡地記敘人和事,隱匿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和自己的人物,和讀者都建立了一種心靈的默契。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記》最後一篇日記,丁玲寫道:
這本來是莎菲的自我告白,但我們讀來卻感到丁玲在代替莎菲向讀者剖白莎菲的心跡。《阿毛姑娘》裡,丁玲描繪阿毛全身心地沉醉到那難實現的夢境中,她不禁發出感慨:
作者正是這樣不時地在作品中和人物“對話”,和讀者“對話”,為人物的不幸際遇而悲嘆、而不平,啟發讀者的思考,撥動讀者的心絃,她的筆調親切而溫柔。
丁玲早期作品固然呈現出柔婉細膩的主調,但又柔中透剛。童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不僅造成了丁玲神經的纖細,易於感傷,也使她格外自尊自傲;父親大方灑脫的名士風度,母親勇於自新的剛毅果敢;來自湘西邊境的同學所具有的“原人樸野豪縱精神”,都給丁玲莫大的影響。
加之被她稱為“一個真實的人”的胡也頻的長期相伴,她從小受到的新科學、新思想的影響,使她在那異常黑暗的年代裡,赤子之心信仰著真理,固守著自己的理想,卻淡泊名利,決不趨炎附勢。
她的作品不是一味地表現感傷的情愫,而是在感傷中顯出孤傲。她經常將人物置於與環境尖銳對立的地位,不被周圍的人們理解,與周圍的環境不相容,而正是在這不理解與不見容中人物身上帶著孤傲的美。
“夢珂”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穿黑長衫的女郎,默默的愣著那對大眼,冷冷的注視著室內所有的人”;“莎菲”寧可忍受孤獨寂寞的煎熬,而決不附和周圍人的虛偽淺薄;“阿毛”極度厭倦現實的生活,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夢想中,這夢想又為周圍的人不理解。
丁玲正是善於在惡劣的環境中表現人物超拔脫俗的美。同時,在丁玲早期作品細膩委婉的夢想中,又能見出驚人的真率。她不容自己對生活存在著幻想,不迴避生活中的醜行以及自我的內心隱秘。
當時許多小資產階級作家在黑暗的重壓下,或躲進個人的象牙之塔,或以“愛”與“美”的幻想慰藉自己和人生,而丁玲卻能夠在《莎菲女士的日記》、《阿毛姑娘》等作品中真切地傳達出與時代前進的主潮相隔離的小資產階級的無出路,以及她所深刻感受到的整個社會的無望。
往往許多真實存在的東西同時又被人們認為是說不得的東西,丁玲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卻能在作品中大膽淋漓地展現女性內心世界的每一隱秘角落,表現“莎菲”們對性慾的肯定和性愛的追求,表現阿英《慶雲裡的一間小房裡》那依戀賣淫生活的頹廢意識以及她那完全被異化的精神世界。
這種勇於挑戰封建傳統觀念、大膽率真的描寫給丁玲的作品平添了一股陽剛之氣,使她的早期小說柔婉而不顯得柔弱。
隨著丁玲創作立場的轉變,她開始面對人們大眾廣闊的生活海洋,她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面越來越廣,題材和主題都較之早期作品有顯著的變化,與此同時,她的作品的風格也開始向粗獷豪放發展,柔婉細膩已不再是她作品的主調。
《水》裡描寫農民與洪水的驚心搏鬥,以及那比洪水還有威力的革命洪流,顯示出非凡宏大的氣勢。對此,蘇雪林在《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一書中評價到:
《奔》裡城鄉階級矛盾的異常激化,觸目驚心。《法網》描寫工人不覺悟造成的慘劇,血淚進發,《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描繪土改中農民獲得經濟上、精神上徹底翻身的偉大的歷史鉅變,激動人心,這些都顯示出雄渾豪放的美。
我們還能在丁玲這時期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非凡的熱力,它來自於丁玲給她筆下人物規定的對於某一生活目標熱烈追求的高度恆一和焦灼。
丁玲在古老而神秘的湘西長大,那裡各族雜處,民風原始古樸,人們“莫不勇敢結實,伉爽單純”,對於能夠主宰自己生命的東西有一種圖騰崇拜式的狂熱的摯愛,對於自己生命的擴充套件異常的焦灼,這種原始的生命特性深深地積澱在丁玲的血液中,當她的生命執著於某事時,那將成為支撐她生命的唯一重心,她將對其貫注全副熱情和精力。
在丁玲經過不斷地摸索碰壁,終於找到革命道路之後,她對於革命目標的追求表現得格外焦灼,可以完全不顧個人的利益,乃至拼卻自身的性命。
翻開這時期丁玲的作品,我們便會感受到作者那狂熱的追求、急切的嚮往、焦灼的呼喚,這一切形成一種撲面而來的熱力,灼熱了讀者的心,點燃起讀者高昂的情緒。
《淚眼模糊中的信念》裡的陳老太婆為了那唯一的生活信念,挑動人們對日寇的仇恨,而從死亡的邊緣頑強地存活下來,她點燃起生命的餘火,每日茶飯不思,只是急切地找人訴說自己遭受日寇的折磨、侮辱,她不顧自己的顏面和別人的傷心,逢人便說,同兒孫們說,同村裡村外的人說,在萬人大會上宣講,急切地叫喊。
通篇作品中,這個貧弱的老太婆的生命所爆發出的驚人的熱力感染著我們,使我們也不覺熱血沸騰。
《在醫院中時》丁玲以讚美同情的筆調渲染著陸萍同環境鬥爭的固執、焦灼:
這種強烈而恆一的熱情是丁玲賦予陸萍和作品的,也是丁玲希望傳達給讀者的。丁玲的作品很少平淡沖和的情調,也看不到優雅閒適的描寫,卻以其摯熱焦灼的情境灼熱了讀者的心靈。
儘管丁玲的創作風格變得粗獷豪放,但我們仍然能從中窺見到如她早期作品的柔婉細膩。這時期丁玲創作中的哀婉情調雖大大減少,但仍存在於她的作品中。
《我在霞村的時候》,雖然作者一再表現貞貞的灑脫、明朗、愉快,但從貞貞對自己奇特遭遇的近乎麻木,“心平氣和”,而“那是寧肯聽她哭一場,哪怕你自己也陪著她哭,都是覺得好受些的”敘述中,從作者一再渲染的周圍群眾對貞貞的歧視、憐憫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貞貞那如作品中“鉛色的天空”一樣負重悲涼的靈魂。
《在醫院中時》,陸萍最後雖然“用迎接春天的心情離開”了醫院,但在陸萍孤身與環境作戰,結果招來環境更大的壓力中,從作者不斷渲染的那陰溼的窯洞,冰冷的雪天裡,透露出作品深沉的感傷。《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對黑妮形象感傷的詩意的描繪,是整部作品富於光彩的部分。
丁玲這時期作品雖大多描寫宏大的場面,外化的激烈矛盾衝突,但仍注意將筆觸伸向人物內心,作精細的描繪。
《夜》裡何明華對土地深厚的感情,他在熱戀著自己的侯桂英面前情緒的波動,都被作者描繪得體貼而透視,深細而簡潔。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既有對農民鬥爭錢文貴和農民翻身等宏大場面的縱筆描寫,又有對果樹園美景的細膩的詩意的描繪和一些精彩的心理描寫,如對地主李子俊老婆在果樹園中的一段心理描寫:
作家寫她先是怯生生地試探地問,向什麼人都陪著小心。當得不到同情時,她想起了從前。過去這些窮人誰要從樹下過,她只要望一眼,別人就會陪上笑臉。如今自己倒像個乞丐了,被人汙辱了,於是她十分感慨、沮喪。正當她沉溺於往事的慨嘆中,她猛然看見了黑妮,錢文貴的果樹園依然如故,黑妮還在那裡摘果子,而自己家的果樹園卻被沒收了,於是她從心裡產生了恨,她也恨錢文貴,由恨到罵,她衝著黑妮暗暗罵錢文貴,罵後解了恨。
這段描寫的確是爬進人物心裡去說話,把人物又怨又恨、失望絕望的心理剖析得非常細緻生動。
凡此,丁玲這時期作品的風格剛中見柔,雖轉向了粗獷豪放,卻並不浮泛空洞。
總體而言,作家的創作風格雖然由他的作品來體現,是他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所體現出的一種總的格調、特色,但它的形成卻依賴於作家本人的氣質和修養。
那個四面環山、境內多水,各民族雜處的原始古老的湘西,培育了丁玲這個既有女子的溫婉柔弱,更有男子的豪爽剛毅性格的女強人;那光明與黑暗激烈抗爭的動盪的年代,造就了丁玲這樣一個雖常帶著身處逆境的苦悶感傷,卻一生執著追求真理,為捍衛真理而戰的“真的猛士”。
丁玲曾在她的回憶散文《胡也頻》中,形容她一顆動盪不安的心,似“奔騰在洶湧的大海與溫柔的湖水之間”,的確,這是丁玲所獨具的思維特色,她的作品有時就象“洶湧的大海”,而有時又似“溫柔的湖水”,兼具陽剛和陰柔之美,二者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回答完畢。
丁玲,是一個在創作之初就頑強地顯示了自己特殊風格的傑出女作家。綜觀丁玲的小說創作,無論是她早期為現代知識女性抒寫心態;還是後來反映人民大眾的覺醒鬥爭,謳歌解放區的新生活、新人物,都可以從中窺見其一以貫之的美學風格特色:即柔中有剛,剛柔相濟。
我將根據她不同的創作階段,結合她的具體作品,說說她小說中的“柔中有剛,剛柔相濟”的美學特點。
01 丁玲的早期創作在她創作的早期,作品的風格以柔為主,更多地表現出女性作家的柔婉細膩,而越到後來,剛的一面愈突出,作品的風格開始向粗獷豪放發展。
丁玲早期的作品,大多表現各階層女性心靈的悲劇歷程,著力展示她們的感傷情懷,作品為一種悽婉的柔情所籠罩。
在《夢珂》裡,夢珂所有的只是愛情幻滅後心境的悲涼,在“純肉感的社會”中隱忍的悲苦。而《莎菲女士的日記》把當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看不到出路所普遍具有的苦悶感傷發展到了極致,莎菲在寂寞的公寓,灰色的人群中不願生而不得不生,她所接連感受到的只是理想幻滅的痛苦和無力擺脫卑瑣生活的愁悶,充蘊整篇作品的是莎菲感傷的嘆息。
《阿毛姑娘》正因為丁玲對於整個社會的無望和阿毛的夢想的明顯難以實現,通篇描寫只使我們感到深沉的悲哀。
丁玲早期作品表現出這種哀婉動人的格調,不是偶然的,丁玲自幼飽嘗家道中落後的世態炎涼。由於母親經常外出求學、教書,丁玲寄居在舅舅、姨媽家裡,這段寄人籬下的生活對丁玲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她描繪《過年》中的小函:
“神經非常纖細,別人以為她不懂的事,她早已放在心上不快活了。”這個頗帶感傷氣息的女孩即是幼年丁玲的化身。丁玲提筆寫作的時候,正是“五四”退潮後,時代的黑暗,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使丁玲身上柔弱感傷的一面得到發展,早期作品才著力表現感傷的情愫,顯示出一種悽婉動人的感傷美。
丁玲在創作的早期,對她筆下的人物太熟悉了,在女性幽深的心間小路上徜徉,她捕捉到她們心絃的每一震顫、靈魂的每一悸動,將她們百無聊賴中的寂寞無奈,戀愛中的矛盾忐忑,追求性愛和夢幻的躁動一一加精細地描寫,娓娓地道出她們對於理想的憧憬,對於溫情的呼喚,她們叛逆的絕叫,感傷的嘆息……。
丁玲從不會冷淡地記敘人和事,隱匿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和自己的人物,和讀者都建立了一種心靈的默契。例如《莎菲女士的日記》最後一篇日記,丁玲寫道:
“在這本日記裡,與其說是莎菲生活的一段記錄,不如直接算為莎菲眼淚的每一個點滴,是在莎菲心上,才覺得更切實。然而這本日記現在要收束了,因為莎菲已無需乎此——用眼淚來洩憤和安慰,這原因是對於一切都覺得無意識,流淚更是這無意識的極深的表白。”這本來是莎菲的自我告白,但我們讀來卻感到丁玲在代替莎菲向讀者剖白莎菲的心跡。《阿毛姑娘》裡,丁玲描繪阿毛全身心地沉醉到那難實現的夢境中,她不禁發出感慨:
“無論什麼人都是如此,在一種追求中生活,不怕苦惱得使你發癲,這苦惱在另一方面含有別一種力安慰你那一顆熱中的心。只是象這種,象阿毛,只能在無人攪擾她時,為自己找點暫時的麻醉,特意使自己浸沉在一種認為不必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夢境裡,真是可憐!”作者正是這樣不時地在作品中和人物“對話”,和讀者“對話”,為人物的不幸際遇而悲嘆、而不平,啟發讀者的思考,撥動讀者的心絃,她的筆調親切而溫柔。
丁玲早期作品固然呈現出柔婉細膩的主調,但又柔中透剛。童年寄人籬下的生活,不僅造成了丁玲神經的纖細,易於感傷,也使她格外自尊自傲;父親大方灑脫的名士風度,母親勇於自新的剛毅果敢;來自湘西邊境的同學所具有的“原人樸野豪縱精神”,都給丁玲莫大的影響。
加之被她稱為“一個真實的人”的胡也頻的長期相伴,她從小受到的新科學、新思想的影響,使她在那異常黑暗的年代裡,赤子之心信仰著真理,固守著自己的理想,卻淡泊名利,決不趨炎附勢。
她的作品不是一味地表現感傷的情愫,而是在感傷中顯出孤傲。她經常將人物置於與環境尖銳對立的地位,不被周圍的人們理解,與周圍的環境不相容,而正是在這不理解與不見容中人物身上帶著孤傲的美。
“夢珂”給人的印象是“一個穿黑長衫的女郎,默默的愣著那對大眼,冷冷的注視著室內所有的人”;“莎菲”寧可忍受孤獨寂寞的煎熬,而決不附和周圍人的虛偽淺薄;“阿毛”極度厭倦現實的生活,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夢想中,這夢想又為周圍的人不理解。
丁玲正是善於在惡劣的環境中表現人物超拔脫俗的美。同時,在丁玲早期作品細膩委婉的夢想中,又能見出驚人的真率。她不容自己對生活存在著幻想,不迴避生活中的醜行以及自我的內心隱秘。
當時許多小資產階級作家在黑暗的重壓下,或躲進個人的象牙之塔,或以“愛”與“美”的幻想慰藉自己和人生,而丁玲卻能夠在《莎菲女士的日記》、《阿毛姑娘》等作品中真切地傳達出與時代前進的主潮相隔離的小資產階級的無出路,以及她所深刻感受到的整個社會的無望。
往往許多真實存在的東西同時又被人們認為是說不得的東西,丁玲作為一個女性作家,卻能在作品中大膽淋漓地展現女性內心世界的每一隱秘角落,表現“莎菲”們對性慾的肯定和性愛的追求,表現阿英《慶雲裡的一間小房裡》那依戀賣淫生活的頹廢意識以及她那完全被異化的精神世界。
這種勇於挑戰封建傳統觀念、大膽率真的描寫給丁玲的作品平添了一股陽剛之氣,使她的早期小說柔婉而不顯得柔弱。
02 丁玲中後期的創作隨著丁玲創作立場的轉變,她開始面對人們大眾廣闊的生活海洋,她作品中反映的生活面越來越廣,題材和主題都較之早期作品有顯著的變化,與此同時,她的作品的風格也開始向粗獷豪放發展,柔婉細膩已不再是她作品的主調。
《水》裡描寫農民與洪水的驚心搏鬥,以及那比洪水還有威力的革命洪流,顯示出非凡宏大的氣勢。對此,蘇雪林在《二、三十年代作家與作品》一書中評價到:
“文筆之排放,魄力之沉雄,語言之淋漓酣暢,沛然莫御,可嘆為觀止。”《奔》裡城鄉階級矛盾的異常激化,觸目驚心。《法網》描寫工人不覺悟造成的慘劇,血淚進發,《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描繪土改中農民獲得經濟上、精神上徹底翻身的偉大的歷史鉅變,激動人心,這些都顯示出雄渾豪放的美。
我們還能在丁玲這時期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種非凡的熱力,它來自於丁玲給她筆下人物規定的對於某一生活目標熱烈追求的高度恆一和焦灼。
丁玲在古老而神秘的湘西長大,那裡各族雜處,民風原始古樸,人們“莫不勇敢結實,伉爽單純”,對於能夠主宰自己生命的東西有一種圖騰崇拜式的狂熱的摯愛,對於自己生命的擴充套件異常的焦灼,這種原始的生命特性深深地積澱在丁玲的血液中,當她的生命執著於某事時,那將成為支撐她生命的唯一重心,她將對其貫注全副熱情和精力。
在丁玲經過不斷地摸索碰壁,終於找到革命道路之後,她對於革命目標的追求表現得格外焦灼,可以完全不顧個人的利益,乃至拼卻自身的性命。
翻開這時期丁玲的作品,我們便會感受到作者那狂熱的追求、急切的嚮往、焦灼的呼喚,這一切形成一種撲面而來的熱力,灼熱了讀者的心,點燃起讀者高昂的情緒。
《淚眼模糊中的信念》裡的陳老太婆為了那唯一的生活信念,挑動人們對日寇的仇恨,而從死亡的邊緣頑強地存活下來,她點燃起生命的餘火,每日茶飯不思,只是急切地找人訴說自己遭受日寇的折磨、侮辱,她不顧自己的顏面和別人的傷心,逢人便說,同兒孫們說,同村裡村外的人說,在萬人大會上宣講,急切地叫喊。
通篇作品中,這個貧弱的老太婆的生命所爆發出的驚人的熱力感染著我們,使我們也不覺熱血沸騰。
《在醫院中時》丁玲以讚美同情的筆調渲染著陸萍同環境鬥爭的固執、焦灼:
“她有足夠的熱情,和很少的世故,她陳訴著、辯論著、傾吐著她成天所見到的一些不合理的事”。她“從這個山頭跑到那個山頭,臉都凍腫了,腳後跟常常開裂……去同管理員、總務處、秘書長,甚至院長去爭執。”這種強烈而恆一的熱情是丁玲賦予陸萍和作品的,也是丁玲希望傳達給讀者的。丁玲的作品很少平淡沖和的情調,也看不到優雅閒適的描寫,卻以其摯熱焦灼的情境灼熱了讀者的心靈。
儘管丁玲的創作風格變得粗獷豪放,但我們仍然能從中窺見到如她早期作品的柔婉細膩。這時期丁玲創作中的哀婉情調雖大大減少,但仍存在於她的作品中。
《我在霞村的時候》,雖然作者一再表現貞貞的灑脫、明朗、愉快,但從貞貞對自己奇特遭遇的近乎麻木,“心平氣和”,而“那是寧肯聽她哭一場,哪怕你自己也陪著她哭,都是覺得好受些的”敘述中,從作者一再渲染的周圍群眾對貞貞的歧視、憐憫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貞貞那如作品中“鉛色的天空”一樣負重悲涼的靈魂。
《在醫院中時》,陸萍最後雖然“用迎接春天的心情離開”了醫院,但在陸萍孤身與環境作戰,結果招來環境更大的壓力中,從作者不斷渲染的那陰溼的窯洞,冰冷的雪天裡,透露出作品深沉的感傷。《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對黑妮形象感傷的詩意的描繪,是整部作品富於光彩的部分。
丁玲這時期作品雖大多描寫宏大的場面,外化的激烈矛盾衝突,但仍注意將筆觸伸向人物內心,作精細的描繪。
《夜》裡何明華對土地深厚的感情,他在熱戀著自己的侯桂英面前情緒的波動,都被作者描繪得體貼而透視,深細而簡潔。
《太陽照在桑乾河上》既有對農民鬥爭錢文貴和農民翻身等宏大場面的縱筆描寫,又有對果樹園美景的細膩的詩意的描繪和一些精彩的心理描寫,如對地主李子俊老婆在果樹園中的一段心理描寫:
作家寫她先是怯生生地試探地問,向什麼人都陪著小心。當得不到同情時,她想起了從前。過去這些窮人誰要從樹下過,她只要望一眼,別人就會陪上笑臉。如今自己倒像個乞丐了,被人汙辱了,於是她十分感慨、沮喪。正當她沉溺於往事的慨嘆中,她猛然看見了黑妮,錢文貴的果樹園依然如故,黑妮還在那裡摘果子,而自己家的果樹園卻被沒收了,於是她從心裡產生了恨,她也恨錢文貴,由恨到罵,她衝著黑妮暗暗罵錢文貴,罵後解了恨。
這段描寫的確是爬進人物心裡去說話,把人物又怨又恨、失望絕望的心理剖析得非常細緻生動。
凡此,丁玲這時期作品的風格剛中見柔,雖轉向了粗獷豪放,卻並不浮泛空洞。
總體而言,作家的創作風格雖然由他的作品來體現,是他作品的內容和形式所體現出的一種總的格調、特色,但它的形成卻依賴於作家本人的氣質和修養。
那個四面環山、境內多水,各民族雜處的原始古老的湘西,培育了丁玲這個既有女子的溫婉柔弱,更有男子的豪爽剛毅性格的女強人;那光明與黑暗激烈抗爭的動盪的年代,造就了丁玲這樣一個雖常帶著身處逆境的苦悶感傷,卻一生執著追求真理,為捍衛真理而戰的“真的猛士”。
丁玲曾在她的回憶散文《胡也頻》中,形容她一顆動盪不安的心,似“奔騰在洶湧的大海與溫柔的湖水之間”,的確,這是丁玲所獨具的思維特色,她的作品有時就象“洶湧的大海”,而有時又似“溫柔的湖水”,兼具陽剛和陰柔之美,二者和諧地統一在一起。
回答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