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虎他爹
-
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個問題,如果是問當代英華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的話,意義是不大的。一個是很少有英華人知道這檔事,因為對於英國曆史而言,鴉片戰爭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遠不如一戰二戰乃至於布林戰爭的意義——話到此處,大家會問布林戰爭是什麼戰爭,對了,這個就是咱說的原因:對於和自己關係不大的歷史事件,通常一般是略提、不提。
但是如果你問的是當時的英華人如何評價這場戰爭,那麼OK 。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下。
首先要說,早在鴉片戰爭差不多五十年之前,英國的外交團隊就曾拜訪過大清,當時的皇帝就是乾隆,英華人送上了許多禮物,當然這些禮物我們其實更應該將其看作是一份商品試用選單,英華人告訴大清,俺們有天體執行儀、地球儀,可以用來觀察太空及全球;俺們還有配110門大炮的戰艦以及各種火炮、步槍和手槍,可以用來裝備軍隊;俺們還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你們可以用來發展實業,讓百姓富足。
當問題是大清國不屑一顧,認為這些是所謂“奇技淫巧”,而“俺們天朝啥也不缺”——事實上,大清國當時已經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廣大百姓急需衣服穿、急需糧食吃,英國來的蒸汽機棉紡機等等這些東西,怎麼不需要?
但大清官方說不需要,英華人就只能回去。而隨後,英華人發現:原來大清不需要別的,他們卻喜歡鴉片。
這裡要說,鴉片不是英華人第一個運入中國,早在明朝便已經傳入,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暹羅、爪哇、孟加拉等國定期向中國朝貢的貢品之中,便有一種叫做 “烏香”的東西,據說就是鴉片,而當時這種東西的價格,幾乎與同等重量的黃金同價。
而且大明的萬曆皇帝,也曾吃過類似鴉片的東西,名為“福壽膏”。1958年,定陵被挖掘後,科學家對萬曆皇帝的屍檢,就曾發現他的骨頭中含有嗎啡成分。
(外華人眼中的大清國兒童如此行路,留辮子是為了這個)
在當時,鴉片不是毒品,而是一種藥物。17世紀曾有一個英國醫生認為:"無論是從它能控制的疾病數量,還是從它能消除疾病的效率來看,沒有一種藥物有鴉片那樣的價值。""沒有鴉片,醫學將不過是個跛子"。
然而,當一個人吸食過量鴉片乃至上癮之際,這個藥物就變成了毒品。以致於後來毒害中國百姓,林則徐虎門銷煙便是由此而來。
不過,對於英國而言,他並不存在“一定要賣給清華人鴉片”,而是“清華人願意接受什麼,就賣什麼”。之前講過,已經來兜售過軍艦火炮,大清國不要。兜售過蒸汽機織布機,大清國同樣不要。那麼鴉片呢?大清國說要。
這麼說吧,英國是商業帝國,只要能賺錢,他們賣什麼都行。而且,鴉片種植地就在印度,成本不高,運到大清卻能賺大錢,對於唯利是圖的商人而言,為什麼不呢?
當時的英國,已然是兩黨制國家。打或不打還是要由議會決定。據說當時贊成票與反對票差距很小,可見英國國內對鴉片戰爭的看法也是複雜而矛盾的。當時的《泰晤士報》說,“為了保護‘非法的麻醉片貿易’而打仗”十分不義,這會讓國家在世界以及歷史上的名聲不好。“英華人如果打鴉片戰爭,以後還有什麼臉跟中國談文明?”這些問題,到今天來看確實如此。
這麼說吧,在西方人的世界中,大清是個邊緣國家,英華人顯然沒想過要攻打乃至於滅了大清,只是賺錢而已,你們要什麼,我們就賣給你們什麼。但如果你們買了東西不給錢,甚至是一把火把東西燒了(當然也不給錢),那麼英國就要出兵了。
-
3 # 海豚146940410
鴉片戰爭是英國撬開中國市場的貿易戰,如同美國今天貿易戰。美式貿易戰的效果需要達到,一半開啟中國消費市場傾銷多餘部分,另一半是阻止中國走出去爭奪高科技領先的繼續。目的一樣 !!!
-
4 # 歷來現實
儘管現代的英華人大多數已經把鴉片戰爭有選擇的遺忘,這可能喚起了他們老大帝國的屈辱回憶——不是因為他們當時如何把它做到遍佈全球,而是因為最終一一失去了它們。
但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至少是在鴉片戰爭當時,西方這個老大帝國還是對於東方老大帝國的對撞是非常重視的,重視來自於沒底氣,雖然從派馬戛爾尼開始拜訪,輕叩起東方老大帝國的門扉,已經“推敲”整整48年,但在戰爭爆發之前,國內其實並沒有統一意見。
英華人把我們稱之為“鴉片戰爭”的這場戰爭稱為“英中戰爭”,這場戰爭同時也是英國並未宣戰的戰爭,雖然維多利亞女王極力煽動,國會最終以271票對262票的結果通過了報復中國的軍事行動,但性質仍然是一場有限度的軍事報復行動,而並非真正的戰爭,給英華人有可能面臨的失敗先鋪墊了臺階。
鴉片戰爭對於英國來說可以算作是一場“貨幣戰爭”,中國的茶葉“傾銷”到英國,獲得大量順差,白銀不斷流入中國,但中國卻死活不要英國的產品,政府採購不僅對英國的軍工製品無動於衷,還為英國其他民用產品登陸中國製造貿易壁壘,當然,其他產品的價效比本身也不夠吸引華人。久而久之,英華人的白銀也難以為繼,直到鴉片這種麻醉醫藥在中國意外暢銷。
英國政府是從來不會賣給中國鴉片的,政府的稅收卻要倚仗這些把鴉片從東印度公司的印度產地貿易到中國批發商的商販手中收取,東印度公司也獲得了白銀迴流,當林則徐在道光的支援下要切斷這條流動的現金流時,英國政府肯定坐不住。
小規模的報復軍事行動在中國百姓的興高采烈地圍觀中卻獲得了出乎意外的成功,東方老大帝國這片市場上的幕布徐徐拉動,逐漸被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的大盤子裡來。
假如英華人知道我們把他們稱為“亞羅號戰爭”或“第二次英中戰爭”的戰爭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他們或許會覺得比較無厘頭,時隔二十年,連清政府都把中國產鴉片開闢成重要稅源,戰爭跟鴉片進口實際關係不大。
兩次鴉片戰爭的後果,對英國來說,開啟並主導了中國的全方位市場,對俄國來說,攫取了百萬平方公里級別的土地,對清朝來說,至少有一點可以很驕傲的宣稱——經歷持之不懈的努力和發展,清末終於實現了鴉片的自給自足。
英國漢學家藍詩玲也敏銳地注意到:鴉片戰爭給當時的華人帶來的是“憤慨和自我厭惡”,也會有隨之而來的“自我批評”,但是等到後來,乾脆就被歸納成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把當時中國社會的所有問題統統歸咎於帝國主義的貪婪,逐漸形成了特色的國恥教育。
而在現代的英華人看來,承認英國當年的“非法性”並不太難,但英國也需要為他們的政府財政考量,“鴉片戰爭”既不是陰謀,也不是必然,無論從前因還是後果,都是個複雜的課題,絕大多數人懶得去研究。
-
5 # 嘿老外
其實大部分英華人都不知道這場戰爭。
胡哥曾經和一個英國朋友閒聊的時候說起這場戰爭,我知道在英國叫這場戰爭“第一次中英戰爭”,所以也這麼問他。下面是對話:
胡:你知道第一次中英戰爭嗎?
英:啥?中國和英國還打過仗?什麼時候?在哪裡?誰贏了?
胡:……
胡哥當時有點生氣,以為這位兄弟在裝傻。後來仔細逼問了之後才知道,他們歷史就沒學這個。
後來胡哥查了一些資料才搞懂,現在的英國史學界就不怎麼重視這場戰爭。雖然這場戰爭是中國近代史和屈辱史的開端,但英華人始終認為那是貿易衝突(我們收繳了他們的鴉片),這種英式邏輯我也是很醉的。
在他們看來,這是資本主義和貿易自由主義的英國和專制主義的清朝的衝突,沒必要大書特書。
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是先進文明戰勝落後文明並給落後文明帶去新生的一場戰爭。至於說順帶的殺人啊、放火啊、搶東西啊,能不提就不提吧,雖然他們不是很能解釋大英博物館裡那些文物怎麼來的……
大家都覺得日本的歷史反思不夠,現在可以想一想“西方列強”的歷史反思了。
胡哥認為,文明沒有先進和落後之分,只有發展程度不同。戰爭只能帶去破壞和殺戮,文明的傳播難道一定要透過戰爭嗎?戰爭是文明還是野蠻呢?
-
6 # 網購質檢員小劉
不知道也不稀奇 當時英國全球打的仗太多了 哪裡記的清楚 何況打的順風順水 連當時英華人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 一次戰爭下來死的人和一次軍事演習差不多 你叫我是英華人 我也會忽略
-
7 # 桃花石雜談
英華人如何評價鴉片戰爭?首先非常概括性地說,普通英華人根本不知道任何關於鴉片戰爭的知識,因為英國的課本幾乎根本不教授相關的內容。不過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其實在英國,人們也知道鴉片戰爭對於英國是不光彩的歷史,如果過多教授,會引起國民對國家歷史的反感。但個別知道鴉片戰爭的人針對鴉片戰爭的觀點,倒也值得一說。普通人的不同看法
其實鴉片戰爭這個名詞在英國知道的人極少,除了真正的歷史愛好者和一些跟華人比較深入地打過交道的人之外,普通人是根本不知道的。而且多數人一聽到中英之間發生過鴉片戰爭,還會以為是英國為了禁毒到中國去打仗。所以在鴉片戰爭這方面,普通英華人是沒看法的。
(描繪英軍在鴉片戰爭中炮擊廣州的畫作)
但對於多少了解了一些鴉片戰爭歷史的人來說,一般人不會否認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會承認這是英國曆史上的汙點之一。但有些人會把這個汙點歸罪到人性本身的黑暗面,認為這屬於是人都難免會犯的錯誤。而且跟英帝國為世界做出的貢獻相比,並不是主流。當然也有一些人本身就認可英帝國曆史上對其它國家犯下過很多罪惡,所以對鴉片戰爭的罪惡也深惡痛絕,認為英國錯了就是錯了,無論怎麼粉飾當時發動鴉片戰爭都是件罪惡的事,並且認為英國政府應該道歉。
不過也有觀點不同的人,比如有人認為英華人當時並沒有錯,他們覺得英華人當時只是在中國允許進行貿易的地方把鴉片賣給了願意買鴉片的中國中間商,後面鴉片在中國氾濫是華人自己的錯,誰讓你們那麼愛吸鴉片?我們英國當時賣鴉片也合法,但沒多少人吸鴉片上癮,你們中國怎麼那麼多?所以是你們自己的錯。但這些人顯然忽視了鴉片戰爭本身是在中國禁止銷售鴉片之後發動的,目的就是為了使鴉片貿易合法化,所以其實是迴避了問題本身。
所以整體來說,可以這樣概括,多數人不知道,少數知道的人裡多數人認為那是英國的錯,但多數人不認為是大錯。而少數知道的人裡也有少數認為是華人的錯。
為鴉片戰爭辯解的聲音而相對於普通人,西方學術界對鴉片戰爭的看法其實辯解的聲音就更多一些了,當然這也是在淡化鴉片戰爭,認為它“不是大事”的大背景之下的辯解。
一些西方學者往往會避重就輕,把鴉片戰爭的本質從鴉片身上轉移開,放到清政府的一些具體作法之上。比如說在鴉片戰爭之前清政府歧視外國和外國商人,比如說當時因為華人不願意買外國商品,所以其它國家對華貿易本身就不是公平貿易,又或者是清政府查禁鴉片的方式粗暴,並在查禁鴉片的過程中曾經虐待英國鴉片商人及其婦孺家屬等。
(描繪英軍攻克大沽炮臺的畫作)
透過這種方式,這些學者進而得出結論,即鴉片戰爭不是為鴉片而打,而是為了那些受到虐待的鴉片商人和他們的婦孺家屬討回公道,同時也是為了在國際上爭取自由貿易。這樣一包裝,似乎鴉片戰爭就有了一些合法性。但這和一些英國網友的看法其實是一樣的,就是用一些細枝末節去掩飾戰爭本身的目的和性質。因為鴉片戰爭的目的其實是很簡單的,就是要阻止中國在1939年禁止鴉片貿易的禁令生效,從而使當時整個西方社會對華唯一能夠產生貿易順差的產品鴉片能夠繼續長期自由地在中國銷售。除此之外的一切,其實都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服務的。
(描繪英軍衝上大沽炮臺的畫作)
而即使是用當時世界的標準衡量,英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對華的鴉片貿易也是非常不道德的,因為當時歐美國家的人也都廣泛地知道了鴉片的成癮性,只是因為鴉片在當時同時還有藥用價值,而當時在普通貿易裡很難嚴格限定某種產品只能作為藥用,所以在本國才沒有禁止其銷售。比如在當時同樣因為對華鴉片貿易發了橫財的美國商人沃倫·德拉諾在一封家信裡也曾承認鴉片貿易在道德上是站不住腳的,但卻坦承:
但作為商人,我還是要(對別人)說,鴉片貿易是公平、榮耀而且正當的。
而當時在英國發動鴉片戰爭之前進行議會辯論時,英國議會的一位議員威廉·格拉德斯通也公開將鴉片貿易稱為“不公正而且邪惡的”,並說當時遊說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商人是在用英國國旗“保護其臭名昭著的走私買賣”。所以其實這些言論都已經能說明當時全球各地的人也普遍認為鴉片貿易是一種非常不道德的生意,包括做鴉片生意的商人自己。所以其實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本質上還是因為利益,在當時他們自己都不認為鴉片戰爭有什麼正義或者道德可言。
(1906年時,後來在二戰期間曾擔任美國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最左側高個站立者)與其母親的家族,也就是德拉諾家族成員合影)
最後再說一句這個靠對華鴉片生意發家的美國商人德拉諾。這個德拉諾在公元1851年帶著億萬身家回到了美國紐約生活,之後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一個鄰居,名叫詹姆斯·羅斯福,而他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父親,也就是說德拉諾其實是二戰時期那個美國著名總統的外祖父。而這個美國知名的政治家族,其原始的財富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其實是來自於對華鴉片貿易。當然,這是本題的題外話,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
8 # 紅狐39
在英國很少有人知道“鴉片戰爭”,因為相對於當時的“大英帝國”那場規模的戰爭是一場區域性衝突,參戰人數,參戰時間和影響程度都不值得大書特書,而對於中國卻是一場改變國運的大事件,這就是力量不對等產生的思維差異,
-
9 # HuiNanHistory
大部分英華人,包括牛津、劍橋大學等世界頂級學府的學生,都對20世紀以前的英帝國全球殖民史基本沒有多少興趣,以致對這段歷史到了幾乎無知的地步。所以,如果要問英華人的看法,答案就是沒看法,因為多數人都不知道鴉片戰爭。
真正關注鴉片戰爭的人,主要就是一些19世紀的英美政治家,以及當世的少量專業歷史學者。
對於19世紀的英美政治家而言,他們的看法就是盡一切手段強化鴉片戰爭的正義性。
1840年,鴉片戰爭的推動者、時任英國外相巴麥尊子爵(Viscount Palmerston)在面對國會質詢時,就說林則徐銷燬外國鴉片純粹是為了保護中國本土鴉片種植商的利益,指責林則徐是受了華商的賄賂才為他們出頭的,淡化鴉片戰爭的罪惡性。
再例如,1842年卸任已久的美國第六任總統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也發表了針對鴉片戰爭的講演,他為英華人開脫,聲稱“戰爭為什麼爆發?就是要叩頭,因為狂妄自大的中國強迫世界各族必須向其叩頭才允許通商”。
政治家的態度自然也影響到英美史學家對鴉片戰爭的看法,基本都是把戰爭的責任甩給清朝,淡化鴉片在其中的作用。
例如,1975年美國學者費彼得(Peter Ward Fay)寫了一部名為《鴉片戰爭》(The Opium War, 1840-1842)的著作,他就堅信鴉片戰爭是一場正義的戰爭,因為清朝銷燬了英國的財務,英國才出兵報復並索要賠償。
總而言之,這些看法都是大同小異。
回覆列表
英華人沒有“鴉片戰爭”這種說法,主流學界不認為這兩場戰爭與鴉片有關,而是稱之為“英中戰爭”。
首先,英國主流史家相對忽略這場戰爭的作用。
英國的主要視野在歐洲和美洲,第一次鴉片戰爭中的陸軍多是印度人,純粹的英華人不多,且英國同時在打好幾場戰爭,所以普通人基本不關注鴉片戰爭,沒有留下特別深刻的記憶。
其次,英國主流史家更傾向於認為這場戰爭是兩種不同制度摩擦下的產物。
英國自19世紀起,基本壟斷了清朝海外貿易,佔據份額多達90%。
在一對多時,清廷有制定規則的主動權,而基本一對一時,雙方糾紛自然會越來越多,而清廷對這一變化缺乏敏感,沒有及時作出調整。
清廷採用單口外貿,只開放廣州,不允許英國到更方便的寧波、福州等地貿易,武夷山是中國主要產茶區,寧波絲綢與南京布也是英國進口的主要商品。因為單口貿易,英華人難以拿到更便宜的價格,且廣絲冒充江南絲的情況比較多,廣桑每年可採5次,產出絲較粗,光澤略差,耐拉力也不如江南絲,只是價格便宜。
在杜絕鴉片走私時,清政府又採取了比較嚴格的方式,比如要求所有來華商人簽署甘結(相當於保證書),同意如果夾帶鴉片,“貨盡入官,人即正法”,可以不經程式便殺頭,這是當時英華人無法接受的。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雙方已經發生多次小規模的海戰,清軍水師明顯打不過,但出於互利原則,雙方均採取了剋制態度,沒讓局勢惡化。
林則徐雷厲風行,維持了國家主權,修補了制度的空隙,但也因此引發了戰爭,而敵人之強超過了他的預想。
其三,英國主流史家的說法對第二次鴉片戰爭較有解釋力。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與鴉片貿易已關係不大,而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廷雖承諾開放口岸,但市場反響遠低於英華人的預期,英華人希望把持長江,這樣才能讓英國貨物直銷中國內地,從而真正開啟中國國門。
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實際上是一次刻意挑釁,由於太平天國戰爭,清廷兩面受敵,不得不允許開放長江沿線口岸,由此帶來的積極結果是沿海城市、沿江城市的迅速崛起,逐漸形成了工薪階層,但消極結果是這些城市大量吸納農村優質勞動力,加速了農村的衰敗,動搖了傳統社會的底盤。
英國將這場戰爭稱為第二次英中戰爭,只在表面看,可能顯得有些準確,因為這場戰爭確實與鴉片無關,但事實上,這場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是因英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獲得的東西不多,所以才再進行了一次戰爭,從這點看,稱第二次鴉片戰爭是沒有問題的。
其四,英華人對鴉片戰爭缺乏足夠反省。
英國式的解釋巧妙規避了英帝國的責任,將戰爭解釋成“先進文明戰勝落後文明,並給落後文明帶去新生”,這樣英軍反而成了開啟福音的人,而戰爭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巨大傷害也就被一筆勾銷了。
當然,鴉片戰爭確實體現了當時兩種文明之間的落差,在組織上、軍事工具上、戰爭思想上、對商業的認識上等方面,清廷確實落後非常多。
此外,英軍的入侵併不是以領土征服為目的,這是海洋文明的邏輯,對於大陸文明的清廷來說,感到很難理解,所以在戰後相當時期,清廷以英為師,並沒有刻意渲染雙方的仇恨,這是與後來一些戰爭完全不同之處。
個人認為鴉片戰爭的說法更準確,英國史家應該對過去的歷史有反省,不過對於中國讀者來說,也應看到不自強必然落後捱打,在任何時代,愚昧、無知、自大、反文明都必然走向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