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千層
-
2 # 歐陽紅樹
田園生活和都市生活不同,田園生活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以大自然鳥語花香為主題,追求和自然和諧相處,深居簡出,生活簡樸。飲山泉水,食自己種的各種糧食蔬菜和水果,養殖喜愛的家畜家禽。登高山穿峻嶺跨溪流,時常仰望滿天星斗的天空。滿目孩童嬉戲,路遇白鬚閒翁,和善的奶奶,和煦Sunny,輕輕的微風,潺潺溪流,周圍綠色圍繞,蝴蝶翩翩。都市生活是現代文明高速發展的結果,但人類最終還會迴歸自然。
-
3 # 72錦天繡地
共享田園,就是把農村裡的種植及養殖資源共同分享的一種經營模式。
農村裡有很多荒置土地,可種植農產品、可搞養殖,還可做成家庭農場。但是我們要發展共享模式,就要考慮共享之後,有沒有盈利點,或者沒有需求。這時候的你,就必須要進行市場調查,深入瞭解你周邊的單位,包括學校、企業的日常需求,他們有沒有這方面興趣愛好,如果沒有,這樣的共享顯然是沒有意義。所以還考慮把共享的需求放大,然後藉助一些平臺連線使用者的需求才是關鍵。
共享田園有發展空間嗎?有,絕對是有的。但要做成功並不容易。
現在網際網路這個時代,訊息發展非常快速,像手機電腦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工具。比如共享單車的出現正是有了網際網路的存在才得以推行,其實共享這個概念很早就已經存在,但是就是在現今網際網路的環境下才有了今天的場景。共享田園要發展也一樣,必須藉助網際網路建平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現在的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都是非常好的平臺。
現在每年國家三農政策這麼好,像土地30年不變,農民種植養殖補償力度越來越大,還提倡鄉村旅遊和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等大的方向,鼓勵有志向的人士返鄉創業。《關於支援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中意見》中返鄉人士可以利用農村集體建設用地、自住房改建經營農家樂、和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用於經營等等,都是支援農村經濟發展的行為。承包關係結束後再延長三十年的決策,給現在的農村返鄉創業人員吃到定心丸。
現在,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這些業態的提出,都是“共享田園”發展的好機遇。
這幾年,隨著農村人口的大量進城務工,農村被閒置的土地房屋資源越來越多,但這些閒置資源還沒有進行整合。所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再加上如今養老問題也日漸呈現,在二胎政策開放後,兒童教育更加備受關注,這一切問題的交集,都促使“共享田園”的出現前景光明。
話說回來共享田園必須找好盈利點
。其實盈利點很多,比如地租,賣種子,賣肥料,出租農具等等;農村社交,物流,網路交易平臺;打造大型農樂園,田園綜合體等;兒童親子教育,實踐見學。老人消遣場所,搞一些地塊,讓他們改為去農村種菜都很好。
-
4 # 申士馬
如果說這兩年什麼概念最火,那一定是共享經濟。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從共享充電寶到共享雨傘等。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如今,共享經濟已受到廣泛關注,融入到我們的生產生活。在中梁鎮七彩祥耘開心農場,創業青年李偉充分利用大資料、雲平臺、物聯網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打造“品耕·共享田園”,都市人利用手機APP軟體,不但可以自己認購土地在網上種菜,還可以吃上自己種出的原生態的新鮮蔬菜,體驗網上當農場主的樂趣。
1月23日,記者在開心農場看到,20多畝共享田園分成了100多個小型的長方形格子,地裡種植的瓢兒白、包包白等蔬菜綠油油一片,長勢喜人。地裡還安裝了智慧一體化氣象站、遠端監控探頭、遠端智慧噴灌系統、滅蟲燈等先進科技裝置,大螢幕上來回播放“智慧農場、共創共享”和綠色蔬菜的畫面,技術人員和工作人員正在地裡勞作,一幅如詩如畫的現代鄉村圖景呈現在我們眼前。
重慶海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偉告訴記者,“品耕·共享田園”是該公司專為都市人群打造的定製化家庭農場(菜園)專案。專案秉承“生態智慧、共創共享”的理念,嚴選農場及周邊未經汙染、土壤肥沃的優良耕地進行基礎整治及生態改良後,建設可供都市人群認領的私有菜園,並配有專屬的農業技師進行種植託管服務,所有蔬菜均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等級標準種植生產。會員客戶可透過地裡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及智慧管理平臺(APP)24小時遠端監控菜園氣候、土壤等環境資料以及遠端遙控噴灌系統,確保對蔬菜品質全方位的監管。同時,透過共享集市的功能,客戶之間還可互相開展各種形式的蔬菜交換、交易等趣味消費體驗,充分感受當農場主的樂趣和成就感。
“我們進行了一個數據調查,重慶市民一年平均的蔬菜消費品種約為40種,一個季節為15種左右。我們將一畝地分成50平方米左右的小份,消費者用6600元租一份地,我們承諾每週配送2次,單次8斤左右,全年不低於600斤蔬菜。消費者種什麼品種自己來定,每天能透過地裡的物聯網、大資料等智慧技術裝置,在手機上觀測自己田園的土壤溼度、溫度、酸鹼值、二氧化碳濃度等生產資訊及環境資料,還可以透過手機遠端遙控灌溉澆水。”李偉說。
針對開心農場傳統種植品種單一,成熟期又集中上市的弊病,李偉根據我市常年的蔬菜價格及產量,在APP上設計了一個有趣的交易環節,“比如地塊長出1公斤茼蒿,你在APP上可以和別人交換1公斤芥藍、芹菜、西蘭花,或者韭菜,或者交換1.5公斤的生菜、花椰菜、甘藍,也可以是0.75公斤的芫荽、豌豆尖、小蔥,蔬菜不僅可以現貨交易,還能進行期貨交易。”對於每天清晨採摘的蔬菜,下午即可透過順豐快遞送達消費者家中。李偉說,首批20畝地的100餘份蔬菜已經在2018年12月中旬開始運作。
李偉表示,該專案試點一個多月來,反響很好。對於城裡一般家庭來說,一年消費6000多元的蔬菜已經不是問題。而銀行、證券公司更願意將這種產品作為送給大客戶的禮物。
“10年前,共享經濟概念還沒有得到廣泛傳播,消費者一次性收穫幾百斤蘿蔔、紅薯怎麼辦?李偉表示,這在當時是無法解決的,但目前用“共享”思維,你可以交換其它蔬菜,甚至是實現便捷的期貨交易,或者是作為社交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但這種升級版的“開心農場”,對於農業生產、經營,未來的意義在哪裡?李偉說,農場現有500畝生產基地,2018年12月拿出了20畝地,100餘份蔬菜地來做試驗和示範。未來,每個區域都可能誕生幾個像現在這種都市農場,切分出一部分的消費市場。目前,他們測算這種模式的行業淨利潤在20%左右,隨著發展規模的擴大,物聯網等軟硬體成本還會降低。
“企業要生存發展,只有不斷創新才有出路。”李偉告訴記者,該企業落戶中梁鎮後,走的是農業+旅遊的都市農場路子,但隨著市場的發展變化,曾火紅一時的都市農場等休閒觀光農業也面臨著發展困難,需要及時轉型升級。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如何將產業鏈和服務鏈一體化,如何藉助新的理念、新的技術手段,建立新的消費社群,這就需要不斷創新。該公司投身農業已9年,一直在深耕這個行業,模式創新只是一方面,背後還有對農業生產、農業技術等持續不斷的付出和投入。
“品耕·共享田園”依靠先進的農業物聯網等智慧技術和綠色生態的種養實踐,既可滿足都市人對新鮮健康農產品的日常需求,保障家人的餐桌安全;又可為市民提供一方迴歸自然、釋放心靈的“世外桃源”。李偉告訴記者,經過前期試點,“品耕·共享田園”首期開發的20多畝樣板地運作很成功,受到客戶歡迎。今年3月份,該公司將正式向客戶推出共享田園認購業務。同時,今年該公司還將透過共享平臺,大力實施精準扶貧專案,計劃在開心農場周邊的龍泉村流轉300畝土地作為共享田園,扶持周邊100戶農民發展家禽養殖業,幫助他們增收致富。
李偉開發的共享田園專案,因創業理念新,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廣,深受創業者歡迎。1月23日上午,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團委書記羅亮專門帶著學生創業團隊來到農場學習考察共享田園專案。他表示,共享田園的商業模式體現了創新思維和共享思維。真正實現人工智慧+農業,利用最新技術賦能傳統農業,讓農業因科技創新而重現活力。同時,透過專案的實施,還可帶動周邊農民增收創富,以實際行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民朋友共享田園收益。
同樣,來自西南大學水產養殖專業的學生創業者林航宇也有著深刻的感受。“共享田園集生態農業、農業網際網路、旅遊大資料於一體。我們可以在手機終端看到目前田園環境條件及相關資料,並且能透過手機來控制澆灌等,這樣先進的技術對我們創業有很好的借鑑作用。”他說,作為一名創業者,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新內容、新技術,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創業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
5 # 美麗田園生活
共享田園”是重慶海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專為都市人群打造的定製化家庭農場(菜園)專案。
專案秉承“生態智慧、共創共享”的理念,嚴選農場及周邊未經汙染、土壤肥沃的優良耕地進行基礎整治及生態改良後,建設可供都市人群認領的私有菜園,並配有專屬的農業技師進行種植託管服務,所有蔬菜均嚴格按照“綠色食品”等級標準種植生產。會員客戶可透過地裡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及智慧管理平臺(APP)24小時遠端監控菜園氣候、土壤等環境資料以及遠端遙控噴灌系統,確保對蔬菜品質全方位的監管。同時,透過共享集市的功能,客戶之間還可互相開展各種形式的蔬菜交換、交易等趣味消費體驗,充分感受當農場主的樂趣和成就感。共享田園”依靠先進的農業物聯網等智慧技術和綠色生態的種養實踐,既可滿足都市人對新鮮健康農產品的日常需求,保障家人的餐桌安全;又可為市民提供一方迴歸自然、釋放心靈的“世外桃源”。
共享田園的商業模式體現了創新思維和共享思維。真正實現人工智慧+農業,利用最新技術賦能傳統農業,讓農業因科技創新而重現活力。同時,透過專案的實施,還可帶動周邊農民增收創富,以實際行動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讓農民朋友共享田園收益。
-
6 # 田園綜合體怎麼搞
“共享田園”就是將有條件的村莊、農場、基地透過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一種新型產業模式。共享田園是以共享經濟為理論支撐,網際網路為技術支撐,中高收入家庭及“候鳥”群體需求為市場支撐,以私人定製服務為核心,聯合政府、企業、農戶等多元力量,培育的農旅融合發展新業態。
回覆列表
價值觀是一個使用非常廣泛的概念,它一直是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眾多社會科學學科的研究物件。對於價值觀的研究,應首先從對於價值的認識開始。價值源於生活,是人類在實踐中關於事情是否有益、如何做得更好的認識與判斷,表達的是一定客體對於社會主體人的生存、發展、活動及其結果的意義,具有主體性、選擇性、相對穩定性和社會歷史性、客觀性、未來指向性、多樣性與多層次性等特徵。[1]
在此基礎上,不同學科對價值觀進行了定義,認為價值觀是一個導向或調節人類行為的、指向一定的目標或帶有一定的傾向性的觀念系統,是關於價值、價值關係的整體的根本的看法、觀點和態度,是人的一種自覺意識。總體來看,價值觀的一般結構包括:(1)關於主體的定位和自我意識,即主體意識。(2)關於社會結構和秩序的觀念和理想。(3)對於社會規範的立場和選擇。(4)價值實踐行為的心理模式。(5)首位或本位價值認定。[2]價值觀包括價值評價、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價值觀的性質決定了它對人的思想和行為具有更切近和更根本性的指導作用,這在它與世界觀、人生觀的關係中能夠得到進一步的證明。價值觀的作用大致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重要影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相同,動機的目的方向受價值觀的支配;其次,價值觀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行為結果的評價和看法,它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正如阿薩爾對價值觀的總結,他認為價值觀有四個同態調節系統:第一,價值觀是在社會內部被學到的(社會化)或透過社會個體與群體之間轉移被認識的(文化適應);第二,一種價值體系透過一整套支配行為的標準體現出來;第三,價值觀既是穩定的又是活躍的,產生演變的週期較長;第四,價值觀是在同一社會整體內共享的。[3]價值觀的作用如此顯著,自然引起了管理學者的高度重視,美國著名企業倫理學家唐瑪麗·德里斯科爾和邁克·霍夫曼提出了價值觀驅動管理的概念,並運用一些美國公司的案例進行了價值觀驅動管理的過程研究。[1]
二、管理價值觀的內涵及研究歷程
如前所述,文化的整體性對現代企業管理有著重要的意義,管理本身是文化複合體的重要組成部分,管理之中又無不滲透著文化傳統的因素,表現在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制度模式選擇等層面上。而從根本上說,文化自身是受價值引導的一個體系,價值觀和人們在實踐中的價值觀選擇,是文化的核心。傳統的管理僅僅重視了關於管理的知識層面,而忽視了管理的價值層面,從而沒有達成與管理環境內在文化要求的協調,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管理能力的衰退和完整人格的解體。“偉大的管理者之所以缺乏的原因,在於對管理者的教育和訓練過程中,過於強調技術熟練程度而輕視個性的培育······只有那些切切實實地瞭解管理不僅僅是一系列的技術性工作,同時也是一系列的人際交往的人,才能成為真正傑出的管理者。”[2]同時,在管理的學習過程中,也沒有重視管理諸要素有機的整體配合,基於不同文化傳統的社會的文化(其核心是價值觀)無形地制約著管理所必須的組織、指揮、協調、激勵等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念,文化傳統的基本性格必然要受到所處文化傳統的主導性價值觀念的滲透與影響。一種價值觀念之所以成為一種文化的主導性價值觀念,在於它體現了這種文明生存與發展的最深層次的需要。“許多社會事實彼此間都是緊密聯絡著並且相互制約的。因此,具有自己的制度和風俗的一定型別的社會,也必然具有自己的思維樣式。不同的思維樣式將與不同的社會型別相符合,尤其是因為制度和風俗本身。”[3]
管理價值觀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7年,England第一次專門研究管理價值觀。[4]Rokeach在1968年將管理價值觀定義為在眾多的行為方式和決策方法特殊的、持久的信念,從個人的角度和團體的角度是更可取的。一種價值觀一旦被深化,它就有意或無意地成為一種引導行為的標準,發展和延續為對待特定事物和情況的態度,使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和觀點合理化。[1]之後,西方管理學者們就管理價值觀的問題開展了一系列實證研究。1969年,England和Keaveny的研究支援個人價值觀與個人行為間的內部聯絡,提供了一些描述管理價值觀的內容。在這項研究中,他們調研了不同行業的72名管理者,調研內容是多層面的,包括決策標準、決策風格、行為方式等等。分析表明,管理者的價值觀是與管理行為一致的。如講究實用主義的主管的執行行為更多地側重於顧客需要什麼,而不是全體員工的福利和士氣,也很少注重與下級面對面的交談。被認為是堅守倫理關係的主管緊緊地依照過去的慣例去行事,也很少以突然襲擊的方式與員工交流。同時,他們認為,價值觀不能解釋管理者的所有決定,其它環境方面的影響和侷限性也應該注意。雖然調研事項中沒包括對性別和種族的分析,這些研究結果仍然是管理價值觀研究上的里程碑。[2]在1979年對4個公司中的132名主管進行的調研中,Clare和Sanders發現,主管們具有同樣的長期價值取向和工具式的價值觀(工具式的價值觀是其它價值觀的標準)。[3]1984年,Posner和Schmidt在訪問了超過1500位執行Quattroporte和主管後得出結論:存在著一個普遍性的“管理者心理”。[4]1993年,Posner和Schmit透過對個人價值觀與公司價值觀關係的調查,試圖找出哪種價值觀對管理者更有影響力,他們訪問了1509位主管,然後評估這些主管們自己的看法。結果發現,只有30%的人認為他們能分清何為個人價值觀,何為公司價值觀。這些管理者擁有成功感、積極的工作態度和對管理層的信任。1995年,Frederick對上述研究進行了總結,認為管理價值觀方面的研究實際上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關於個人管理價值觀的研究,包括調查管理者的個性;二是團體價值觀的研究,與公司文化合並在一起研究;三是員工工作價值觀的研究,重點是研究構成僱員們價值觀的內容和這些價值觀對工作成果的影響;四是象霍夫斯泰德在1980年開始的研究課題,他的研究主要是針對“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問題。[1]
綜上所述,簡單地說,管理價值觀是人類在管理這一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是管理主體對於管理意義的認識。從廣義上看,管理價值觀包括了從管理倫理道德到管理取向的一系列觀念系統,包括管理傾向性、管理需求以及管理倫理系統等。按照前述的對價值觀的描述,管理價值觀依然也可以從主體、秩序平等、規範設定、價值實踐模式和本位價值等五個方面來概括:(1)管理的主體定位需要考慮的是集體主義定位和個人主義定位的問題,同時需要考慮的一個維度是權威主義的問題。(2)關於管理結構和管理秩序的觀念,需要考慮秩序中的平等與效率的關係問題。(3)對於管理規範的立場和選擇,需要考慮經濟主義、道德主義、法治主義等傾向性。(4)關於管理的價值實踐行為模式,需要關注“名”與“實”、保守與開放等維度。(5)關於管理中的首位或本位價值認定問題,需要考慮管理活動中什麼樣的東西是最重要的,如官本位、政治本位、道德本位、人情本位或錢本位等等。對於管理實踐而言,管理價值觀之所以重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管理中對於人的認識和信念。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管理的任務之一就是使職工有成就,“使職工有成就意味著要把人看成是一種有著特別生理和心理上的特點、能力、限制,以及不同行為模式的有機體。它意味著要把人力資源看成是人而不是物。”[2]人不僅是最有活力的,而且人還制約著其它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技術創新和資源分配都是‘人們’執行的結果”。[3]因此,對人的認識和信念,決定著人們對管理模式的選取,決定著能否正確行使管理職能。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孔茨曾指出:“管理者不管是否自覺地知道這些,在他們的心目中,總有一個個體的模式和基於人的假定的組織行為模式。這些假定和他們的有關理論影響著管理的行為”。“一個管理者的人性觀點如何,將會影響著激勵的選擇和領導方法”,“除非管理者理解人的個性和複雜性,否則他們可能會誤用關於動機、領導和溝通方面的概念”[1]
二是管理的各個層面都受到價值觀的指導與影響。比如在管理的經濟和技術層面,就有如何處理與自然和資源的關係、如何運用技術、如何看待人與技術的關係、如何分配資源和所得等等。在管理的制度層面,就是如何界定組織中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建立怎樣的企業組織制度、程式和機制、確定怎樣的組織形式和行為規範、如何看待和處理企業中的權力等等。在管理的意識(精神)層面,以怎樣的態度看待員工、以怎樣的角度看待人、以怎樣的方式激勵(約束)人等等。這樣一些價值觀的選擇及其實踐的結果,就會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如獨裁式、民主式、監視式、支援式等等。與此同時,在管理的基本職能方面也會產生較大的差異,比如計劃的程式化與非程式化、領導的獨斷式與參與式、控制的外部式與內部式、激勵的物質式與精神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