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哥影片剪輯
-
2 # 零仃洋
雖然都不很嚴謹,但香港的影片更偏重娛樂性一些,所以在衣著服飾裝扮道具這些方面更不嚴謹些。特別是在古裝戲裡,更不注重真實性,為了博取觀眾眼球,追求票房價值甚至有意帶有誇張成分,譁眾取寵。
-
3 # 大馬哈魚12
答,
不管是港片,還是大陸拍的電影,使用的官帽,衣服都是服裝道具。為了拍攝的效果,還要根據拍攝的資金問題,定製的這批道具的質量也不是一樣的。
清朝的官服是根據帽子上的頂戴花翎來區別官職的大小不一樣,和尊卑貴賤的,這些東西在博物館裡都是文物,在古玩市場裡都是古玩,特別的貴。
就是在封建朝代的官員,品位低的或者沒有存在感的,就不一定能混得上一個真正的官帽,”狗尾續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花翎是一種鳥的羽毛,產量低,如果皇帝陛下一高興,封官許願多了,沒有辦法呀?就找些類似這樣的東西,替代。當時大臣和百姓都覺得穿這樣的衣服的官員可笑,就連當時穿不上真官服的官員都覺得自己可笑,像演戲一樣的。出入朝堂,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地方。就更沒有尊嚴了。
頂戴花翎的一套官服要花費不少錢,並且還是官員的門面,在沒有定製的時代,只能按照款式,顏色,進行手工的製作。為此,朝廷之上的大臣之間,朝服差別很大的。我們看見的工廠化,標準的生產,在我們這些習慣了穿這種衣服的眼睛裡,不覺得效果不好,我們眼睛看不到頂戴花翎的官帽真正的魔力,以及穿在身上的風光無限好!要是遇到好的演員能多少看到他們內心深處激動,以及各種各樣表演來把當時的氣氛還原,不過假的畢竟是假的。
大陸的電影廠也是地域不同,美工設計方案不同,衣服的款式和質量不同,劇組透過演員穿上道具,營造的一種感覺,以達到還原的效果。其實我覺得應該是多到博物館或參觀美術館的作品,這樣在腦海浮現場景震撼要比一般的電影畫面有震撼的感覺。
越是大片,越是資金多,並且用心製作的,這種電影的製作還原效果越好,一旦發現它接近你在博物館或美術館看到的震撼一樣。我就知道這是一部好的古裝電影,沒有瞎搞。
-
4 # 淨網行動糾察隊
清朝官服官帽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而且,有冬裝夏裝之分,冬裝叫暖帽,元寶型加厚棉帽,夏裝有點像斗笠,尖頂。無論冬夏,頂上有紅色帶,頂端有寶石,根據官職不同,寶石品級和種類也不同,帽子後面有翎毛,翎毛也是根據等級和爵位來區分的,有單眼、雙眼、三眼等,至於電視劇中沒有必要過於追究,畢竟是演戲用的道具,不是歷史紀錄片。相聲小品戲曲也沒有嚴格按照歷史標準去執行道具,電視劇電影也只不過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我們欣賞的是劇情,是演員的演技,道具服裝只要能符合時代背景即可。如果電視劇中處處都要考究歷史原型,那是不是也得請幾個清朝時代的人來演啊,因為現代的人演古代的事本身就是最大的穿幫。
-
5 # 小哲生活錄
香港電影注重劇情,其拍攝在服飾並不注重史實,多靠一些常識【別鄙視偶~~~】,對真正的歷史並沒有去滲透,而大陸人,由於受到中國古文化影響較大,和香港比起來,更重視了拍攝中的服飾。由於大陸和香港的意識形態還是有所區別的,畢竟香港迴歸才十幾年,【舉例:周星馳版鹿鼎記裡男子都沒有剃半月型的頭型】,香港對清政府並不瞭解,甚至對滿人還有一定的排斥,當年韃子入關後,香港便被英國統治,所以還保留了很多漢人的文化、、、、、相比較,大陸被滿人統治了百年,則不存在如此深厚的文化差異和排斥心理了~~~~
-
6 # 南天一海柱
香港的不嚴謹,大陸的也不嚴謹。其實,清朝皇帝和官吏有三套不同的帽服,一套是朝服冠,又分為夏、冬朝服冠,官員的夏朝服冠就是陳道明版《康熙王朝》裡吳三桂戴的那種,實際上帽沿上應該飾有一顆珍珠的,和陳道明戴的皇帝夏朝冠形制相似,如下圖:
而大臣的冬朝服冠,就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和珅戴的,如下圖:
其實,劇中上朝時,只有和珅的這個裝扮弄對了,其他大臣包括紀曉嵐在歷史上也必須這麼穿的,否則說是君前失儀。可惜現在的編劇都不懂。大家平時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清朝官員的帽子,其實是另外一套,叫吉服冠,就是平時戴的。而且,戴吉服冠是不會加上披肩的,披肩是戴朝服冠時才能加。
所以,像劇中大臣們戴冬吉服冠,加披肩的穿法在清朝是不倫不類,如果一個官員要這麼穿,那隻會被別人嘲笑連衣服都不會穿。
這張圖片裡,御前侍衛們統一穿吉服袍(就是有斜線海水江崖的),外罩補服(就是胸前背上的圖案),戴夏吉服冠(仔細看帽沿上還飾有珍珠),佩腰刀。而且御前侍衛是最低是五品以上,級別相當於知府,就是今天的廳級市長,帽子上是有花翎的,而現在影視劇裡,御前侍衛帽子上都沒有花翎,是大錯特錯。御前侍衛穿黃馬褂是因為他們是天子近臣,需要襯托Regal。一般人都當不上御前侍衛。像和珅就是御前侍衛出身,還格里,爾康也是御前侍衛。
說到香港早期電影裡,清朝的官帽都搞錯了,像下面這個:
周星馳和徐錦江戴的,嚴格意義上來說,既不是吉服冠,也不是朝服冠,因為朝服冠頂上是有頂座的,而不是頂珠,(頂座)如下圖:
這些就是官員冬朝服冠的頂座。
這是官員夏朝冠,帽沿上還有一顆珍珠。
如果要問香港的為什麼那麼特別,可能和大陸一樣,對這方面不重視,都沒過多考究,就為了省事,然後降低道具成本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日常看到的那種形象了。
-
7 # 在路上hhhtzjj
先上個經典港片清醒一下頭腦再來個典型的港片劇照這個形象真要是出現在清朝雍正年代,估計先掉腦袋的就是這些血滴子了!
在早些年,很多的香港電影電視對於古裝片很多都不嚴謹的!就是隻顧劇情,不顧形象,主要是產出也比較大,要不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號稱東方好萊塢呢?演員業著急趕場顧不了那麼太多了!
再則,那時候的香港,影視業蓬勃發展,幾個哥們,湊兩個錢,成立一電影公司,立馬開張營業,哪管了那麼多引經據典的研究細節呢?還拍攝了超級多的爛片!最典型的就是那個時候看港臺關於清朝的電影電視,演員都梳著大背頭,後面梳著根流光水滑很粗的一根髮辮子,跟實際的滿清金錢鼠尾的髮型要求差了不止一星半點兒,不倫不類!你說為了一部片子你讓那些演員剃個大光頭,也沒有幾個願意付出的!
(狄大哥,你這個髮型確實該殺!留髮不留頭滴!)
再一個搞笑的而且在當時也非常疑惑的就是,為啥清朝人喝酒沒有菜?是他們買不起嗎?後來才明白:減少成本,連個道具都省了!一句話:商業氣氛比較濃厚!
相對來說,大陸的電影公司,前些年還是公有制的居多,比較正統,講究傳統的東西,你不能天馬行空不倫不類的!雖然這些年有些不濟,畢竟大陸那個文化底蘊還在,做電影電視的大部分還是從一些學院派轉行而來,還是略還是講究一些的!
這些年大陸影視業相對來說私營影業公司增多,服裝道具拍攝場面宏大,但是可能就不太嚴謹了!你要一家影視劇公司三五年拍出一部紅樓夢那樣的經典,不是不可能但是沒有哪個老闆願意等你!投資首先得見經濟效益,然後才是是社會效益!電視劇《紅樓夢》之所以成為經典,那是多少人可能付出畢生的所學,絞盡腦汁,孜孜以求的結果!象那種良心劇,鳳毛麟角了!一個是學識,一個是經濟效益,再一個社會環境,綜合影響!
因此,從一套看似簡單的官帽官服,見微知著,折射出時代的烙印!
最後,再來個搞笑的,逗您一樂
網路大劇三國,哥仨在這裡拜關二爺!
-
8 # 紅雨說歷史
在官帽的佩戴上大陸的清宮戲確實要相對港片嚴謹一些。清朝官帽他上邊還有裝飾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頂戴花翎”。頂戴是帽子上的寶石,花翎是裝飾的孔雀羽毛。花翎是清王朝官員最渴求的存在。清朝靖海大將軍施琅在立功後,康熙賜他爵位,他寧可不要爵位,也要康熙授他二眼花翎。花翎為一眼,二眼,三眼區分。三眼最為尊貴,滿清300年只有七個人得到過三眼花翎,其中福康安和李鴻章最為著名。
官帽的區分也主要是透過冠頂的寶石來區分。清朝的禮儀中,一品官員佩戴紅寶石,二品官員是珊瑚,三品官員則為藍寶石,四品用的是青金石,五品那就用水晶,六品用材料硨磲,七品是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則陽紋鏤花金。無頂珠的就是無官品。
帽子也分為涼帽和暖帽兩種。細化來又有朝服冠,吉服冠兩種。朝服冠是重大慶典和祭典如新帝登基的時候才佩戴的。吉服冠也是常服冠,平時所穿戴的。
涼帽就是我們在很多圖片中看到的一種圓錐形的帽子。暖帽則是外圍有一圈圓形的外延向上折起。涼帽是春夏穿戴,暖帽則是秋冬穿戴。清朝還有一種帽子就是便帽,俗稱瓜皮帽。由六瓣組成,是朱元璋發明的,為六合穩定之意。
-
9 # 跳蚤騎士
很多人說港片不嚴謹,其實是你們功課也不嚴謹!早期邵氏的清宮戲可比大陸要嚴謹許多,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審死官》裡幾位大人的頂戴就是嚴格的。首先是兩個知縣,七品官金色頂戴!而梁家仁飾演山西佈政是二品珊瑚淺紅頂戴,八部巡按的秦沛一品大員,深紅色紅寶石頂戴!
-
10 # 覃仕勇說史
答:清朝的官帽本來就有兩種,一種是夏天戴的涼帽,圓錐型,呈斗笠狀,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篾席製成;一種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寶型,蒸籠狀,宛如騷鼠,材料為緞布及動物皮毛。
之所以會認為港片和大陸片的清朝電影的官帽不一樣,很可能是看了香港黃飛鴻系列《獅王爭霸》中發生在夏天故事裡的戲,又看了大陸《康熙王朝》中康熙於慘死寒冬之夜的戲份。
大清王朝發跡於東北苦寒之地,冬天是少不了帽子的,而帽多取材於貂鼠、海獺、狐狼等等,式樣則仿製於明朝武官休閒時所戴的“奓簷帽”。
定鼎中原後,猛增成千百倍任職官員,哪裡去取這許多動物皮毛來縫製帽子?於是退而以絲綢、緞布作為原料。
原先在關外,滿人在夏天是不用戴帽的,前額及周圍剃光,僅留下腦門心一小塊地帶的毛髮,結成長辮,縱馬馳騁于山野、深林,一如人猿泰山,愜意無限。
大清統治者於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頒行《服色肩輿條例》,堅決廢除了濃厚漢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用刀劍推行滿族服飾,除了要求男子全部辮垂腦後,穿瘦削的馬蹄袖箭衣、緊襪、深統靴外,官員冬天戴“暖帽”,夏天戴“涼帽”(夏天還戴暖帽的話,腦袋肯定會被捂出病,而如果不戴帽,又實在不成體統)。
這涼帽怎麼弄呢?
用藤和篾席製成,式樣仿製於江南鄉人常戴的箬笠——詞人張志和詞裡“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箬笠。
但直接這麼整,也太砢磣了。
於是就精心地在帽表裹以羅絹,外罩白布,帽身覆上織網,紅紗綢裡,黑地織金包緣,緣上裝上黑帶圓邊,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縫飾配上東珠一顆,帽頂綴紅纓頂珠。
涼帽做得是如此標緻,暖帽也不能落後,於是,暖帽的中間裝上以紅絲織成朱緯,外罩黑布及圍上青絨,帽胎兩側縫上繫帶,帽前緣同樣縫飾配上東珠一顆,帽頂同樣裝上紅、藍、白、金等色寶石頂珠。
有意思的是,這兩種帽子,都在頂珠下面吊上一根由白玉或翡翠製作成的空心翎管。
這根空心翎用來幹嘛的呢?
安插翎枝。
翎枝又分花翎、藍翎兩種。
頂珠加花翎,就稱“頂戴花翎”。
花翎為孔雀羽所做,分一眼,二眼,三眼。這“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花紋,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
官員所戴花翎上翎眼的多寡標誌著官員的等級高低,其中三眼等級最高。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的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臣無賜花翎者。
可以說,清朝統治者對於穿戴服飾上的講究和要求還是很下了一番心思的。
但這些講究,在我們今天看來,卻又是何等的古怪荒誕。
補一個小笑話:清末民初的大學問家齊如山晚年寫有一本《齊如山回憶錄》,書中,作者追憶了自己少年時參加科舉縣內小考的往事。當時,清朝有規定,凡是科考,考生必須穿官衣、戴官帽。由於參加科考的人太多了,根本沒那麼多官衣官帽。怎麼辦呢?朝廷就放寬了要求,免了官衣,但一定要戴官帽。這官帽容易做,大家都用舊式寬邊氈帽,頂上糊一層紅紙,作為帽纓子,將就著就這麼矇混過去了。當時的直隸,流傳著一首吟詠科考的民歌,雲:
三年一考久曾經,永遠纓冠借不成。
到時仍將氈帽替,糊層紅紙替紅纓。
呵呵,拿頂鄉下人戴的氈帽,帽頂糊層紅紙,大功告成!
-
11 # 孤獨的人209381559
這是因為,香港是一個快節奏的社會。從億萬富豪到街頭乞丐,如果誰磨磨蹭蹭、慢慢騰騰的,他(或她)不被這個社會淘汰才怪呢?而香港的影視工作者也是如此,誰會有心思慢慢的琢磨考證,影視劇中的服飾是否符合歷史的事實呢。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港產劇中大年三十晚上有月亮,唐朝人會說“還有三分鐘的時間。”……等等,不一而足。這也是導致進入本世紀以來,港產影視劇逐漸為人所不齒的原因之一。(圖片來源於網路)
-
12 # Better學坊
不好意思,恕我實話實說,是你太挑剔了!
京劇舞臺上,演員拿根毛撣子比劃著,那就是馬,沒有人說不好!
看戲,在於看故事,看意義,找樂子,意思差不多就行了,
所以大陸、港片道具師都沒有太在意!考據的功夫可能不到,也沒必要!
-
13 # 巴塞電影
一直以來,清宮戲都是編劇、導演喜愛的題材,比如今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如懿傳》,都聚焦了同一段歷史進行演繹。然而細心的小夥伴肯定會發現,在不同劇集/電影中,同一個朝代的服飾、官帽都不一樣,最為明顯的就是港片和大陸之前的差異。
其實,歷史可考的關於清朝官帽的記載寥寥,只有零星的畫作有過介紹。從上世紀影視業發展至今,大陸的作品已經越來越追求真實而更加貼近畫作中官帽的原貌,比如這次於正的《延禧攻略》,服飾造型就是考究歷史而仿作的。
相比之下,港片的繁榮時代則更多的在上世紀,當時市場繁榮,群星薈萃。因為年代差異,且香港有自己的文化風格,無論是TVB還是港片,都不遵從大陸的服飾形式,而啟用早期香港對清朝的印象,官帽也隨之進行本土化,最終形成兩地不同的畫風。
-
14 # 烏托邦自媒體
香港離京城比較遠,京都很多生活習慣包括服飾輻射影響距離有限,加上南北方差異大,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估計是香港人沒見過清朝京都官員的服裝,想當然的設計,所以服裝不對版
-
15 # 江楓在香港
可能不同電影公司的預算不一樣吧,然後如果要考究學問的話,自然是內地片的學問更大,大的多!資料和學者都不知道有多麼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是香港片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總是喜歡標新立異一番,管他好不好,所以就做出了不一樣的清朝電影的官帽。
回覆列表
這是南北氣候差異,一個是在北方天氣寒冷的時候拍的。而南方始終保持溫度適宜所以他才會出現這種情況。目的就是要體現南北溫差感和視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