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極客公園

    一加 5T 沿用了一加 5 的外觀和硬體配置,主要的變化有三處:螢幕、指紋和相機。

    去年這個時候,距離一加 3 釋出隔了不到半年,一加就釋出了它的升級型號——一加 3T,這是「慢工出細活」的一加第一次在一年內釋出兩款旗艦機型。

    今年一加也延續了這種策略。繼 6 月中旬釋出一加 5 後,一加又在 11 月 28 日這個集中了無數場釋出會的「良辰吉日」釋出了一加 5T。

    作為一加 5 的升級版本,一加 5T 沿用了一加 5 的外觀和硬體配置,主要的變化有三處:螢幕、指紋和相機,我們分別來看一下。

    6.01 英寸 AMOLED 全面屏

    和一加 5 相比,一加 5T 最明顯的變化無疑是螢幕,具體引數如下。

    一加 5:對角線長度 5.5 英寸,長寬比 16:9,解析度 1920X1080,ppi 401一加 5T:對角線長度 6.01 英寸,長寬比 18:9,解析度 2160X1080,ppi 401

    一加 5T(左)和一加 5(右)

    和一加 5 相比,一加 5T 的螢幕寬度相同,不過縱向的長度上,一加 5T 螢幕要比一加 5 在上下各多出 1/16。與此同時,透過縮小螢幕上下「額頭」的寬度,一加 5T 的機身尺寸基本和一加 5 保持一致,並沒有因為螢幕的拉長導致手機尺寸明顯變大。

    這種「加長螢幕、縮減上下額頭」也是目前市場上 18:9 全面屏手機新品的普遍做法,除了一加 5 和 5T,代表產品還有 vivo X9s 和 X20、OPPO R11 和 R11s、堅果 Pro 和 Pro 2、HTC U11 和 U11+。

    和以往一樣,一加並沒有隱藏手機主要元器件的資訊,AIDA64 可以正常讀出來面板資訊。可以看出,一加 5T 採用的顯示面板型號為三星的 s6e3fc1(一加 3T/5 是三星 s6e3fa5)。

    不出意外的話,一加 5T 的這塊面板應該是 vivo X20、OPPO R11s、金立 M7、華為 Mate 10 Pro 的同款,這也是除了 iPhone X 上那塊蘋果高價定製的柔性 AMOLED 面板外,SDC 出貨量最大的全面屏面板(「三星邊角料」的說法是無稽之談)。

    顯示效果方面,在預設模式下,一加 5T 的顯示風格依然是偏冷豔,不過冷豔的程度沒有很誇張,和 OPPO R11s、vivo X20、金立 M7 等其它中國產 AMOLED 螢幕機型的調教思路相差不多。

    如果你不喜歡這種顯示風格,一加還提供了 sRGB 和 DCI-P3 兩種色彩模式可選。在這兩種模式下,色彩會分別被控制在 sRGB 和 DCI-P3 的標準下,同時灰階偏離大幅度縮小,螢幕色溫也會更接近 6500K(預設的顯示模式色溫在 7000K 左右)。

    從預設模式切換到 sRGB 或者 DCI-P3 模式,一加 5T 的螢幕會變得稍黃(色溫降低),顏色看起來則要「清淡」不少,觀感比較接近 iPhone X 或者是基本模式下的三星 Galaxy S/Note。

    對於大多數使用者來說,偏冷豔的預設模式應該是一個更加「接地氣」的選擇,畢竟大多數中國產機的螢幕都是照這個思路調的。不過對於那些不太喜歡豔麗色彩或者是對顏色準確性要求更高(比如用手機修圖的時候)的使用者,一加 5T 的 sRGB 和 DCI-P3 模式還是很有價值的。在主流中國產手機廠商中,也就只有一加和華為對 AMOLED 螢幕做了比較靠譜的色彩管理。

    此外,一加 5T 還保留了一加 5 上的閱讀模式,開啟後,螢幕色溫明顯變暖,顏色變成黑白,並且可以使用前置的 RGB 感測器,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自動對螢幕效果進行調節,從而模擬出一種類似 Kindle 閱讀器的感覺。

    我個人對這個功能不太感冒,雖然一加已經儘可能模擬了電子墨水屏的顯示效果,但受限於顯示技術,還是能一眼看出來這不是 Kindle。如果你真的很喜歡電子墨水屏閱讀的那種感覺,建議還是買個「泡麵伴侶」。

    至於不少使用者關心的清晰度的問題,由於一加 5T 螢幕的 ppi 相比一加 3、一加 5 等並沒有提高,螢幕次畫素也依然是 Pentile 排列,仔細看的話,的確是可以感覺到一點顆粒感的。

    至於這個程度有多明顯,就因人而異了。如果你的眼睛對文字和圖示邊緣非常「挑剔」,或者是你之前用的是 Galaxy S8/Note8 等採用頂級 2K 解析度 AMOLED 螢幕的手機,在日常使用中(特別是剛開始換到一加 5T 那會)可能會比較容易感知到顆粒感。

    不過根據我們的經驗,對於大多數使用者,400 ppi AMOLED 螢幕的顆粒感屬於眼睛貼螢幕上能看出來但日常使用基本不會感覺到的那種,細膩度上相比 500 ppi 的 AMOLED 或者 400 ppi 以上的 LCD 的確是差點意思,但也不至於是什麼「大果粒」。

    關於 AMOLED 螢幕,另外一個有爭議的地方是低頻 PWM 調光導致的螢幕閃爍,這種閃爍在低亮度下會比較容易察覺到。

    這事在網際網路上被傳播得有點「懸」,以至於一些使用者直接就把 OLED(包括 AMOLED)和「瞎眼」劃上了等號。我們還是建議大家親自體驗下再做判斷,不要人云亦云。

    根據我們的經驗(沒條件做更科學的統計),眼睛對 OLED 不適的使用者的確有,但比例應該是很少的,並且 AMOLED 的閃爍也不單單是一加 5T 的問題,即使是三星 Galaxy Note8、iPhone X 這兩塊被很多機構和媒體評為當前智慧手機中最好的螢幕,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

    總之,就螢幕來說,主流的 18:9 AMOLED 面板和相對完善的色彩管理讓一加 5T 的這塊螢幕達到了 3000-4000 檔手機該有的水準。

    橫向對比的話,一加 5T 的這塊螢幕相比起三星 Galaxy S8/Note8、iPhone X 上的頂級 AMOLED 有一定差距,但明顯高於 Google Pixel 2 XL 和 LG V30 上用的 2K 解析度 POLED,和同檔次中國產機中常用的 JDI LCD 相比,各有優勢。

    「妥協」的後置指紋識別,「不妥協」的人臉識別

    和市面上絕大多數採用全面屏設計的安卓手機一樣,由於螢幕下方的寬度太窄,一加 5T 也將指紋識別從張老闆最喜歡的前置改成了後置。

    作為一個平均不到兩週換一部主力機的使用者,我個人對前置指紋沒有特別大的執念,雖然某些時候前置指紋的確要比後置指紋更加方便,但只要後置指紋的位置別像三星這麼擺,多數時候我完全可以接受後置指紋的體驗。

    一加 5T 後置指紋的體驗也什麼可以挑剔的,它的位置合適,表面依然採用了一加從一加 3 時開始使用的陶瓷材質,日常使用中幾乎不會刮花,指紋識別速度也和目前幾乎所有的中國產中高階手機同樣快,稍微碰一下就可以完成解鎖。

    如果你實在不喜歡後置指紋的話,一加 5T 也提供了人臉解鎖功能。

    不出意外的話,一加 5T 的人臉識別演算法應該和 OPPO R11s 一樣來自商湯科技,比 Android 系統自帶 Smart Lock 人臉解鎖靠譜得多。在解鎖的速度和成功率上,一加 5T 和小米 Note3、vivo X20、OPPO R11s、堅果 Pro 2 等眾多同樣採用國內 AI 公司方案的手機類似。

    在光線正常同時沒有複雜的光源干擾的情況下,一加 5T 可以實現「秒解」。在光線較差或者有複雜的光源干擾的情況下,一加 5T 的解鎖速度會有所下降,但多數時候依然可以實現解鎖。不過受限於硬體(單純依賴前置攝像頭和螢幕補光),在外界光線極差或者沒有光線的時候,一加 5T 的人臉解鎖會有一定的機率失效。

    此外,一加 5T 還支援雙擊螢幕點亮螢幕(設定——體感手勢),這個功能配合人臉識別格外好使:拿起手機,隨便敲兩下螢幕,只要外界光線別太差,基本就可以直接進入桌面了。在使用一加 5T 一週左右的時間中,我大多數時候都是透過這種方式來解鎖手機,以至於後置指紋除了支付之外,日常解鎖幾乎就沒用過。

    其實單就解鎖體驗來說,除去外界光線極弱等特殊場景,一加、OPPO、vivo、小米、錘子等採用中國產 AI 公司(曠視或者商湯)人臉識別方案的解鎖體驗是要優於 iPhone X 的,具體表現在解鎖的成功率更高,速度通常也更快(中國產人臉識別手機大都可以解鎖成功後直接進入桌面,不需要像 iPhone X 那樣再上滑一次)。

    當然,這只是單單針對解鎖體驗來說的,在安全性上,即便有再好的 AI 演算法,完全基於前置攝像頭中國產人臉識別和基於 3D 結構光的 iPhone X 是完全沒的比的。

    在解鎖功能上,使用精心準備的照片依然可以破解幾乎所有的中國產人臉識別解鎖(實際操作起來有一定難度),iPhone X 則完全不用擔心照片破解的問題。至於對安全性要求更高的支付,iPhone X 的 Face ID 是目前唯一可以安全到能用來進行支付驗證的人臉識別方案,這也是為什麼短期內 Android 陣營必須要保留指紋識別的原因。

    相機:同為雙攝,不過方案不同

    相比起一加 5,一加 5T 的第三個變化比較大的是後置相機。

    首先是外觀,一加 5T 的後置相機依然突出機身,並且凸起程度比一加 5 還要明顯一些。

    這倒不是因為一加 5T 用了多厚的相機模組,而是由於一加 5T 採用了全面屏的設計,縮減了螢幕上方的額頭寬度,導致相機模組不得不疊在螢幕模組的後面,無法像一加 5 那樣的「寬額頭」手機那樣把後置相機模組和螢幕模組錯開排列。

    從側面看的話,可以發現,一加 5 的後置相機凸起只是用一層亮面的金屬圈做裝飾,而一加 5T 由於凸起更明顯,又加了一部分來自全金屬後蓋部分延伸出來的部分。

    此外,在一加 5T 後置相機上方的金屬裝飾環上,可以看到一個斷點。和一加 5 一樣,這條斷點是 NFC 天線,我個人依然不太喜歡這個設計,NFC 天線有很多的處理辦法,一加 5 和 5T 的處理顯然不是最優雅的那個。

    在相機的硬體部分,一加 5T 的主攝相比一加 5 沒有發生任何變化,依然是索尼 IMX398 感測器(1600 萬畫素,單畫素尺寸 1.12 微米),光圈依然是較大的 f/1.7,依然沒光學防抖。

    不過在副攝部分,一還 5T 放棄了一加 5 上那個 2000 萬畫素等效焦距 40mm 左右的「長焦頭」(相對廣角頭來說,40mm 焦距本身並不算長),轉而使用了一顆和主攝相同焦距(大約 26mm)的廣角頭,畫素同樣為 2000 萬,感測器型號是索尼 IMX376K,光圈是和主攝相同的 f/1.7,單畫素尺寸 1 微米,無光學防抖。

    通常來說,手機上用兩顆廣角頭的雙攝方案無外乎兩種:第一種是華為的 Mate 系列、P 系列為代表的「彩色 + 黑白」雙攝,黑白鏡頭用來提高畫質,也可以用來記錄景深資料做背景虛化;第二種方案是副攝也是彩色,不過不參與成像,只用來記錄景深,為做背景虛化提供資料支援。

    一加 5T 的副攝接近第二種方案,也就是記錄景深資料做背景虛化,不過在此基礎上還多了一個功能——暗光成像。

    從引數上看,一加 5T 的這顆畫素高但單畫素尺寸小的副攝應該是不適合拍夜景,不過比較特別的是,在暗光下,一加 5T 的這顆副攝可以將 4 個畫素點合成 1 個進行成像,相當於把畫素從 2000 萬降低到 500 萬,不過單畫素尺寸從 1 微米增大到 2 微米,一顆專門為暗光打造的攝像頭就這麼出來了。

    這個思路有些類似當年 HTC 在 M7、M8 上用的 400 萬畫素的 UltraPixel。不同的地方是,一加 5T 的「UltraPixel」只在它理論上更擅長的弱光下使用,在光線足夠的時候使用的是常規的高畫素方案。

    此外,雖說一加 5T 在暗光下是以 500 萬畫素成像,不過成像後還會透過演算法插值,回到 2000 萬畫素,所以一加 5T 在暗光下拍出來的照片解析度(2000 萬畫素)會比光線良好時(1600 萬畫素)高。

    考慮到一加 5T 的主攝和一加 5 完全相同,我們就跳過主攝,直接看 2000 萬畫素副攝在暗光下的成像品質。

    (以下樣張均在預設的自動模式下拍攝,未做任何後期)

    一加 5 拍攝

    一加 5T 拍攝

    一加 5 拍攝

    一加 5T 拍攝

    一加 5 拍攝

    一加 5T 拍攝

    實拍的結果有些意外,幾乎在所有的暗光場景下,擁有專門的「夜景鏡頭」的一加 5T 都要比沒有特殊最佳化的一加 5 稍暗一些。檢視 EXIF 資訊,在上面這種暗光條件下,一加 5T 和一加 5 的快門時間都會停留在 1/17 秒,這應該是在沒有光學防抖的情況下保證成片率做的設定,不過一加 5T 的 ISO 值卻普遍會比一加 5 低 1000 左右,這就解釋了為何一加 5T 的照片拍出來反而偏暗一些。

    這種策略讓一加 5T 的照片乍一看會比一加 5 更加純淨,不過缺點是暗部的畫面細節丟失。考慮到一加 5 的夜拍策略就已經比較保守了,一加 5T 的夜拍可能會讓不少使用者感覺偏暗。

    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除了增加 EV(這往往是以犧牲畫質為代價的),還可以使用某些第三方拍照 app。

    一加 5T 拍攝(系統自帶相機)

    一加 5T 拍攝(谷歌相機)

    上面這組圖中,第一張是用一加 5T 的自帶相機拍的,第二張是用從 Google Pixel 中提取出的內建 HDR+ 功能的谷歌相機拍出來的,畫面的亮度、寬容度有了明顯的改善。不過一加畢竟不是谷歌的「親兒子」,破解的 HDR+ 在日常使用中會遇到無法對焦、卡死、快門失靈等 bug,不太適合日常隨手拍。

    除了畫質上的變化,我們再看一下兩個功能。

    第一個是變焦。

    由於一加 5T 的兩個鏡頭的焦距相同,都是廣角頭,因此不再具備一加 5 上那種透過切換兩個不同焦距鏡頭實現的「光學」變焦能力,而只能依賴對廣角頭畫面進行裁切的數碼變焦。

    另外,不知道是不是軟體上的 bug,一加 5T 在變焦時只能呼叫 1600 萬畫素的主攝像頭,日常拍攝中用於弱光成像的 2000 萬畫素攝像頭始終是完全不工作的。如果在 2000 萬畫素攝像頭會啟用的弱光下拍照,在正常的 1 倍取景下,2000 萬畫素可以正常工作,不過只要使用變焦功能,哪怕是從 1 倍變成 1.1 倍,一加 5T 也會立刻關掉 2000 萬畫素攝像頭,轉而使用另外一顆 1600 萬畫素攝像頭。

    第二是背景虛化。

    同樣是因為焦距的變化,一加 5T 在進行人像虛化時不再會像一加 5 那樣拉長焦距。下面這組圖是在同一位置,分別使用一加 5T 和一加 5 拍攝的,大家可以感受下焦距的不同。

    一加 5 拍攝

    一加 5T 拍攝

    綜合來看,雖然一加修改了 5T 上的雙攝方案,不過可能是軟體除錯還尚待完善。體驗下來,我們並沒有發現一加 5T 的相機表現相比一加 5 有太多的改善。

    考慮到我們手上這臺一加 5T 的韌體版本可能和零售版有所不同,理論上一加可以透過演算法的最佳化,讓之後上市的零售版一加 5T 擁有更好的成像品質,特別是夜景亮度,畢竟硬體底子在那。不過通常來說,雖然手機廠商對相機的後期最佳化往往可以改善成像品質,但幅度一般不會很大,以目前一加 5T 的成像品質,之後應該也很難去媲美 iPhone X、Google Pixel、三星 Note8、華為 Mate 10 這一檔次的對手。

    這並不是說一加 5T 的拍照差,即便是僅僅保持一加 5 時候的表現,一加 5T 的拍照在 3000-4000 檔次的中國產機中依然屬於「不錯」的那一類,只是不再像一加 3 時那樣會給你驚豔的感覺。

    依舊頂級的硬體,依舊「原生」的系統

    最後,我們看幾個一加 5T 沒多少變化的地方。

    一加 5T 的外觀沒啥可以說的,除了由於加了後置指紋、同時因為全面屏的加入導致 5T 比 5 稍重了一丁點(一加 5:153 克;5T:162 克),無論材質、工藝還是按鍵等細節的處理,一加 5T 都和一加 5 沒什麼區別。

    硬體配置上,一加 5T 和一加 5 完全一樣,SoC 是高通驍龍 835,低配版儲存 6GB + 64GB,高配版儲存 8GB + 128GB,儲存規格依然是最頂級的 LPDDR4 和雙通道 UFS 2.1。

    有了這個硬體配置,加上一加激進的系統排程機制和接近原生 Android 的作業系統,讓一加 5T 依然是當前最快的智慧手機之一,在今年 iOS 11 各種「負最佳化」的情況下,一加 5T 的速度優勢變得更加明顯。

    和我之前的主力機 iPhone X 相比,在日常 app 的冷啟動中,iPhone X 和一加 5T 的速度相差無幾,不過在多工切換中,8GB 運存的一加 5T 可以無壓力地在後臺放 10 個普通 app 而不用擔心「殺後臺」的問題,至於搭載 iOS 11 的 iPhone X…… 那後臺殺得,我們就不說啥了……

    電池容量上,一加 5T 依然還是 3300 毫安時,和一加 5 相同,續航表現無驚無喜,好訊息是並沒有因為螢幕的增大導致續航有明顯的縮水,壞訊息是相比一加 5 的續航也沒什麼進步,對於大多數使用者應該足夠撐一天。

    充電方面,一加 5T 採用的依然是充電頭和 VOOC 完美相容的 DASH 閃充,充電頭輸出規格 5V 4A,差不多半小時能充 60%,一小時能充 90%。鑑於最近半年手機充電基本沒啥變化,一加 5T 的充電錶現依然可以算得上優秀,在我們最近體驗的幾部手機中,唯一比一加 5T 快的也就只有上了 26W(5V 5.2A)低壓大電流快充的努比亞 Z17S。

    對了,一加 5T 還保留了 3.5 毫米耳機插孔,這在近期的新品中比較難得,不過一加 5T 用的依然是高通的整合 codec(不出意外還是 WCD9335),音質中規中矩,比不上採用了 AKM 獨立音訊晶片的 OPPO R11s。

    系統方面,一加 5T 搭載的依然是接近原生 Android 的氫 OS,版本號從 3.5 升到了 3.7。

    UI 上沒多少變化,預設桌面依然是接近 Pixel Launcher 的一加桌面,可以在設定中改成去掉應用抽屜的氫桌面,系統中增加了應用雙開等實用性的小功能,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一加 5T 的底部虛擬鍵可以選擇隱藏,但一加 5T 沒有加入 OPPO R11s、vivo X20 那樣的透過底部上滑手勢取代導航鍵的功能。

    同時,比較遺憾的是,一加 5T 的氫 OS 並沒有用上 Android 8.0,依然是基於 Android 7.1.1,不過一加表示會在明年年初升級到「奧利奧」。此外,一加也不支援 Google 在 Android 8.0 時同時推出的 Project Treble 系統升級機制,對於刷機愛好者來說,這會讓一加 5T 少了一部分可玩性,不過大部分普通使用者大可不必在意這事。

    不將就還是不講究?

    在 11 月 28 日釋出會之前,一加已經於 11 月 16 日在美國召開了一加 5T 的新品釋出會。考慮到海外市場對一加的重要性以及國內的市場競爭,一加的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

    不過有趣的是,一加 5T 在海外發布後,國內外使用者和媒體的評價卻非常兩極分化。一方面,在 The Verge、CNET、The Guardian 等幾乎所有的主流外媒以及 Unbox Therapy、MKBHD、Linus Tech Tips 等幾乎所有影響力較大的科技 YouTuber 那裡,一加 5T 都得到了很高的評價。不過另一方面,一加 5T 卻被一些國內網際網路使用者吐槽為一款「不講究」的產品。

    一加 5T 和 OPPO R11s

    一加手機在海外的評價比國內高並不是件新鮮事,這次的反差這麼明顯,究其原因,除了後置指紋,是和 OPPO R11s「撞臉」的外觀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了,畢竟 R11s 沒在歐美上市。

    剛拿到一加 5T 的時候,我們也對它的外觀感到有些失望。作為一款以半年為週期更新的新品,一加 5T 採用和半年前釋出的一加 5 相同的外觀可以理解,但終歸掩蓋不了一加 5T 外觀有些「不講究」這個事實。

    好在拋開外觀缺乏原創性這一點,一加 5T 依然是一款很出色的的產品,它有著不那麼細膩但色彩管理出色的 AMOLED 螢幕,手感出色並且工藝優秀的一體式全金屬機身,算不上頂級但同價位也算不錯的拍照,最頂級的硬體配置,不那麼接地氣但流暢無比的系統。

    這些東西讓一加 5T 在「不講究」的外觀之外,有著非常優秀的使用體驗,如果你對手機的流暢有很高的要求,或者是喜歡純淨原生的 Android 系統,一加 5T 依然是 3000—4000 檔價位最優秀的產品之一。從這個角度上看,一加 5T 仍然是一款「不將就」的手機。

    一加 5T 提供了星辰黑和熔岩紅兩種顏色可選(熔岩紅只提供 128GB 版),售價則和同容量的一加 5 相同,並沒有像之前的傳聞那樣漲價,「6GB + 64GB」版售價 2999 元,「8GB + 128GB」版售價 3499 元,略低於美國地區的 499 美元(64GB 版,約合 3300 元)和 559 美元(128GB 版,約合 3700 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玩的3d做飯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