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學博士教種植
-
2 # 雲種養
要想很好的治理小麥的全蝕病,首先我們要對該病有一清楚的瞭解。
小麥全蝕病小麥全蝕病,又稱小麥立枯病、黑腳病。是一種根部病害,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多,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灰黑色,嚴重時造成小麥死亡。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櫱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有的時候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
小麥全蝕病的發病條件及傳播路徑小麥全蝕病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肥力較低的鹼性土壤所種植的小麥易患該病。該病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越冬、越夏進行傳播。
防治方法選擇優良品種栽培,如濟寧3號等。選擇根系發達的品種,該品種抗病害能力強。儘量選擇無病菌的種子。
輪作換茬:與棉花、菸草、蔬菜等輪作。合理的輪作有助於減少作物病蟲害及抑制雜草的生長。此外,有助於改善作物的養分分配。
藥物防治:可用用0.10%託布津藥液浸種20分鐘或用20%粉鏽寧乳劑50毫升對水4千克均勻拌麥種50千克,拌後堆悶3小時,晾乾後播種。此外也可選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50ml或50%辛硫磷乳油100ml,加20%三唑酮(粉鏽寧)乳油50ml後,對水2-3kg,拌麥種50kg,拌後堆悶2-3小時。也可以選擇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隔兩週一次,連續噴2-3次。
-
3 # 付老師種植技術團隊
進入四五月份,小麥面對的最大威脅就是全蝕病,全蝕病被農民稱之為小麥的癌症,由此可見,全蝕病對小麥的危害之大。
小麥的全蝕病是一種根腐和基腐性的病害,發病之後,小麥的根部和莖基部會變成黑褐色,逐漸的整株枯死,如果傳播開,就會出現連片死亡的現象。
全蝕病主要是預防為主,在播種時採取拌種的方法預防,加強小麥的水肥管理,在小麥的灌漿期要及時的澆水降溫,減輕小麥受到的乾熱風危害。
如果小麥出現全蝕病,要立即拔除病株,並集中燒燬,同時使用矽噻菌胺噴霧防治。如果大面積發生,一定要分開收割,把收割上來的病株集中銷燬,不要讓帶病秸稈再去還田。
同時把發生全蝕病的小部分地塊用生石灰消毒,這樣才能預防第二年小麥全蝕病的重複發生。只有做好預防工作,才能有效避免小麥全蝕病的發生,等到發生再去防治就太晚了。
-
4 # 農言著實
小麥得了全蝕病,地裡應該怎麼處理?
全蝕病,這對小麥來講堪稱“核打擊”,範圍內叢式或者片式發病,可以造成減產甚至絕產!
未來的一個月內,全國的小麥基本就要開始收割了,除去今年清明時的天氣災害,加上一些小麥植株的疾病影響,不知道今年的小麥收成能怎麼樣?
小麥得了全蝕病,地裡應該怎麼處理呢?
首先,待小麥收割完以後,麥茬要及時清理,麥地需要深耕深翻、精細整作!未正常發育而遺留地中的壞種子、還有收割完的麥茬,以及麥地的淺土表層難免會留有全蝕病病菌的菌絲,成為來年後茬小麥的感染源!
深翻深耕土地,這有利於將淺層的病菌深埋,可以有效的殺菌!
第二,發過病的土地,可以不同作物輪換種植。發過全蝕病病害的土地,可以因地制宜合理的更換作物的種類,比如紅薯、大豆或者蔬菜等等!
幾番輪作之後,可有效減輕土地中病菌的積累!
但值得注意的是,全蝕病病菌的存活時間在7年以上,對小麥種植戶來講,輪換種植可能過於麻煩!
第三,小麥全蝕病只能防,不能治。來年如果繼續種植小麥,今茬小麥收割後,麥稈、麥茬不可以留在土地中漚肥。多施加有機肥和生物肥以及磷、鉀肥!
種子一定要選擇抗病品種,播種前可用全蝕淨(矽噻菌胺)20~30毫升加水均勻噴在10公斤種子上,悶種6~12小時後晾乾播種。
-
5 # 鄂東三農
小麥得了全蝕病,地裡應怎麼處理?
小麥全蝕病又叫小麥立枯病、黑腳病,是一種根部疾病,只侵染麥根和莖基部1~2節。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黃葉,種子根和地中莖變成黑色,嚴重時造成麥苗連片枯死。拔節期冬麥病苗返青遲緩,分孽少,病株根部大部分變黑,有時在莖基部及葉鞘內側出現較明顯灰黑色菌絲層。
小麥全蝕菌是一種土壤寄居菌。主要以菌絲遺留在土壤中的病殘體,或混有病殘體未腐爛熟透的糞肥,以及混有病殘體的種子上越冬越夏。是後茬小麥的主要侵染源。引種混有病殘體的種子是無病區發病的主要原因。收割後病根茬上的休眠菌絲體成為下茬主要初侵染源。
防治方法:①禁止從病區引種,防治病害蔓延。對懷疑帶病種子用51~54℃溫水浸種10分鐘,或用有效成分0.15甲基託布津藥液浸種10分種。也可用種重量0.2%的2%立克秀拌種,防效90%左右。
②水旱輪作,病菌容易失去生活力。病菌是好氣性真菌生物,在水裡微氧環境下難於生存,失去活性,時間長了,就會滅絕。
④選擇農藝性狀態好的耐病良種。如菸農15號,濟寧3號,鄂麥系列,湘麥系列,濟南十三等等。這些品種抗全蝕病能力強。
⑤轉作倒茬。實行麥薯輪作,稻麥輪作,麥菜輪作,與經濟作物輪作,等等輪作方法,可明顯降低發病。
⑥多施有機生物菌肥,改善土壤環境,有效抑制病菌。有機生物菌肥有強大的生物菌種,能腐化土壤內所有植物殘留物,佔奪病菌寄主,從而轉化成植物需要的養分,病菌失去了寄主,失去了生存的條件,病菌也就消滅了。
⑦藥物防治。小麥播種後一個月左右,每畝用15%的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0~200克對水60升,順壟噴灑,翌年返青期再噴一次,可以有效控制全蝕病,並可兼治白粉病和鏽病。
總之,小麥全蝕病,要從源頭治起,從全方位防治,才能有效控制和消滅此病。【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旭日東昇付先,一起探討三農問題!】 -
6 # 農民的小幫手
小麥全蝕病,一種真菌性病害,在小麥生長過程中,比較常見,它分佈廣泛,在小麥種植區域基本都有發生,主要危害小麥根部或者莖基部,給小麥的正常生長造成不利影響。
小麥在整個生育期都有可能感染全蝕病(從苗期開始一直到收穫前),而全蝕病的危害又比較大,據一些農戶反應,感染全蝕病的麥田,輕則能造成10%左右的減產,重則能達到一半以上,所以,正確認識全蝕病,做好預防和防治工作,對最終的增產,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小麥感染紋枯病的症狀比較容易分辨,因為是根部病害(有些地方又稱全蝕病為黑腳病),所以觀察小麥根,會發生變成黑色或灰黑色,地上葉片部分,在苗期時,會出現發黃現象,植株矮小,生長緩慢,分櫱少等,如果是中後期出穗以後,還有可能導致白穗,而以上所有症狀,最具有特徵性的還是根部的症狀。
1、種子自身攜帶
小麥播種時,種子已攜帶病菌,比如自留種,有可能是自留種的麥田,已發生紋枯病,收穫後,病菌隨種子一起存貯,等到第二年播種時,隨著適宜的外界條件,開始繁殖爆發,進行危害;如果是購買的小麥種子,同樣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2、病殘體傳染
當感染過全蝕病的麥田,在小麥收穫後,田間會掉落莖杆、病根等病殘體,經過整地後,這些病殘體被翻入土壤中,給了病菌生存的場所,然後在這些病殘體中越冬、越夏,等到下次種植小麥時,繼續危害。
3、土壤中傳染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土傳病害,病菌會在土壤中進行傳播危害,而感染過全蝕病的麥田,病菌會存在於土壤中生存,而未感染過全蝕病的地塊,也有可能被臨近感染過的地塊所傳染。
以上是比較常見的3種傳播途徑,在實際種植過程中,全蝕病的發生程度有輕有重,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有4點,接著看。
1、重茬種植
如果是多年來重茬種植的地塊,發生小麥全蝕病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一方面是田間的病菌越積越多,危害越來越大,二是抗性增強,農戶所使用的預防和防治措施,效果越來越小,最終影響的是小麥的正常生長。
2、溼度大
小麥種植到年後4-5月份時,雨水較多,如果有些地方遇到了長時間的連陰雨天氣,而田間的積水又沒有及時排水,導致田間溼度過大,小麥發生全蝕病的機率和嚴重程度,也會變大。
3、肥料施用不合理
小麥種植中,氮、磷、鉀以及其他一些中微量元素要合理使用,不能過度的單一使用某一種,導致營養比例失調,比如,一些農戶為了追求小麥的長勢,過度使用氮肥,小麥出現旺長,植株弱小,抵抗力減弱,全蝕病發生情況就可能會加重。
4、播種過早或過晚
一些農戶反應,播種時間對於小麥全蝕病的發生也有一定的影響,如果播種過早,小麥生長過快,出現旺長情況,如果播種過晚,小麥在越冬期來臨時,植株矮小,分櫱少,根系不牢固,以上都會導致小麥自身的抵抗力減弱。
瞭解了小麥全蝕病發生嚴重的主要原因,下面就說說種植戶該如何提前預防以及發生後該如何防治的問題,先說預防措施,主要有4點:
1、輪作倒茬
輪作倒茬種植是預防小麥全蝕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不僅是全蝕病,對於紋枯病、根腐病等,都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與棉花、蔬菜等作物進行輪作,全蝕病發生嚴重的地塊,年限可適當增加,比如3年以上,全蝕病發生不太嚴重的地塊,1-2年即可,會發現全蝕病有明顯的減少。
2、合理使用肥料
從播種前的底肥就要注意,氮磷鉀的使用按照一定的比例使用,一般情況下,使用複合肥居多,一畝地100斤-120斤,隨後到了追肥時(返青期前後),主要是氮肥,而磷肥和鉀肥有條件的也可以一起補充,再往後,小麥進行“一噴三防”時,加入葉面肥,補充中微量元素。
3、整地管理
整地管理包含兩個方面,其一在小麥收穫後,對於發生全蝕病的地塊,要及時把病殘體清理出田外,比如麥秸、雜草等,其二在小麥播種前,建議進行深耕處理,地表的土翻到地下,地下的土翻到地上,能起到一定的預防作用。
4、播前拌種
小麥在播種前進行拌種,對於預防全蝕病有很好的效果,目前市面上的拌種劑有很多,可選擇苯醚甲環唑或者是矽噻菌胺進行拌種,除了能預防全蝕病外, 紋枯病、根腐病也可以一起預防。
以上4點預防措施,大家可多種方法結合使用,效果會更好,不過,一旦田間發生了全蝕病,要及時用藥防治,越早越好,如果未發病,也可以打藥提前預防,打藥不能保證100%治癒,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藥劑可選擇苯醚甲環唑、三唑酮等,根據發病情況,可多次使用。
最後,再提醒一點,小麥全蝕病已預防為主,一旦發病後,不容易防治,或者說不能完全治癒,所以,瞭解了以上所有的內容,做好預防措施,避免因全蝕病造成小麥減產。
-
7 # 浪淘沙金絲玉飾品總彙
全蝕病是近年危害小麥的一大敵人,主要是土壤殘留真菌引起發病的,其特徵是小麥抽齊穗後大片枯死,嚴重者整塊田絕收。
防治辦法,改良土壤,把帶有病菌的土拉走,用綠亨二號或三唑酮進行土壤殺菌處理,播種前拌種處理,常用藥物有,全蝕淨,適樂時,立克秀,胳菌腈等等進行拌種,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到發病防治已晚了。
回覆列表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麥的根部和莖基部,會造成小麥減產10%-70%,甚至直接絕收。小麥感病越早,產量損失就會越大。最近幾年,在一些小麥主產區有蔓延趨勢,而且蔓延速度很快,一塊地從零星發生到成片死亡只需要2-3年,危害十分嚴重。
小麥全蝕病的主要症狀
(1)幼苗期症狀:對於常年連作的重病田,小麥往往在幼苗期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發病症狀。病麥植株稍矮,分櫱減少,葉色變淺,下部黃葉較多,種子根和地下莖變為灰黑色。嚴重病株一部分次生根也變成黑色。
(2)抽穗前後症狀:從小麥撥節到抽穗之前,發病中心病株比健株低矮、稀疏,葉片自下而上變黃,靠近基部一、二節的鞘內部會產生灰黑色菌絲,這時黑根症狀更加嚴重,在重病地出現成簇或點片枯死現象。
小麥全蝕病的防治措施
(1)深翻深耕,儘量輪作,減少連作:小麥全蝕病一旦發病,土壤表層就會遺留寄居病菌,假如對小麥田進行深翻深耕,就可以把病菌深埋在土層中,有效阻止病菌進行傳播。因此呢,耕地輪作是控制小麥全蝕病的一種有效方式,作物輪作務必因地制宜,堅持2-3年輪作一次。
(2)平衡施肥:土壤營養成分對小麥全蝕病發生有極大影響,比如土壤缺氮的田塊,全蝕病害發生就十分嚴重,土壤含氮量高的田塊全蝕病發生較輕,主要營養缺乏的小麥田全蝕病害發生較重。所以呢,建議增加有機底肥用量,以有效提高有機質含量,建議多多施用腐熟有機肥。化肥施用要注意養分含量的配比,合理氮、磷、鉀的配比,能夠有效防止病害蔓延。
(3)藥劑防治:首先就是藥劑拌種,在全蝕病發病率較高的小麥田,推薦用2.6%適樂時拌種,這種藥劑對小麥全蝕病的控制效果較好。其次就是藥劑灌根,針對小麥全蝕病發病率較高的麥田,在小麥的返青期,用22.9%三唑酮對小麥進行灌根處理,能夠有效防治多種土傳病害,併兼治白粉病和鏽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