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是雲
-
2 # 老齊
宏觀思想的代指且是虛的是形而上。
具體的載體感官且為實體的存在是形而下。
二者互為依存,並不違和。
-
3 # 沃克特爾
“形而上”、“形而下”這兩個哲學概念,出自中國古文化《易經》的“易傳”部《繫辭》。原文是“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並由此引發了哲學上”形而上學”,“形而下之”的理論說法。
所謂“形而上”是指具體的物質、物體的形態之上,高度抽象、總體概括的內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謂之道”的說法。即“形而上”是脫離了具體物體形象,看不見、摸不到的認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論等意識形態和規律法則。
“形而下”則指具體的、客觀的物質分類,依如生物分類界、門、綱、目、科、屬、種之下,各種客觀物體分類之下的非常具體的有形態、形狀的具體東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謂之器”。正確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那麼,“形而下”可以包括具體的時間、空間、環境(場合)、人、事、物的個體。
因“形而上學”理論,是高度抽象化、普遍化、泛指化的道理,它不具有具體性、特殊性和針對性,所以“形而上學”理論,尤其是上升到“道”的總體規律的高度,實際生活、具體工作中的現實指導意義不強,因此,在哲學思想的方法論中,“形而上學”的方法論又常常是被批判的方法論。而“形而下”之的方法,通常要求一切以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事情具體對待。這就使得人們認識、分析事物和問題,具有了具體的、針對的、特殊的,甚至是現實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或者可以拿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形而下”的方法論,在哲學思想的方法論和現實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和現實應用性,它可以幫助我們很好的認識、分析和解決現實中面臨和存在的問題,因而“形而下”之的方法論,是受到人們普遍認可、解決當下現實問題的方法論。
“形而上”與“形而下”的 聯絡和區別,一定程度上可以按“一陰一陽謂之道”來理解。即二者是相互對立、完全不同的認識論、方法論,同時二者又都是世界上人們認識、分析問題的不可分割兩種認識論、方法論的兩個方面,二者統一於認識論、方法論的整體之中。“形而上”的理論性強,“形而下”的應用性強。完全一點沒有抽象的“形而下”,就不可能形成經驗、理論和思想、方法。脫離任何具體的時間、空間、人物、事件、個體等“形而下”,則“形而上”就完全失去了具體的研究、解決的物件,即成了一個完全空洞、無用的東西。故此,我們應將“形而下”與“形而下”有機的結合起來。需要總結經驗、教訓和提煉理論時,就要會用”形而上”的抽象方法。需要認識具體事物和研究解決具體問題時,我們又要採用“形而下”之具體的針對性方法,一切以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來採取具體的方法。
-
4 # 真知是什麼
原來的人,做人做事都往好處學。;現在的人,做人做事都往壞處學。只能說社會大現象,大趨勢。已經無救!!!。。。
-
5 # 金魚的水
簡單的講吧。
形,就是有形之物,看得見摸得著。
而形而上學。
就是對看不見摸不著,又的確為人所知的東西的思考和研究。
被子,杯子,一輩子。
被子和杯子,就是有形之物。
一輩子,就看不見摸不著,而人們卻又不得不思考的東西。
所以思考研究這一類的“無形”的東西,就是形而上學。
相反,形而下,就是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的東西。
它們並沒有包含什麼內容。
只是兩個“籠統集合”的概念而已。
一個是實在存在的物質,人,電腦,泥土。
一個是帶有主觀性質的表達,美的,好的,欠打的。
當然也可以不那麼俗,可以說成:是對世界“本源”的探索。
他們之間的聯絡,可以說成屬性。
人是美的,好的,欠打的,能活一輩子的,具有愛恨情仇的東西。
哈,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
-
6 # 謝金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語出自《易經》,開闢了中國哲學的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理論基礎。
形而上指的是超越於器物之上,器物只是我們肉眼看到的一個現象,佛家謂之法相。比如石頭、水杯、汽車等等一切可以看到、感知到的東西。而形而上學就是不侷限於眼睛直觀看到的和感知到的東西,而是探索器物背後的本質或者由器物折射出的更多內涵。
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下就是指的器物本身,也就是表象。
在道德經裡對形而上與形而下的理解其實就是對有與無的理解,無為形而上,有為形而下。
道德經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三十根輻條構成了一個車輪子,正因為有輻條中空的部分,它才能夠與輻條共同構成車輪,承載車身之用;把泥土掏空做成陶器,正因為有中空的部分,所以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把房子鑿出一個空的門洞,正因為有了門洞這個無的部分,才成其為房子。所以“有”給人以便利,“無”發揮了真正的作用。
這裡的“有”是器物本身,這裡的“無”是超越器物的存在。如果沒有“無”,“有”本身就不會存在也毫無意義。
對於形而上與形而下的關係,陽明心學是這樣理解的,一切形而下的事物原本並不存在,它們只是我們內心需要的一個幻像,因為我們心動了它才產生。換一句話說不是因為存在而被發現,而是因為發現才存在。其實他這個邏輯也是很有道理的,比如我在故世界在,我滅世界在與不在於我來說,世界原本就不在了。所以紅塵的一切牽絆與紛繁都是當前幻覺,隨著時間流逝與我的離去,終將歸於寂滅。
佛家對於形而上與形而下是這樣理解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家對形而下世界的理解,跟陽明心學如出一轍,所不同的是,陽明心學認為一切不在心外,也就是在意識中始終還是潛藏了一個花花世界,佛家卻認為原本一切皆虛無,不過是當世幻象所迷而已。
-
7 # 瘋哥哥l
1.用個數學概念來說就是:“形而上”是公理,不需要證明的,是固有的,本源的,本來就存在的東西。而“形而下”就是在公理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定理、公式或者一切的理論或者方法。
2.簡單地說,“形而下”說的是物質的東西,就是我們看得見的,和我們人類自己創造出的物質和概念等等;而“形而上”說的是非物質的東西,是宇宙(或者是時空概念)本身的固有規律,用華人的習慣就是道。
道是什麼?好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因為更多的人是說不清的,即使能給個定義,但是具體是什麼,還是說不清。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你能說的清楚的道,那就肯定不是“道”,就是這麼玄乎。
3.這兩個東西也是相對而言的:
“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形”而下謂之“器”,“器”在“地”上,而“器”再“上”面是“道”,因此,所謂“形而上”的具體意思是指“道”。“道”之外的便都是“器”。
比較拗口。所以用“公理-定理”來理解就最好了。
-
8 # 楊朱學派
孔子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對形而上最通俗的解讀是:看不見摸不到的東西,就是形而上者。能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就是形而下者。
諸位不要抬槓,我也知道空氣是看不見,摸不到。卻是形而下者。因為我只是做了最通俗的解讀。而非最嚴謹的解讀。
稍微嚴謹一點的解讀,實際存在的物之,是形而下。抽象的東西是形而上者。
最後以例項說明。
愛情是形而上者。家庭是形而下者。
科學技術是形而上者。高科技產品是形而下者。
企業文化是形而上者。企業是形而下者。
-
9 # 蟄先生
形指的是物體。假如以物體為界,如下圖①所示,離開物體說事,或者脫離物體本身,就是形而上。可以理解為上天的學問。像人們常說:“你真能,能得要上天。”不敢說能得要上天的這些人都是研究形而上的學問的,至少腦子裡是有形而上的傾向的。你想想,沒有翅膀,還嚷嚷著上天,這不就是幻想嘛,再不中聽點,按老百姓的話說就是瞎想。這不在國外,也有類似的人,像哲學巨巨擘馬克思等最看不慣這些,常批判之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不聯絡實際。在中國叫玄學,就是魏晉南北朝那幫在竹林喝茶的人,搞得那些玄之又玄的學問。這幫人,要錢有錢,不愁吃不愁穿,國家大事,又無力氣管,躲到竹林裡研究這些,也可理解。歸根起來得究到老子之道,再往上就是易經之所謂形而之上謂之道,形而之下謂之器。
形而之上下謂之器,就是鑽研物體的,像電鑽一樣,恨不能把物體鑽透,直至地下。你像那王陽明老先生,沒事就格竹子。不格出竹子十八層不算完。同樣是玩竹子,差距咋這麼大呢。嚴肅地說形而下就是研究物體本身的,一切以物體本身為出發點,為終結點。從上到下,從裡到外,研究個透。說白了就是現在所謂的科學。中國的科學總是落後於西方,就是因為形而之下的研究和重視太晚。形而之下謂之器嘛,從老子那會就瞧不起這器,不如那道來得玄妙嘛。
當然隨著中國科學的日新月異,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精神也需要自由和開放。形而之下也好,形而至上也罷,都是一種精神的需求。總要有人去研究。吃的飯需要去形而下,去研究怎麼做著好吃,怎樣做著味道更美,同樣我們在享受美味之餘,也需要去形而上之想,為啥要吃?為啥要活著?甚至要問,有上帝嗎?上帝又是怎麼來的?等等。
-
10 # 酒騎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兩句話是典型的詞大家都熟悉,但是用了一個更抽象的概念去解釋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好像我說,什麼是公理?回覆:公理就是道。得了,倆詞都看不懂,涼涼。
我們先假定天地之間有一把尺子,尺子上有一個刻度。
尺子一下的東西,就是我們世俗世界所關心的,煙狗炮黃賭毒屎尿屁,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對這些東西的規律的總結,就是——形而下學。
所以形而下指的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而是對具體東西的規律的把握。
舉個例子:
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三個角分別是45°、45°和90°。這不是形而下學。
但是三角形內角和等於180°,就是形而下學。因為這是平面三角形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
然後我們說形而上學。
形而上的意思是,與我們生活相關,但不能用規律把握的東西。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媳婦是別人家的好。
這就是形而上學了。也就是哲學。
回覆列表
形而上是根,形而下是枝葉,根是看不見的,而枝杆葉果是顯而易見的。
宇宙萬物都是形而下的,因其各有形狀、屬性、色質等不出乎頭腦思維範疇,用一個佛教概念統稱為“色”。
形而上是無形無為的,就如同虛空一樣,它無處不在,而又摸不著看不見,虛空也是形而下的概念,畢竟思維可以理解,而形而上是頭腦夠不著的,因為頭腦人體都是它的投射,是區域性,區域性無法詮釋整體,因其不可名狀,再用一個詞稱為“空”,這個空不同於我們所能理解的空,我們所理解的都是相對空,而它是絕對空,空到連個概念都沒有,它就是一切宗教所論述的“道”。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關係就是“色“與”空”的關係,可以用佛教的哲理來描述一下。
色不異空,形而下和形而上不是兩個,它是一個,雖然形而下是有形有相的,但它是形而上的投射,如同水和波浪一樣,波浪有曲線有動態有形象,但它不離水性,把水放在圓杯裡它會呈現圓狀,放在方杯裡呈方狀,但水性不變,換句話說,一切物質沒有實體,都是能量構成,物質剖析到底是空的,它是個假象,能量也是形而下的,本質也是空的,猶如3D投像,沒有實質,它全息都是源於形而上的,所以色不異空。
“色不異空”是站在形而下的角度論述的,“空不異色”是站在形而上角度論述的,“空即是色”是站在中間來表述的,“色即是空”是站在形而上和形而下整體來論述的,這四個辯證思維是有層次的,是不同維次的辯證,至於如何具體闡述,如何去親身實證,展開來說就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