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閉門不出長期臥床、關緊門窗防止吹風、戴帽裹巾厚衣厚被、不能洗頭洗澡乃至刷牙、不許喝涼水吃冷飲乃至所謂“涼性”水果……這些都是當代“中國式坐月子”的核心禁忌。據說,如果不按照這些要求去做,產婦必然落下使之悔恨終生的“月子病”。

    反觀歐美乃至日本等國家,並沒有這種禁忌,這些國家的產婦也從未聽聞落下過何種“月子病”。

    對於這種反差,一種常見的解釋是:歐美人(白人)不坐月子是因為他們和我們人種不一樣,體質不一樣。

    這種解釋,是相當荒唐的。

    一、“人種不同”之說不成立

    從生物學的角度而言,“人種不同”之說是不成立的。

    當代生物學認為,“白/黃/黑/棕色人種”的劃分缺乏科學性,無生物學意義可言。遺傳學家Cavalli Sforza在世界各地進行探測,試圖找到了“種族”存在的遺傳學證據,但他始終沒有成功。另一位遺傳學家J.Craig Venter從亞洲人、拉丁人、白人、黑人身上提取基因,結果也發現“種族”並不存在。略言之,就基因的相似度而言,一個華人與另一個華人的區別,也許要遠大於一個華人和一個歐洲人。

    史學界也已廓清了“白/黃/黑/棕色人種”這一劃分的由來,指出它並不是一種透過科學研究(哪怕是不靠譜的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而是“一種與客觀事實無關的文化構造”。比如,早期的來華傳教士,幾乎全部將華人認定為“白人”。利瑪竇就是其中之一,他在自己的書中說“華人屬於白人,只有一些南方的省份,由於接近熱帶,所有的人都膚色較深”②。直到後來中西方發生了政治和文化上的衝突,華人才被西方從“白種人”裡剔除了出去。

    圖:利瑪竇與徐光啟

    換言之,如果當年的現實政治是另一種模樣,有另一種需要,也許劃分的標準就未必是膚色,而會是其它體貌特徵,比如眼睛的顏色、頭髮的曲直等,人類也有可能被劃分成黑眼人種、棕眼人種、藍眼人種之類。正如歷史學者Frank Dikotter所言:“種族並不存在,它們是被虛構出來的。”

    更重要的是,許多華人似乎並不瞭解,古代的歐洲人也與古代的華人一樣,是要“坐月子”的,他們還有著幾乎完全相同的禁忌。分歧發生在近一百年左右,是現代醫學的洗禮,讓歐美人在近代拋棄了有害的月子禁忌,且證明了不坐月子並不會留下所謂的“月子病”。

    二、歐洲人以前也“坐月子”

    英國學者Petrina Brown的著作《Eve: Sex, Childbirth and Motherhood Through the Ages》,扼要勾勒了歐美女性的千年生育史。書中回顧說,在細菌和感染之間的聯絡,尚未於19世紀末被現代醫學揭示之前,歐洲人保護產婦的手段,一直是將他們密不透風地關起來:

    “從前人們認為新鮮空氣會帶來恐懼,因此分娩的房間總是被關閉得密不透風。”④

    這種以密不透風來保護產婦的模式,與中國的“坐月子”幾乎完全一樣。而且早在都鐸王朝時期,就已相當流行。書中說,那個時代的歐洲產婦,生下孩子之後“至少得臥床九天”,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她們的臥床期遠長於此(9天)”。這些年輕的母親們被要求長期平躺在床上。不能移動,也不能洗澡:

    “兩三個星期後,如果母親恢復得很好,她才可以下床洗個澡,換換衣服。”

    進入18世紀後,上述做法仍在繼續,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公元1772年,歐洲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傳染病。死亡的婦女中,有20%是剛分娩的產婦。一位叫做查爾斯·懷特的助產士,在那一年出版了一本談產後護理的著作。她在書中說,產婦們的生活狀況是這樣子的:

    “只要條件允許,一生完孩子,婦女就會蓋很多的被子,被角都被塞到了床角,門窗之類都被嚴密堵死,甚至連鑰匙孔都被堵上了……為了防止著涼,她們的手臂甚至鼻子都不能露出來。她們總是喝熱粥來保持體溫,每天就只吃這些。並且每天都保持躺著的姿勢,所以糞便和惡露(分娩後的子宮陰道分泌物)都無法正常排出……這樣子宮中的惡露和縫合的陰道很快開始潰爛。……房間裡又有大火爐,熱量和她的陣痛會使她出很多汗,而床的熱力和眾多人的呼吸會讓空氣更差,更對身體不利。”⑥

    直到19世紀,巴黎的醫院,仍禁忌讓產科病房通風。公元1864年,外科醫生雷恩·李福特去巴黎產科病房。他發現,產婦們的床全部“被擺放在凹壁中,像英式的馬廄。通風幾乎是不可能的”。⑦

    以上種種,與當代中國流行的“坐月子禁忌”,幾乎毫無差異。

    中國的這種“坐月子禁忌”的全面成型,至晚可以追溯到南宋人陳自明所寫的《婦人良方》一書。這本書被譽為“中國第一部婦產科系統之作”。當代中國流行的所有“坐月子禁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

    試摘錄書中部分文字(相當重口味,不耐者可跳過):

    “凡婦人生產畢,且令飲童子小便一盞,不得便臥,……高倚床頭,厚鋪茵蓐,遮圍四壁,使無孔隙,免被賊風。……新產後不問腹痛不痛,有病無病,以童子小便,以酒和半盞溫服,五、七服妙,一臘(七日也)之後,方可少進醇酒並些小鹽味。……若未滿月,不宜多語、喜笑、驚恐、憂惶、哭泣、思慮、恚怒、強起離床行動、久坐,或作針線、用力工巧,恣食生冷、粘硬果菜、肥膩魚肉之物,及不避風寒,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當時雖未覺大損,滿月之後即成蓐勞。手腳及腰腿痰重冷痛,骨髓間颼颼如冷風吹,即有名醫亦不能療。大都產婦將息,須是滿百日方可平復。……又不得濯足,恐血氣攻下,又不得刮舌傍心、刷齒及就下低頭,皆成血逆、血運,此產家謹護之常法也。”⑧

    除了喝童子尿之外,書中的其餘禁忌——密閉毫不通風、不許下床行動、不許多說話多笑、不許洗漱沐浴、不許洗腳,甚至於不許低頭……否則就要得“蓐勞”(也就是月子病)——幾乎全部被後世繼承了下來。

    圖:今天流行的種種“坐月子陋俗”,都可在這本千年前的《婦人良方》找到記載

    附帶一提,除了禁忌的具體內容完全相同之外,古代歐洲與古代中國,對“坐月子禁忌”的理論闡釋,也有一些相近之處。

    歐洲當時流行的是“惡露抑制”假設理論。認為產婦懷孕期間,血液裡積累了許多汙物毒素,必須藉助排出惡露來清除。而冷空氣進入子宮,身體發冷、喝或接觸涼水、受到驚嚇等,都會導致子宮關閉血管出口,使得惡露難以排出。⑨

    中國傳統醫學典籍,也同樣想當然地從惡露和血液角度進行揣測與假設。比如,在明朝人江瓘編纂的《名醫類案》裡,產婦分娩後發熱,幾乎都會被診斷為“惡露未盡,淤血入絡,又感寒邪”。⑩

    三、感謝塞麥爾維斯,感謝現代醫學

    現代人不必再“坐月子”,與“現代產科醫學”在19世紀獲得了重大突破,有直接關係。

    1843年,美國醫生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發表論文《產褥熱的傳染性》,認為產褥熱可以透過醫生之手,從一個病人傳染給另一個病人。

    霍姆斯觀察到:不少醫生在解剖產褥熱病人屍體後,再為其他產婦接生,那些產婦大部分都患上了產褥熱。

    但是,當時的產科醫學界不能認同霍姆斯的觀點。在他們看來,產褥熱的發生可以與瘴氣有關,也可以與上帝有關,但不可能與醫生有關。主流產科醫學界批評嘲笑了霍姆斯的觀點,霍姆斯則譴責同行無知,稱呼他們是“職業殺人犯”。⑪

    圖:Oliver Wendell Holmes(1809-1894)

    大約同一時期,維也納總醫院的產科醫生、匈牙利人塞麥爾維斯(Ignaz Philip Semmelweis)也發現:該院的兩個產科病區,死於發熱的產婦比例存在明顯差異。

    其中,由助產士管理並訓練學生(不參與屍體解剖)的病區,產婦死亡率通常為2%-3%;而由醫生管理並訓練學生(參與屍體解剖)的病區,產婦死亡率高達10%-13%,在惡性病流行期,甚至會達到20%-50%。

    當塞麥爾維斯的一位同事因解剖屍體劃傷手指而突然去世後,他開始意識到“感染屍體上的物質”(那時候還沒有“細菌”這個詞)很可能是產婦患上產褥熱的根源。他要求醫生在解剖完屍體後,不能僅僅用肥皂、清水和指甲刷洗手,還必須以氯水浸泡。不久,相應病區的產婦死亡率降到了2%。

    遺憾的是,塞麥爾維斯的發現,並沒有為他帶來榮譽。相反,他受到了維也納醫學界的攻擊——要一群產科醫生承認自己是導致產婦患上產褥熱死亡的元兇,畢竟是困難的。

    塞麥爾維斯是一個對自己的觀察結論懷有高度信心、堅持己見的人。他不願向腐朽和無知妥協,卻又沒有靈活的社交手腕,同時還缺乏演講和寫作的天分。如此種種,讓他的人生在發現了“產褥熱致產婦死亡”的真實原因之後,走向了崩塌。他的發現很難被同行理解和接受,他的職業生涯也變得顛沛流離。

    1850年,塞麥爾維斯在維也納無法立足,無奈離開。1861年,為了“幫助丈夫保護妻子,幫助孩子保護母親”,他終於克服寫作上的恐懼,完成了著作《The Etiology,the Conecpt and Prophylaxis of Childbed Fever》,想要將自己的發現介紹給世人,並反駁醫學界的批評。然而,該書影響有限,歐洲主要醫學刊物大都拒絕刊登塞麥爾維斯的文章。憤怒的塞麥爾維斯,選擇以公開信的方式激烈譴責那些有威望的同行,說他們是“兇手”、“參與大屠殺”,呼籲“現在這種殺人的行為該停止了。”

    1865年,47歲的塞麥爾維斯不明不白死於精神病院,遺體上有被毆打的痕跡。⑫

    圖:塞麥爾維斯(1818~1865)

    霍姆斯與塞麥爾維斯生前,沒有能夠將產婦們從產褥熱的恐懼中解救出來。但他們的發現,首次從科學角度揭開了產褥熱的神秘面紗。塞麥爾維斯意識到了“屍體上的物質”是感染產婦、致其死亡的關鍵,他去世後不久,法國科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和德國醫生科霍(Rober koch)相繼發現了細菌,透過大量實驗,證明了感染是由這些病原微生物引起,進而建立起了細菌感染學說。霍姆斯與塞麥爾維斯在醫學史上的地位,終於獲得世人的重新肯定。

    20世紀上半葉,又有磺胺類藥物及青黴素問世。自此,產婦分娩後傷口被細菌感染的威脅解除,歐美醫院裡的產褥熱得到了徹底控制。西方的產婦們,漸漸徹底告別了荒唐的“坐月子禁忌”。(完)

    圖:《中國建築》1935年第5期刊載的《產婦醫院病房設計圖》

    註釋

    ①(美)貝姆·P.艾倫:《人格理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415頁。

    ②利瑪竇:《耶穌會與天主教進入中國史》,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54頁。

    ④(英)彼得林娜·布朗/著,劉乃菁、劉劍/譯:《夏娃:母親走過的歷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第3-4頁。

    ⑤同上,第59頁。

    ⑥同上,第79-80頁。

    ⑦同上,第101頁。

    ⑨(美)紐蘭德/著、侯明君/譯,《醫生曾經“惹”瘟疫:細菌、產褥熱和伊戈奈克·麥賽爾威斯的奇異故事》,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第16-17頁。

    ⑩(明)江瓘/主編、焦振廉等/註釋,《名醫類案》,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3,“產後”條,第601-612頁。

    ⑪(美)洛伊斯·N·瑪格納/著、劉學禮/譯,《醫學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第368-370頁。

    ⑫同上,P370-377。另可參見:(美)哈爾·海爾曼/著、馬晶 李靜/譯,《醫學領域的名家之爭:有史以來最激烈的10場爭論》,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第29-46頁。

  • 2 # 王丫米

    說起外華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美華人,然後可能是其他高鼻子洋人如歐洲人,澳洲人。實際上全世界有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中國大陸和港澳臺,華人華僑之外的人都是外華人。

    華人的“坐月子”,科學的說法是“圍產期保健”,指的是從新生兒出生後一小時到六週期間的母嬰健康管理,要素是:1營養,保障產婦營養供應,以便產奶。2,衛生,避免感染,3,休息,幫助身體恢復。這段時間內需要特別的護理和保健,這個原則在全世界範圍都是認可的,雖然有各自的實踐方式。

    東亞文化圈的婦女,如南韓,日本,越南,風俗習慣和身體素質相似,所以坐月子的方式也和中國差不多,只是下奶的東西各自有自己的特色。

    印度和穆斯林的婦女多數都篤信宗教,產後數週,可以免除一日幾次的繁瑣宗教儀式,可以算是優待了。穆斯林婦女還可以回孃家休養,算是難得的好時光了。

    拉美人,包括移民美國的拉丁裔,“月子”要坐上40天,有各種各樣家族儀式,幫助小夫妻適應父母的角色。

    而非洲的產後保健做得極差,因為他們缺乏條件,婦女是重要勞動力,而且往往有多個孩子,沒有好好休息和加強營養的奢侈,所以每年有數十萬婦女在產褥期死亡,受教育程度越低,情況越嚴重。讓世界衛生組織憂心忡忡。

    我們預設意義的“外華人”,也就是發達國家的西方人,不會轟轟烈烈地坐月子,往往會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該幹嘛幹嘛,沒有特別的禁忌,不過產褥期保健是毫不含糊的。事實上,西方婦女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也坐月子的,在英國叫做“lying- in”,根據條件時長兩週到兩個月,一般是親媽或者婆婆來照顧,顧不過來的要請月子護士,也就是月嫂,還有專門的“maternity hospital”,可以叫做月子中心,這些做派跟我們現在是一樣一樣的。文藝復興期間的一些藝術品,還有體現耶穌寶寶在月子中的情形的。

    據我的一位老外朋友說,她們的奶奶輩要坐月子,她們自己不需要,跟營養相關。當代西方人普遍營養好,身體壯,生完孩子之後恢復很快。在中國,同樣也有很多新潮的婦女生完孩子兩天就跑出去看電影,把孩子抱給同事看的。

    華人坐月子,其實是大傳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老人家說產婦不能吃這吃那,不能著涼,不要洗澡,其實他們平時對任何姑娘都是這麼嘮叨的,這是他們的健康信仰。同樣的,女老外生完孩子就光腿穿裙子,喝涼水,冰鎮會陰,男老外一般來說也不會整天端著枸杞子保溫杯去捏腳。

  • 3 # 丁媽親子時光

    昨天,當凱特王妃生下第三個嬰兒,她和威廉王子及她的孩子在醫院門口公開亮相,凱特王妃看起來容光煥發。

    她光腿穿一件漂亮時髦的連衣裙,外加一雙高跟鞋,最主要的是當時還好像颳著的風,風把凱特王妃的頭髮都吹起來了,似乎很難相信她7個小時前剛剛生了孩子。

    這讓很多媽媽們不得不感嘆,王妃就是王妃,生個孩子都跟玩一樣,想想我們曾經生孩子多麼辛苦!

    甚至還有很多媽媽說自己生完孩子三天後,還感覺腿腳發軟,虛弱得不像話,為什麼同為地球上的女人,差別就這麼大呢?

    鄭勤田(Thomas Qintian Zheng),美國亞利桑那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曾被家庭醫生科評為最佳婦產科諮詢專家。鄭醫生所著的《Comprehensive Handbook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是美國最暢銷的婦產科手冊,已被美國150多個婦產科和全科住院醫師培訓中心採用。

    在接受雜誌採訪時這樣回答關於外華人坐不坐月子的問題。

    問題1:外華人也不做月子,平時該怎麼樣就怎麼樣,這樣真的好嗎?

    鄭勤田:好。生孩子中間喝冰水是常規,沒事。美華人不做月子,個個都挺結實。

    那麼我們中國婦女是不是也可以像凱特王妃一樣,生完孩子就光腿裙子高跟鞋,不能,這是因為:

    我們的體質和飲食的不同

    歐美等西方國家的女人比中國女人身體要好,主要因為她們的飲食結構與華人不同,她們天天喝牛奶吃雞蛋,她們的膳食離不開牛排豬排等肉類,飲食的佐料離不開牛油黃油,總而言之,她們的膳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熱量和礦物質,長期食用就能增強體質,因此,西方國家的女人生孩子後沒有坐月子的習慣,自然分娩的女性住院一兩天就可以出院,回家休息一兩個星期就可以外出購物了。

    我們華人,自古就以纖維性的食物為主,多食五穀雜糧和蔬菜。由於飲食清淡,所以我們體毛很輕,面板緊密細膩,毛孔很小,骨節也特別細密。有中醫認為:“一般情況下,華人的骨節是閉合的,而產後,隨著骨盆的開啟,產婦全身上下的筋骨腠理都處於一種開放鬆弛的狀態。

    這時,風寒就容易趁虛而入,透過張開的骨節進入人體內。月子結束時,產婦的骨盆和全身的筋骨腠理都會逐漸恢復到正常的閉合狀態。”那麼,在月子期間體內若進入寒邪,就會隨之而然地被閉鎖在體內,從此留下嚴重的後患。

    和生活習慣有關

    西方女人不坐月子是長期形成的習慣,這個習慣跟西方人性格好強有關,也跟西方國家生活節奏快有關。

  • 4 # 加拿大家園

    每次王妃生完亮相,就有一大波坐月子的梗,人有錢,家裡還有王位要繼承。網上瘋傳的一組照片再次引發國內一些男性對中中國產婦的不滿:“你看人家王妃生完孩子穿著高跟鞋就出來了,就你們嬌貴還要坐月子。”再之前是國外一個專業健身教練懷孕期間舉重,這群人拿這種特例對比,噴中中國產婦“嬌氣”,估計他們覺得生孩子就像上個洗手間一樣簡單吧。

    凱特王妃三次生產都能迅速恢復,肯定和她在聖瑪麗醫院林都私人院區接受的那據說花了80萬人民幣左右的“五星級”豪華私人孕產婦保健分不開啊,營養和健身顧問肯定不會少吧?比起看她產後的光彩照人,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怎樣的保健護理。我們廣大的普通的婦女群眾,一邊孕期繼續上班繼續做家務,產後卻被指著王妃這樣的個例為榜樣真的很慘。

    要想人前顯貴,必要人後受罪。有些人天生為了追求更高的目標,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讓他們平庸的生活能把他們從身體到心理毀滅。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麼,才不枉此生。

    我覺得有多方面原因。一個是她本身可能體質就是生孩子沒那麼艱難。其實不用驚訝,一來,體質因人而異,她做王妃前已經開掛各種運動自然體質好。二來,做了王妃所有都有嚴格的調理和要求的,她身體不會差。三來,王室懷孕能隨便對待的嗎?四來,生產的醫院夠好,夠專人服務。五來,生完的照顧和恢復,和形象都是提早早準備好的,有形象師化妝師跟著的。六來,是那麼多有用的工具幫助產後的,能和平民一樣嗎?

  • 5 # 壹父母

    這週一,剛剛生下小王子7個小時的凱特王妃,就和以往兩次生喬治和夏洛特一樣,抱著小寶寶,容光煥發地走出醫院,和媒體和民眾們見面。

    這次的她,穿著一襲紅裙,踩著細高跟鞋,披著柔順的頭髮,化著精緻的妝容,面帶微笑,又美又優雅地和公眾打招呼。看起來,比旁邊的威廉王子,似乎還有精神一些...

    不僅是中國網友們再次感慨,凱特王妃“坐月子”只用坐7小時,就連沒有坐月子風俗的英華人們,也為王妃的精神面貌感動到了....

    英國有名的電視節目《loose Women》的主持人們,在感慨過凱特近乎於完美的產後形象後,曬出了她們自己生完孩子幾小時後的照片,以此和王妃作對比。她們也算是名人了,平時也是很注意形象管理的,但是,生了孩子以後,還是憔悴不堪,和光彩照人的凱特王妃完全沒法比。

    隨後,開始不斷有人表達對凱特王妃的體諒之情,說王妃產後美的不現實,心疼她的辛苦,大家認為剛剛生產完的媽媽,還是應該好好休息,享受產後媽媽和寶寶相互依偎溫存的寶貴時光。

    另外,在美國,女性也是有6周的產假,42天需要去複查,這42天英文叫Postpartum Recovery(產後恢復期)。

    所以說外華人在產後一樣都有著產後恢復期,一樣需要注意飲食和休息,只是沒有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那麼多禁忌。

    不管國內國外,每個人的體質和體力都不一樣,生產情況也各不相同,不管坐不坐月子,還是如何坐月子,想明白什麼是重點很關鍵,身心愉悅才有利於身體恢復及母乳餵養。

  • 6 # 英國英鳥

    首先,我們姑且認為題目中所說的“外華人”是大眾通常認為的歐美髮達國家地區的白人女性。

    開始回答問題,先上結論,外國女性產後也會休養,但遠遠不會像華人休養這麼久禁忌這麼多,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像凱特王妃這樣生完孩子幾個小時就神采奕奕啥事沒有的一樣靚麗出街。

    “坐月子”,醫學上稱為產褥期,西方的確沒有“坐月子”的觀念,產子後生活習慣的變化不是非常大。歐美醫院通常會在孩子出生3小時過後,就讓母親給新生兒哺乳。還會給母親送冰激凌,冷飲等在華人眼裡絕對碰不得的食品。

    西方女性產後很快會洗澡洗頭,不過醫生會特別要求,只能淋浴,不能盆浴,這是出於衛生的考慮。

    中國的很多坐月子習俗,例如不能吃冷,不能吹風,不能洗澡洗頭等,雖然有從自身環境和體質考慮的因素,但有些已經非常過時了,古時大部分人家裡保暖裝置很差,洗澡洗頭容易感冒,喝水飲食衛生也保障不了,而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有浴室浴霸電吹風,吃喝營養更是豐富許多,遠不是過去那種簡陋的條件所能比。

    此外在國外,媽媽主要聽醫生的,而不是自己母親、婆婆、老公的各種要求和意見,想怎麼樣怎麼樣。現在許多國內年輕媽媽也開始有意識的拒絕一些不科學的坐月子習俗,這點十分值得肯定。

    也有人過分強調中外女性體質差異,說老外不坐月子是因為人家身體壯,但實際也有在國外生產的中國女性,沒有遵守中國式坐月子的繁文縟節,該怎樣怎樣,也恢復的很好,孩子也健康長大。此外,同屬於東亞民族的日本韓生完孩子也沒這麼誇張,整體習慣與西方接近。日本產婦通常醫生會建議修養4周左右。產後第二天,沒有特殊原因就可以淋浴,可以用吹風機吹頭髮,也沒有不可以吃水果冷飲的禁忌。

    另外,一部分中國女性身體確實比較弱,但並不都是天生因素,華人能堅持身體鍛鍊的非常少,很多時候我們體質不如西方人是因為自身缺乏鍛鍊,而不只能讓人種背鍋。

    在回來說一下凱特王妃這個“恢復最快的產婦”,首先說凱特王妃身體應該是不錯的,生了3次孩子每一次都精神煥發毫無疲累之態,另外不得不說皇室生產得到的待遇遠非一般人能比,她在“皇家定點生孩子醫院”——聖瑪麗醫院接受的保健服務是普通人享受不起的,此外,生孩子前的各種身體調理,準備,產後的恢復措施都是最頂級的,另外還有皇室畢竟是公眾人物,各種場合都要表現出應有的風采,面對媒體和公眾穿著打扮舉止都要與身份相符。換成普通女性,就算身體再健壯,也不一定會穿高跟鞋化妝出街。

    Sarah Vine

    凱特王妃太完美了,她生了第三胎,神態和身材依舊那麼好,真是羨慕。要知道,剛生完的那幾個小時,我都沒力氣坐起來,也抱不動我的孩子。

    這是生完孩子後兩天的照片,整個人都是浮腫的,我感覺自己就像“剛從火車殘骸中爬出來”,完全無法想象凱特王妃居然能在生完孩子後幾小時內就進進出出,甚至是化妝、穿高跟鞋。

    Maria Hughes,38歲

    這是我的第二個孩子,當她出生時,我非常開心,只想一直抱著她。但是,我沒有那麼多力氣,根本無法長時間的抱她。

    生了她後,我兩天都沒洗澡,梳頭髮對我來說也很難,更別提化妝了。

    Nina Motylinski-Davies,36歲

    孩子出生第二天我出院了,但我感覺疲憊不堪,大部分時間都很痛苦。拍這張照片時,我讓老公幫我塗了唇彩,好讓我的狀態看起來不那麼一塌糊塗。

    Joanna Thompson,32歲

    孩子出生幾個小時後拍了這張照片,雖然身體有點疼,我還是堅持洗了個澡,整理了下頭髮,然後當天晚上去超市買了點東西。

    注意看一下,這些母親生完後也會虛弱疲憊,但有人很快會洗澡,有人不洗是因為體力沒恢復,而不存在不允許洗澡的狀況。

  • 7 # 美可親子

    “坐月子”是中國特有的傳統習俗,至今也一直遵循著。其實坐月子是古代封建社會給婦女制定的一些禮儀限制。在男尊女卑的古代中國,對女人生孩子定下了不少規矩。最早的坐月子載於《禮記》,而不是醫書,裡面詳細區分了達官貴人和平民婦女生孩子所遵守的不同禮儀。後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在這些所謂的規矩上,結合了醫學的相關內容,逐漸形成了有中醫學內涵的坐月子。

    坐月子是由中國文化習俗逐漸演變發展而來,西方是沒有坐月子這一說法,但不等於西方產婦就不用坐月子,其實西方的“產褥期”就相當於中國的坐月子,所謂的產褥期就指產婦分娩後到機體基本復原的一段時期,一般需要6周,因此西醫婦產科會在產後42天隨訪,觀察產婦的身體恢復情況。

    無論是坐月子或產褥期,這段時期對產後產婦身體恢復十分重要,在此時期應做好保健工作,科學坐月子。

  • 8 # 婦產科女司機颯姐

    一些女性心目中,西方女性如同白淺上神一般無所不能,生完血槽馬上回滿。壓根就不用坐月子,還可以大步流星開始新的看娃加工作。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西方女性真的不用坐月子嗎? 非也。人家只是不叫“坐月子”而已,她們的學名是“產褥期”。在產後42天的產褥期裡,人家該注意的事項可是一樣都不少。

    產褥期保健是歐美國家產後也非常注意的問題。雖然不用“閉門不出,門窗緊閉”,也沒有“不能刷牙洗澡洗頭”,更沒有“不能吹風要捂著”,但一樣是需要注意休息,保持衛生,多攝入有營養的食物的,另外還需要保持適當運動和做好複查。

    而關於中國延續已久的“坐月子”習俗,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山東那個“坐月子”時候被捂死的產婦。 過去物質生活不富足,居住條件有限。很多產婦分娩的時候,都是在自己家裡由產婆來接生,也沒有無菌觀念,因此導致很多產婦和新生兒,因為得了破傷風而死亡。 而破傷風的患者,神經中樞受到刺激的時候就會發生抽搐。

    而由於知識缺乏,人們就覺得引起這些症狀的罪魁禍首是因為“風”和“水”,從而衍生出不洗澡不洗頭不刷牙不吹風不出門的“捂月子大法”。

    所以,不是月子不用坐,而是我們過去的一些做法不可取。如果現在還按照老一輩的方法坐,可能還會有更多產婦成為“舊風俗”的受害者。

  • 9 # 茄子營養師

    其實在外國,很早以前也是坐月子的,但是不叫這個名字。他們發現產後封閉休息至少10天以上,可以減少細菌感染的機率,因此很多當時很多女性產後會封閉休息,但是現代外國女性休息的少,但是並不意味著她們不需要休息,因為很多外國女性發現,產後封閉休息一段時間,身體恢復的更好。包括劉燁也說,很後悔沒有讓自己的老婆按照中中國產後方式坐月子。只要你度娘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外國女性現在開始嘗試著坐月子,在產後封閉休息,除了自家老公之外,謝絕一切親朋好友的探視,就是為了安靜的修養。

    至於中國女性為什麼坐月子的迫切性比外華人高,一來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氛圍使然,二來從客觀上來說,華人,甚至亞洲人的膚質緻密,產後身體系統大變更,風寒溼熱各種不利因素容易進入體內,但是緻密的膚質導致了“進入容易出來難”。而你仔細觀察外華人的面板,就會看到,面板毛孔比華人粗大,風寒暑溼“容易進也容易出”。因此對坐月子的迫切性沒有那麼高。

  • 10 # 登入法國

    歐洲人真的不坐月子。在歐洲的公園裡,經常能看見年輕女士帶著出生幾天的嬰兒散步,孩子還是紅紅的呢!

    首先是因為歐洲的產婦都是無痛分娩,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體力相對少些,所以能在產後很快恢復到正常狀態。

    我在國外生過孩子。記得生孩子一般只住院3-5天。每天早上七點,有護士來開窗換氣(說是新鮮空氣可以幫助人恢復體力),測量體溫,讓產婦喝涼水。我想喝溫水,那個護士溫柔地告訴我醫院裡沒有能力提供溫水和開水。

    每天兩次有助理護士來洗傷口。還要求產婦每天洗澡,我說不想洗,人家解釋說如果不洗,身上的細菌感染了傷口就麻煩大了。

    另外,護士要求我不要老在床上,要下床活動活動,只有經常活動才能加快傷口的癒合。

    仔細想想,這些不坐月子的做法是有道理的。一個正常人,如果讓她在一個空氣混濁的環境裡,不洗漱,不活動,一個月以後,也該半殘廢了吧!您說呢?

  • 11 # 壹壹早教說

    國內生孩子是怎樣的體驗?茫然無措,忍受各種嘈雜,在醫院狹窄的走廊中苦等一個床位?

    好不容易等到床位了,一個房間擠了三個孕婦,孩子的哭聲、家屬探視、各種噪音不絕於耳,從早上五點到夜裡九點,根本別想眯下眼。

    生孩子本來就是巨大的身心消耗,生完以後生活的劇變,如果不能好好休息修養,分分鐘都要得產後抑鬱好嗎?

    充滿童趣的丹麥新生兒賓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全球大約有10%的孕婦和13%分娩後的女性患有精神障礙,主要是產後抑鬱症。而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比例甚至更高,即懷孕期間為15.6%,分娩後為19.8%。如果情況嚴重,媽媽的痛苦可能無人理解,甚至會促使其自殺。

    不過,在丹麥,只有不到1%的媽媽分娩後會患產後抑鬱症。這可能是全世界最低發病率,丹麥怎麼做到的?

    這裡環境舒適,服務專業

    在丹麥,新手家長們可以享受到一項非常特別的服務。那就是生產完後,媽媽們可以帶著寶寶在醫院開設的新生兒賓館裡待上兩天,以更好地照顧寶寶。這些新生兒賓館由國家買單,目的就是提高丹麥的生育率,使媽媽們無後顧之憂。

    無論收入或社會地位如何,剛生完寶寶的媽媽們都能在新生兒賓館得到專業的照顧。

    剛生產完的媽媽可以順利開啟母乳餵養

    這裡有資深護士幫新手家長護理小寶寶。院方還為媽媽們提供了選項豐富的食譜,其中60%-90%的食物都是有機食物,媽媽們可以在這裡度過悠閒自在的兩天,順利開啟母乳餵養。如果產後有任何異常,媽媽們都可以在這裡繼續住下去,享受專業醫療服務,直到身體恢復正常出院。

    這是丹麥慷慨的公共政策之一。在丹麥,新晉父母兩人加一起總共可以享受52周的假期,差不多有一年吶。在此期間,母親還能享有18周的全薪假期。這也許就是丹麥媽媽們少有產後抑鬱的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註冊商標一般需要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