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水木先生

    酸苦甘辛鹹,什麼東西就是什麼味,

    什麼味就會歸到,升,降,沉,浮

    辛辣升浮

    鹽鹹沉降

  • 2 # 六爻尋夢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裡提到是是“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這是逐步演化的過程。

    首先,氣無形主升,則為陽。味有質主降,故為陰。

    “歸”代表依投。地生五味,人食五味,而化生精血,所以成形。但生命的存亡,依靠氣的運轉,所以形歸氣。

    人身精血,由天氣和五穀之氣化生,所以氣歸精。

    精為水,天一生水,為五行先。所以精以化氣,氣以化神,所以,精歸化

  • 3 # 純鈞LHGR

    題目的問法就是錯的。

    用現代漢語的字義來解讀古漢語,豈非太搞笑?

    《黃帝內經》可不是現代著作,而是古代著作,遣詞用語裡的那些字,都需要用古漢語解讀。

    這裡的歸,不是“歸於”的意思,而是“獲得授權”的意思。這就是古漢語。現代漢語與古漢語,很多字、詞的意義已經大不相同。你拿現代漢語對某字的釋義來解讀古籍,這個行為稍微有點搞笑了吧。

    換句話說,味歸形,是說味道要依賴於有形的物質才能體現。這也闡明瞭,味所具有的,不能脫離有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性質。

  • 4 # 四君中醫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味出於物,代指飲食之物,或水谷之精微。

    歸:歸向

    “味歸形”的意思是 五味精微化生為形體

  • 5 # Forest醫生祥子

    《內經》雲: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講的是陰陽,講的是水火,講的是氣和味,這個氣和味放在一起,不要當成是我們普通所瞭解的氣味,說這個氣味是臭的,那個氣味是香的,不是這個意思,前面的氣和後面的味,一個是講無形的氣,是講大自然的清氣和人體呼吸之氣。

    這個味通常來講指的是五味——酸﹑甘﹑苦﹑鹹﹑辛,這五味。

    味道就是指的酸﹑苦﹑甘、辛、鹹這五味的東西。

    像甜的糖(甘),酸的醋,它總是看得到的,總是有形的,而這個氣相對來講就會無形一些,。

    就像講的水為陰,水和火相比來講,水也是比這個火更為有形的,所以我們可以從這一點上來判斷,就是從它的這個表徵出來的是更加有形,還是更加無形,是更加具象還是更加抽象,這樣來慢慢地掌握這個陰陽之間的這個關係。

    所以,中醫理論中,很多概念比較抽象,雖然抽象卻都是源於生活,從抽象的觀點到實際的治療,需要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需要感悟,需要認真分析。看似錯綜複雜,其實,當你真正的分析透徹了,也就認為並不難了。

    “味歸形”,這裡的“味”,其實就是和“氣”相對而言的。

    都知道“氣”是無形的,“味”源於物,所以古人樸素的認為“味”就是有形的,還有些事物,可以從有形到無形相互轉化,所以任何事物都不是一層不變的。

    就像疾病,透過治療就會痊癒,這也是一種轉化過程,這是向好的方面轉化;如果不治療,就會惡變,這是向壞的方面轉化―― 一切皆可變遷。

    所以,人間萬物,看起來是矛盾的,分析一下卻又是合理的,所謂“存在皆合理”,一切都是相對而言的。

  • 6 # 中國文化初學者

    我是知微通元,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於從小到大習慣都接受西方直線思維教育的我們,確實很難理解古人為什麼用

    “味”來指有形的物質?除了我們對古人的詞義不瞭解之外,我們對古人的思維更不理解。“精、氣、神、形”,是中醫文化裡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所以要理解《內經》中“味歸形”,必然要清楚這幾個直接的相互關係,而“味歸形”正是中醫文化裡講的精氣形神能量之間相互轉化過程中的一個基礎環節,所以我首先從身體能量迴圈的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

    1、“味歸形”是身體能量迴圈的開端,是身體的基礎資源。“味歸形”的出自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其實整段文字描述的正是我們人體身體能量轉化的一個過程,也就是中醫通常講的“精、氣、神、形”的轉化關係。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講,就是食物進入到我們身體以後,轉變成能量,以維持我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過程。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活著肯定得要吃東西,如果把我們身體消化系統比作加工廠,我們吃的食物是就是我們的基礎能源,這就是“味歸形”,然後基礎能源會透過消耗系統轉化成無形的能量進入我們的呼吸系統就是“形歸氣”,然後呼吸系統會推動我們身體血液執行就是“氣歸精”,比如我們一旦做劇烈的運動,心跳加快的同時一定會伴隨著呼吸的急促,因為我們需要透過呼吸來推動心臟的加速運動來提高血液執行的速度,最後氣血轉化成我們身體自身的能量來維持工作學習生活等日常活動,這就是“精歸化”。也是食物進入人體最終變成能量維持人體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個轉化過程。

    由此可以“味歸形”是身體能量迴圈的開端,是身體的基礎資源,這樣一來再來理解為什麼用“味”來指有形的物質就很容易理解了。

    2、《內經》的“味歸形”“味”作為身體能量迴圈的開端和身體的基礎資源,本身就不是指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味道”,而是“飲食、食物”的一種稱,“味”本身就是一種有形的物質,是我們的食物。

    比如古人常說的“不食人間五味”,本義指的就是品種繁多但不離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的食物。再比如說“人間美味”,本義就是指人間的各種美食。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這裡的“形食味”是自然是指我們的身體,形食味,就是身體要吃東西,“味傷形”不是說味道傷身體,而是過度的飲食會對我們的身體形體造成傷害。

    所以《內經》的“味歸形”不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味道,而是“飲食”的一種代稱。所以古人的“味”本身就是一種有形的物質。

    3、古人是思維裡一切能被人體感知的部分稱之為“有形的物質世界”。

    在古人的思維世界裡,世界只有兩大部分,一個是無形的能量世界,一個是有形的物質世界。 而一切能被我們人體感知的部分稱之為有形的物質,不能被我們感知的部分稱之為無形的能量世界。

    我們再來看“味”字本身,“味”由“口”加“未”組成,從字義本身而言,味的感覺源於身體的舌頭品嚐的味覺和鼻子聞到的氣味,而無論是舌頭品嚐的味和鼻子聞到的味道都是屬於有形身體的一種感覺,所以“味”是屬於有形的物質世界的一部分。

    結論:“味歸形”是身體能量迴圈的開端,是身體的基礎資源,而“味”作為人的身體感官能感知的一種感覺,被古人化為有形的物質世界範疇,所以無論從“味”字本身還是古人的思維來看,“味歸形”都是有形物質的指代。所以看古書,古文,如果用我們現在的思維和詞義去理解古人,要麼我們理解不了,要麼我們會錯解古人的意。

  • 7 # 名門書院之行者

    清陽之氣上升為天,濁陰之氣下降為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地有形,視之可見,觸之可覺,地載萬物,氣為陽,味為陰,五味之品植根餘地,亦有形而歸於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看待男生玩遊戲喜歡玩女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