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方國學
-
2 # 天下第一泉茶
周急不救富,周字應解釋為賙濟或者是救濟,急字應解程為著急或者急需,整句應解釋為救緊急需要的人不要接濟富有的人。這是孔子從儒家仁愛的思想出發的,是大愛,不是隻愛自家的親朋好友。幫助救急真正的窮人而不是富人,應做"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的人道主義精神。
-
3 # 禪悅如風
“周急不救富”的背景是這樣的: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賙濟急需救濟的人,而不周濟富裕的人。" 那麼 “周急不救富” 是什麼意思呢?
“周急不濟富”。周急,從物質上幫助急需要幫助的人,即是雪中送炭;濟富,幫助富有的人,即是錦上添花。我們幫助人要幫在點上,要實實在在解決問題,要善於尋找時機,在別人有急難的時候幫助他,以解其燃眉之急。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對待這些事情心裡是應該非常有數的。平時有人常說的“救急不救窮”,也是這個道理。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的。孔子處世向來有原則知變通,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周急不濟富”是原則,不可不堅持,其他則“無可無不可”。同時冉子也違背了孔子主張的另一個處事原則:凡事有度。真誠與否又常常取決於度的把握是否準確到位。與人相處真誠是基礎,度的把握很關鍵。這點我自己也做得不夠好,總是怕怠慢了朋友,有時候還是有些熱情過度!今後還是得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儘量少做“錦上添花”的事。與其替人錦上添花,不如為人雪中送炭。這種 符合人道主義。
孔子的精神是入世的,入世的精神不反對財富的追求。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是基本原則。那麼,有了財富或者說有了額外的財富怎麼辦?這就又體現了孔子財富觀的另一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有了額外多餘的錢財,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不是很好的選擇嗎?
-
4 # 枕月拾星
此句所在原文是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乎!”
子謂仲弓,曰:“犁牛為之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說的是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要一些穀米。孔子說:“給其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其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是賙濟急需的人而不是富有的人。”
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餘的,給你的鄉親們吧。”
孔子說:“顏回能夠保持仁的心境達三個月,其他人不過一天或幾天,至多一個月罷了。”月至焉而已矣。”
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人生在世免不了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需要他人相助以克服困難,這是為人立世的本分。但這種助人為樂的舉動在物件、時機以及接濟的具體內容上也很有講究。孔子在這裡告訴他的學生、也是告訴世人一個原則:在濟人利物時,應該務實而不應追求虛名,否則,就會有損於自己的道德修養。怎樣做到“周急不繼富”?區分物件、選準時機、形式恰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在賙濟物件上,透過花費千金來巴結權貴和納容賢士,比不上傾盡自己僅有的半瓢去接濟那些飢餓者;透過構建豪華的房舍來招待賓客,又哪能比得上用茅草來覆蓋那些破漏的茅屋,以庇護天下家世寒微的讀書士子呢?在時機選擇上,堅持“雪中送炭”,少搞“錦上添花”,因為“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莊周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據說一次因生活貧困去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很吝嗇,但又要做面子,便對莊周說:“現在不行,得過些時候收了租,可以多借些給你。”莊周對監河侯的虛情假意很不滿意,就用一則寓言故事來諷刺他。莊子說:“我昨天來你這兒的時候,半路上聽見一個喊我的聲音。我仔細一看,發現乾涸的車轍中有一條小魚。我問它:‘小魚呀,你要什麼呀?’小魚回答說:‘我是東海中的一條小魚,你能不能給我點兒水讓我活下去?’我說:‘可以,等我到南方去勸說吳國、越國的國君,讓他們同意引西江不盡的水來接濟你,好嗎?’小魚十分氣憤地說:‘我離開了常住的東海,沒有著落,如今只要得到少量的水便可活下去。照你這樣說,還不如早點到賣乾魚的市場上去找我算了。’”莊周所講的,便是後來流傳千年的“涸轍之鮒”的寓言故事。寓言不僅辛辣地諷刺了監河侯的吝嗇和虛情假意,而且同樣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賙濟要看準時機,即濟人要濟急。濟人濟急,才能解人“倒懸”之危。作為濟人者,即使自己只有一瓢米、十文錢,但在別人急需時,分他半瓢,送他五文,以解他燃眉之急,供他一時之需,這才是真正賙濟人,誠心幫助人。相對地,作為受濟人,在危難之時,受人雖只有“滴水”之恩,但這是一份真情,一顆真心,日後,定要“湧泉”相報。 -
5 # 創東時代期貨策略師莊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百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度不繼富。”『雍也6.4』問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版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賙濟急權需救濟的人,而不周濟富裕的人。”
-
6 # 哲蝶化羽
“周急不救富” 翻譯成現代白話的意思是:我們在幫助別人時,要救人於危急之時,雪中送炭;如果他已經很富有了,就沒必要再救濟,此時再錦上添花,就過於浪費。
一、“周急不救富”的出處這句文言文出自《論語·雍也篇》: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詩文的意思是:公西赤,字子華,是孔子的弟子 ,他到齊國去工作,家裡只有一個老母親,於是,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冉子見老人無人照顧,就去向孔子請示要米穀,救濟老人家。孔子說:那就給她送去一釜(約等於六鬥四升)。冉子說:再給她加點吧。孔子回:那就再給她老人家加一庾(約等於二斗四升)。但是,冉子自已卻善做主張,給了公西赤母親多於孔子答應給的五倍還要多的米。孔子知道後就對冉子說:西公赤(子華)平時出門乘坐的都是由壯馬拉的馬車,穿的衣服都是上好的皮製衣服,子華本人是完全有能力贍養自已母親的。我只知道:在別人危難和急需之時救濟,是雪中送炭;在別人不需要幫助的時候還要去幫助,不一定是錦上添花。
二、孔子為什麼要”周急不繼富“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則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儒學提倡”仁愛“,講究”仁、恕、誠、孝“。既然孔子提倡”仁愛“,那為什麼要說”周急不繼富“呢?孔子的意思是勸慰世人:別人有困難和急需幫助時,我們提供幫助,就是解了別人的燃眉之急,幫助別人走出困境,是人道主義;如果別人明明很富有,卻還一味的給別人提供幫助,就是多此一舉,別人不一定會感繳,而且還會養成不好的習慣,一味的依賴於別人,而不思進取。
三、”周急不繼富“對於我們的意義”周急不繼富“延伸到生活中,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救急不救窮,其實意思是一樣的。人活一輩子,總有遇到坎的時候,有時親人朋友救濟我們,有時我們接濟親朋好友,互相扶持,抱團取暖,攙扶著走過生活的一道道坎。低谷時,堅持熬住,就過去了;富餘時,給別人伸把手拉一下,別人就挺過來了。人之美,就是”雪中送炭“時,給別人送去的溫暖。
那為什麼不建議救”窮“呢,如果一個人或一個家庭,長期都是一種窮困的狀態,深究必定有自身的原因,應當找出原因,努力改善它。現在國家都進入”全民奔小康“階段,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每個家庭賺吃飯錢是不成問題的,而拿窮(如果你把沒有奢華的物質享受當作窮的話)作藉口長期依賴於別人的救助,就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行為,不應當縱容。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已的幸福生活努力奮鬥,創造屬於自已的財富,而不是寄依賴於別人的救濟。
-
7 # 使用者言午澤群
“君子周急不濟富”,這是孔子從儒家“仁愛”思想出發而提出的,源於《論語-雍也》。
原文: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譯意是:
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孔子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馭的車子,穿著暖和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賙濟需救濟的人,而不周濟富裕的人。”
孔子主張“君子周急不濟富”,並不是狹隘的,也並非只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認為,賙濟的是窮人而不是富人,幫助人應當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孔子的“仁愛”學說,符合於人道主義,也教與世人“扶危救困”的仁愛思想。
-
8 # 百味寫春秋
孔子以“七愛”為出發點,提出了“君子周急不繼富”的觀點。
在他看來,最需要幫助的人是那些窮人,而不是那些富裕的人。當你接濟窮人的時候,是救人於危難之中,能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
如若你去扶持富裕的人,就沒有什麼意義了,甚至有些趨炎附勢、錦上添花的意味。所以,孔子認為,雪中送炭,救人危難是君子應當具備的美德。
在北宋年間,有一年的雪下的非常大,天氣也是異常地寒冷。當時的宋太宗趙光義突然想起了窮苦的百姓,在如此的冰凍的環境中,天下窮苦人的生活定會極其難過。想到這些後,他馬上召集眾臣,派人準備好糧食和木炭給京城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和生活無著落的窮人送去,以保證他們有飯吃,有木炭取暖。
別看這件事情不大,但卻為宋太宗贏得了民心,穩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孔子的主題思想是講作為君子的“仁愛”之道,救人於危難之時。
莊子曾經講過一個“固轍之魚”的寓言,說有一個人遇到一條東海來的小魚,獨自躺在乾涸的車轍之中。這個人出於好奇地問道:“小魚,你想幹什麼啊?”小魚說:“你能給我點水,讓我活下去嗎?”這個人回答道:“可以!不過你得等我先去勸說吳、越兩國的國君,讓他們引西江水來救你,你看行嗎?”小魚十分氣憤地道:“我現在只需一點水便可活下去,若是照你說的那樣,我早就變成魚乾了,還等你來接濟嗎?”
這則寓言就是在告訴人們,若是你想幫助別人的話,就應當及時地做出行動。古人云:“濟人須濟急時無,渴時一滴如甘露。”除非你不想施以援手,才會故意拖沓。這就不是君子之所為了。
解答至此。
回覆列表
“君子周急不繼富”出自《論語·雍也篇》,是孔子委婉地批評徒弟冉子時說過的一句話,大意為君子在幫助他人時,會對那些有急需的窮人施以援手,而不是為物質資源已經很豐富的富人再去謀取更多利益。孔子之所以對冉子說這樣的話,是因為冉子在幫助他人時的做法有一些不妥。
冉子幫助的物件是子華的母親,子華姓公西名赤,也是孔子的徒弟,比孔子小42歲,有出色的外交才能,孔子曾誇他“當賓客之事則達矣”,建議其他弟子可跟子華“學賓客之禮”。話說當時子華要離開魯國出使齊國,需要從“公室”中拿出一份俸祿安頓好家裡的母親,掌管財務的冉子挺身而出為子華操辦此事,但因此遭到了孔子委婉的批評。
孔子批評冉子並不是因為冷血、沒有同情心。因為在冉子請示孔子該給子華母親多少物資時,孔子也是先答應給子華母親“粟一釜”,即六鬥四升小米,在冉子覺得少“請益”的情況下,孔子也再次允許冉子可在此基礎上多加“粟一庾”,即二斗四升小米。但後來冉子自作主張給了子華母親“五秉”即八百鬥小米時,孔子這才批評了冉子。孔子批評冉子是因為冉子雖然是好心,但他幫助的物件子華母親不見得缺這麼多物資。
就像孔子說子華去齊國時裝備精良,騎肥馬、穿皮袍,即“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看這陣勢想必子華擁有寬裕的物質條件,而且孔子也將冉子給子華母親八百鬥小米的行為定義為“繼富”,可見子華並非生活窘迫的窮人,不至於給不起母親八百升小米。如此,冉子卻給並不那麼缺物資的子華母親那麼多小米,實為錦上添花之舉,在國庫物資有限的情況下,為不缺物資的富人謀求更多利益,就意味著真正的窮人會更吃不飽肚子。所以孔子批評冉子不懂“君子周急不繼富”的道理。
綜上,孔子說“君子周急不繼富”,實質上是為了倡導人們在幫助他人時,應該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給與受助者真正需要的幫助,使資源得到均衡合理的配置,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仁德之舉。